• 回答数

    4

  • 浏览数

    344

卓木木收藏
首页 > 心理咨询师 > 哈尔滨心理咨询师都找健宁

4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coloredglaze

已采纳

从心理角度看孩子不上学,厌学拒学的儿童和青少年已经成为个大、中城市人数不断增加的事实。

家庭教育中,越来越多的儿童、青少年从不喜欢学习到讨厌学习,从不想去上学到拒绝上学,父母再凶狠的责骂、老师再充分的道理、同学在热情的呼唤也无法打开这些孩子的心门,厌学拒学已然成为摆在家庭、学校和社会面前的一道难题。

那么孩子的厌学是如何开始的呢?

01  从父母的焦虑开始

进入小学,孩子成长的比拼正式拉开大幕,起跑线的高低之争让父母们不得不尽责尽力:每晚盯着孩子的功课,对开小差、写错字、算错题这些行为立即纠错指正,布置额外的课外练习,严格控制孩子玩的时间,对各种课外辅导班格外热衷,和学习相关的道理经常灌输,孩子的成绩和表现俨然成为了父母情绪的晴雨表……被教育控制的父母们逐渐失去了对孩子原始的爱。

父母们如此焦虑,那么孩子们感受到的是什么呢?

“我讨厌做功课,妈妈每天坐在旁边监督我,还总批评我,一会儿说我慢一会儿说我不认真,烦死了!”

“每次测验考试,一看到我就问:考了怎么样啊?她们根本不关心我这个人,只知道关心我学习!”

“学习不就是不停地做功课和考试!考得好,他们就高兴,考得不好,他们就不高兴!”

“我总是不能让他们满意,考了99分,妈妈会说你怎么不考个满分啊!”

“我觉得学习好像是爸爸妈妈的事,不是我的事,反正什么都由他们安排、决定,我只要做就好了!”

“考试成绩出来了,妈妈就会问,谁谁谁几分啊,有几个100分啊,就知道比来比去,真讨厌!”

“我跟妈妈说我好累,妈妈说累什么啊,你这个年纪不就好好学习吗,现在轻松以后你后悔也来不及!”

当孩子放学到家,父母问的第一句话就是:“今天考几分啊?第几名啊?最高分几分啊?”这会让孩子也越来越关注结果,小小年纪就充满着竞争感和焦虑感,一旦没有别人好就压力山大;

当孩子状态不好父母还逼着写作业,孩子对学习仅存不多的兴趣也被磨没了;

当孩子碰到难题不知所措,父母却批评孩子不认真不努力时,孩子的委屈和愤怒转换成的是对学习过程的痛恨;

当孩子考得不好心情低落,父母却一脸嘲讽“谁叫你平时不好好学!”,父母阻隔了情感的流动,孩子已经无法体会到真切的爱。爱是人成长最重要的内在动力,当爱缺失,成长会变得没有方向和力量。

父母们的高焦虑和高期待转化成对孩子们的高压、高控,深怕自己晚行动,孩子就要落后,而这种弥漫性地焦虑也在很大程度上传递给了我们的孩子,让孩子们把学习和痛苦联系在一起,日积月累后,也许孩子就会以厌学、拒学作为对学习无奈而沉重的回应。

02  从孩子否定自己开始

越来越多的孩子在对学业成就和未来成功过度关注的社会大背景下纷纷倒下。孩子们感受到学习的过程痛苦而无趣,父母们的倾力安排让孩子们失去了对自己的掌控感(一个人长期无法获得掌控感容易变得悲观抑郁);

孩子们感受到哪怕自己已经很努力了、成绩考得已经很好了,父母们却依然不满意,学习结果带来的总是挫败感和自责感,似乎只有100分、前3名才能让父母们喜笑颜开,孩子们越来越体会不到学习所带来的成就感。

没有掌控感和成就感,越来越多的孩子在学习上无法感受到自我价值,更多地感受到的是被评判、被要求,感受到的是父母们有条件的爱。

这份包裹了各种条件的爱犹如一把双刃剑,一方面会让孩子去做让父母满意的事,另一方面当孩子总是做不到的时候,就会产生持续的内疚感和挫败感,从而让孩子失去积极的内在学习动力,进而开始不断否定自己,觉得自己不值得别人爱、自己笨、自己没有能力,甚至自己不是学习的料。

