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5

  • 浏览数

    267

冰雨茗香
首页 > 心理咨询师 > 62岁老人心理咨询师是谁

5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顺其自然0012

已采纳

“Happyday”爱心组织由赖雨、法国老人“皮大奇”及深圳女商人刘珍玲组成几度援手残障人士 8月2日,“四川张海迪”———著名的自贡残疾女青年赖雨将万元捐款寄给了正在省肿瘤医院作治疗的富顺少女李小美。高度残障却自食其力的赖雨怎么会拿出这么一笔巨款来救助他人呢?在本报记者多次追问下,由一位高尚的法国老人和两个天使般的中国女人组成的爱心组织———“Happyday”(快乐家园)的动人故事终于撩开面纱。 深受感动法国老人自贡会赖雨 说起Happyday,首先要说到在自贡长大的刘珍玲女士。1999年底,刘珍玲赴深圳打天下。2002年她创办了自己的公司。在经营中,刘珍玲结识了法国“安万特·巴斯德”生物制品有限公司亚太地区制药总监,法国籍意大利制药学博士皮大奇(Giancarlo·Petruzzi)先生,因为热爱中国,他为自己取了一个中国名“皮大奇”。 2002年5月,刘珍玲向皮大奇介绍了身残志坚的赖雨的情况,两人专门赴自贡与赖雨见面。皮大奇被赖雨的极度残障所震惊,他没有想到自己读到的美丽文字是赖雨在极度艰难的条件下写出来的。临走,皮大奇将一本著名生物学家安万特·巴斯德的传记送给赖雨,并在扉页上留下一段动人的文字:“你用心做的事情,我也会用心去做;让我们以心换心,心心相印。” 访欧前夜三人筹划Happyday 2004年春节前夕,皮大奇邀请赖雨到欧洲进行了为期半个月的访问(本报曾予追踪报道)。临行前的一晚,在深圳一间酒吧里,3人决定成立一个爱心组织,取名为Happyday,让每个需要帮助的人都感受到快乐家园的温暖。Happyday属于纯粹的慈善机构,资金来源于捐赠。赖雨成为Happyday的首席执行主席,专门负责了解核实情况、及时汇报并提出援助方案,皮大奇和刘珍玲负责筹集资金。“向别人伸出援手,其实是在对自己施救。”皮大奇最喜欢这样说。 提供帮助四处撒播爱的种子 2004年4月,赖雨了解到中江患先天性成骨不全症、身高仅82厘米的“玻璃女孩”丁红玉学习国画的事迹。刘珍玲和皮大奇闻讯后,邀请丁红玉和她的母亲前往深圳,通过向国外友人推荐丁红玉的画来改变她们的经济困境。皮大奇还专门带着丁红玉所画的中国古代仕女图来到巴黎,几经周折,在法国“中国文化年”活动的中国产品展上为丁红玉的作品找到一席之地。 22岁的赵林是自贡一名导游,患有先天性心脏病。如果不及时手术,赵林将很快面临死亡。赖雨得知后,立即向Happyday申请救援。2004年4月14日,Happyday向赵林捐助了两万元,赵林顺利进行了手术。 赖雨也得到了Happyday无私的关怀和帮助。2003年到2004年期间,赖雨在Happyday的帮助下完成了四川大学心理咨询师学习,获得心理咨询师资格。目前,Happyday正准备将赖雨11万字的文稿《在爱的翅膀上飞翔———我的欧洲之行》出版发行。 万元善款让少女重返课堂 今年初,16岁的富顺县代寺镇李子铺学校初三学生李小美不幸患上脑肿瘤,但她仍带病学习,参加中考并以606分的成绩被富顺三中录取。小美做了脑肿瘤切除术后,家人再也无法支付后期化疗所需的万元费用。赖雨连夜将小美的情况报告给深圳的朋友。 8月1日,皮大奇将筹到的万元人民币汇到赖雨账上。第二天上午,赖雨迅速以Happyday的名义给正在省肿瘤医院进行化疗的小美寄去。据医院介绍,有了这1万元,小美可以顺利接受化疗。化疗完毕经过短暂休养后,小美就可以重新回到她朝思暮想的课堂了。 据赖雨介绍,皮大奇只是一名靠薪水生活的高级职员,今年春节前后,他的父母相继去世,自己家里也有不少困难。刘珍玲也只是在深圳的一名普通商人,近几年生意上也历经波折。但为了给自强不息的残疾人和需要帮助的人们献上爱心,他们从没有过一丝犹豫,宁愿自己经受压力和困境,也要把快乐带给需要爱心的人。

