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2

  • 浏览数

    347

牙牙的美食美刻
首页 > 心理咨询师 > 穆占叶心理咨询师

2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笨笨的笨笨egg

已采纳

作业:(1)思考“批判”与“批评”有什么不同,为什么说“批判是最高的尊重”?(2)复习一下我提到的我那几篇涂鸦和技术,因为从大家的点评看,似乎没读懂:(3)重要的是回答“我的辛劳能否成为您点评、转发和打赏的动力呢”?关于批评和批判,我抄了穆占叶同学的: 批判是一种思维,是基于事实和充分的思考之后做出的一些评论。我们知道,人与动物最大的区别就是思维,因此人可以算是高度理性的高级生物。但是有时候我们也会被感觉所左右。比如,某一件事引起我们的愤怒,第一反应就是向外攻击,若干年前的日系车、喝了问题奶粉的大头娃娃、加了某某物质的毒大米、前段时间刷屏的疫苗事件……每一次事件都引起很多人的愤慨,网上见到的大多都是批评谩骂之声。有愤怒能理解,但是不加思考的宣泄情绪就是不太适合的。相反,如果能静下心来,运用逻辑思维的能力对事实进行理论评估与客观评价,形成理性的文字,这是较为合适的做法。 针对一篇文章,假如不支持作者的观点,找到理论根据,加以佐证,得出另外的结论,这种批判精神是值得赞扬的。因为,批判一种观点并不等于批评持有此种观点的人。相反,我们对于持有这种观点的人是赞同的,只是不赞同这个人的某一个观点而已,“我不同意你的说法,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这就是一种尊重,批判就是另一种形式的尊重。我想这也是君子“和而不同”吧。 批判性思维不仅在日常生活中是不可缺少的,它还是包括心理学在内所有科学的基础。通过批判性思维的训练,我们就能把真正的心理学同那些散布于电台和书店里的伪科学区分开来。批判性思维不仅需要逻辑能力,拥有许多其他的能力与性格倾向也很重要。 不具备批判能力,不发声是最好的选择。 关于技术,我喜欢心平气和同学的: 对于能做的案例,要有效有用有操作性,应具有人文色彩的批判性,比如五个例子引导法,比如着陆技术。简单说下心理着陆技术,记得很早以前李老师写过一次文章,说有个求助者半夜求助,李老师要求他保持冷静,按照自己提示来做,首先说出看得的三件事物,再说出听到的三件事物,再说出三件感受事物,这样依次说完,其实就是感性变得理性的过程,从混乱幻想回到现实世界。这个技术叫“着陆”,“让我们稳稳的立足当下,去安抚内心被勾起的来自婴儿期的不安全感。 我知道抄来的东西都是别人的,可是大家写的都很喜欢,并且总结出来的很实用:比如说到批判,用逻辑思维的能力对客观事实做理论评估与客观评价,并形成文字,这需要有很强大的理论功底做支撑,我理解为老师一直要求我目前做不到的层次。说到着陆技术,我一直在用,用着很舒服,很有效,作为稳定化技术的实用版简单易操作,但从未把它写下来,总结成自己的文字。今天同学写出来我看后更有感觉了,原来技术是可以通过写下来才有鲜活感。 谢谢同学们! 训练营里浸泡的好处之一就是随时可能发生意外惊喜。

穆占叶心理咨询师

90 评论(8)

