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3

  • 浏览数

    174

麦麦舞雨
首页 > 心理咨询师 > 吕书望心理咨询师

3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神之雪1314

已采纳

一条围巾撕裂6个家庭 杭一女高中生命丧同学之手杭州萧山区发生一起令人震惊的女高中生被害分尸案。随后这一消息被警方证实。截至昨天上午,5名加害者悉数被杭州警方抓获。令所有人惊异的是:他们竟是死者的同学。昨天下午,记者获悉案件大致经过:被害者阿红,17岁,就读于萧山某高中。因一点小矛盾,阿红与同学阿洁发生吵架。2月17日那天,怀恨在心的阿洁,纠集其他4人,将阿红骗至阿华家中,用围巾将阿红勒死,并支解,随后弃尸野外。这起命案不仅毁了6个孩子的前途,撕裂了6户家庭,也再一次引起人们对于青少年犯罪的关注。目前,杭州警方正对案情进一步调查。惊闻噩耗家长掩面而泣昨天下午,记者了解到,当其中一位家长在得知自己的女儿是5名行凶者之一后,掩面而泣。与其余4名行凶者家长一样,面对被害者家属,他们将承受一辈子的痛苦,遭受无以言尽的精神折磨。其实早在半年前,杭州萧山区一名高二男生,也为一件不起眼的小碰擦,将一名素不相识的女学生杀害。而这名出身贫寒之家的女学生受害时,刚参加完高考,即将成为一名大学生。这两起凶杀案中,死者和加害者都是处于花季中的少男少女。十几岁的孩子为什么会拿刀杀人,而且杀的还是自己的同学?十几岁的孩子心里究竟有多大的仇恨,使得他们必须把解决问题的方式全都归于暴力?这样的青少年犯罪令人震惊一位办案多年的资深警官对记者说,杀人分尸,且出自按理看连杀一只鸡都害怕的青少年之手,让人震惊。这位警官认为,青少年犯罪是一直存在的老问题。过去一般比较常见的是以大欺小、偷盗、抢劫、打群架等等,类似这起集体将同窗杀害并支解的恶性事件应是社会转型期青少年犯罪的新问题。在一般人眼里,女生往往与暴力绝缘。可让所有人没有想到的是,5名行凶者中,4人竟是女生。警官说:“女孩子在犯罪中表现出的暴力程度,大体可以反映出目前一些青少年对暴力的一种心态。”当文静、柔弱的女孩子,开始用暴力来解决问题时,我们的家庭、学校、社会真的需要重新思考和反省。家长感到教育责任很重在杭州一个学生家长论坛中,不少孩子正处于青春期的学生家长纷纷就此发表评论。水香苑清说:我觉得家庭教育出了问题。现在的家庭一般都是独生子女,做父母的都非常溺爱孩子,生怕自己的“心肝宝贝”在外面“吃亏”。于是传授给孩子一些“不吃亏”的方法,如何与人“针锋相对”啊,如何骂人、打人啊,等等。如此教子,虽说能培养孩子好强争胜的性格,但最终也有可能把孩子培养成打手或杀手。木子的妈说:很多家长往往在满足子女物质要求之余,而忽略了与他们沟通。我女儿正处于后青春期,情绪也是一会高潮一会低潮。我和她爸更是提心吊胆。奉劝子女在外地读书的家长,没有手机的赶快买,宿舍没有电话,要求学校赶快装,只要有一天听不到子女的声音,就忧心忡忡的。琪琪爸说:现在的孩子不能与以前的孩子做比较,社会不是从前的社会,压力也不同从前,孩子通过各种渠道获得了一些他们这个年纪不应该掌握的知识,往往应该掌握的心理及生理变化却由孩子们自己畸形完成。这样的环境中,孩子们的心态会自闭;而在家里,父母很少能真正听听孩子们每天都在想些什么,在学校里,老师关注的只有学习、只有成绩,十几岁的孩子看似风华正茂,可心中不知淤积了多少阴暗。对生命尊重教育的缺失昨晚,记者采访了杭州市青少年热线心理咨询师杨迪老师。听到又一起学生杀人案,她感到非常痛心。“这起命案再次折射出我们长期以来在孩子教育中的一个缺陷——‘对生命尊重’的教育缺失。”“这导致我们的青少年对他人生命的漠视,也对自己生命的漠视。除了伤人,杀人,还包括自杀。”她说,正是由于学校和家庭情感教育的苍白,更强壮、更聪明的青少年一代,反而少了善良之心、同情之心。无论是学校、家长、还是社会更关注的是孩子或学生如何去竞争,而如何爱护、同情、帮助别人慢慢淡出。“这种冷漠是最可怕的。”青少年犯罪从某种意义上讲正是教育无效或失败的直接后果。惩罚从来不是目的,教育的目的是使人生敞亮,使人生的终极可能性敞亮。毫无疑义,青少年犯罪是社会环境的产物,其中的问题虽然是复杂且多方面的,但这样的追问亦是必须的:青少年犯罪与道德救赎的可能在哪里?是否可能?何以可能?