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内在不断否定自我的声音会转化成孩子长期低落的情绪、越来越糟糕的成绩、越来越疏离的同学关系,越来越多的掩饰和情感隔离。

一个小学期间年年都得第一的孩子,进入重点中学后,面对几次考试的失利变得非常沮丧,觉得自己不行了,其它同学都比自己牛。父亲对他说:“下降是暂时的,没关系,下次会考好的!”孩子听了父亲的话,内心压力更大了,安慰的背后,孩子清清楚楚地看到的是父亲对成绩、对结果的重视,孩子觉得下次可能还会让父亲失望。

在巨大压力面前,这位从小‘只能上不能下’的孩子被击垮了,他不愿再去学校,他用‘不愿学习’来挽回自己的尊严。

03  从家庭缺失爱开始

有这样一个家庭:爸爸和妈妈长期感情不和,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更是存在很大分歧,经常当着孩子的面不加控制地争吵,孩子有时因为害怕而大声哭泣,可正在气头上的父母却因为心烦而对孩子大发脾气,呵斥孩子,让孩子变得更加恐惧。

有时候为了让自己想法在家里得到实施,父母中的一方或双方又都来讨好孩子,或是在孩子面前诋毁另一方。在这样忽冷忽热近似分裂的环境里,这个孩子到了小学以后,根本无心学习,成绩倒数,个性胆小懦弱,害怕人际交往。

后来,父母觉得孩子问题越来越严重才来咨询,可就算在咨询中,他们还再互相指责谩骂,都没有意识到就是他们共同营造的可怕的家庭氛围害了这个孩子。

每一个孩子都希望自己的父母相亲相爱,希望父母无条件地爱自己。在爱温暖流动的家庭中孩子可以安心地做自己、发展自己,而在爱无法流动的家庭中孩子充满着不安全感、不信任感和深深的恐惧感,试问一个长期心神不宁的孩子如何去好好学习?

原本应该是父母给予孩子积极稳定的情感和精神支持,而在家庭氛围压抑冷漠、父母剑拔弩张的家庭里孩子根本不敢真实地表达情绪和感受,孩子带着超出年龄可承受的巨大负面情绪,如何有力量去面对学习中的困难和挑战?

一个孩子长期感受不到来自家庭最基本的快乐、满足和幸福,你要她/他如何去构想属于自己的美好未来,又如何有动力成为更好的自己?孩子会被强大的无力感拉进心灵的深渊,最后也许一根稻草压下来,厌学拒学可能就成为了孩子的一种呐喊。

如果一切可以重新开始,希望天下所有的父母们放下焦虑,让孩子感受到无论是好的表现还是不好的表现父母都是爱我的;

希望天下所有的孩子们都觉得自己是好的、是有能力、有潜力的、是值得被人爱的;

希望天下所有的家庭都充满舒服温暖的爱、充满欢声笑语。

那么,也许厌学就不再存在。

愿每一个人都能焕发出七彩的光芒。

在温暖的阳光下,每个生命都会焕发出内心七彩的光芒!我们内心拥有什么颜色,

我们眼中的世界就会焕发出什么色彩,我们的内心拥有七彩世界,我们的生活就有七彩阳光芒!

哈尔滨心理咨询师都找健宁

249 评论(15)

想想冬至

最近,很多小伙伴找到我,说自己情绪很焦虑,各有各的担心。

比如担心自己的工作、婚姻和亲子教育、担心自己的未来发展等等, 感到人生迷茫,越努力越焦虑,不知道该怎么办?

