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猪乐乐88
武志红这个人在对待现实的态度或处理社会关系上,表现为对他人和对集体的真诚热情、友善、富于同情心,乐于助人和交往,关心和积极参加集体活动。
对待自己严格要求,有进取精神,自励而不自大,自谦而不自卑;对待学习、工作和事业,表现得勤奋认真。
在理智上,表现为感知敏锐,具有丰富的想像能力,在思维上有较强的逻辑性,尤其是富有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个人经历
1992年入读北京大学心理系本科。
1996年入读北京大学心理学系研究生。
武志红,男,北京大学临床心理学专业硕士毕业。
曾在《广州日报》社工作,主持《广州日报》每周六见报的"健康心理"专栏。
广州武志红心理咨询中心咨询师。
michelleyi
文/霓裳
一位妈妈在同儿子相处的过程中遇到了问题,内心非常苦恼。
她儿子11岁,上小学五年级。
令妈妈头痛的是,孩子现在很叛逆。每次和他多说几句,他就会很烦,嫌唠叨。无论让他做什么都很抵触,甚至还对着干,你说东,他偏要做西。
家务事更是从不主动去做,父母也叫不动。妈妈说,只有强制性地要求他做,他才会去做。
最让妈妈头痛的是,儿子喜欢看电视和玩手机。每天早上起来第一件事就是开电视,不让他看电视,就玩手机。
用妈妈的话就是:
后来,妈妈给手机设了密码,儿子为此大怒,与妈妈吵了起来,最后还动起了手。
妈妈说:是不是我平时太溺爱他了?我要怎么做,才会让他改变?
这是许多中国式家庭中亲子关系的写照。这位妈妈遇到的情况,在许多家庭中都是很常见的。
为什么孩子不喜欢父母唠叨、觉得很烦?
唠叨,其实是一种侵入性的语言沟通带给孩子的感受。孩子不想听,内心产生抵触,父母却觉得自己是为了孩子好,一再反复地讲,以逼迫孩子接受并按此执行,这就是唠叨。
父母在唠叨时的潜台词是:
“我是对的,你是错的”,“我比你更知道你要怎么做”,所以“你要听我的,按我的话去做,否则我就会一直坚持说下去”。
这对孩子是一种否定与侵犯,所以孩子感觉很烦。
父母天生就有复制自己的需要,常常无意识地把孩子当成自己小时候的翻版。 所以,很多父母会有这样的表现:
一方面这可以让父母省事,另一方面这是在满足父母“复制自己”的内在需求。
在很多父母的潜意识里,孩子等同于“小时候的自己”,他们的眼中看不见独立存在的那个真实的孩子。于是,当孩子表现与自己想像和期待不符时,父母内心就会因为冲突而痛苦。
想一想,一个人觉得自己都控制不了“自己”,是不是会觉得很可怕、内心会很不安?
所以,很多父母非要孩子按照自己说的去做了,才会消除内心的焦虑。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许多家长喜欢唠叨。
由此可见,孩子嫌父母唠叨,不是孩子的问题,而是父母本身的问题。
这时,父母需要去解决自己的问题,比如,改变与孩子的沟通方式,让孩子更容易接受自己。而不是执着于改变孩子,强迫孩子接受自己的方式和意愿。
否则就会出现“每次让孩子做什么事,孩子就会很抵触”的情况。因为孩子觉得这些不是自己的决定,而是父母的意愿。
孩子不是父母的翻版,他们也有他们的自我意识与内心需求。父母这样做时,孩子的自我空间与独立意识就会被严重压抑,孩子的内心也会产生冲突和痛苦,就会产生本能的反抗。
尊重孩子的自我意识,就是在保护孩子强大的生命力。
在孩子小时候,他们无限忠诚于父母,这是出于一种本能的一种爱、信任与依赖。
刚出生的婴儿把妈妈看成和自己是一体的,他们需要借助妈妈的自我来发展出他们的自我功能。这种共生的需求让他们无法分清是自己和妈妈的界限。越小的孩子,越会对父母言听计从。