62岁老人心理咨询师是谁

328 评论(8)

孤星马哥

生活在香港的曾文通,

是一名颂钵演奏者,

每次演出一票难求。

他的演出非常特别:

欢迎听众在音乐会上睡觉。

因为这种音乐,十分“助眠”。

曾文通

颂钵,其实就是一种“碗”,

不同材质、音色各异,

敲打出的音乐十分极简,舒缓人心。

有人专门听它帮助自己深度睡眠,

更有听众感叹:

这个声音听一次,如睡十年。

点击视频,亲测试听。

自述 曾文通 编辑 莫竣威

我们的采访在曾文通的家里进行。他和太太住在香港大埔的梧桐寨村里。这里远离市区,群山环抱,空气格外清新。与我们印象当中那个车水马龙、高楼耸立的香港,似乎一点也没有关系。

曾文通的家

曾文通的家面积较小,但空间显得很大。客厅的陈设简单,甚至简陋:一张木桌、一把木椅、一个木柜,已是全部的家具,其他地方空空如也。

平时,他和太太习惯席地而坐,家里没有音响、电视:“我不需要电视机,因为我这里有很多东西可以看。” 文通指了指窗外,他最喜欢就是呆在阳台,看远处的群山。

曾文通的舞台设计作品

剧场是曾文通的另一个家。他在香港舞台剧界很有名气,作为舞台和服装设计师,曾参与200多部舞台剧的设计工作,并在2009年获得世界剧场设计大赛“舞台设计荣誉奖”。

机缘巧合下,他把自己的喜好——颂钵演奏,也带到了幕前。在香港,他的小型音乐会和工作坊,往往开票几分钟就爆满,甚至有听众等了两年,才有机会面对面地听他演奏。

一条摄制组在曾文通的家中,亲身体验了一次颂钵演奏。颂钵到了他的手里,似乎有一种魔力,每一次敲击,都能让人头脑舒缓,安静下来。当时就连正在工作的摄影师,也忍不住悄悄地闭上了眼睛。

以下是曾文通的自述。

吃透生活的苦后,发现颂钵

我和颂钵结缘,很大原因是因为我妈妈。

她以前是一个性格开朗的人,爱旅行,爱下厨。但自从被确诊糖尿病后,20多年来,我是看着她从能走能站的人,变成需要坐轮椅,再到后来基本只能卧床。一切都历历在目。

之前我会帮她脚底按摩、舒缓病情,但后来因为她的身体、四肢开始肿胀,我一按她的脚,肌肉就会陷下去。

看到她很无力,我也很无力。我工作忙也不能常陪在她身边,心有愧疚。

直到2010年有一次,我在台湾策划一个演出,和一个老同学重遇,他把颂钵推荐给我。一听完,我整个人马上放松下来,不知不觉都在他家睡着了。这一觉,好像让我补回了10年来,我所缺失的睡眠一样。

我立马就爱上了这个声音,开始不断地去研究它。

当时我拿到美国耶鲁大学的奖学金,到纽约进修舞台艺术。大概有3万美金,让我去重新学习一些新东西。课余期间,我就跟随尼泊尔籍的颂钵大师Suren Shrestha学习。渐渐掌握了一些基本的原理和操作方式。

课程完结后,我回到香港,第一个听众就是我妈妈。

当时她大部分的时间只能卧床,对于许多长期病患者,最痛苦和煎熬的莫过于睡不着。我就尝试把刚学到的颂钵乐,敲给她听。

我拿着一个颂钵,在她旁边敲。第一次敲完后,我发现她的身体变得柔软,渐渐地能睡上一觉。

2011年,在妈妈离开前的最后阶段,我每次去探望她,都会随身带着颂钵。有时候我会在医院敲颂钵给她听,有时候会把她推到附近的公园,在那儿大家都不说话,听着风声和树叶摇曳的声音。两个人都很珍惜那一刻。