实不相瞒,曾几何时,我也被沉重的焦虑感压迫。

那段时间很恐慌:总觉得自己做得再多,也不如别人做得好;害怕年龄越来越大,可制定的人生目标远远还没实现;甚至一度失眠,脑子里总是盘旋着如何超越别人,却静不下心来学习。

但后来慢慢地, 我发现,焦虑是一种有意思的情绪。 它一面用“攻击”的方式提醒我们,要努力上进,要未雨绸缪,看似是为了我们好;

可是却一面在摧毁我们的意志,就像身后有一双无形手,紧紧抓住我们的双腿,让我们困在恐惧里无法前进。

这就好比一个人身体里有两个人格,一个人格知道自律很重要,一个却颓废提不起劲。当两者分裂得太严重,我们的情绪就垮了。

因此我想表达的是, 如果你想克服“焦虑”给你生活带来的负面影响,首先你不要逃避,而是要做的就是好好认识你的“焦虑”、了解它的脾性。

据我所观察和咨询的经验来看,生活中很多人患上的是“慢性焦虑”(广泛性焦虑),即 在没有明显原因的情况下,对各种事情经常出现与现实情景不符的过分担心、紧张害怕。

《焦虑心理学》一书里,详细阐述了“慢性焦虑”的特征:

在一段时间里,会产生一种莫名的焦虑与不安,细究原因却又说不上来;反正只要清醒着,无论做什么,不管是置身热闹的聚会中,还是静静地独处,焦虑感总会若隐若现地弥散在心间,抓不住又踢不掉,使人无法全身心投入到某件事上,整个人也都处于一种莫名的紧绷状态,非常难受。

比如:一个人生活和工作一切正常运转,可是却总担心未来会发生不好的事,假想很多潜在的危险;

或者他对当下的生活严重不满,可是自己又不知道该如何改变眼前的瓶颈,于是联想很多以后悲惨的生活的模样,自己不停吓自己。

这种焦虑,没有特定刺激的事件,但是它一天24个小时一刻不停旋转在一个人的身体里,时不时冒出来恐吓当事人。时间一久,焦虑便成了一个人的生活常态。

如果你在生活里是属于以上这种“慢性焦虑”的症状,那么你 可以通过以下的方法进行自我疗愈,尽快摆脱焦虑对你生活的无形控制。

太焦虑的时候,千万别攻击自己。

有些粉丝找我做咨询,总是习惯性用攻击自己的语气开口说话,好像有多厌恶自己似的。

我想说的是,如果让你尝试去安抚一个烦躁的朋友,你肯定是轻声柔语鼓励他,拥抱他,给他温暖的力量。 那么到了你自己身上,你怎么总是喜欢攻击自己呢?

不仅如此,他们除了喜欢攻击自己,还会“顽强”地和焦虑情绪做对抗,越焦虑越逼迫自己过度努力,结果越逼迫越无法很好地完成任务。

我想告诉你的是: “压力越大,越不要逼自己太狠”。

人生不是百米冲刺,而是一场马拉松。我们不能用百米冲刺的速度去跑,而是懂得快慢兼并,找准自己的节奏。否则你很容易倒在半路上。

停止攻击、放弃对抗,为的是能够做到静观自己。

什么是静观自己? 就是让自己安静下来,自己去觉知到焦虑情绪在自己身体里游荡,努力去安抚它,接纳它,与它同在。

等“焦虑”安静下来以后,试图和自己对话。你可以尝试在焦虑的时候问自己以下几个问题:

“你究竟在担忧什么?”(深挖自己焦虑背后的源头)

“这样担忧对于解决问题有帮助吗?”(很明显没有帮助)

“你可以做点什么来改善目前的状况?”(思考真正可以改变现状的行动)

自己和自己对话的好处是,可以让你脑子里过度担忧和过度想象具体化、明确化,从而停止你的胡思乱想,减缓焦虑。

在情绪不好的时候,最好能找一两个知心朋友倾诉,和他们说说内心的烦恼。当一个人憋在心里的话讲出来以后,就会有如释重负的感觉。

别小看这个动作,在心理学上,通过倾诉来缓解焦虑和痛苦的方法称作“疏泄疗法”,它是最常用的心理治疗方法之一。

阿德勒心理学把人生的课题分为:工作、交友、爱。从中可见朋友(人际关系)在我们人生中占据的分量有多大。 一个心理健康的人,身边一定少不了足够的人际支持系统。

再反观那些心理出现比较严重问题的人,他们一般在生活里比较封闭自我、不爱与人打交道,缺少朋友的陪伴。

当他们遇到人生的难题或苦恼时,往往是把这些负面情绪憋在心里,久而久之,这些负面情绪就会逐渐积累,到了不堪重负的时候,人的精神和性格就容易出现问题。

所以,该说的时候一定要说出来,不要为难自己。

找人倾诉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可以更加真实客观了解这个世界,了解其他人的生活状态是什么样子的。

