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2

  • 浏览数

    335

听雨9014
首页 > 心理咨询师 > 心理咨询师赖佩霞直播

2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金夫人照相馆

已采纳

孩子能不能打,家长分成了两个明显的阵营,有坚决反对打孩子的,也有认为“孩子不打不成器”,必须打的。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到底能不能打孩子,家长们没有定论,就连专家,也是各有各的说法。

支持打孩子的人里,有很多人都是小时候挨打的。

很多家长现身说法,我就是被打着长大的,我没觉得有什么不好呀,而且我也打我们家孩子,他也很阳光,没有什么心理阴影。孩子就得打,不打不行,玉不琢不成情,孩子不打不成才。

不只有现身说法,还有实验证明打孩子不会影响亲子关系。

英国的动物心理学家哈里·哈洛,利用刚出生的猴子做了一系列的实验——恒河猴实验,其中有一个实验被称为“铁娘子实验”。在恒河猴实验里,哈罗给刚出生的小猴子们做的各种各样的母亲,有毛绒玩具类的,有铁丝做成能喂奶的,这类承担母亲角色的物体统称为“代母”。

“铁娘子”是一种特殊的代母,它会向小猴发射锋利的铁钉,吹出强力冷气,把小猴吹得只能紧贴笼子的栏杆,并且不停尖叫。哈洛设计出这个邪恶的母亲,就是想看看,面对坏妈妈,小猴子会做出什么样的反应。实验结果是让人吃惊的,无论面对的是多邪恶的母亲,小猴字都不离去,反而更加紧紧的抱住它们。即使是遍体鳞伤,也会不计一切代价紧贴母亲。

这也让很多人相信,打孩子不会影响亲子关系,孩子依然会在心里深深爱着母亲。打孩子见效快,又不会影响亲子关系,何乐而不为呢?

心理咨询师赖佩霞在《我是演说家》的舞台上做过一场演讲叫《幸福为什么那么难》,击中了很多人的内心。赖佩霞生活在单亲家庭,小时候经常被母亲责骂,长大后在感情世界里不断地碰壁。但她是幸运的,她通过学习心理咨询认清了自己,也解脱了自己。

赖佩霞在演讲中说,很多的父母,都会对孩子说,我骂你是因为我爱你,不要还嘴,孩子看着满嘴说爱却面目狰狞的妈妈,努力说服自己这就是爱。 当孩子慢慢长大,他也会用这种方式的爱去爱别人。

但很明显,打骂都不是爱,赖佩霞在演讲中,让大家跟着他深呼吸,说出的那句话才是打骂孩子的真正原因-- 我打你,是因为我情绪管理得不好。

很多心理学的研究也都显示,打孩子会对孩子产生不好的影响。打孩子和孩子的 健康 、社交和发育方面的不良结果频发息息相关。这些不良结果包括:精神 健康 问题、自杀行为、各种疾病,以及发育、行为、 社会 和认知方面的问题。

正在看这篇文章的你,觉得能不能打孩子呢?我是坚定的反对打孩子的,我认为,在所有的教育方式中,打孩子是最低级的一种。

打孩子,孩子会疼,会害怕,打完孩子,孩子依然会抱着妈妈,爱着妈妈。原因真的是打孩子不会影响亲子关系吗?孩子身体忍着痛,心里感受到的是爱?其实原因很残酷,孩子太弱小了,弱小到离开父母就生活不下去,所以他只能继续爱爸爸妈妈,哪怕他心里充满疑惑,甚至仇恨,他也只能这样做,他要活下去。

棍棒下出孝子,孩子不打不成器,这些古老的谚语是在 科技 发展水平极低的时候提出来的,老祖宗留下的不全是精华, 也有很多时代局限的产物。这两句话就是典型的代表,不打孩子,照样有更多好办法来教育孩子。

