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2

  • 浏览数

    158

可怜的tina
首页 > 心理咨询师 > 心理咨询师武志红讲话

2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吃货独依

已采纳

真正产生幸福感、成就感的,是持续的投入。 作者 | 武志红 来源 | 武志红(ID:wzhxlx)想做好一件事你得有恋爱的感觉 来自萝卜心理Psyrobot ▷1◁ 你的身边有没有这样的一类人——他们时间总是不够用?而且他们承诺工作的时候信誓旦旦,但一进入工作就东张西望。写文章写着写着就去找吃的了; 做策划,写下策划书三个字后就开始刷微博了; 要开会,报告做不完又把会议延后了……不只是工作,生活也如此。前段时间,GQ出了一组有趣的漫画,把现在年轻人洗碗、健身、看书的困难画得很真实——买菜5分钟、做饭30分钟,洗碗可以无限期延长; 健身,办卡5分钟,买课5分钟,结果每次都有不去的理由; 看书,营造氛围花很多时间,但每次都停留在第一页。为什么会这样?其实是因为要做的事情对他们来说“太难”、“太大”,不好下手,一碰就难受。这时候为了让自己好受点,他们去刷网页、看新闻……做点容易做的、琐碎的、被动的事情来消磨时间。如果你也总处于状态,意味着你正在拒绝「投入」,选择「漂浮」。这种漂浮,让人产生一种感觉—— 我在掌控,我在选择。 一点点漂浮可以让我们喘口气,缓解焦虑,帮助我们重获信心,投入到那个太大、太难的事情。但总是在漂浮的人,有两种后果:一是累,二是一事无成。 为什么会累?因为没有成就感。真正产生幸福感、成就感的,是持续的投入,而不是持续的漂浮。 就像《心流》都作者米哈里说的: 真正让人快乐的是工作,而不是休闲。 在持续的漂浮中,时间带给你的不会是成长,而只会是诅咒。因为随着年岁增长,你的体力会下滑,感受力会钝化,就像《摩登时代》里的卓别林演绎在流水线上机械化的动作,年老者体力跟不上,最后得到就只有被淘汰。 ▷2◁ 什么是投入?投入即持续专注于一件事情。 这意味着你跟这个事情建立了深度的关系。当你能和工作、生活建立深度关系时,你会发现,效率极大地提高,你的时间好像多了非常多。当你还能砍掉各种不情愿、不必要的事情时,你和你主动选择的工作、生活的关系,就变成了一个超深度关系——它们是一个很少被切断的连续体。这种连续感给了一种很深、很美妙的感觉,于是你情愿主动地工作和生活。它们本身,就是一种奖励,你甚至无须额外的奖励。更好的说法,是蔡志忠的。他说: 完整的一个小时,它的价值不是两个半个小时的累积; 而四个十五分钟,它们更没法和完整的一个小时比,甚至是毫无价值。 持续投入的时间,它的价值的增长,是 几何级数的。 如果你能持续十个小时的持续专注,它的价值,就是半个小时的千万倍级别。村上春树说: 我绝不允许别人打乱我的节奏。 就像一个歌手,当节奏被打乱,那首歌就不能很好地唱下去了。就算唱,也不符合自己心中的水准,所以你自己也会不喜欢。 如果把关系深度,看作是空间,那就意味着,当这个空间被极大延伸时,时间的价值也变得极大。因此, 一个能持续专注投入的人,他拥有的时空,是浮在水面上的人所不能比的,甚至都是后者无法想象的。 人与人的差别,也许没有哪种差别,比这个差别更关键了。不过好在,关系深度,是我们每个人都可以主动去掌握的,虽然它很不容易。▷3◁ 但现在很多家长,从小就在破坏孩子的这种投入。比如前段时间引起关注的量子波动速读法,报名的父母企图通过快速灌注知识的方法让孩子变成天才。但实际上,他们这么做会把孩子搞傻。天才和精神分裂有点像,都是信息海量涌入。但,天才能用智识理解这些信息,而精神分裂症患者做不到,所以被这些信息吞没。那样的海量信息,如果没经过智识乃至心灵的消化而涌入,人会崩溃。智识这个词不太对,更准确的表达,是 「自我」或「人格结构」能兜住这些信息。 记得一集《夺宝奇兵》,讲了七个水晶头盖骨,集齐了这七个头盖骨,就可以打开其中的一个知识库,然后吸收进大脑。一苏联女特工实现了这一点,但当知识源源不断地涌入她大脑时,她炸掉了。投入的前提是「自我」或「人格结构」足够稳定。 我最近常使用的基本隐喻,每个人的 内部世界即是「我」,外部世界即是「你」。 我和你之间有边界存在。你的信息的涌入,要得到我的许可,并且涌入后,我能消化和容纳,这样我就会被增强。相反,如果你的信息的涌入太海量,我不能消化和容纳,我就可能会被撑裂。特别是,当你的信息的涌入,没有经过我的许可,而是入侵式的,那我就会体验为这是敌意的信息,我会有对抗,这份敌意乃至对抗,就会引起内耗或冲突。入侵越严重,信息越多,冲突就越激烈。这也是为什么,当强势父母用蛮劲给孩子灌输知识时,容易把孩子搞傻。他们越使劲,孩子越要对着干。这是为了守住自己的边界。 