随着他们心智和能力的发展,自我功能也渐渐强大,就会产生不一样的想法和做法,也就有了“不听话“的表现。
这其实是他们的一大进步,说明孩子的世界在变大,他们开始在尝试做自己了。
到了青春期,孩子的自我意识发展达到一个高峰,于是就有了许多大人眼中的“叛逆“表现。这时期许多孩子一个强烈特征是“不听话”和“与父母对着干”。他们想成为独一无二的人,不想成为父母人生的复制品。
武志红说:
“如果孩子对父母绝对忠诚,那就意味着,孩子的生命将彻底被包在父母的空间之内,他们不可能去创造自己的空间了,长此以往,会被世界束缚。相反,存在叛逆情绪和行为的孩子,更可以勇敢地去创造他们自己的空间与规则,世界因此也会不断改变。
此时他们是在积攒力量,为了更好地进入下一阶段的竞争中。这个叛逆期结束后,孩子就成年了。进入了彻底真实的人生 游戏 中。”
父母自己也需要突破自己,才会成长。而孩子不仅要突破自己,还需要突破父母带给自己的重重限制。
如果父母想收获一个充满生命激情和创造力的孩子,就要尊重他们的空间,鼓励他们做自己,让孩子在他的空间内按照自己的规则行事。如果父母还像小时候那样,要求自己听话,甚至对自己进行高压控制,就很可能激起他们强烈的反抗。
从小被父母意志压制越厉害的孩子,这时候的反叛就会越强烈。
上述那位妈妈的强势做法,是在压抑孩子的生命力,所以才遭到孩子的强烈不满与反抗。同时, 长期这样的做法,导致了她的孩子对现实中“做什么”都没有热情,没有主动参与感,只能在网络世界里玩手机和看电视了。
关于孩子玩手机和看电视
许多家长对于孩子玩手机和看电视的现象特别焦虑。只要孩子多看一会儿手机或电视,他们就会担心孩子沉迷于网络与电视中,认为孩子从此没救了。
其实,很多时候孩子的问题并没有那么严重,父母的焦虑和担心反而会让孩子的问题变得更加严重。因为 焦虑会让家长把负面的东西放大的同时,还会给孩子贴上负面标签,这样,孩子就很容易朝着标签方向发展。
比如,本来孩子只是放松一下,结果家长说他“沉迷于手机和电视”。既然这样,孩子就会在玩手机看电视时觉得理所当然,不会再有内疚感了。
或者,有的孩子一拿起手机,家长就说:“你不要看手机,你不要沉迷于网络!”
很多时候,说“不”反而是一种强化。
你越是不让一个人做一件事时,这个人的潜意识里就会越想做这件事。所以,当你越是表现出不想让玩手机时,孩子越会玩手机。
家长要学会接纳孩子正常的玩手机和看电视,因为孩子本身就活在一个幻想与现实同时存在的世界里。只要孩子不影响到正常的学习和生活,就不是问题。
如果确实影响到了孩子的正常学习和生活,家长要做的也不是强行制止,而是找出孩子玩手机背后的心理根源,再对症下药,这样才能真正的解决问题。
给孩子在家做自己的权利
孩子玩手机,往往是因为他们在现实生活中常常不能做自己,无法实现自己的意志。
比如,很多父母在现实生活中,总是否定和打击孩子,或处处限制孩子行为,不让做这不许做那,这样孩子在现实生活中找不到价值感和掌控感。
而在虚拟和幻想的网络世界里,有着无限的可能性。所以,孩子只好到网络世界中去实现自己的可能性。
如果想让孩子主动离开手机,家长就需要让孩子在现实生活中找到这种价值感和掌控感。因为, 孩子在现实生活中得到的满足体验,要比网络虚拟世界里的满足来得深刻而持久得多。
具体怎么做呢?
武志红说,要让孩子在家里有机会享受到自己做主的权利。他讲述了他一位广州的心理咨询师朋友的做法。
这位朋友有两个女儿,在他们家有一条这样的规则:
两个孩子每天可以各有半个小时完全属于她们支配的时间。
在这个时间时,孩子是主人,可能自由支配自己的生活。她们可以自己和创造出一个设想,并提出希望爸爸妈妈和姐姐(妹妹)做什么,如何配合自己过好这半个小时的时间。
前提是,保证基本的尊重氛围,不能伤害他人的身体和尊严。
孩子们觉得这个 游戏 好玩极了!