吕书望心理咨询师

100 评论(15)

一抹熙云

案例来源:国浩律师集团(杭州)事务所 沈田丰案例点评:国浩律师集团(杭州)事务所 沈田丰[案情简介]一条围巾撕裂6个家庭 杭一女高中生命丧同学之手杭州萧山区发生一起令人震惊的女高中生被害分尸案。随后这一消息被警方证实。截至昨天上午,5名加害者悉数被杭州警方抓获。令所有人惊异的是:他们竟是死者的同学。昨天下午,记者获悉案件大致经过:被害者阿红,17岁,就读于萧山某高中。因一点小矛盾,阿红与同学阿洁发生吵架。2月17日那天,怀恨在心的阿洁,纠集其他4人,将阿红骗至阿华家中,用围巾将阿红勒死,并支解,随后弃尸野外。这起命案不仅毁了6个孩子的前途,撕裂了6户家庭,也再一次引起人们对于青少年犯罪的关注。目前,杭州警方正对案情进一步调查。惊闻噩耗家长掩面而泣昨天下午,记者了解到,当其中一位家长在得知自己的女儿是5名行凶者之一后,掩面而泣。与其余4名行凶者家长一样,面对被害者家属,他们将承受一辈子的痛苦,遭受无以言尽的精神折磨。其实早在半年前,杭州萧山区一名高二男生,也为一件不起眼的小碰擦,将一名素不相识的女学生杀害。而这名出身贫寒之家的女学生受害时,刚参加完高考,即将成为一名大学生。这两起凶杀案中,死者和加害者都是处于花季中的少男少女。十几岁的孩子为什么会拿刀杀人,而且杀的还是自己的同学?十几岁的孩子心里究竟有多大的仇恨,使得他们必须把解决问题的方式全都归于暴力?这样的青少年犯罪令人震惊一位办案多年的资深警官对记者说,杀人分尸,且出自按理看连杀一只鸡都害怕的青少年之手,让人震惊。这位警官认为,青少年犯罪是一直存在的老问题。过去一般比较常见的是以大欺小、偷盗、抢劫、打群架等等,类似这起集体将同窗杀害并支解的恶性事件应是社会转型期青少年犯罪的新问题。在一般人眼里,女生往往与暴力绝缘。可让所有人没有想到的是,5名行凶者中,4人竟是女生。警官说:“女孩子在犯罪中表现出的暴力程度,大体可以反映出目前一些青少年对暴力的一种心态。”当文静、柔弱的女孩子,开始用暴力来解决问题时,我们的家庭、学校、社会真的需要重新思考和反省。家长感到教育责任很重在杭州一个学生家长论坛中,不少孩子正处于青春期的学生家长纷纷就此发表评论。水香苑清说:我觉得家庭教育出了问题。现在的家庭一般都是独生子女,做父母的都非常溺爱孩子,生怕自己的“心肝宝贝”在外面“吃亏”。于是传授给孩子一些“不吃亏”的方法,如何与人“针锋相对”啊,如何骂人、打人啊,等等。如此教子,虽说能培养孩子好强争胜的性格,但最终也有可能把孩子培养成打手或杀手。木子的妈说:很多家长往往在满足子女物质要求之余,而忽略了与他们沟通。我女儿正处于后青春期,情绪也是一会高潮一会低潮。我和她爸更是提心吊胆。奉劝子女在外地读书的家长,没有手机的赶快买,宿舍没有电话,要求学校赶快装,只要有一天听不到子女的声音,就忧心忡忡的。琪琪爸说:现在的孩子不能与以前的孩子做比较,社会不是从前的社会,压力也不同从前,孩子通过各种渠道获得了一些他们这个年纪不应该掌握的知识,往往应该掌握的心理及生理变化却由孩子们自己畸形完成。这样的环境中,孩子们的心态会自闭;而在家里,父母很少能真正听听孩子们每天都在想些什么,在学校里,老师关注的只有学习、只有成绩,十几岁的孩子看似风华正茂,可心中不知淤积了多少阴暗。对生命尊重教育的缺失昨晚,记者采访了杭州市青少年热线心理咨询师杨迪老师。听到又一起学生杀人案,她感到非常痛心。“这起命案再次折射出我们长期以来在孩子教育中的一个缺陷——‘对生命尊重’的教育缺失。”“这导致我们的青少年对他人生命的漠视,也对自己生命的漠视。除了伤人,杀人,还包括自杀。”她说,正是由于学校和家庭情感教育的苍白,更强壮、更聪明的青少年一代,反而少了善良之心、同情之心。无论是学校、家长、还是社会更关注的是孩子或学生如何去竞争,而如何爱护、同情、帮助别人慢慢淡出。“这种冷漠是最可怕的。”青少年犯罪从某种意义上讲正是教育无效或失败的直接后果。惩罚从来不是目的,教育的目的是使人生敞亮,使人生的终极可能性敞亮。毫无疑义,青少年犯罪是社会环境的产物,其中的问题虽然是复杂且多方面的,但这样的追问亦是必须的:青少年犯罪与道德救赎的可能在哪里?是否可能?