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7

  • 浏览数

    324

新羊年新气象
首页 > 心理咨询师 > 在纽约当心理咨询师

7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追梦少年0215

已采纳

美国大学心理学专业的就业前景相当不错,心理学在美国一般都是读博士然后出来开私人咨询室。很赚钱的。但是学历一定要高,好的大学几乎没有心理学硕士,都是只有博士。如果是本科肯定是不够的,人都说,在美国女生如果想混本科学历就学交际学,男生就学心理学。如果想要有好的前景,自己必须先学到足够的知识。另外,咨询专业很难申请,如果有医学背景会比较容易些。在当正式的心理咨询师或者心理医生之前需要有很长时间的见习,美国人很重视这个。如果想学应用心理学硕士推荐清控紫荆教育的美国加州整合大学【点击咨询-在职硕士-国际留学】近年来,我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迅速扩大,导致硕士教育质量下降。读心理学硕士一定要具备读硕士的基础,要具备相应的学习能力。学习能力取决于学习方法,关键因素包括阅读能力、记忆、理解、解决、学习速度和效果,这是学习成功的关键。学习能力还包括开拓能力等。如果想学应用心理学硕士推荐清控紫荆教育的美国加州整合大学【点击咨询-在职硕士-国际留学】加州整合大学(CIIS)在北美,CIIS是一所颇受尊崇的心理学术机构,其深刻、精致、多元、高水准的学术造诣影响着世界, CIIS也是北美最大的执业临床心理咨询师训练机构,每年有约500名优秀的专业心理咨询师在这里毕业, CIIS连续15年蝉联美国加州心理咨询师资格考试通过率第1名。如果想学应用心理学硕士推荐清控紫荆教育的美国加州整合大学【点击咨询-在职硕士-国际留学】

在纽约当心理咨询师

336 评论(8)

哎呀呀biubiubiu

我这么告诉你吧 心理学 可谓是当今最缺的一门技术 但在将来 绝对是这个复杂社会的一种潜力职业 但你的女儿必须具备的一个条件是口才 因为心理是属于一种给别人心理寄托的工作 要有耐心 我告诉你一件事 去年在西安 我看到一所大学 就是关于心里的 我问了一下 真正的心理大师 必须经过七年的深造 才能入门 就是这样 希望对你有帮助 望采纳

326 评论(8)

金凯瑞砖家

比惨是有毒的安慰方式

当有人伤心的时候,你会通过比惨的方式进行安慰吗?下面就随我一起去阅读比惨是有毒的安慰方式,相信能带给大家启发。

“比惨”思维的暗伤

生活中“比惨”思维随处可见,在人生不顺遂时,我们内心都会经历不同程度的消极体验。“比惨”会是比较本能的一种自我调节和应对方式。但是正因为它的“本能性”,“比惨”思维也有着不为大家所知的风险和自我局限可能。首先,“和别人比较”淡化了我们对自身状态的关注。事实上,在人遇到挫折和遭遇时,去面对和理解自己的经历本身就颇具挑战性;而当我们跟随本能,去想“别人比我更惨呢”,这往往会将我们诚实面对自己的注意力转移,不能有效从失败和挫折中学习。

其次,“比惨”思维压抑了我们真实的情绪感受,自我压抑往往导致认知上的消极变化,长远来说,它会局限我们的主观能动性,弱化我们的情绪体验能力,从根本上限制我们释放更多成长潜力。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进行的一系列有关心态的研究发现,那些童年时期常常被称赞很聪明的小孩,慢慢长大会发现要维持“一个聪明人就不会犯错误”的标准很难,在对他们思维方式的了解中,研究者还发现,这些人内心深处对自己是否真的聪明抱有怀疑。为了不面对这份内心深处的不安感,他们往往选择做更有把握的事,对于可能失败的选择避之不及。 更多相关研究还发现,他们的创新性和灵活思维能力更低。

人是情绪动物,我们的情绪传达着重要的关于真实自我的信息,允许自己了解这些信息,思考这些信息,是宝贵的自我了解的方法,更是将潜意识带入意识的第一步。当我们拒绝感受自己失败受挫时必然产生的消极情绪时,压抑已然产生,导致情绪,认知,思维这三者之间的关联作用只能发生在我们的潜意识中。 分析心理学创始人卡尔.荣格说:“直到你将潜意识变成意识,(你的潜意识)将会指导你的人生,而你将会称这为命运。” (“Until you make the unconscious conscious, it will direct your life and you will call it fate.” )

要想将潜意识里的种种带入意识中,我们就先来了解下“比惨”思维背后的心理机制。 只有在清晰的了解“比惨”心理产生的缘由之后,我们才可以有效的避免它的局限性,加深自己对事物本质的理解,让这样的智慧作用于我们的行为,使之更具适应力,更积极有效面对挑战。