我推测,那些真正过目不忘的人,例如比尔盖茨,这不仅是智商高,还得有对应的人格结构。并且,当有这份人格结构时,还可以扭曲或破碎时空。即,因为「我」的智识与人格,可以与「你」的信息建立深度关系,当关系越来越深时,我和你之间会有心流产生,好像有一股能量或者什么,在你我之间乃至之外流动。当心流足够大时,人会体验到「无我」。不仅我消失了,你也消失了,同时很有意思的是,好像人又碰触到一个更大的存在……心流,或者说超深度关系中,「我」为了保护自我而设立的边界与防备消失了,信息可以彻底融入。不仅如此,好像事物的本质会自动显现,所以有些超出普通信息的本质性东西会涌现,这时人不仅 接纳了海量信息,还洞见到了本质。 所以,你远远不是事半功倍,而像蔡志忠所说,能持续投入的十个小时,价值是二十个被打断的半个小时的千万倍。所以, 一个人能自主性地,选择打开边界,欢迎信息涌入,然后感知到掌控,然后越来越放开边界,欢迎更多信息涌入,乃至海量。 不仅如此,他还持续在一个或几个领域的海量信息中持续投入,这种连续性,会导致更可怕的质变。 家境、外貌、社会背景乃至智商等等,都不是一个人能掌握的,但人有一个基本公平是,这个方法是谁都可以试着去掌握的。 当然,最好是在童年,作为一个孩子,你的心灵基本敞开时,能在养育者这儿收获这样一份礼物,这样你就一直在一个快车道上行走。虽然你是行走,而很多人是在奔跑,但因为你是快车道,所以最终你会赢。 一个人特别是一个孩子,之所以能专注投入,是因为,他的感知,「我」和知识、游戏、宠物乃至各种事物的「它」建立关系时,我是安全的,因为有强大而可以信任的「你」的守护。 但能有这份感知,最初是因为孩子先在与抚养者特别是母亲的二元关系中,感知到,「你」是基本善意可信赖的。 所以精神分析一再说,不要急着给孩子灌输知识,养育者与孩子建立一个好关系,这比知识与技能,重要无数倍。 好的关系,是稳定人格的基础,而稳定的人格,是投入的基础。当然, 投入是一切的开始。 虽然人格基础打下了,但只有持续专注的投入,大门才会打开。不投入就什么都不会有。▷4◁ 投入地去做一件事,投入地去爱一个人,幸福就会降临。幸福,只是投入于深度关系的副产品而已。深度 关系是根本,而持续是关键。 太多时候,我们不能持续,是因为,我们接受不了两种看起来有点坏的东西:“我不行” “我不好” 自恋是人的根本属性,它的两种基本表达就是 「我行」「我好」。 即,在人性的坐标体系的纵轴——力量维度上,我处于高位;在人性的坐标体系的横轴——情感维度上,我处于左侧的正分。 武志红手绘图当你只想要正能量时,必然意味着一旦有负能量出现,你就不能持续了。例如,在一门课的学习中,你一直考九十分的高分,这让你感觉很好,你得到了正反馈,于是一直投入其中,可有一次,你考了六十分,这打击了你,让你体验到「我不行」。你必须能接受这一刻的打击,将它体验为「我这一次不行」,而不是「我这个人在这一门课上不行」。然后你才能持续。如果你想彻底不要这次打击带来的体验,那就意味着,你不能在这一门课上持续投入了。重要的人际关系也一样。你只想要和谐、幸福的正能量,这意味着「你好我好」; 而一旦有冲突出现,你对对方有了恨意和不满,你体验到「你不好」或「我不好」。 这份体验带来的所谓负能量,你得愿意接受,并能在关系中得以呈现。 关系要能容纳这份负能量,这份关系才能继续。如果你不想要这份能量,或者关系不能容纳它,那么关系在这一刻,就断裂了。或者关系在此结束,或者关系表面上在维系,但这份能量断了,你能体验到,这份情感有了疏离。当这种疏离太多,这个关系的持续就意味着被破坏了。这两者常常联系在一起,即, 当关系能容纳「我不好」「我不行」时,不仅关系可持续,我也体验到自己的心灵得以持续存在。 例如,一位女子,突然一段时间想堕落得整天刷玛丽苏韩剧。过去这份能量出来时,她觉得自己是不被接纳的,于是这样做时,她会充满羞耻,会偷偷躲起来刷。但现在,她不断在关系中体验到被接纳,身边重要的人都对她说:就算是堕落,这份堕落也很自在美好啊,你可以享受其中。这份感觉先只是听到,而后逐渐深入她内心,终于她可以在关系中自在地堕落了,这份感觉,对一直有苛刻要求的自己,简直是太治愈了。并且没有谁是永远想堕落,她自己在这个位置上呆了一段时间后,就自动地想升到对「我很行」的追求上。人性渴求圆满,当能量能在这个坐标体系的各个位置自在流动时,我们就有了一直可以持续的感觉。这份持续感,才会带来各种存在。 新的一年,愿你拥有深度关系。 - The End - 作者简介: 作者 | 武志红,资深心理咨询师,得到热门专栏《拥有一个你说了算的人生》作者,著有畅销书《为何家会伤人》、《为何爱会伤人》等,微博:@武志红。 图片声明: 文章配图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心理咨询师武志红讲话