如果你身边没有真实的参照物(网络或朋友圈内参照物一般都经过粉饰了,不真实),你就无法真正了解,其他人是怎么生活的,他们会遇到什么挫折,他们又是如何面对和解决的。

这个时候,你就会自认为自己是天底下最不幸的人,别人个个都过得比自己好,比自己光鲜。

而通过倾诉,你会发现, 原来别人也好不到哪里去!每个人看似光鲜的外表,都隐藏着好多烦恼和无能为力的事情! 这样一来,你通过“比较”,你就会更全面触碰到接地气的生活。

所以,焦虑不安的时候,找个人倾诉吧,让其成为你“坏情绪的垃圾桶”,把你内心的“垃圾”清理干净,轻轻松松做人。

如果你实在在现实生活里找不到这个人,那你可以找专业的心理咨询师来完成这项工作。

人不能花费太多时间在处理焦虑上而丢掉了生活中真正有意义的事情。

焦虑的产生的侧面,是为了提示你,你生活中还有很多渴望实现却还没实现的目标。 你的焦虑,源于对未来的没把控,对未来的恐惧。

那么,如果你只是一味安抚自己别焦虑,那可能你今天不焦虑了,明天看到意识到自己很多事没有干,焦虑还是会不由自主地产生,

所以, 学会和焦虑情绪和平相处的同时,努力去实现自己定下的目标。

在这里值得一提的是,好的努力,一定是适度的,在自己目前状态下可以去做到的程度。而不是死命压迫自己,像暴君一样对待自己,逼自己去过度奋斗。

如果你把握适度努力的感觉,你的内心就会慢慢平静下来。而当你看到自己努力完成一个又一个小目标以后,你的焦虑情绪必然会慢慢减少。

因为你做得越多,你对未来的把控感就越强,你越能感受到自己自身的力量。

以前我焦虑的时候,最初一味安慰自己,发现这样做压根作用不大。

而当我有勇气带着难熬的“焦虑”,让自己专心,做好工作上的事情,用心经营小家庭,努力提高收入,结果发现 , 最终能治愈焦虑的,还得是有结果!

所以,努力去追求自己的人生目标,找到自己的成长节奏,明白自己是谁以及身处何处以后,你也就不再陷入慌乱!而是变得笃定、柔和,眼里有光!

最后关于焦虑,冯唐曾说过这九字真言: “不着急,不害怕,不要脸”。 我觉得特别能够给焦虑的群体带去抚慰的力量。

(1)不着急,是明确自我的能力。

人不是被高峰逼死的,是被自己的焦虑逼死的。首先得清楚地评估自己,一步步地做好自己。知道自己做得到什么,做不到什么,就能保持自己的步调。

(2)不害怕,可以接受结果,尤其是坏结果。

我们甚至应该事先体验那些让我们害怕的事情。或问自己能否承受最坏的结果?把最坏的看透了,体验过了,很多恐惧就消失了。

(3)不要脸,是怎么对待预期的问题。

不介意别人的评价,专注于自我的成长,反而会发挥到最好。

希望焦虑的你,看完这篇文章后,能从心底升起一股平静的力量,慢慢找到和焦虑和解的方法。

306 评论(8)

丹儿你个丹儿

去看心理咨询只能让孩子变好 变得心里更健康去看看厌学原因是什么 怎么解决怎么能说是有害那去看心理咨询不意味是精神病有精神问题你这么想不对不过你能想到心理咨询很不错不要误了孩子及时去吧

168 评论(13)

音为爱899

孩子厌学的情况并不是少数,背后的原因却是多种多样。及时的进行心理干预,不仅有助于孩子个体的身心发展,也能减少孩子因为厌学而耽误学习的情况。但目前国内的心理咨询师能力水平良莠不齐,请一定要找正规的心理咨询机构。正规的心理咨询机构有自己筛选咨询师的严格标准,一般来说会比网络上的咨询师资质上更有保证。

261 评论(13)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