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7

  • 浏览数

    352

君和家人
首页 > 心理咨询师 > 8周岁的男孩心理咨询师

7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洋洋和洒洒

已采纳

虽说没有,但一定得大学本科生好像还要多少年的工作经验,估计这年龄也不小了

8周岁的男孩心理咨询师

245 评论(10)

静婷雅香

应该没有吧,你咨询下中域教育吧,他们这个做的很不错呢,还保过

164 评论(10)

世界前八强吃货

报考心理咨询师是部分儿童和成人的,报考心理咨询师条件:三级心理咨询师报考条件(以下条件满足其一):1、具有心理学、教育学、医学专业本科及以上学历。2、具有心理学、教育学、医学专业大专学历,经心理咨询师三级正规培训达规定标准学时数,并取得结业证书。3、具有其他专业本科以上学历,经心理咨询师三级正规培训达规定标准学时数,并取得结业证书。二级心理咨询师报考条件(以下条件满足其一):1、具有心理学、教育学、医学专业博士学位。2、具有心理学、教育学、医学专业硕士学位,经心理咨询师二级正规培训达规定标准学时数,并取得结业证书。3、取得心理咨询师三级职业资格证书,连续从事心理咨询工作满3年,经心理咨询师二级正规培训达规定标准学时数,并取得结业证书者。4、具有心理学、教育学、医学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业任职资格,经心理咨询师二级正规培训达规定标准学时数,并取得结业证书,连续从事心理咨询工作满3年。

250 评论(13)

熊猫大王

我不是专业人士,只是家里有差不多大的孩子,看到这个问题忍不住唠叨几句。有一种说法是孩子发怒其实是一种求救的信号,他遇到了困难,希望有人帮助他,但不会正确地表达。这么大的孩子是非的观念还比较薄弱,第一要给他树立红线,哪些事是一定不可以做的,一定要告诉他,无论过程有多痛苦,一定不能放弃。其次多爱他,爱他不等于给他买多少东西,或者花多少时间检查他的作业,要尝试去理解他,包容他。比如有的孩子因为家长不给他玩游戏而发火,而他玩游戏其实是因为朋友们都玩,他不玩就会被孤立,折射出他的内心非常孤独,他渴望被关心。另一部分孩子玩游戏是因为有成就感,折射出在现实生活中他有着强烈的挫折感,渴望被人认可。总之多点耐心,理解、然后引导,会慢慢好起来的。

144 评论(9)

A喵是kuma酱

作者 | 武志红

编辑 | 张罐子

责编 | 五花鹿

前段时间,我看到这样一个新闻。

在四川一个婚礼上,新娘子四岁的儿子,拿着话筒站在新人面前,哭着对新郎放狠话,说:

如果你敢欺负她,等我长大以后,就收拾你。

小男孩一句话,不仅让新娘子当场哽咽,连场上的大半宾客也感动落泪。

很多网友都评论这位小男孩说,在用最奶的声音放最狠的话,可爱又懂事。

但这件事也一度引起了很多博主讨论,不少人一致认为:

一个四岁的孩子,却在这个年龄,就要去承担如此一种负责任、保护家人的感觉,而且这种懂事还得到这么强烈的追捧,这是值得深思的现象。

对此,我也深感赞同。

实质上,一个尚年幼的孩子,就要像个懂事的小大人一样,去保护家人的这种现象,我们可以称之为:

「亲子关系的倒置」

01

什么叫亲子关系的倒置?

在此,我先讲一件印象特别深刻的事。

很多年前,我在广州电视台参加某个节目。

在节目过程中,一位小男孩的妈妈,她的发言引起了一片轰动。

这是一位明显情绪化的母亲,她拼命地跟大家讲,我儿子虽然才八岁,但对我特别好。

而当主持人问,孩子对她怎样一个好法时,这位妈妈一口气就列举了以下三点。

① 无论她做什么,孩子永远都能够理解她。

② 孩子一直都会奋不顾身保护她。

③ 自己的所有痛苦,都可以向孩子诉说,并且孩子总是能接住她。

当这位妈妈把儿子夸奖完后,现场上的很多妈妈,都在猛烈地鼓掌,掌声也非常的真诚。

但在阵阵掌声中,我看到的却是这样一幕:

一边是有八岁孩子的妈妈,非常情绪化;

另一边是八岁的小男孩,体型很单薄,但脸上显然透露出过于懂事的神态。

这样的对比,不仅让我非常心疼这个小男孩,还产生了一种非常强烈的感觉——

男孩和他妈妈的角色,明显颠倒过来了。

这种现象,其实就是亲子关系的倒置。

即在一个家庭里,父母变成了孩子,孩子变成了父母,或者说父母变成了小孩,小孩变成了大人。

就好像这一对母子。

8岁的儿子永远都在理解妈妈的一切,永远都要承接妈妈向自己吐露的任何痛苦。

甚至他还成为了妈妈的保护神,不得不负起本不该他这个年纪要负的责任。

他被迫压抑了本能的童年状态。

02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孩子成为父母的父母、变成了父母的保护神这种现象呢?