“比惨”思维背后的心理机制

英国研究员Andrew Oswald发现,那些对生活感到不满的人,当他们生活在快乐的地方时,往往会感觉更加痛苦,更觉得被生活残酷对待。他的这个结论被纽约汉密尔顿学院的Stephen Wu教授用更具体的数据证实。通过研究“联邦行为危险因素调查”(Federal Survey of Behavioral Risk Factors)的数据结果他们发现,美国犹他州居民幸福感(sense of well-being)在全美排名第一,却拥有着美国排名第九的自杀率。相较之下,纽约州居民虽然幸福感排在第45位,自杀率却远远低于多数大洲,排在第50位。更多相关研究也证实了这一强烈反差,研究者们因此认为:当一个人感到不幸福的时候,身边人的幸福感让他们更容易觉得痛苦。

一个人感到不幸,会本能的注意别人同样糟糕的'经历。 就如同这个研究证实的,人在遭遇失败或痛苦的时候,会产生更多被验证的渴望(desire for validation),即我不是唯一一个不幸的人,也就是我们常说的misery loves company。若身边人都对生活比较满意,他们都拥有较多幸福体验的话,人的被验证渴望不能满足,会体验到更沉重的痛苦感受。

我们渴望经历被验证,其本质是我们对情感验证(emotional validation)的追求。美国心理学家Kristalyn S. Pedneault 定义情感验证为: 了解,理解,并表示接受另一个人的情感体验的过程。与情感验证相反的,就是人的感受被拒绝,被忽略,或者被评判。(Emotional validation is the process of learning about, understanding, and expressing acceptance of another person's emotional experience. Emotional validation is distinguished from emotional invalidation, in which another person's emotional experiences are rejected, ignored, or judged.) 可见被验证不等于被支持认可,简单的说,被验证就是无论被同意认可与否,我们都被别人看到,我们的存在都被别人允许,我们的情绪也因此被感受到,被允许存在。写到这里我想起一个很具体的例子,过去在纽约做校园心理咨询师的时候,我看到过一个孩子因为推打别的小朋友而被妈妈喊time out,他哭哭啼啼一个人站在角落里,而妈妈就蹲在他身边,直视着孩子低垂的眼睛,她低声询问他的感受,在温和的对话和眼神中,妈妈不加评判的默默听着孩子的哭诉。她并有停止罚站,因为她不认可儿子的打架行为,但她通过平等陪伴,表达她允许自己的孩子存在,允许孩子的情绪存在。这就是情感验证。

“比惨”思维背后的驱动力,就是我们对情感验证的追求。但有趣的是,同美国来访者用“别人和我一样惨”的自我安慰方式不同,很多中国来访者只能在 “别人比我更惨”中得到抚慰。我曾经仔细思考过这背后所蕴含的深层价值观差异,并在重多跨文化心理特征研究成果中获得一点思考 。

最初由Benedict提出,后又被Crystal, Parrot, Okazaki, Bedford, & Hwang等众多人类学家和心理学家支持的一种说法是:日本中国等东方文化是“羞耻文化”,而美国的西方文化是“内疚文化”。羞耻心和内疚心都是个体在做了错事之后的心理反应,(这里的错事指的是任何不正确的,不合适的,有违社会期待和道德标准的事),他们发现,东方人更多体会到羞耻心,即“我简直不敢相信我做了那样的一件事”;而西方人更多体会到内疚心,即“我不敢相信我做了那样一件事”。 羞耻心是对人的否定,而内疚心是对行为的否定。这个看上去细微的差别,造就了我们很多思维上和行事上的差异。想象一下,同样两个做错事并体验到消极情绪的成年人,羞耻文化下的A 认为,他若想要未来减少错误,他就必须改变自己这个人;而内疚文化下的B认为,他若想要未来减少错误,他就需要认真了解自己行为背后的原因,反思学习,找到方法来改变行为 。显然,对于B来说,改变更容易,信心会更足,达到目标的可能性也会因此增强。

中国文化之下,人不是拥有绝对价值的个体, 人的价值由ta的社会地位,经济实力,能力颜值,学历家世等等决定。对很多人来说,“一无所有的人是没有价值的”是一个存在于我们集体潜意识(collective unconscious)中的信念。当我们被这样的潜意识引导,我们自己也没有了绝对价值,自我的价值就必须在比较中才能突显,个体存在意义会更多的由周遭环境决定,而非受控于我们自身。这样的我们,在追求情感验证的时候,无法摆脱“比较下产生价值”,即我们只有相对价值的信念,因此别人和我一样惨还不够,一定要别人比我更惨才可以, 因为往往只有这样,我们才可以获得平和乃至安全感。

重塑健康的“比惨”思维

无意识的生活在自己间接创造和维护的不平等之中,我们莫名其妙的成了自己的施害者和受害人。但是追求情感验证是人的健康心理诉求,那该如何在满足自己的健康诉求的同时,尽量多的脱离有害自身成长的集体潜意识,帮助自己将路越走越宽呢?

