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3

  • 浏览数

    211

橘子汽水2046
首页 > 心理咨询师 > 心理咨询师谈亲子关系

3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幽香雨草

已采纳

文:熊若愚 编:金兆丰 作为心理咨询师,在与青少年父母交流的过程中,我们往往会碰到家长抛来的各种各样的问题,其中既有对我们咨询过程和咨询师的疑惑,也有对孩子问题的不解:那么在咨询前、咨询中和咨询结束后,到底是什么样的亲子CP会引起咨询师的注意呢? 在本文中,我们首先探讨不同的亲子CP,再来为父母们“支几招”,争取让所有的孩子都自然而然地得到“咨询”沐浴。 拒绝“沐浴”型的孩子与“热锅蚂蚁”型的父母 大多数时候,在这样的组合中我们通常会收到父母这样的抱怨: “您好!您能不能帮我想个办法,怎么让我的孩子走出家门?!” “这臭小子,前一天说的好好的,今天怎么叫也不起,这可怎么办啊您说!” “这孩子我简直没法和他沟通,您看看您有什么法子能治好他这些臭毛病!” …… 面对这样的组合,我们咨询师往往也会感到力不从心。 孩子与父母之间的关系在这时已经gap到需要第三个人介入才能沟通的地步,面对家长的焦虑,我们咨询师只能对家长的焦虑情绪做安抚,希望家长可以尽量不把这种情绪带到电话之外,再报以建议的态度让家长和孩子好好沟通,但往往这类组合的“咨询之旅”在父母离开咨询中心或挂断电话以后,便无疾而终了。 在之前的文章中,我们提到过原生家庭的重要性和父母教养方式的差异,孩子在家庭环境中经历的一切都化成了他们习惯的影子,孩子“拒绝沐浴”态度的形成绝非“一日之功”,父母往往总是站在自己的角度去埋怨孩子“走了弯路”“心有壁垒”,有没有想过这“弯路”和“壁垒”的一砖一瓦是谁砌起来的呢? 因此,身为父母,如果你的孩子正处在“拒绝沐浴”的阶段,如果你俨然已经成为热锅上的蚂蚁,不如和孩子一起站到雨中,和他一起并肩,为他的“拒绝沐浴”撑一把伞: 或许,孩子会转头对你说一句:“爸爸/妈妈,我们一起走吧”。 “嗷嗷待哺”型的孩子与“温水青蛙”型的父母 如果说前一种组合是大多数咨询中心来访者的常态,那么接下来要谈的父母与孩子的另类CP,有时更是令人唏嘘。 大多数时候,在这样的组合中我们通常会听到孩子这样的求助: “您好,我很不开心,我妈妈说我是瞎矫情,您可以帮帮我吗?” “医院的医生明明已经说我是抑郁症了,我的妈妈为什么把我的药扔了?” “您好?我想知道做一次咨询要多少钱?我自己偷偷刚从医院做完诊断回来,我想看看我自己能不能付得起这个费用。” …… 如果来的孩子未满18周岁,我们咨询师是有义务将孩子的情况告知父母的,可孩子们独自走向我们的时候,不知你脑海中是否想我一样,产生了如下的画面: 那这时,在孩子来到咨询室的这一刻,我们咨询师就成了和他一起并肩一起前行的支持者。然而我们的力量终究是有限的,如果屏幕前的您恰为人父/人母,如果您的孩子正值青春期,如果您的孩子告诉您TA真的很不快乐,并且愿意主动改善现在的状况,为何不听听TA的声音呢? 美国临床心理学家劳伦斯·科恩说: “ 青春期总会结束” “如果你和孩子之间的关系很亲密,孩子还会在成年之后重新回到你身边;但是,如果你总是批评TA、反驳TA、要求TA、拒绝TA,亲子关系就破坏了,当TA成年后,你就很难再对TA有影响了。” 所以,亲爱的家长,请不要因为孩子“一点就着”,就与他硬碰硬,如果青春期的孩子是一株带刺的仙人掌,父母或许可以成为这株仙人掌迫切需要的阳光,二者一起张牙舞爪,肆意绽放。 成年人的世界纷繁复杂,生活压力常常压得大家喘不过气,人们通常总是盯着自己没有的东西耿耿于怀,却忽略了“父母”这个身份最大的成功是—— 孩子与你,有话可说! 作者简介 PROFILE 熊若愚 助理心理咨询师 中国心理学会会员 潍坊医学院心理学院/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跨临床与亚临床群体心理健康研究中心(Centre for Transdiagnostic Mental Health Research)应用心理在读硕士 实践经历:研究生期间多次担任大学生成长性团体心理辅导课程助教 实习经历:潍坊医学院附属医院医院临床心理科,潍坊市第三人民医院(精神卫生中心) 个人箴言:慢慢来,比较快。

