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荷kokoro
女心理师25-26集剧情
女心理师25-26集剧情,上线近10天,《女心理师》始终吸引着众人的目光。有观众称它“播出即胜利”,因为心理相关题材在国产剧里尚属稀缺,女心理师25-26集剧情。
女心理师第25集预告:叶家辉诉说心意
贺妈躺在病床上,医生告诉贺顿和钱开逸,贺妈没有任何毛病,贺妈从装睡中惊喜地坐起来,贺顿抱着母亲,告诉对方可以出院了。
贺妈出院后,钱开逸告诉贺顿另一件开心的事情,他们的节目心扉夜话上一期的说不收听率第一,钱开逸张开双手,还是没抱过去,装作伸了个懒腰。
叶家辉来到姬教授这儿,姬教授告诉对方贺顿是个好学生,希望叶家辉好好对她。
夜晚,叶家辉找到贺顿,贺顿说起大家都是好朋友,朋友之间不用客气,叶家辉表示自己想的不仅仅是朋友。
女心理师第26集预告:贺顿拒绝叶家辉表白
小薇在洗手间洗了把脸,没想到一抬头就看到了一个男领导在身后,她被领导拉进了卫生间,进行了侵犯,还被威胁不要出声求助,除非她想被人听到,她应该乖乖的,很快就会过去了。
而后,小薇来到贺顿的心理咨询室,哭着痛诉自己遭遇这样的事情就算了,可是没有想到最关键的时候,自己的身体竟然背叛了自己,她受不了这种自我背叛,情绪失控之下用力地扇自己巴掌,边骂自己怎么这么不要脸。
海风广播电台,钱开逸摔了一张合照,对着一个男同事,告诉他自己以前觉得这个人就挺无耻,但是至少尊重职业道德,而现在连一点底线都没有了。
夜晚,叶家辉冷着脸,对着一个穿着西装的男人拳打脚踢。
贺顿和莉莉吃晚饭的时候,贺顿告诉对方自己拒绝叶家辉的表白了,然后两人说起衣服上带刺绣的一个男人,贺顿觉得这样的男性对一般女性都具有诱惑力,而自己也是一般女性。
杨紫和井柏然主演的《女心理师》上线之后,因为随后推出了不少新的剧作,掩盖了这部剧的光芒,不过《女心理师》的热度表现一直十分出色。
目前剧作的口碑也有明显的回暖之势,虽然豆瓣评分并不高,但是这并不影响《女》呈现出来的依然是高品质的内容。
《女心理师》从一开始就带有一定的迷惑性,很容易让观众误以为这是一部浮夸的偶像剧,但实际上这依然是一部行业剧。
只不过它不同于其他的行业剧仅仅只是将心理师工作的过程以及工作的方式呈现给观众,聚焦职场,剧作的重点反倒是放在了受害者的身上。
也正是因为《女心理师》的出色表现,使得新华社点名评论《女心理师》并登上热搜。
不得不说,新华社对这部剧作的评价可谓字字珠玑,这一波狠了!