核心点就一条:让自己发自内心尊重人的根本价值。只有这样做,你才保护了你的根本认知,相信你的价值就在于你的存在,和一切无关。只要你在思考,你就可以允许自己失去,也相信自己会获得。且无论是失去还是获得,你生命的价值是恒定的。

说的具体点儿:

比如你失恋了,不要再安慰自己 “不就是失恋嘛!我还年轻(或颜值高,或很多人追,或成功,或有钱等等)怕什么?” 因为这样想的潜意识就是,那些不年轻的人(颜值不高的,不成功的,没有钱的)才需要觉得害怕和痛苦。殊不知,当你允许这样的潜意识存在的时候,你未来的路也变得更窄。因为你消灭了自己未来恋爱失败的可能性。而事实上,你并不知未来会怎样,一个人年轻或不年轻,有钱或没钱,都无法确定自己未来的恋爱会如何。任何否认和逃避面对这种未来不确定性的潜意识思维都应该被注意到,被了解,被反思。

请鼓励自己去寻求直接而健康的情感验证。你可以找你信任的朋友谈谈心,或读书或看电影,观望了解别人的故事,会让你觉得自己的经历并不孤单。在获得这样的情感验证后,爱情的难以捉摸和引人向往又重新显现。你内心被触碰而留下热泪的刹那,是你对别人的同理心,变成对自己的同情和接纳。这样温和对待自己,也是修复和成长的前提。

再比如你的朋友失业了,不要再用 “不就是丢了工作嘛!你有那么牛的家世(或学历/身材/户口/朋友/背景 等)怕什么啊,如果你都这么痛苦(或沮丧/生气/失望/焦虑/迷茫等)的话那些没以上种种的该怎么办?”这样的话去安慰他,因为无论他拥有什么,没有什么,此时此刻他的失去是真实的,他内心体会到的任何消极情绪也是真实的,你只要陪他坐着,允许这情绪的存在就好。

你会发现,你可以不认可他辞职的原因,或者觉得他被炒鱿鱼他本人担负很大责任,你可以不同意,不理解,这都没有关系。你只要记得,他作为一个人,他的情绪值得存在,只要他没有伤害到你,他就有体会和表达这份情绪的权利,不要帮他转移注意力,不去逼他自我麻痹,他会因为你的情绪验证,不至于扭曲自我内心认知,给自己戴上“矫情”,或者“玻璃心”,或者“不懂感恩”,“负能量”等等标签,你只需陪在他身边,温和待他,他就可能在从情绪中走出来的时候,收获更健康而有力量的内心。

尊重人的根本价值,这是最基本的自爱练习。只有在自爱之上,你会了解你是谁,并拥有勇气去做那个最真实的自己。

325 评论(11)