何以可能? [律师点评]一、追根青少年犯罪(一)欲望的囚徒 随着中国社会结构的变迁,全社会利益格局的重新调整与再分配,使不同收入层的分化加剧。"恐贫症"成了公众的社会性心病,人成了欲望的囚徒。经济的发展,物质的丰富,人的潜在欲望获得了"合法化"的地位,结症也许在于肯定个体欲望的自由权利的同时,个体欲望的自由被同时夸大了。于是社会结构和心理的失衡便成为犯罪的诱因。 (二)终极关怀的缺失 主流意识形态的解冻以及对西方文化的吸纳,带来了价值判断的多元与生活方式的个性化,终极关怀不得不让位于"及时行乐"的唱词。各种价值观并存所造成的混乱,让正处于人生的弱脆期和敏感期的青少年无所适从。 (三)社会保障体系的不完善 社会保障体系的全面建立和健全,可以减少由社会分配不公造成的矛盾激化的犯罪行为,由于社会保障是作为对社会成员基本生活权利的一种保障,至少能够消除和减少那些为满足最基本的生活需求而发生的犯罪行为。"适者生存"的自然进化论是否适用于社会进化?我们如何保护弱势群体?这些问题都亟待探讨、回答。 (四)城市化进程中的可乘之机 随着人口流动和信息流量的增多,城市化进程在加快,同时,也为犯罪活动提供了可乘之机。因而有人把犯罪现象视作"现代化的副产品"。"有钱就有一切"成为行动纲领,什么都不信什么都敢做,以致陷入了急功近利、不择手段、道德沦丧、理智毁灭的境地。 (五)同辈交往中的负面影响 同辈交往原指在年龄相同或相近的群体中发生的人际交往,由于社会对青少年群体的独特关注,现通常专指在青少年群体中发生的交往。同辈交往是青少年生活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在动态上表现为信息沟通、物质交换;在静态上反映为人际关系,即通过动态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情感联系。由于青少年的敏锐与个性的不成熟,往往情绪强烈,易走极端,致使部分人为获得"自尊"而攀比,为"行侠"而入魔,为"仗义"而铤而走险。 二、遏制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对策 新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须斩万竿。我国青少年的犯罪人数呈现逐年增多的趋势,并且有低龄化、团伙化、恶性化发展趋势。“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1、现实中需要全社会共筑社会防线,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积极开展社区教育活动,发挥综治办、民政、团委、妇联等部门的作用,采取多种形式对青少年进行法制教育、行为规范教育和科学知识教育。针对现在青少年喜欢卡通、动漫的特点,将法制宣传知识融于这些为青少年所喜闻乐见的节目中,寓教于乐。 2、构筑学校防线。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全面推行素质教育,注重教书的同时更注重育人,加强对后进学生的教育和关心。让青少年学生除接受科学文化知识外,还要接受系统思想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世界观和人生观的教育。 3、构筑家庭防线。家长要以身作则,为子女树立一个楷模,在尽到抚养教育子女义务的同时,为子女创造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 4、构筑法制防线。对已经走上了犯罪道路的青少年应坚持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和寓教于审、惩教结合、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通过法制宣传教育让他们认识到自己行为的违法性和社会危害性,提高法律意识,避免以后重蹈覆辙,实施“浪子回头金不换”工程,这相对于单纯的惩罚而言更有意义。