木木停留

在收到老师要组建“精神动力学小组”的通知之前,我们开发区的学员已经在进行着这项工作,而且已经进行了大约有一年的时间,只是我们小组还没有那么规范。也许是出于想组建一只专业团队的想法,老师公开招募小组成员,只收8到10人,而且要求非常严格:每天写一篇读书笔记,每两个周进行一次集中授课,每周都要整理国内精神分析大咖的录音,读《精神分析动力学疗法》这本书,从书中自己出题,并且每两个周考试一次。招生要求可谓是严格的,最终,报名的有三十多人,我就是其中一名。 有几点需要重点强调一下,当时想报名的人很多,因为当时报名参加李老师研修生的费用已经上万了,很多研修生想要上这个课的,结果李老师一道命令,研修生和精神分析小组的成员不用再参加。很多同学接到这个通知后,就没有报名。万幸的是,我没有接到任何通知,因此报名表里就多了一个我。第二点需要强调的是李老师举办这次课程的意义。因为李老师是青岛市心理咨询师协会的副会长,老师就要为协会做贡献,因此,本次活动,他上报了协会,由协会的人参与监督审查,因此,在面试的时候,协会的好几位大咖参与了进来。最后的结果没有让每个人失望。本来打算从三十几个人当中挑选出10个人,结果看大家那么想参与,李老师把所有的学生都收纳了,为了保证学习效果,把我们分为了三个组,很荣幸,我被分到了1组,据说,一组学生的学历还行,基本都是研究生,当然有一名医学博士,也是大神级别的人物,让我们小组蓬荜生辉。这位宿博士,写起文章来,不是一千字,而是每一篇都三千多字,每一篇都像是小论文,从摘要到关键字,从理论到实际,我的那个天哪,活生生一个博士在你面前展示的时候,只有膜拜的份了。 我记得那是一个冬天,面试之后的第一次会议是分组进行的。那次,我是带着家里的三个孩子去的,一个是大学生,我希望通过我的引荐,能够把她带到心理学的领域,另外两个是小学生,我希望让她们感受一下成人对于学习是多么渴望。开会完毕,我带领着她们去青岛大学参观了一圈,并合影留念。 之后,煎熬的日子就开始了。每天读书,写读书笔记,整理音频资料,还要出题,还要考试,天天忙的呀,晕头转向。当然,有很多善于偷工减料的学生,许多作业是跟不上的,像我这样的,算是认真的了。那个时候,我基本算是得了强迫症,天天写,有时候太累睡着了,半夜三更一骨碌爬起来,接着写。我那个时候的理念是:饭可以不吃,但任务不能不完成。记得有一次去考试,我和一名同学坐在一起。我只顾自己低头答题,题答完了,抬头一看,她一个字没动。她悄悄地问我:你每天都看书写文章吗?我疑惑地回答:对呀。我心想:这个问题还需要问吗?结果她笑了笑说:我就是来打酱油的,我的基础太弱了,跟不上。结果怎么着?我们的试卷都交上去了,她硬生生把自己的试卷留下来了。 我那个时候真是佩服她呀,对于老师的规矩置若罔闻,而且还敢报名。当然她也是相当佩服我,从此我俩成了好朋友。(千万别问这是哪位大神,我不告诉你。嘻嘻)那个时候,到了隔周周五下午,有两名同学总是会去旁听,她们就是现在我们群的穆占叶老师和刘丽囡老师,她们两个报了李克富老师的研修生班,没能参加这个小组,相当遗憾,因此只能旁听,下课就跟我们唠两句,我也是那个时候开始跟两位老师熟悉起来,尤其是刘丽囡老师,我们还是另外一个战壕的战友,更觉亲切。小组进行到快尾声的时候,我们原来的精神分析小组的成员听说我进了小组后,羡慕地不得了,后悔没有当时不顾老师反对报上名,她们也要求旁听,因此最后几次的学习,我们的队伍中总会多出那么几个人。 参加心理动力学小组的收获还不止这些,我们从这些学员中,找到了有共同兴趣爱好的人,找到了可以互相学习的人,比如:代桂云老师。她有一个公益援助团队,自己的写作水平很高,阅历丰富,再加上记者的身份,让我之后一直到今天,都在与她保持着紧密的联系。我的公益团队的建立,以及很多心理方面的发展,都离不开这位同学的帮助。最后一次结业仪式,我邀请了三个好友参加,无奈路上着急,与别的车发生了追尾,没能参加,相当遗憾。年后,我们动力学学小组聚会,难得李老师有时间来参加,那天,我们第一次见到了唱歌很好听的公元,听李老师唱歌,就是那首“无言的结局”,说起来这件事,我还奇怪,刚刚结束的“职业心理咨询师实操培训”活动中,有人专门为李老师点了这首歌,我很好奇,为什么大家都知道他爱唱这首歌?要么这是李老师的“老粉”,要么李老师太喜欢这首歌,唱的次数太多,同学们都知道了。建议下次李老师换一首别的歌曲,大家都听腻歪啦。 继续说那次聚会,班长定了一个农家宴,我弯弯曲曲从家到酒店,开了大约2个小时的车才找到,酒店是在一个山上,来自农村的我,实在对山没有太大的感觉,除了觉得路难走,菜也没觉得有多好吃,印象中好像这里面的菜特别贵,时间太久,记不清楚了。但是这些都阻挡不了我们见李老师的决心,我和一名来自莱西的女生坐在一起,酒桌上她情真意切,走的时候流下了不舍的泪水。从此我们两个也算是相识了。三个月的时间,魔鬼式的训练,对于我来说,收获的太多,挺过来了,其它都不是事,所以这次“思维训练营”,对我来说,强度属于小case。每一次学习,不管是理论上,还是认识的那些同学给予我的帮助上,已经无法用某一个标准来衡量了。总之,就几个字来总结:参加李老师的课,好!

304 评论(15)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