罕见题材新意十足,切入角度更具探讨意义
新华社提到《女心理师》就题材而言是国产剧作中呈现较少的。
在目前国剧市场上,关于心理师这一行业的剧作,除了这部《女心理师》之外,就是播出不久的《谁是凶手》。
不过《谁是凶手》的重点放在了悬疑,而非呈现这一行业本身,因此并不具有代表性。
《女心理师》中杨紫饰演的贺顿因为听力异于常人,使得主角光环过于鲜明,但是随着剧情的发展,却很容易发现这部剧中所呈现的心理师仅仅只是一个沟通患者与问题之间的桥梁,引导他们去正视自己的心理,并且找到解决的方法。
同时新华社还提到,有部分观众表示通过每个案例中贴近生活的现象与剧集产生了情感共鸣。
而这也与《女心理师》本身对于这一行业的切入角度有着分不开的关系,一般的行业剧会更倾向于男女主角,以及他们本身的工作属性,让观众看到行业的特质。
但是《女心理师》这部剧作却更倾向于让观众与心理疾病的患者产生共鸣。
比如职场上的讨好型人格,其实在现实生活中是十分常见的,只不过在《女心理师》中所呈现的讨好型人格的案例已经很严重了,无论他怎么努力都是一个被边缘化的人物,没有朋友,没有任何的社交,以至于他的心理疾病一步步的加重。
对于这样的案例,社畜,打工的人往往是最能够理解的,不懂得怎么去拒绝,哪怕是面对一些不公平也不敢发声,久而久之就会像剧中的案例一样,感受到自己的人生逐渐崩塌。
但通过剧中人物对于现状的反抗,以及经过心理治疗后效果明显改善,其实也是剧作对于有同样困扰的观众的疗愈过程。
可以说新华社对《女心理师》的评论,完全是看到了这部剧作的'优势,字字珠玑。
上线近10天,《女心理师》始终吸引着众人的目光。有观众称它“播出即胜利”,因为心理相关题材在国产剧里尚属稀缺,它的出现丰富了都市剧职业叙事版图。数据显示,它高居同期全网热度前排,每次更新都会伴随新话题登上热搜。
借用剧中电台主播的话,人生难免有缺口,但关注心理健康、及时疗愈,就宛如在人生缺口处照进一束光, “阳光进来了,爱你的人也进来了”。如今剧情近半,越来越多人从不寻常的题材里感受到启示乃至安慰,一部现实题材剧的社会价值正在逐渐显现。
现实题材 改编不易
电视剧《女心理师》开篇,设计了一个特别的场景:镜头对准川流不息的闹市,形形色色的人物穿梭而过,他们中有人患神经性暴食症、产后抑郁症,也有人患惊恐障碍症而这些人也正是剧集后续案例中的人物。
《女心理师》改编自毕淑敏同名原著,由柯汶利导演,杨紫、井柏然、王嘉、菅纫姿等人主演,讲述了女心理咨询师贺顿在帮助来访者解决心理问题的过程中,不断疗愈他人的同时也获得自愈的故事。
在社交媒体深度参与影视作品传播的今天,这部新剧的登场可谓自带题材红利与话题优势。难得的是,创作者并不全然仰仗这些,而是在专业与艺术、直面痛点与呵护社会情绪之间,作出了有效平衡。
心理话题,一头通向人心私隐处,一头时常牵涉到社会性事件的诱因。神秘、敏感、灼痛,鉴于社会伦理与大众感受的考量,心理题材影像化注定难关重重。这一点从《女心理师》的改编路便可见一斑:原著小说早在2007年出版,电视剧虽在14年后姗姗来迟,却依然是国产剧里以心理咨询师为主角的极少数派。在此之前,以心理命名的国产影视作品,或借刑侦剧的框架探究犯罪心理学,或是在支线剧情浅尝辄止。
原著是十几年前的作品,人们的生活状态已经不同以往,比如,14年前大家还不用微信聊天;更重要的是,人们的心理发生了变化。所以,剧集源于小说,但没有拘泥于小说。
《女心理师》总制片人郭峰透露,在征求原著作者意见的基础上,剧中会加入新的案例。案例本身不难找,但既要保证普适性,是大家都可能遇到的问题,话题又不能过于陈旧、简单,这两者的平衡让主创团队费了很多思量。
于是,观众可以在剧中看到父母离婚要不要告诉高三的孩子、讨好型人格、暴食症等现代人关注的话题。郭峰说:案例基本都有原型,但要把案例经过加工,在影视剧的三棱镜里折射出问题,又让观众觉得不那么枯燥,不那么冰冷。
尊重专业 疗愈自我
知乎上,有位专业人士留言:在心理咨询师行业内部,一直不看好电视剧能拍好心理咨询行业。因为有太多隐私和伦理限制,不适合暴露给观众;也因为心理学的高度专业性,让艺术表现难有施展空间。
剧中,从如何凭借专业知识精准捕捉来访者的心理困境,到如何通过心理咨询室外的陈设摆放舒缓来访者的焦虑情绪,都颇有讲究。