在这,我想具体提出两个原因。

首先,亲子关系的倒置,其实涉及到一个权力的问题。

在中国的很多家庭,经常会出现这样一种情形,谁权力大,谁就可以肆无忌惮地发脾气。

但很明显,孩子的力量通常最小。

而又加上我们 社会 崇尚听话文化,所以孩子在小时候不仅没有权力,还必须乖巧懂事,把自己的攻击性都收敛起来。

因此,就会造成这样的现象,一些家庭的小孩,往往是个懂事的小大人。

我记得后来跟前面提到的那位女士谈话时,就发现了原来在她的家里,一直都存在这样一种现象:

家里的每个人是孩子时,都是懂事的小大人。

这位女士在小时候,也是一个懂事乖巧的孩子。

可以说,这简直就是很多家庭的写照:

年龄越大,力量越大,权力越大,越肆无忌惮;

年龄越小,力量越小,权力越小,越依头顺尾。

其次,父母只允许自己表达负能量,而孩子只能表达正能量,也是造成亲子关系倒置的一个原因。

太多人有过这样一种感觉:

从小到大,父母对自己没有过一句夸奖,永远都是批评。

其实,这就是父母一直向孩子表达负能量。

我想起一位来访者,他讲自己做过一系列可怕的梦,大都和厕所以及粪便有关,其中有个经典的梦是这样的——

他和妈妈在家里,房子里到处是粪便,妈妈坐在马桶上,对着他滔滔不绝,不断跟他诉说对人生的不满,对周围所有人的不满。

对这位来访者来讲,这个梦的基本隐喻就是:

妈妈无所顾忌地向他释放负面情绪,导致他心里没有一点干净的空间,充满了妈妈的坏情绪。

如此一来,妈妈就像个爱哭爱闹的小孩,而他的坏情绪却无处表达,也没人承接,完全被压抑起来,看起来就像个不动声色的小大人。

03

然而,如果总是孩子在容纳父母的坏情绪,小小年纪就成了懂事容忍的小大人,其造成的影响和危害,不容小觑。

这样的孩子,成长路上可能会遇到以下几个问题。

① 总是以大人的感受为中心,容易失去自己的感觉。

如果孩子在很幼小时就发现,自己只能围着父母的感觉转,而当有自己的感觉时,可能会遭到训斥和破坏。

这种情形下,就算父母没有明确强烈要求,孩子可能也会出于恐惧,依旧围着他们转,不能够安心待在自己的世界里。

并且,他还会觉得这个世界非常的沉重。

在他心里,也许背负着一个沉重的母亲,也许背负着一个沉重的父母,甚至背负着整个沉重的家庭。

跟这样的小大人打交道时,会深刻感到:

他们本能地总以别人的感受为中心,甚至当别人的感觉和自己的感觉发生冲突时,会第一时间就放弃自己的感觉。

这样一来,就会导致他们对别人的感觉,比对自己的感觉还要敏感。

这也是形成中国式好人的原因之一。

② 轻易形成“我真差”的自我定位,陷入抑郁、无助之中。

年幼的孩子,有时会分不清想象和现实,无法估计自己能力的高低。

而如果父母总给孩子传递这种感觉:我有一个重大的问题,需要你帮助我,需要你帮我化解。

作为尚未具备现实检验能力的孩子,当然会觉得义不容辞,觉得我一定尽全力去帮你。

但成年人的大问题,塞到孩子的幼小心灵中,会导致这种情况:

孩子毕竟是孩子,当他们的确做不到时,可能会产生一种“我什么都做不了,我真差”的感觉,陷入到无助和自责的情绪中。

甚至,孩子自身的容器功能也可能被撑破,无法消化自己需要面对的一些问题,比如说学业压力。

③ 从小成为妈妈的虚假伴侣,长大后很难进入亲密关系。

在一些家庭里,男孩可能会感知到,在妈妈的眼里,自己比父亲重要。

这也许会让他们觉得自己比父亲厉害,有一种骄傲感,但其实也会导致一个问题:

成为妈妈的虚假伴侣,就失去了自己的真正角色,也失去了自己作为孩子的稚气。

我有位男性来访者,在他很小的时候,和妈妈紧密连在一起,可以说是到了共生的程度。

甚至后来他就深切感到,自己其实是被妈妈当成丈夫来对待。

原来妈妈是想支配自己的丈夫,但已是成年人的丈夫,很轻易就逃离了难缠的她,导致她缠丈夫而不得,只能转过身来缠自己幼小的儿子。

但是,这位来访者在很小的时候,就深知自己是一个劣质的替代品,这让他非常难受。

甚至,这还会严重影响到他以后的亲密关系。

04

在上文,我具体分析了亲子关系的倒置形成的原因以及危害。

按理说,家是温暖的港湾。

即在一个家庭里,大家是重 情感 的,无论是父母还是孩子,大家都感到有一种 基本平等 的感觉,这才是好的亲子关系。

当然,对于大多数家庭来讲,这可能有些理想化。

因为对很多父母来讲,自己本身从小就被要求做个懂事的人,从小都是独自承受焦虑和化解负面情绪,怎么可能做到如此尽善尽美呢?

但在此,我还是想提出3个可尝试的方式。

① 我们需要明确清楚,父母是父母,孩子是孩子。

当父母的,如果能在内心澄清这一点,自然会给孩子传递一种感觉:

大人的事情是大人的事情,孩子你做孩子就好了。

甚至,有时候一些问题的确解决得不够好,也依然能做到让孩子明白:

这是大人身上的担子,是大人的焦虑,并不希望你们来帮大人化解。

当尽可能做到这一点,尽可能把大人的责任担负起来时,孩子才能有一个好的空间,去放心地玩耍,去安心地做自己和发展自己。

② 要允许孩子拥有自己的感觉,允许孩子表达负能量。

一个从小只被允许表达正能量的孩子,一个被迫承接父母负能量的孩子,很容易会失去自己的感觉。

就像我前面提到的第一位男性来访者。

自己的感觉完全被妈妈的负面情绪替换了,没有任何自己的情绪显露,像个干枯的人。

而只有允许孩子表达自己的负面情绪,他们才能成长为一个有血有肉的人,而不是一个只会围着别人感觉转的人。

③ 做父母的,尽量去容纳和化解孩子的焦虑。

英国精神分析大师比昂讲过这样一句的话:

关系的实质,是谁制造焦虑,谁容纳焦虑。

弱小的孩子,认知各方面尚未发达,自我也还没完善。

因此,在很多时候,他们只会制造焦虑,但是化解不了自己的焦虑。

比如,一门考试不及格,他们可能就会产生一种挫败感;违反学校规则,他们可能会为要受惩罚这件事感到恐惧。

这时做父母的,可以先给孩子传递一种感觉, 你的情绪是被允许的,如果你接不住,你可以找我,我来倾听和承接一些。

如此一来,孩子的情绪一部分流动出来,给到父母一起消化,他自己就会好受一些。

但我们的家庭中,反而常是父母制造焦虑给孩子,但幼小的孩子接不住焦虑,只能挨着。

所以,如果真想爱孩子,请不要向孩子传递太多焦虑,并请容纳化解孩子的焦虑。

这才是一个好的亲子关系。 END

作者 | 武志红,资深心理咨询师,得到热门专栏《拥有一个你说了算的人生》作者,著有畅销书《为何家会伤人》、《为何爱会伤人》等,微博:@武志红。现于北上广深杭厦门成都苏州南京青岛10个城市开办了武志红心理咨询中心。

336 评论(13)

Charleswpf

心理咨询师报考标准条件:

(一)具备以下条件之一者可申报三级心理咨询师考试:

1、具有本专业或相关专业大学专科以上学历毕业证;

2、取得非本专业或相关专业大学专科以上学历毕业证,经培训达规定标准学时数,并取得培训结业证书;

3、取得中等职业院校本专业或相关专业毕业证后,从事本职业工作满10年以上;

4、在校大专以上学历教育的学生允许在三年级下半学期参加,报考职业见专业对照表——心理学专业。其他非相关专业的学生需参加培训达到一定学时,并获得结业证书,才能报考。

(二)具备以下条件之一者可申报二级心理咨询师考试:

1、具有本专业或相关专业博士学历毕业证者;

2、取得本专业或相关专业硕士学历毕业证后,从事本职业工作3年以上;

3、取得本专业或相关专业大专以上学历毕业证后,从事本职业工作8年以上;

4、取得本职业中级职业资格证书后,从事本职业工作满5年者。

扩展资料:

心理咨询师职业资格认证考试从2001年开始,到2005年国家颁布了正式标准。一般在每年5月和11月的第三个周末考试,具体时间每年略有不同。

心理咨询师2017年考试时间已确定,准确时间为上半年考试时间为5月20日,下半年考试时间为11月18日。截止2018年5月,国家心理咨询师职业资格考试已全面结束。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心理咨询考试

133 评论(12)

一个老神仙

可以给他制造点挫败感,最好是需要父母帮助才能解决的事情,让他意识到父母的力量,自然就会被降服。

344 评论(11)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