在孩子犯错的时候,我们需要先冷静一下,看看孩子犯的错,是不是真的错。

孩子犯的错,不一定是真的犯错,有些错是孩子特定发展阶段的产物。

比如,在孩子学爬行的时候,他会对空间感兴趣,他喜欢扔东西,看着东西从高处掉落,或者从手里到别的地方,他只是在 探索 ,并不是故意捣乱,乱扔东西。

在孩子没有物权归属概念的时候,他分不清你的我的他的,他也不知道物权怎么界定。他可能会把别人的玩具拿回家,可能会抢别人的东西,甚至会从超市拿东西。这样的错,不是恃强凌弱欺负人,也不是偷东西,是孩子搞不清楚规则,什么东西是谁的该怎么界定。家长应该做的,不是一味的惩罚,说孩子偷东西等等,而是把规则讲给孩子听,让孩子逐渐建立归属权的概念。

所以,只有了解孩子在每个阶段的发展特点,才能客观的看待孩子的行为。 当我们真正了解孩子之后,就会发现,孩子犯的错,远没有我们看到的那么多。

强化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提出的过程型激励理论之一,斯金纳认为,人会对刺激作出反应,有利的刺激会让人重复行为,不利的刺激会让人减弱或不做该行为。

正向强化,就是给积极的刺激,让孩子产生或保持你想让孩子采取的行为。比如,孩子大吵大闹的行为是你不想看到的,那你就可以在孩子安静坐着的时候表扬他,鼓励他。 通过鼓励和强化那些不同于不受欢迎行为的行为,许多不受欢迎的行为就能完全被抑制 。比起惩罚孩子来,正向强化是一种更好的长期策略。

正向强化,能促进好习惯的养成,这个过程是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慢慢引导。我们提倡正向强化,绝不是说孩子犯了错不能惩罚,相反,孩子犯了错,不但要惩罚,还要及时的惩罚,但惩罚,绝对不是体罚。

孩子犯了错是要惩罚的,只有及时的惩罚,才会让孩子意识到自己的行为是有问题的,才会有改正的动力。惩罚不是目的,纠正孩子的行为才是重中之重。

惩罚孩子,首先要告诉孩子为什么。

要告诉孩子,他犯了什么错误,为什么要惩罚他。不要学偶像剧里男女主角吵架,“你知道你错哪了吗?连这都不知道,我再也不要理你了……”

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告诉孩子他的行为有哪些不妥当的地方,会引起什么不好的后果,让孩子明白前因后果,他才会重视起来,也不至于稀里糊涂被惩罚,自己却不知道为什么。

惩罚孩子,就要让孩子自己承担后果 。

孩子犯的错,要让他自己承担后果。比如孩子把玩具乱扔乱放,就要让孩子自己收拾。如果你每次都告诉孩子,乱扔玩具是不对,但你每次又大包大揽,主动帮孩子收拾残局,那对孩子来说,你的指责对他没有任何的影响,他又何必改正呢。

惩罚孩子,要及时告诉孩子惩罚的结果。

惩罚孩子,要当庭宣判,及时告诉孩子惩罚的结果。惩罚除了传统的面壁思过之外还有很多种方法,可以选择孩子在乎的项目进行惩罚。比如,孩子没有按时完成作业,就惩罚孩子当天不能玩 游戏 ,或不能看电视,或取消周末去游乐场的机会。 通过及时的惩罚,让孩子切实体会到,不好的行为会带来对自己不好的结果的。

孩子犯了错,打一顿,可能会立竿见影,让孩子迅速改正,但还有一种风险,孩子被打到麻木,这就是传说中的记吃不记打。孩子已经忘记了为什么挨打,但挨打的感受,会让他一直记得。

就像玛雅·安杰罗说过的, 人们会忘记你所说的话,人们会忘记你做过的事,但人们不会忘记你令他们产生的感受 。挨打的感受,应该不会是幸福吧?