359 评论(13)

liuyanfei0451

——谈谈我的理解      关于外中文化的解读,从《说说外中》到《博学雅行,诗书外中》写了五篇,还写了一篇《重视文化的力量》,放在我的书《走过外中的岁月》的最后一篇,这一篇也在河南教育上发表了,本想拿出来读一读,但是吕主任不同意,要我结合朱永新教授的报告再谈。就再整理思绪,认真的谈一谈对《文化为学校立魂》的理解,自己的做法。希望对我们有启发和帮助。也感谢这个机会,让我再次细致梳理外中文化的形成。因为时间和篇幅的关系,我只能择其某一点来谈看法和做法。       什么是学校文化?朱永新教授这样解释:学校文化具有文化的一般特质,又具有自身的规定性。它是一种特殊的组织文化,是学校精神的活生生的体现,是学校进而也是学生与教师生存与发展的根本之道。皮特森(Kent )指出:“学校文化是一组规范、价值和信念、典礼和仪式、象征和事迹,这些因素构成了一所学校不同于其他学校的个性,正是这些不成文的因素随着时间的流逝促使教师、管理者、家长和学生一起工作,一起解决问题,共同迎接挑战和面对失败。”据此,我们认为,学校文化是学校组织成员的精神皈依,是他们认同的信念、观念、语言、礼仪和生活的聚合体。它决定着人们的使命担当、价值追求和发展目标,同时显现在学校的一切教育行为(学校的节日、仪式、庆典、教学,以及各种具体的行为规则等)、各种物质载体(建筑、logo、色彩、绿化、教室、课桌、座椅、装饰、校服、网站甚至校徽、纸杯等)和全部的符号体系(校训、校歌、校徽、学校吉祥物,以及校风、教风、学风的语言表达)之中。       同时,朱永新教授也指出当前学校文化建设中的形式主义问题:在一些学校,我们看到了一些虚假的、停留在口头和纸面上的“学校文化”。它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即物表化、文本化和标语化。(1)物表化。我们看到,许多学校的建筑非常豪华现代,富丽堂皇,与宾馆无异。但是,如果学校的建筑、走廊、墙壁、庭院、塔亭、钟楼、绿化等景物,没有真正成为“文化”标识,没有真正成为师生生命和记忆的组成部分、没有具备深刻的文化内涵和教育意蕴,它们就只是一个建筑、一个图案、一个景物或者只是一种装饰或摆设。(2)文本化。我们还看到,许多学校在应付各种检查的时候能够拿出完完整整的台账、制度文本。但是,如果这些制度只停留在文本层面,只是供检查参观之用,只是纸上谈兵,没有真正地成为规范学校成员行动的力量,它们也只是没有灵魂的台账、纸张。(3)标语化。我们也看到,许多学校努力让每一堵墙壁能够“说话”,写满了各种标语口号,琳琅满目。但是,如果这些标语只是挂在嘴上、贴在墙上、印在宣传册上,没有成为师生的自觉追求,甚至行动方向与标语内涵南辕北辙,就只能是游离于学校文化的外在之物。       外中是怎么来建设学校文化的?按照文化层次论,文化层次结构包括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结合朱永新教授的解读,以外中文化建设例,来做分析。首先是精神文化建设。从一无所有到一个文化品牌的确立,外中走过了6年的艰辛历程。每当我迎着朝阳站在校园,看翠竹掩映下“博学雅行,诗书外中”这八个大字,我总是心潮澎湃。这八个字,我们用了四个阶段,走了6年。首先是目标体系的确立,标志着外中有了骨架。“文理兼长,外语突出,均衡发展有创新能力的儒雅之士”的培养目标的确立,使外中的发展明确了方向;“思想引领卓越,团队成就辉煌”的管理理念的确立,使外中有了发展的动力支撑;“健康、进步、幸福”的教师发展目标的确立,使外中有了温度。第二步是校训体系的生成,三年的发展为外中积淀下了浓厚的底蕴,最初根据培养目标提出的“博雅善思,智创仁勇”八个字确立为学校校训,这是外中的发展有了灵魂。外中校训符合朱永新教授所说的:“校训要有警示作用,要有诗意表达,要寓意深远,与中国精神文化内涵相一致。”的指导要求。第三步是精神体系的确立,发展到第五年的外中已是声名鹊起,所有师生共同投票确立了“雅致有序,励志笃行”为校风、“团结协作,乐于奉献,勇于创新,追求卓越”为学校精神的“三风”和“学校精神”。至此,外中的文化建设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体系,有血有肉,有骨架有灵魂。第四步是“博学雅行,诗书外中”文化品牌的确立,一个学校的文化品牌是全体师生的影子。是学生成绩的展现,是学生行为的展现,是学生发展的样子,是老师成长的样子。