可以说是妈妈带我去认识颂钵的世界,也是她让我知道,这个声音能够帮助到别人。

颂钵:从食器到乐器

颂钵作为真正的乐器进行演奏,只有近二十年的时间。

所谓颂钵,两个字而已——食器。它原来是喜马拉雅地区的僧侣和居民,用来盛放食物的器皿。不过颂钵成为乐器,也是人的天性使然。你看小时候我们在家吃饭,饭菜还没上,前面有碗、有筷子,会很自然地敲打几下,这时候的饭碗,也可以称为颂钵了。

颂钵的声音,我形容它是时间的延伸、空间的扩展。因为只要敲一下,它产生的声响和共振会延续很久。让听者好像被一个空间包围,“噔——”的声音,就像一条路,引你进入另一个环境。

因为大小、材质的关系,每一个颂钵所发出的声音都不一样。较大的颂钵,发出的声音较低沉,听者仿佛走进一个山洞,声音在你的身体周围环绕。头脑、肩膀能迅速放松下来,甚至可能听几分钟,慢慢就睡着了。

敲打一些小的颂钵,能发出高音。声音很集中,可以使听者提神,更加专注。加上听觉会影响视觉,进而影响整个头部共振,耳朵、眼睛、鼻子都会被唤醒。

演奏颂钵时,当你用粗暴方法敲打它,声音会变得很难听。但如果你轻轻地敲,它又会很“乖”地,将声音表达出来。掌握技法、懂得如何敲打它,声音才会悦耳。

曾文通在尼泊尔的沙弥学院

在纽约学习了基本功之后,我走遍了全世界:去法国、英国,在当地的博物馆,了解铜器的发展;去颂钵的发源地比如印度、尼泊尔一带,理解和学习颂钵文化;也去了日本、泰国、马来西亚,去收集各种各样的钵。

我现在收藏的钵大概有1000个,自己常用的就100个。它们都是我从世界各地淘来的,铜钵、铁钵、铝钵、锡钵……材质、音色各异。

我收藏的大部分都是铜钵,之前在马来西亚的一家小店,我看到有一些钵是用锡做的,当时拿起就开始敲,噔、噔、噔,声音非常好。我记得店员都傻了眼,在他们眼中这只是一个装饰品,没想到还有人拿来作乐器。

有些钵的价格,也从几万至十几万不等。比如一些百年历史的古董钵,它的声音就像一个很有智慧的老人家,我认为它音色独特,就是值这个价钱。

一场欢迎所有人睡觉的音乐会

演奏颂钵,以前更多是我自己的兴趣爱好,直到2012年才开始正式演出。

当时我在香港负责一个音乐剧的舞台设计,和剧中的音乐总监开会。他那天状态很紧绷,我便停下来,为他敲了一段颂钵,帮助他放松下。

听完后他说,“这个音乐是可以放到舞台上。”于是便邀请我,当音乐会的表演嘉宾,在剧中加入了颂钵的演奏环节,这是我第一次把颂钵演出带到幕前。

这七八年间,除了香港,我也去各地演出过:马来西亚、英国、秘鲁、北京、深圳、台湾。听过我演奏的人,有上万人了吧。

我的音乐会有一个特色,就是很欢迎大家睡觉。观众进来后,很快就安静下来。有一些人听着听着,就会进入一个朦朦胧胧的状态,在有意识和无意识之间徘徊,之后就渐渐睡着。有些人听了会哭、会流泪,就像是情绪的排毒。

曾文通与颂钵演奏者们

音乐会结束后,很多观众都说变得更精神了,可能是因为感官“垃圾”都被音乐清空了。还有人跟我说,这个声音听一次,好像睡了十年一样。

虽然有一些人把颂钵看成一种疗法,把敲击颂钵的人叫做“颂钵治疗师”,但我担不起这个称号。我就是一名颂钵的演奏者,如果我的音乐能给人带去平静,就满足了。

香港大埔梧桐寨村

生活是做减法

7年前,我和太太从香港市中心红磡,搬到现在的郊外大埔梧桐寨村。这里四面环山,离市区大概一个多小时的车程。

附近的梧桐寨瀑布,30多米高,是香港最高的瀑布之一。我会经常一个人走45分钟的山路,到瀑布和溪边,敲打我的颂钵。

在这里演奏时,四周的环境会和我产生共鸣。别以为没有听众,其实很多蚂蚁、蜻蜓,都会停在石头上聆听。这里也给我创作上的灵感:鸟的叫声,蝴蝶拍动翅膀的动作,都对我有很大启发。