除了打孩子,还有很多种让孩子接受教育的方式,但是这些方式需要我们根据孩子的特点去摸索,去尝试,需要我们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观察孩子,去引导孩子。这也是为什么我觉得打孩子是最低级的一种方式,因为这种方式最简单也最省力气,还能让家长发泄一下内心的郁闷,只是苦了可怜的孩子。

心理咨询师赖佩霞直播

232 评论(8)

无敌沈阳人

赖佩霞,1963年6月8日出生于台湾,毕业于暨南大学,歌手,身心灵导师。

赖佩霞曾为知名歌手及主持人,发行有"爱的嘉年华"、"冷冻我爱"、"霞飞季节"、"摇落"、"碎心恋"及"拥抱我入梦"等多张唱片,拍摄电影《阿美阿美》。

【个人经历】

1961/父亲美籍军人21岁,随美军驻守来台湾,与当时担任美籍将军家保姆的25岁家母相识、相恋

父亲被分发至越南,4年后返美,与育有三子女女子结婚、生子

赖佩霞出生,自始母亲独力抚养独生女儿。满月时,因连续哭了四五天被妈妈抱到‘先生妈’家里收惊,被预言将来会以唱歌为业。经常陪母亲出入寺庙、佛堂参拜。从有印象开始,成天与一同龄行动不便邻居为伴,形成生命重要影响。

1967/搬到台南与母亲美籍男友相处,开始接受西式教育,接触西洋歌曲

1968/念美国天主教学校,幼稚园开始接触修女的教导

196/上中文小学,因不习惯中西文化差异,害羞自闭

1971/继父进入母女的生活,过安定生活,开始学钢琴

1971/小三开始收到情书,开始与异性结下不解之缘

1975/国中开始参与学校活动, 个性逐渐开朗

1978/高中只考一所美术学校,生活愉快

中美断交

1981/第一次踏上美国

【如果你的妈妈充满哀伤,你还敢快乐吗?】

赖佩霞来自单亲家庭,20岁之前从没见过父亲。关于父亲的一切,都是母亲告诉她的。父亲是美国人,1962年,21岁的他随美军驻守台湾,不久后,与当时在美籍将军家当保姆的赖妈妈相识、相恋。1963年初,母亲怀孕4个月时,父亲被派到越南。再之后,他回到美国,娶了一个带着3个孩子的离异妇女。赖妈妈来自小镇,读书不多,这段感情的创伤和之前初恋的失败,让她认定男人是不可靠的,幸福的婚姻更如镜花水月。

像很多独自抚养孩子的单亲妈妈一样,赖佩霞的母亲敏感、多疑,充满哀伤。生下女儿后,她很少和家人联系,也没有什么朋友,生活的所有动力都来自女儿,也把所有的不如意,都一股脑儿地倾倒给了女儿。

在别人眼中,赖佩霞漂亮、好学且乐于助人。但因为没有爸爸,小朋友总欺负她,指着她的鼻子骂:“杂种!你这个没爹的孩子!”最开始,她哭着跟母亲告状,母亲没有解释和安慰,而是指责她:“这世上没有任何人要你,只有我要你,你怎么可以不听话,跟其他孩子吵架?”4岁的时候,母亲结束了一段恋情。看着她蒙在被子里暗自饮泣,赖佩霞问她怎么了?母亲说男方不喜欢她有小孩,走了。之后只要看到母亲心情不好或流泪,赖佩霞总觉得是她的存在惹的祸。

“如果你的妈妈充满哀伤,你敢快乐吗?如果你的妈妈总说,‘如果不生下你我就不至于活得这么艰辛卑微,你还敢像正常孩子那样跟妈妈撒娇、委屈了放声大哭吗?”赖佩霞说,她一直在尽力做个少让妈妈操心的孩子。

因为妈妈和孩子的关系是最贴近的,当妈妈不快乐的时候,孩子只能默默承受。其他孩子可能会选择闹事打架来宣泄,但赖佩霞是独生女,没有兄弟姐妹可以吵,她童年唯一的伙伴,是房东家的孩子,但对方是小儿麻痹症患者,需要她的照顾和保护。“我受了什么伤,无人可以倾诉。因为母亲知道我受伤后会更难过。所以很多的委屈,我就这么吞下了……”