心理咨询师谈亲子关系

307 评论(13)

peipei1222

这种事劝也白劝,就让他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就行。

345 评论(13)

伯符仲謀

咱们先把问题重新梳理一遍,“儿子“躺平”了,我该怎么排解这种焦虑?”。作为一名心理咨询师,大大小小的焦虑情绪太常见了,特别像这种关于亲子关系,因为两边很难相互理解,别人是两个年代的人。

对于这种情绪该怎么去派遣?从一个心理咨询师的角度,首先是要先慢慢的“接纳”,因为如果不接纳的话,我们往往会去做对抗对抗必然会引起两个人的冲突。那像这种情况该怎么做呢?我下面以一个心理的角度来详细的给您几个建议。

1.沟通前的准备

作为家长,我很多时候可能会站在自己的角度,虽然出发点是为了孩子好。但有时候这种“好”有时候会给孩子有很大的压力。而且我们国家习惯性的教育方式就是那种对孩子管说的会比较严,对孩子的认可比较少,而更多的容易给孩子否定,所以孩子就会相对容易叛逆,特别随着年龄越来越大。

所以接下来跟孩子沟通,建议先去百度查一下什么叫作“躺平”?他具体是什么样的一个状态?以及这类群体有什么样的特点?他们面临什么样的压力?作为家长,你有必要耐下心来去了解这些信息,很明显这不是孩子单独的现象,而是这个是对的现象,包括前一阵也展开了很多激烈的讨论,包括年轻人越来越“佛系”,也没什么斗志了,上升的渠道越来越小,工作事业也越来越内卷等等,包括这一代年轻人他们也有很大的生存压力婚姻压力,想结婚他需要车子房子,很多年轻人从此就悲伤的车贷房贷,另外结合还面临着办婚礼和彩礼等大的支出。再买一项都能把年轻人压得喘不过来气儿,假设再要有一个孩子,那对于他们的生存来说就更是雪上加霜。

2.沟通的态度。

尝试跟儿子沟通。接下来跟孩子沟通的时候,首先是不能去否定他,首先要尝试表明尊重和了解的态度,同时也要耐心,因为如果一旦你对他这个想法是否定了,他就会下一次的排斥你。具体的聊天沟通话术可以参考这种格式,比如说为什么孩子会有这样的想法?想要躺平?觉得是生活压力太大了,还是怎么样?还是工作上遇到什么困难的事?

3.沟通未来的计划。

让人焦虑,主要的原因就是太迷茫了,只要把这些情况梳理清楚,两个人也都听清楚了。并且对未来也都有所规划了,比如说可以支持这个孩子躺地,那么躺平是不是得有基础啊?你是不是得有足够的钱,你不用工作你也能活。社保的问题怎么办?以后养老的问题怎么办?如果以后生病怎么办?这些问题需要他自己去思考,你这边呢可以做到的是支持他,

但同时首先得保证父母这边的基本的物质需求,其实主要就是让他肩负起他自己选择的责任,他要为自己的选择负责。毕竟他不是小孩子了,他也成年了为自己的选择负责是对成年人最基本的要求。

195 评论(9)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