为了进一步把握剧本的专业度,心理学专业人士成为团队中的重要“智囊”。十余人组成的编剧团队不仅与多位专业人士“取经”,还得到了一些心理咨询机构的支持。在拍摄前期,主演杨紫随剧组前往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体验学习,在实地观摩中深入了解心理咨询师的日常工作。
《女心理师》为观众们贡献的惊喜还在于影像风格。剧集大胆探索“文戏武拍”,将现实中相对静止的心理咨询过程,转变成极具张力的运动画面。带有悬疑色彩的运镜、凌厉的调色,都直指来访者内心的挣扎,以视觉冲击营造出沉浸观感。而独具巧思的“异空间美学”借用了类型片“回到现场”的手法,让心理话题在剖玄解析间弥合了学理的壁垒。
郭峰表示,一是剧中创造了白色空间和黑色空间的概念,让咨询师“进入”来访者的大脑,与他的潜意识对话;二是再现造成来访者心理问题根源的场景,让咨询师“出现”在这个场景中,也把观众带入,设身处地去理解来访者。
“我们希望观众看后,能够感同身受,对有心理问题的人的理解也会更深刻,而不再是觉得你抑郁症就是太矫情,焦虑就是担不起大事。心理问题的成因是复杂的,很多是日积月累的,甚至是根深蒂固的。”郭峰说。
《女心理师》在男主角钱开逸身上投射了“观众视角”。他与贺顿相识相知的过程,伴随着他对心理学从一知半解到建立严谨态度的认知转变。钱开逸坐镇的电台直播间,则犹如剧中“小贴士”时间,借深夜节目自然输出心理学的大众科普。
由此,剧里的听众、网友,现实里的观众都会明晰,心理咨询绝非一蹴而就的“神话”,而是一条长期战线。兼具硬核的专业知识与春风拂面的主播心灵鸡汤,一张一弛间,心理咨询找到了电视剧的最佳落点。
《女心理师》的编剧朱历说这个剧定位是暖心疗愈,“所以,我们想通过钱开逸这个角色来告诉大家,任何家庭,任何过往都可能造成你的心理问题,但是,你的人生是你自己可以选择的。钱开逸就是选择了成为太阳,所以,你也可以选择不一样的人生,你可以选择不一样的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才是疗愈的开始。你认为你有这个能力去选择,那么你的人生就开始不一样了。”
《女心理师》用专业但不晦涩的方式,深入浅出地将心理专业知识传递给受众,并透过直观的案例分析和充满温情的疏导,治愈着来访者,也引发观众的自我审视和自我疗愈。
正因如此,《女心理师》主创团队在主线的心理咨询场外,还细腻地推进着亲情、友情、爱情关系,人物相互的情愫能凝结出爱的力量,而“万物都有裂痕,那是光照进来的地方,也是爱的入口”——就像主创期许的,影视剧不是教科书,《女心理师》的小目标是不误导,大目标是可治愈。
幸福的小猫zz
当舆论大潮褪去,这次互怼本身撞乱的,可能只是独立音乐、古风或是传统文学爱好者的心弦。
刺猬公社 | 周矗
一条有点好笑的的消息登上了微博热搜和知乎热搜——花粥歌词被大学老师批评“狗屁不通”。
11月19日,一位微博名为@迦楼罗火翼的微博加V用户在微博上发出一段歌词截图,并评论到 “这是什么狗屁不通的东西。在出租车上听见的,真是刷新难听底线。”
随后,迦楼罗火翼列举了这首歌词的“狗屁不通”之处。
她以歌词中那句 “你的笑像条恶犬,撞乱了我心弦” 为例,分析道“恶犬引起的心理反应是负面的,抒情主人公是大盗,也许未必会怕,但会厌恶或反击。所以这个比喻对情绪铺垫和性格逻辑发展来说都是不成立的。”
在百度百科上,@迦楼罗火翼 的身份显示为扬州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她的特殊身份、以及从专业角度的分析,让这条微博从一条吐槽, 升级到一位文学学者对“花粥出品”涉及歌词粗制滥造的批判。
此话一出,整场事件由单方面的吐槽升级成双方之间的一场骂战。
一方面,花粥的粉丝疯狂地围攻到了@迦楼罗火翼 的微博下,对她进行谩骂与人身攻击。甚至连率先报道此事的@钱江日报 也未能幸免,同样遭到粉丝的私信谩骂。
而稍微理性一些的粉丝也纷纷对@迦楼罗火翼 的观点提出质疑。一位网友认为,有名气的人也拥有言论自由,所以花粥也拥有反驳的权利。反而是那位大学老师对别人的作品随意指点,大放厥词。不喜欢的话没有人强迫去听,所以无需过分批评。
但另一方面,许多作家、老师则纷纷发声称赞同@迦楼罗火翼 的观点。文学评论家、影视评论达人@斯库里 就评论说, “我觉得这算‘十窍已通其九’。——以我薄弱的语文素养,实在看不明白‘春宵艳阳天’、‘与虎谋早餐’的深意。对了还有,‘趁擦肩把裙掀’这种连 法制进行 时都不爱报道的下等行为哪儿深了?”