尽管只有半个小时的时间,让他们充分感受到了,能够在这种复杂的现实关系中做自己,是一件多么爽的事。
于是,无论在什么情况下,一到这个 游戏 的时候,两个女儿就会显得非常地开心和激动。无论她们当时手里正在拿着手机或正在做着什么,一到这个半小时的时间时,她们都会立刻丢掉手机和手上的事,投入到这个现实 游戏 中。
武志红把家庭环境称为 连接“网络世界”和“现实世界”的“过渡世界” 。
如果家庭这个过渡世界让孩子感觉到能够做自己,就能把孩子拉回到现实世界;如果这个过渡世界让孩子感觉到,我处处不自由,总是受支配和被控制,孩子就会回到网络世界中去做自己。
shirleyxtt00
2017年7月4日,武志红在罗胖的“得到”app上线专栏《武志红的心理学课——拥有一个自己说了算的人生》。至7月19日,该专栏已有66277人订阅,而该专栏的可以免费试读的发刊词,有125368人读过,将近53%的转化率,13189123元人民币的销售额。武志红和罗胖,真的成功把“心理学”做成了一笔大生意。� 武志红和罗胖,并不是成功把“心理学”做成一笔大生意的“革命先锋”,但能像他们这样在短时间获得如此大的销售额的,应该不多。 武志红在该专栏的发刊词中写道: 在新浪微博上的该文的另一个版本中,因为我的导师迟毓凯老师顺嘴说了句:最好先挣钱再做自己,结果被被武志红先生定性为是“猥琐发育”。 我想了下,倘若罗胖的得到只是分给武志红先生销售额的40%,那也是五百多万的收入啊(而且说不定一年下来销售额可以达到两千万左右,那就是八百万的年收入了,单纳税钱都可以在五线城市买一套房子),这相对于开局已经买齐了全部装备,哪里还需要“猥琐发育”? 更厉害的,武先生预计:一年不行,我们就花三年。三年也不可能走完,因为这是一条长路,但我全心来和大家一起来走,一起来看看这条路上的规律和障碍。 也就是说,接下来三年,一个一开始就买齐了所有装备的人,要带着几万个需要“猥琐发育”的订阅者一起“成为你自己”,想想也是个惊人创举。 换另外一个角度思考,本来这些订阅者是众多心理咨询师的潜在客户,他们如果找心理咨询师做心理咨询,一次如果按400元人民币算的话,或许一年下来要花上几千元,还不一样有什么好的效果。而现在他们只花199元,就可以“活出自己”了,实在太划算了。这简直就是功德无量的一件事情啊。 你也别说武先生抢了别的心理咨询师的生意,你得这么想,他们读了武先生的文章,有了开悟,说不定更会主动去寻求心理咨询师的帮助。然后众多心理咨询师忙着“接客”,这已经不是双赢了,这是多赢啊。 刚好最近在看荣格的经典著作之一《未发现的自我》,在荣格的这本书中,还真可以找到不少理论支撑。 例如,开篇荣格就谈到: 荣格认为,个人的精神属于统计法制之中的一个例外,幸福和满足,灵魂的均衡和生命的意义,这一切只能由个人而不是由国家之类的事物来体验。 那么,人为什么会产生心理问题呢? 荣格认为,没有意识就没有问题。而自我是意识中的一个客体,但自我的内容本身充满了能量时,自我感才会产生。而当一系列自我内容与另一系列同样强度的心理内容并列出现时,人就会产生自我冲突,于是心理问题就产生了。 荣格认为,在治疗心理疾病时,不能局限于就病治病,而是应寄希望于对整个人格的治疗。荣格在书中举了这么个例子来说明: 有这么一个聪明的年轻人,他声称自己的病没有被治愈,虽然按照科学的判断他早应该被治愈。经过了解,荣格发现他经常在旅游胜地过冬天,于是荣格就问他谁给他这些度假的钱。结果这个年轻人说,是一个很爱他的穷苦教师,她拼命节衣缩食,以便供他玩乐。荣格说,这个年轻人的缺乏良心正是他神经症的病因,他的根本错误在于他的道德态度。而这个年轻人听完荣格的解释,根本不愿意承认自己内心存在着任何冲突,因为他的情妇是出于自愿给他钱的。 咦,那么,这个聪明的年轻人,究竟是已经活出了自己,还是没有活出自己?如果他已经活出自己,那他怎么还会有神经症呢? 我又想到了最近热播的电视剧《我的前半生》。我估计有不少该剧的忠实观众都会评价女主角罗子君,她做了十年家庭主妇,把自我都给弄丢了,要不也不会落得离婚的下场。 是的,在剧中,罗子君低三下四地求丈夫陈俊生不要和她离婚,陈俊生问她,你觉得生活的意义是什么,你活着,你想要做什么。罗子君说,我的生活意义,不是你赋予我的吗?能说出这种话的人,看起来似乎真的把自我给弄丢了。 可是到了唐晶安慰她帮她分析问题时,她却会反唇相讥,你自己的问题解决了吗,到底谁病入膏肓。而在贺涵受托照顾她安慰她的时候,她也会说,你那些心灵鸡汤,我不想听了。 罗子君其实活得一直很自我,自我到,她和陈俊生在一起那么久了,她却连陈俊生一直过着什么样的生活,每天上下班都做些什么都不知道。 所以啊,活出自我真的有那么神奇的魔力吗?还是说,赚到了大钱才能活得精彩呢?依我看,都未必。 活出自我,可能会变成了活得太自我,赚大钱也可能会变成眼里只有钱。人并不是只有活出自我这点追求,自己手头宽裕一点,才会更有自己说了算的权利。 啰啰嗦嗦一大段,简而言之,武先生和罗胖赚大发了,但“活出自我”,真的只是个噱头。
优质心理咨询师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