83 评论(15)

迷路的豆豆

很多为人父母,都很喜欢用听话来要求自己的孩子,也习惯用听话来评价孩子。孩子听话就是乖孩子,不听话就不是好孩子。资深心理咨询师武志红在《为何家会伤人》一书中写道:中国父母爱夸孩子听话,究其原因是,不强调感情的中国父母,既缺乏心灵层面的链接能力,也不习惯身体的碰触,而只是追求干巴巴的语言链接。父母的力量远大于孩子,于是语言层面的链接,很容易就成为父母发出语言的指令,而孩子要遵从父母的语言。这就是所谓的听话。 如果孩子一不听话,无法做到无条件养育孩子的父母就会觉得孩子不可爱,不是乖孩子,一点都不符合自己的期待,于是对孩子会产生厌烦心理,甚至直接责备孩子的不听话。孩子长期与这样的父母相处,早就摸透了父母爱自己的前提条件,为了适应父母爱的模式,为了能持续得到父母对自己的爱,弱小的孩子最终不得不选择了听父母的话,哪怕很违心也无力反抗。 习惯要求孩子听话的父母一定没有好好想过一个问题,那就是孩子凭什么要听你的话?有父母可能会反驳说“孩子是我生我养的,听我的话有错吗?我还不是为了孩子好?!”这其实是混蛋逻辑,谁规定父母生养了孩子,孩子就得无条件听父母的话,这不过是父母以“为你好”的名义对孩子进行一种掌控罢了,如果真的为了孩子好,那就该多听听孩子的心声,而不是霸道地要求孩子听自己的话,满足自己的期待。 还有的父母会觉得,孩子还小,什么都不懂,大人的想法才是对的,孩子就应该听大人的。有这种想法的父母,其实一点也不了解自己的孩子,更不了解一个孩子成长的自然规律。 每一个孩子一出生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为人父母的我们就应该尊重孩子生而为人的独立人格,孩子的想法与需求一样值得尊重,孩子来到这个世界上不是为了满足任何他人的期待,而是满足自己作为一个个体生命的需求,这是孩子健康人格形成的根本。任何人的想法,都不能取代孩子自身的想法。孩子小的时候,因头脑发育限制,一些想法可能会不成熟,但他需要的是父母的积极引导和教育,而不是无条件地服从父母的安排。 假如一个孩子,从小到大,只知道听父母的话,完全活成了父母期待的样子,那么这个很乖很听话的孩子其实并不是好孩子,他的人格不独立,他也没办法获得真正的成长。父母在养育孩子的过程,就已剥夺了孩子很多自我成长的机会,孩子往往会迎合父母的意愿放弃了自我的想法,时间久了,孩子的自我意识就会慢慢丧失,独立自主的能力也逐渐被毁掉,这是一件很可悲的事情。我的爱人就是一个典型的听话的乖孩子,记得婚前他跟我说,只要结了婚在哪都行。婚后,家人一说希望我们能回老家定居,他立马就改了主意,一心只想回老家。有了孩子之后,有关孩子所有的一切都只听自己家人的,完全忽略我的意见。孩子生病了,婆婆发话说去看病了才去,婆婆不发话就不去,我说啥都没有用。平时和他吵个架,吵完立马和家人汇报,寻求家人的帮助,说他他回复我说他不知道怎么办,只能和家人说。一回到他老家,他立马退化成了小孩,完全没了自我,一切以婆婆的意见为主,任何事都是婆婆说了算,把婆婆的话当指令一样去执行,从来不管对还是错。他的所有的亲戚对他的评价都是“很听话,很乖,从来不需要别人操心!”