11月26日,花粥文人发表长文回应此事称“一些听众不懂独立音乐的精神,也不懂得尊重别人。希望国内音乐可以百花齐放,怪异的口味也可不会再被旁人指摘。”
花粥长文节选
之后有些莫名其妙,双方居然纷纷删除互怼微博,粉丝的骂战也开始渐渐偃旗息鼓。 但这样一件看似简单的事件,缘何可以发酵出如此大的舆论力量,短时间霸占微博和知乎热搜榜?
在新浪微博上,花粥给自己的备注是“民谣歌手 独立音乐人 ”,拥有72万粉丝。 她的粉丝们称她为民谣界“女流氓”。
花粥于1993年出生于乌鲁木齐。在上大学时,她很喜欢宅在宿舍里弹吉他写歌。在她创作的《老中医》一曲中,用极具痞气的歌词配上小清新式的民谣旋律,表达了她真实的态度。这样的反差萌让这首歌以及花粥本人在网上迅速窜红。
“首先是‘你的笑像一条恶犬撞乱了我心弦’,这句被吐槽的最多,其实当时写第一稿的时候更诡异,原句是‘你的笑像一条疯狗叼走了我的弓’,哈哈,为啥这么写,可能就是觉得大盗嘛,比较粗糙,还可能比较怕狗,遇见个心动的笑容,瞬间让他手足无措,乱比喻一通。”姬霄说。
因为了解到花粥以前是荒诞不经的女流氓人设,姬霄在微博长文中提到,他在写歌的时候会不自觉地代入一种市井流氓气,会比较无聊。比如歌词中的“与虎谋早餐”就是抱着这样的态度。
所以与其说花粥代表的是独立音乐一方,更不如说 她代表的是一群倡导破除传统教育框架束缚,追求自由创作与尊重的新生代一派。
那么,再来看事件的另一方迦楼罗火翼。
资料显示,迦楼罗火翼原名邵晓舟,是扬州大学文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文学博士,江苏作协会员,扬州作协理事。出版过 《火焰丝》《雪之下》《榴月谣》《香如故》等多部书籍。其作品《燃犀奇谈》获得过“紫金山文学奖网络文学奖”。
这样的成就与资历,让迦楼罗火翼似乎天生就与大学辍学的花粥站到了一个对立面。毫无疑问的是,迦楼罗火翼代表着的是中国当代文学学者的中坚力量。
在她对于《盗将行》这首歌的批判言语中,刺激到花粥和她的粉丝神经的,即是“狗屁不通”这一看似具有攻击倾向的成语。
狗屁不通,指责别人说话或文章极不通顺。现代中,常用作对他人话语的贬义。 这一词起源于清·石玉昆《三侠五义》第35回:“柳老赖婚狼心推测,冯生联句狗屁不通。”近代著名记者和出版家邹韬奋也在《无所不专的专家》中使用了这一词“尽管你的文章狗屁不通,还是有人争先恐后地请你做广告。”
其实把那条批判的微博翻译过来,就是 迦楼罗火翼站在以一个文学教育者的角度,指出了花粥这首歌歌词存在的语病。
但面对随之而来的粉丝谩骂,许多赞同老师一方的人也感染上了愤怒的情绪,纷纷进行反击。
毕业于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山争弟弟”就十分认同花粥的歌词“狗屁不通”这一说法。“歌词语法有问题,活用也错了。很多填词者认为别人不懂就显得自己很有文化,其实真拿出来讲究,都是一些强行押韵和辞藻堆砌。”