为了证明母亲是错的,她也是受欢迎的孩子,当然也为了早日逃离妈妈,16岁那年,赖佩霞踏进娱乐圈。因为模样清秀,中英文歌都唱得很棒,她很快就在娱乐圈站稳了脚跟。她也终于知道,原来除了母亲之外,还有人喜欢和认可自己。

后来母亲终于再婚。继父大母亲21岁,对母亲和她都很好,但母亲却没有如赖佩霞想象中那样变得快乐。母亲总抱怨:“要不是因为你,我才不会嫁给这个男人!”听到这样的抱怨,赖佩霞的心又一下子down到谷底。

25岁那年,赖佩霞走进第一段婚姻。但是,母亲对她的影响根深蒂固,在那段婚姻里,她总在抱怨、指责,就像当年母亲对待她一样。而丈夫同样来自单亲家庭,父母早年离异,父亲独自抚养他长大,父亲过得不如意,儿子成了他的出气筒。和赖佩霞一样,丈夫也不懂得如何去对待亲密关系。

刺猬碰刺猬,这段婚姻的结局可想而知。1996年,33岁的赖佩霞选择离婚,独自带着5岁和1岁的女儿离开。离婚的导火索,是对方有了外遇。而赖佩霞除了指责、谩骂别无他法,对方也是这样。“我当时不认为我可以改变任何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我不会去继续伤害,能做的只有疏离。”赖佩霞说,母亲没什么文化,完全靠打短工也养活了自己,赖佩霞读过大学,在演艺圈发展,她也看到身边有很多单亲妈妈,一个人快快乐乐地把孩子养得很好。她觉得自己一个人也能养活两个孩子,而且还会比现在快乐。

赖佩霞说:“离婚的力量,来自于我做了母亲。我是两个孩子的妈妈,没有办法再扮演老公的妈妈去管他,所以选择离开。”

赖佩霞看到不少人口中说着爱孩子,但在众目睽睽下骂他们“没用”“丢脸”。一了解,才发现他们和自己一样,都拥有一个不快乐的母亲或父亲。那样的人生,无趣、痛苦又没有希望,赖佩霞想要摆脱,做一个快乐的女儿,更要做女儿们的快乐榜样。她也希望天下所有父母都能早日觉知:你是孩子的天、孩子的地、孩子的世界,所以要善用善意、善心和善行。没有任何事情比善待自己的子女更神圣、更有价值,因为孩子是这个世界上最弱势的群体。

我骂你其实与你无关,是因为情绪管理不好

离婚后的赖佩霞,和几个女朋友住在了一起。从那时起,她大量减少演艺工作,开始系统地接触、研究心理学,美国著名心理专家西恩的《失落的幸福经典》,对赖佩霞影响深远。在这本书里,作者说:“人生并不是一个辛苦的奋斗历程,而是一场轻松的游戏;如果能训练自己的想象力,只想象美好的事物,并正确地运用言语的力量,每个‘正当内心渴望都会在生活中实现。”

如何实现身为一个母亲单纯爱孩子的“正当内心渴望”?如何做到爱就是单纯地爱,而不是以责骂、抱怨的方式去“爱”?为何你满嘴是爱,却面目狰狞?赖佩霞想要一一找到答案。

一天,赖佩霞发现一个美国朋友因为孩子大声嚷嚷,狠狠地责骂并惩罚了孩子。但是很快,这位朋友就对孩子道歉:“对不起宝贝,我刚才骂你,不是因为你大声说话,而是因为我工作出了点儿问题,是我没有管理好自己的情绪。”

父母过得不开心,满心抱怨,或者负面情绪没有控制住,就会殃及孩子。每个人都会有坏情绪,我们总会因为这样那样的事不开心,但事后,总会冠上“我这么做是爱你,为你好”的借口。

没错,孩子也许会在心底认同“妈妈(爸爸)是爱我的”,但是这面目狰狞的“爱”,却让孩子被恐惧和担忧包围。恐惧和担忧怎么会快乐,又怎么会是爱?赖佩霞说:“所有父母都应该明确的就是:我骂你,跟你无关,而是因为我自己的情绪管理不好,我没有付出爱而是一直躲在爱的后面。”