至此,外中文化建设的精神文化层面全部完成,当然,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也在同步进行。      在精神文化形成的同时,行为文化也被引领快速形成,我们开始了“博课程”和“雅课程”的开发建设。我看到了学生在校刊《三月风》上书写出的青春英姿;看到剑霞校长、旭荷、灿锋、艳峰、智通笔下流出的优美的文字;看到清娇、旭荷拿到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的资质,看到她俩义务在学校心理咨询室里,每周为学生成长解惑答疑;这种自主自觉的成长,都在慢慢成为美好。我们的“博课程”形成了以“智慧课堂”为总引领,以“四环异构、板块教学、整进整出”为特色的不同课堂模式。我们针对学生成长的“雅课程”开发更加有声有色,促使师生行为习惯的形成。在“知行合一,优雅成长”的“雅课程”核心理念指导下,我们专注的做了很多。从路队建设到“入楼即静,入班即学”;从“人人有事做”的自主管理到“诚信书架”的诚信教育;从“餐前诵读”到每天下午的“经典诵读”;从德育读本的开发到家校教材的开发使用;从“每周德育作业”到“每周家长开放日”;从“博雅蓝调广播站”和“博雅音乐社团”;从“篮球社团”到“足球社团”;从“阳光大课间”到“每月的主题教育活动”;从“班级对抗”到“年级养成教育主题”。这些课程的开发使外中的德育教育极具特色又不断创新,尤其是大操场投入使用后,“舞动青春,千人律动”阳光大课间被舍弃,换成“魔幻外中”阳光大课间,场面震撼,极具运动效果和视觉效果,得到一致好评和肯定,充分展示了“体育就是德育、体育就是美育、体育就是管理”的新教育理念。“诚信书架”、“书法爱好练习台”的投入运营为营造书香校园增添了具体魅力。其实最值得提出的还是开学课程、毕业课程、升旗仪式课程,我们更是做的有声有色。正如李镇西老师所说:“我们要先将一个孩子培养成合格公民,培养成丈夫、妻子、孩子,然后再去培养他们成为医生、工程师、科学家。”外中一直在做,让一个孩子守规矩、懂感恩、会学习、有情怀、有良好习惯,带上外中的印记出发,成就孩子幸福一生,这是这几年我们的“雅课程”的目标,也是成功之处,更是下一步的努力方向。正是这些努力,每一天的努力,我们的“行为文化”尤其出色,成就了“雅致有序”的美好校园。校风可能就是“行为文化”最有力的体现,       物质文化建设和精神文化、行为文化建设相匹配。物质文化建设,外中也是费尽心思,从大环境的营造到小景观的细雕,我们极力做到“处处有景皆育人,时时有语为润心”的环境育人氛围。校园大环境的营造紧扣学校校训主题,我曾写过一篇“雅园小记”来描述外中的美景,不再赘述。我们设计了“博雅蓝”为主色调校园色调体系,从校服到档案盒、笔记本、校本教材封面、文化墙、校旗、班旗等等,都按照学校色调建立;我们设计七年级为“行为规范”文化主题,八年级为“感恩孝道”文化主题,九年级为“青春励志”文化主题,分别用“浅蓝、蓝、深蓝”代表每个年级的不同颜色;我们从校徽设计到校歌谱写都是从师生中征集获得;我们打造诚信书架、教室储物架、楼道盆景角、卫生角、书法练习台等等,从每一个细节上精雕学校小环境,让学校物质文化充分显示学校精神文化,促使行为文化形成。      当精神文化确立,行为文化形成,物质文化彰显,制度文化肯定已经丰满健全并完善了。通过这几年的努力,外中的文化建设,避免了朱永新教授所说的“物表化,文本化,标语化”的误区;避免了文化建设形式主义的出现,避免了文化和行为割裂的“两张皮”现象。使“精神、行为、物质、制度”文化相互融合,共生发展,相互支撑,使“博学雅行,诗书外中”成为每个外中人的追求,成为学校愿景。     当然,外中文化建设还有待更加周密细致、深入完善的地方,比如诗书校园的打造,虽然我们的晨诵和午读分别读了“初中生必备古诗词”、“论语”、“道德经”和“弟子规”,但是还处于低级阶段,还有待深入开发挖掘,比如举办“诗词大会”等活动来促进学生爱上诗词,爱上读书。“博课程”的开发更是任重道远。总之,一个学校的发展史就是一个学文化的形成史,只有开端,没有尽头。文化是一个学校的灵魂,有文化的学校神采飞扬,没文化的学校的行尸走肉。外中文化形成是由下而上,逐步形成的。当然也可以先做好顶层设计,由上而下,逐步实施,但不管怎么去做,必须做到有机统一,对师生有所引领,有所指导,而不是墙上的标语。

106 评论(10)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