他认为,许多人觉得独立音乐=小众=高雅=牛逼。但独立音乐中的作品质量也是参差不齐,不能把独立音乐当成没有审美标准的借口。
网易云音乐曾在2016年发表的《中国独立音乐人生存现状报告》中介绍,在独立音乐人中的音乐人是以自学为主,受过专业和系统音乐培训的比重仅占。
而作为中国传媒大学官微的“御用”作词人,陈逍却坦言其实自己填词既没接受过专业训练,也没有固定的标准。
陈逍曾为网信办、中国传媒大学的多首歌曲填词,他同时也是在读国际新闻专业研一学生。他说:“因为歌词很像诗词,有很强的主观性,但考虑到受众, 更多是看营造的意境和感受, 当然在形式上如果要讲究的话无非也是韵律和结构之类,千万别捯字儿。”
在他看来,《盗将行》这首歌确有堆砌之嫌,但是整体看还是比较顺的。“我觉得应该允许有不同的观点存在。填词现在AI有时候填的比人还好,未来我觉得填词人还是应该更加注重人情味儿,毕竟人还是有机器比不了的东西。”
两方看似打得水火不容,其实是在讨论两件事情。 花粥一方在努力要求同存异要尊重,而迦楼罗火翼一方则是在捍卫中国传统文学的规则与底线。
而一件事情一旦切中了某种社会情绪,就很容易发酵成社会群体性事件。迦楼罗火翼本身作为一名文学教授,或许她的初衷只是像指点自己的学生一样。 但由于发言带有极强精英主义的居高临下情绪,便引起了一些反精英主义者的不满。
而花粥作为一些自由奔放派的精神领袖,公开在微博场合上用她惯有的直白、无畏,甚至是有些粗俗的语句进行回击。
一方面会使得花粥的粉丝对精英主义的抵制达到了一个狂欢点。另一方面,这种有悖于中国传统美德中尊敬师长、谦虚好学的行为,也触动了传统学院派人士的反感情绪。
归根结底, 公众人物有在公共平台上表达自己言论的自由。但公众人物的本身的影响力是一把亦正亦邪的武器,它既可以掀起舆论狂欢,又可以摧毁舆论秩序。
裹挟情绪、过于片面或是表达不当的言语,即使传播者的出发点只是一种私人向的发泄,但只要发声平台具有公共性质,那么带来的将是难以扭转的群体效应。
即使像俞敏洪这样的商界大佬,也会因在公共平台上“说错话”而付出惨痛代价。
11月18日,新东方创始人俞敏洪,在2018年学习力大会中说“现在中国是因为女性堕落导致整个国家堕落。”这样带有强烈“女性歧视”的言论立刻引发舆论的集体讨伐,甚至还动摇了他多年苦心经营的新东方品牌和股价。晚间,他在微博上进行道歉,称是由于“表达问题”而引起了网友的误解。
但从舆论的角度来看,携带社会情绪的印象永远重于事实。人们不会关心俞敏洪此番言论的初衷,只是会加深俞敏洪歧视女性的印象,直至下一个舆论狂欢点的出现。
花粥与老师两派的粉丝互怼“凶得像条恶犬”。但当舆论大潮褪去,这次骂战本身撞乱的,可能只是独立音乐、古风或是传统文学爱好者的心弦。
你怎么理解“我与虎谋早餐”?
优质心理咨询师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