平时生活很简单,每天吃得清淡:一碗粥、一个馒头、一个番薯。我家也很“空旷”,没有沙发、没有电视、没有音响……因为我不需要它们。

我现在不出去社交,也很少用社交软件,要联系我就只能用电话和邮件。每一天专注在工作,以及颂钵的研究上。

现代人太容易焦虑,每天各种资讯不断地向你涌来,甚至让你很难拒绝接收。很多人可能去坐车,都不愿意看一下风景,还是继续盯着手机。也许每个人,每天最低限度都应该留5分钟给自己,放空、发呆,什么都不做,容许我们的脑袋清空一下。

我经常会比喻说,其实人的心就像颂钵一样。当里面有杂物的时候,声音就会刺耳。只有纯净的颂钵发出的声音,才能打动别人。

人也是一样。学会清减,生活才自在。

216 评论(14)

火山红虎

1969年,北京的“文革”正轰轰烈烈,不满17岁的毕淑敏,却悄然穿上军装,告别北京,作为藏北第一批女兵,到达共和国这块最高的土地戍边了。三年后,她去新疆军区军医学校学习,原本要去军医大的,因受林彪事件影响,重灾区的军医大迟迟未招生,又不能再等,只有先走为上。在校成绩优异,院方要她留校,想把她培养成一名出色的外科医生。如果真的留校了,一心于救死扶伤的事业,或许真的能成为一名出色的外科医生,一名教授专家,那么是否还会有今天一位几乎家喻户晓的出色的女作家,一位国家一级作家?她真心地感谢母校对她的厚爱与挽留,她毅然回到阿里那个地方,谁料女兵们都调了,报道时干部科长翻出过去的名单,查出有个毕淑敏,性别中写的却是男性,因为这几年里部队已无女兵了。一干就是5年,直到1980年转业回北京进工厂,做医务所长、主治医师,1991年成为专业作家,前后行医22年,对医生职业,她是情有独钟,一往情深,尤其有几条生命就是在死亡边缘,她一把手拉回的。看到一个个生命的复活与重新焕发青春,那份情感非常人所能体味。 1986年,她34岁时。对于一个从未写过东西的人来说,起手就中篇,难免没有底数与把握。丈夫芦书坤骑着自行车送到解放军文艺出版社。可往往也有例外,这部中篇第二年在《昆仑》杂志发表,引起轰动,并获第四届“昆仑文学奖”,她从此步入中国文坛。这期间,她边做医生边写作,后来,发觉写作与医生是不可以同时做的。她十分敬重医生的职业,尽管她做基层医生,危在旦夕的病不多,但也要全心全意地做好,不能分心,这是一个务实的世界,不能随意夸张修改延误,更不能有丝毫失误,毕竟人命关天,责任感事业心要她必须这样想这样做。所以,她所在厂的一名下岗职工,恰到她朋友家做保姆,谈起她来,连连称赞好大夫,眉飞色舞地谈了半天,结果连该干的活都没干。她深知写作是一个想象的世界,虚拟的世界,可以夸张,不满意还可以修改,甚至推倒重来,即使写完了,发表了好,不发表也无所谓,毕竟是自己的事,与人无碍。她成天在这两个世界跳来跳去,总觉处一种两难境地。这时,中国有色金属总公司慧眼识才,调她去做专业作家,悬壶济世22年,要她从此脱下白大褂,离开医生岗位,内心很痛苦,实在难下决心,况且她已近不惑之年,对以后的创作没有把握。她手里足足攥了两个月的调令,一番痛苦的徘徊思考,最后还是脱下白大褂,放下手术刀,有所取有所舍,有所为有所不为,人生很难样样兼顾,鱼与熊掌全得。她自此一心一意写作了,写作,又深感底气不足,便想方设法弥补,先是自学广播电大中文系课程,而后又拿下文学硕士,现在正攻读心理学博士。王蒙说她“我真的不知道世界上还有这样规规矩矩的作家与文学之路。”她就是以这样坚实的脚步,一步一步走到文坛的今天。

274 评论(12)