还有一些父母的“不快乐”,其实是源于养育孩子过程中的不自信和自责。在多年的心理咨询工作中,赖佩霞见了太多这样的家长。“因为我是单亲妈妈,所以我要千方百计让女儿出人头地。否则,所有人都会说我没本事,没用心!”“他妈妈跟别人跑了,我一个大男人带一个孩子,容易吗?他怎么就不明白我打他骂他,其实是爱呢!”赖佩霞说,这种父母当然也爱孩子,但爱得很曲折,甚至是错误的。实际上给孩子带来的是伤害、自责和巨大的压力。

赖佩霞发现:那些打骂孩子的背后,父母的不开心其实是源于对自己现状的恐慌、对伴侣的不满或无法得到家人的重视。而所有这些,都是成人自己的人生课题,不能转嫁、迁怒到孩子身上。

那么,父母到底应该如何做,才不会把坏情绪“传染”给孩子呢?

赖佩霞说,首先要做到的是“口不出恶言”。口不出恶言就是不骂孩子,不对孩子说难听的话。两个女儿非常小时,赖佩霞就告诉她们:“见到妈妈发脾气时,赶快跑!不要成为我情绪的受害者。”所以她们只要看到妈妈不说话了,表情不对劲儿了,就会赶紧跑掉。对那些没有做到口不出恶言的父母,赖佩霞的建议是,过后向孩子道歉,告诉他们,自己这么做不是因为孩子的原因,而是他自己有情绪,然后请求他们的理解和原谅。

但口不出恶言、道歉,还只是浅层次的情绪管理。赖佩霞说,真的要做到情绪管理,让孩子感受到爱并生活得快乐,我们要做的,还是要先让自己快乐起来。

让自己快乐的第一步,就是把自己照顾得好好的。这个道理,是赖佩霞现在的先生谢志鸿告诉她的。谢志鸿一家人特别相亲相爱,也让赖佩霞对“爱自己”有了全新的认识。“我先生60多岁了,但依然保持着20多岁的好身材。因为他知道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父母经过战乱、饥荒后才存活下来,所以他的生命得来不易,一定要好好爱护。”一个总是好好管理自己身材和身体的人,就具备了让自己快乐的最基本要素。

让自己快乐的第二步,是拥有快乐的能力。对赖佩霞和她见过的很多快乐父母来说,让自己快乐的能力,就是做自己喜欢的事,不惧怕改变和创新。现在的赖佩霞身兼多重身份,她最喜欢的工作是心理咨询。偶尔去拍戏,演舞台剧和音乐剧,她很喜欢挑战新事物,在不断开发、了解和认识自己的过程中乐此不疲。

她忙得不亦乐乎,哪里有时间对孩子和先生发脾气?所以,一个女人结婚做母亲后,依然敢追求梦想,她的情绪是不大会出现问题的。

管理好自己的情绪,处理好自己和孩子的关系后,我们还得转过头去,从“心”开始,面对原生家庭带给我们的伤害,与父母和解。

没有哪一个人怨恨父母,还能过得幸福快乐

20岁那年,赖佩霞第一次见到父亲。之前,她曾多次幻想,见到爸爸时,一定要过去甩他两巴掌,然后大声告诉他:“你看没有你我也过得很好!”她觉得唯有这样,才能替妈妈出气。但是真的见到了父亲后,委屈、失落和遗憾一齐浮上心头,赖佩霞泪流满面。原来对父亲怨恨的背后,是深深的爱。

“我相信很多做子女的,都有替妈妈出一口气的想法。但那些其实都是脑子里的,或者说是我们内心深处的父亲的形象,让我们一直对他充满恨意。”赖佩霞说,她见到的父亲,其实是孝顺父母、疼爱孩子的好男人,他高大英俊、温文尔雅。“更重要的是,我能从他见到我欣喜的表情里,从他一遍遍夸赞我漂亮、有才华的言语里,看出他是真的爱我,他也曾经爱过母亲。他不是母亲口中的那个男人,至少我见到的他,早已不是当年那个不负责任的男人。”赖佩霞说,所以她选择坐下来和父亲好好沟通,而不是口出恶言伤害他。