可这么听话的人三十好几了显然还是个孩子,根本就没有长大,凡事都依赖着家里的人。 有了孩子之后,他对待孩子的方式也特别让人抓狂,凡事都想让孩子按他的节奏去做,要孩子听他的话。孩子想自己吃饭,吃得慢,他受不了,非要喂孩子吃,孩子不乐意,他就不停在旁边指责,边指责边强行塞饭进孩子嘴里,孩子哭了他还呵斥孩子不让哭;孩子有尿意早就会说了,他却担心孩子尿裤子,在孩子不愿意的时候非要抱孩子去上厕所,孩子哭着挣扎,他还凶孩子说上个厕所哭什么哭;带孩子去超市买玩具,孩子自己选好了喜欢的颜色,他非要说那个颜色不好看,换另外一种,孩子不同意,他依然坚持换掉……类似的事情不计其数,为此,我也没少和他吵架,但不管怎么说都改变不了他的想法,始终都觉得自己的做法就是对的。除了孩子,他对我也如此。控制欲特别强,我买什么没有经过他同意他就生气;对于我的私人物品想扔就扔,从来不问我的意见;凡事喜欢以自我为中心,老婆与孩子在他眼里仿佛就是他的附属品一样。他在原生家庭里缺失的那个自我,在新的家庭里体现得尽致淋漓…… 相比之下,我自己就是一个很不听话的孩子。从小就比较有自己的想法,小时候时常被老爸老妈关在家里看家,我想出去和村里的伙伴玩,翻墙爬屋顶就出,哪怕回来会挨打我照样去;初中毕业时,重男轻女的老爸想让我出去打工补贴家用,我死活不同意,为此还差点离家出走;高考成绩不理想,老爸坚决反对我去普通大学,想让我嫁人,我没听他的,和老爸闹翻之后自作主张带着暑假挣的800块钱就去了大学,经过了几年无比艰辛的大学时光后自己也获得了很大的成长! 其实,作为一个孩子,没必要什么都听大人的,大人的很多想法未必就是对的。孩子有自己的头脑,有自己的想法,没必要什么都按照他人的期待来做,孩子就应该有他自己的个性,有他自己的生命轨迹,有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想当年,我要是听了我爸的话,做个懂事会体谅父母的孩子,初中毕业的我就失去了上学的机会。我不听我爸的话,就因为我不认同我爸的想法,我有自己的想法和打算,我想走自己的路。我一直认为,孝与顺,其实是两回事。孝敬父母,绝不等于事事都要顺着父母的意思去办。我初中毕业后没有顺我爸的意思,及时出去打工挣钱,但大学毕业后的我,一参加工作就主动承担起了弟弟妹妹的在校大部分开支,很大程度上减轻了父母的经济压力,谁敢说我不听话就是不懂事,谁又敢说我不顺父母的意愿就是不孝?! 每一个个体生命都是独一无二的,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渴望,不同时代的人有不同的发展需要,父母的想法未必适合孩子的成长,没有任何人可以随便主宰他人的命运,包括你的父母。 每一个孩子出生时都是一个充满创新的作品,这个作品有他自己的使命。身为父母,如果真的爱自己的孩子,就别用听话来要求他,这种充满掌控的爱对孩子而言就是一种伤害。 孩子凭什么要听你的话?你又不是神!为人父母,没有任何权利要求自己的孩子凡事听话,你以为的好不过是满足了自己的私欲;对孩子而言,如果事事听话,孩子的人生注定是一场悲剧!

165 评论(13)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