曼特宁先森

Happyday”爱心组织由赖雨、法国老人“皮大奇”及深圳女商人刘珍玲组成几度援手残障人士 8月2日,“四川张海迪”———著名的自贡残疾女青年赖雨将万元捐款寄给了正在省肿瘤医院作治疗的富顺少女李小美。高度残障却自食其力的赖雨怎么会拿出这么一笔巨款来救助他人呢?在本报记者多次追问下,由一位高尚的法国老人和两个天使般的中国女人组成的爱心组织———“Happyday”(快乐家园)的动人故事终于撩开面纱。 深受感动法国老人自贡会赖雨 说起Happyday,首先要说到在自贡长大的刘珍玲女士。1999年底,刘珍玲赴深圳打天下。2002年她创办了自己的公司。在经营中,刘珍玲结识了法国“安万特·巴斯德”生物制品有限公司亚太地区制药总监,法国籍意大利制药学博士皮大奇(Giancarlo·Petruzzi)先生,因为热爱中国,他为自己取了一个中国名“皮大奇”。 2002年5月,刘珍玲向皮大奇介绍了身残志坚的赖雨的情况,两人专门赴自贡与赖雨见面。皮大奇被赖雨的极度残障所震惊,他没有想到自己读到的美丽文字是赖雨在极度艰难的条件下写出来的。临走,皮大奇将一本著名生物学家安万特·巴斯德的传记送给赖雨,并在扉页上留下一段动人的文字:“你用心做的事情,我也会用心去做;让我们以心换心,心心相印。” 访欧前夜三人筹划Happyday 2004年春节前夕,皮大奇邀请赖雨到欧洲进行了为期半个月的访问(本报曾予追踪报道)。临行前的一晚,在深圳一间酒吧里,3人决定成立一个爱心组织,取名为Happyday,让每个需要帮助的人都感受到快乐家园的温暖。Happyday属于纯粹的慈善机构,资金来源于捐赠。赖雨成为Happyday的首席执行主席,专门负责了解核实情况、及时汇报并提出援助方案,皮大奇和刘珍玲负责筹集资金。“向别人伸出援手,其实是在对自己施救。”皮大奇最喜欢这样说。 提供帮助四处撒播爱的种子 2004年4月,赖雨了解到中江患先天性成骨不全症、身高仅82厘米的“玻璃女孩”丁红玉学习国画的事迹。刘珍玲和皮大奇闻讯后,邀请丁红玉和她的母亲前往深圳,通过向国外友人推荐丁红玉的画来改变她们的经济困境。皮大奇还专门带着丁红玉所画的中国古代仕女图来到巴黎,几经周折,在法国“中国文化年”活动的中国产品展上为丁红玉的作品找到一席之地。 22岁的赵林是自贡一名导游,患有先天性心脏病。如果不及时手术,赵林将很快面临死亡。赖雨得知后,立即向Happyday申请救援。2004年4月14日,Happyday向赵林捐助了两万元,赵林顺利进行了手术。 赖雨也得到了Happyday无私的关怀和帮助。2003年到2004年期间,赖雨在Happyday的帮助下完成了四川大学心理咨询师学习,获得心理咨询师资格。目前,Happyday正准备将赖雨11万字的文稿《在爱的翅膀上飞翔———我的欧洲之行》出版发行。 万元善款让少女重返课堂 今年初,16岁的富顺县代寺镇李子铺学校初三学生李小美不幸患上脑肿瘤,但她仍带病学习,参加中考并以606分的成绩被富顺三中录取。小美做了脑肿瘤切除术后,家人再也无法支付后期化疗所需的万元费用。赖雨连夜将小美的情况报告给深圳的朋友。 8月1日,皮大奇将筹到的万元人民币汇到赖雨账上。第二天上午,赖雨迅速以Happyday的名义给正在省肿瘤医院进行化疗的小美寄去。据医院介绍,有了这1万元,小美可以顺利接受化疗。化疗完毕经过短暂休养后,小美就可以重新回到她朝思暮想的课堂了。 据赖雨介绍,皮大奇只是一名靠薪水生活的高级职员,今年春节前后,他的父母相继去世,自己家里也有不少困难。刘珍玲也只是在深圳的一名普通商人,近几年生意上也历经波折。但为了给自强不息的残疾人和需要帮助的人们献上爱心,他们从没有过一丝犹豫,宁愿自己经受压力和困境,也要把快乐带给需要爱心的人。

100 评论(15)

毕竟希兮

去百度百科看看咯。

180 评论(8)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