赖佩霞试着和父亲沟通,并了解到父亲当年之所以抛弃她和母亲,其实有着不得已的原因。父亲是家中的独子,家中有需要他照顾的父母。他出生在美国中南部的一个偏远小镇,时隔多年,那里的人们依然对外来种族有着很大的偏见。父亲告诉她,当年他之所以没有带她和母亲回到美国,是因为在当时的情况下,这可能是最好的选择。父亲还告诉她,过去多年,他一直试图联系她们,但由于赖佩霞的母亲搬家,那些寄出去的信,后来都被一一退回了。

当自己与父亲和解后,赖佩霞很想让母亲也走出怨恨,于是她说服母亲和自己一起去见父亲。她一直以为,母亲见到父亲后,会跑上去撕扯、打骂,说出最恶毒的话。但是母亲没有,她沉默不语,脸上满是嫉妒和羡慕。对于父亲和他现在的妻子,母亲表现得特别和善和有礼貌。

这让赖佩霞震惊又感动,回家路上,她夸赞母亲表现得很好。母亲说:“其实你表现得更好,妈妈爱你,不想给你丢脸。”简单的一句话,却让赖佩霞潸然泪下。看来时过境迁,母亲已经放下了对父亲的恨意,她不想再过那种抱怨和指责的生活了。这个路程很长,但母亲做到了。

那一刻,赖佩霞对母亲有了全新的认识。是的,父母本来就不可能完美。在过去的年代,大家生活条件都艰苦,为了求生存,无法兼顾孩子的心理需求。爱的表达流于匮乏、冷淡或草率,是不争的事实。赖佩霞很感谢自己带着母亲去见父亲,这种见面带来的不是持续的抱怨和指责,而是原谅、释然和放下所有的恨和怨。

1998年,赖佩霞刚走入第二段婚姻不久,母亲患肝癌离世。母亲离世前,赖佩霞的先生向病榻前的老人承诺:一定会照顾好佩霞和她的两个女儿。母亲对赖佩霞说:“我很快乐!”妈妈的这句话,让赖佩霞第一次觉得,她是一个很棒的女儿,而母亲的这一生,也算是圆满了,因为她是带着笑容离开这个世界的。

母亲去世后,赖佩霞和父亲的联系更为紧密。“虽然心里面有些结,但是我选择慢慢和父亲谈,我让他知道我的哀伤、遗憾,还有我对父爱的渴望。”她和父亲的关系越来越好,每年至少有一次,赖佩霞会带着孩子去美国看望父亲,父亲有时也会去台湾看望她。父女俩在一起的时光,总是充满欢笑,聊到赖佩霞的母亲也都是甜蜜回忆。赖佩霞很庆幸地看到,其实父母对子女抱怨、指责和谩骂的背后,都是无可替代的深深的爱。

采访最后,赖佩霞说:“即使今天我已经拥有先生与孩子的爱,有朋友、学生、老师、读者和歌迷的爱,但母亲那句‘这世上没有其他人要你,还是会时不时地在我脑中暗自打转,特别是遇到挫折、情绪低落的时候,我依然会在很深很深的潜意识里,感受到那句话的存在。”

因为受过的伤,总会留下疤痕。但不要紧,我们要正视疤痕,然后努力疗愈。赖佩霞说:“当母亲曾经带给我们的不快乐袭来时,请把它摊到阳光下,跟事实对比,然后告诉自己:这些与自己无关,都已经过去了。”

认知自己有价值、有人爱、值得爱,对很多人来说是一条漫长的寻找之路。有人走过漫长一生却从来不曾相信过,但所幸赖佩霞历经漫长曲折,最终迎来了如今幸福圆满的结局。

参考资料

百度:

241 评论(11)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