戴小卓269500767

朱利安尼生于纽约市布鲁克林区的一个劳工阶级家庭,父亲是哈勒德·安卓·朱利安尼、母亲是海伦·达文佐,双亲都是意大利移民的小孩,全家信仰天主教。朱利安尼家族有各式各样的成员,从警察、消防员、到罪犯都包括在内。朱利安尼在布鲁克林区长大,在1951年7岁时朱利安尼全家搬至长岛的花园城市南区(GardenCitySouth)。朱利安尼就读了当地天主教的学校—圣安尼小学,并通勤至布鲁克林区就读洛琳主教纪念中学(BishopLoughlinMemorialHighSchool),于1961年毕业。接着前往就读了位于布朗克斯区的曼哈顿学院(ManhattanCollege),在1965年毕业。他接下来读了纽约大学的法学院,在1968年获得荣誉毕业。朱利安尼的9·11当飞机撞上世贸中心大楼的时候,朱利安尼刚在曼哈顿中城一间酒店里吃完早餐,他乘车赶到世贸中心,正好看到一名男子从世贸中心楼上跳下来。2001年9月11日上午9时59分,世贸中心南塔倒塌,巨大的烟尘升起,朱利安尼在两个街区外的一个办公室里,试图同副总统通话,天突然暗了下来,弥漫的烟尘将周围的一切吞没。9月11日上午10时28分,北塔倒塌了,纽约市消防局局长、港务局警察署负责人以及他们的大部分高级助手都牺牲了。《9·11委员会报告》称:“朱利安尼市长以及检查和消防部门负责人、紧急事务管理办公室负责人迅速向北转移,并在警察学院建立了紧急行动指挥部。在接下来的几个小时、几个星期、几个月里,成千上万的平民百姓和纽约市、州、联邦工作人员夜以继日地投入工作,以使纽约市从废墟中重新站立起来,恢复往昔的面貌。”《纽约时报》记载了朱利安尼当时的工作片段:朱利安尼穿过一个地下室,出现在教堂街,头上、肩膀上都是白灰。他步行向南,走进烟尘中,一边安慰一名警官和大批记者。走了两英里,他在一个废弃的消防站给电视台打了个电话,呼吁大家保持镇定。3个小时后,他和纽约州州长乔治·保陶基召开了一个新闻发布会。“今天显然是这个城市历史上最为艰难的日子,我们正在经历的悲剧就像一场噩梦,我们对这场邪恶的无恐怖主义行径的受害者表示深深同情……我们现在的重点是尽可能地拯救生命。”朱利安尼告诉纽约人。9月11日当晚,朱利安尼只睡了两个小时,次日他视察了世贸中心现场。当天晚些时候,他咨询了心理医生,请教如何安抚受惊的纽约民众。他尽量去参加那些葬礼,经常一天参加五场,分担人们的悲痛,平复他们的心情。几乎每一个遇难者的葬礼都有纽约的高官出席。在自己的传记中,朱利安尼写道:在困难的时候,人们希望看到一个领导人,他比他们更坚强,但他也是人。9月12日,世贸中心零地带还是一片废墟,13日,纽约政府已经恢复运转,开始给公务员发工资。而到了第6天,纽约证券交易所也开门了。在之后的数周,朱利安尼不仅仅是市长,一天又一天,他镇定地向人们解释发生的一切,让人心安定下来,让人们知道有人在领导一切。他还呼吁惊恐的纽约人外出用餐,召唤游客重新来纽约观光旅游。很多人认为,朱利安尼在9·11后的表现重建了他作为纽约市长的声誉。而9·11之前,纽约人似乎已经厌倦了朱利安尼,民意支持率跌到低谷,个人生活也一团糟。9·11后,人们见到他就会高呼:鲁迪!鲁迪! 当人们回头来评价朱利安尼的领导能力时会发现,他任职市长期间火爆的性格、说一不二的行事方式,在9·11后混乱的数周里成了他进行危机管理的一大优势。也有很多批评和质疑的声音。一名纽约人告诉记者,任何一个人遇到9·11,都可能做得像朱利安尼一样好。还有人认为,9·11袭击发生时,朱利安尼没有必要亲临袭击现场;另外,1997年他不顾批评者的反对,把先进的应急指挥中设在世贸中心,也备受诟病。在不少分析人士看来,在9·11应急处理中建立的巨大声誉让朱利安尼相信,他是纽约不可缺少的人,他试图推翻市长任期限制,参加连任竞选。失败之后,又想将任期延长3个月。朱利安尼试图说服其他的对手,如民主党的格林、福瑞,以及共和党的布隆伯格,希望他们支持延长市长任期。布隆伯格甚至表示同意。毫无疑问,许多人都想朱利安尼留下,但美国的选举政治不会停息,朱利安尼没能留下。一名纽约律师告诉记者,一个人当了8年的市长,已经够了,人们已经腻了,无论他有过怎样的辉煌。争取延长任期无果,朱利安尼为布隆伯格背书,支持他竞选纽约市长,他给继任者这样的忠告:你没有必要成为一个有争议性的人,但你必须坚持某些东西,而不能老担心自己不受欢迎。在任期的最后,朱利安尼发表了一系列的演讲,接受了很多采访,以建立他在公众心目中的政治遗产。美国历史学家文森特·坎纳托认为,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会发现,朱利安尼的政治遗产不仅仅基于9·11,相比8年前他接手的纽约,他让这个城市变得更好,更安全,更繁荣,更有自信。关于朱利安尼的成就的争论将会继续,但他的贡献不容否认。 下台后,朱利安尼成了一家大型国际法律公司的顾问,他还成立了一家安全咨询机构:朱利安尼伙伴(G iuliani Partners),给企业和政府提供安全方面的咨询。除此之外,他在美国和世界各地发表付费演讲,谈论安全和经济事务。对于有批评认为他靠在9·11事件中建立的声誉牟取利益,朱利安尼很反感。他认为,自己在9·11事件之前就已经很成功,9·11事件只是把他的知名度变得更高,9·11并不是使他成功的唯一原因。有人说他的魅力都来源于9·11那天,以至于他有资本参加2008年美国大选,并被视为2012年美国总统大选的潜在候选人。2008年大选朱利安尼铩羽而归,他并未放弃希望。当年任职纽约市长的最后一天,朱利安尼曾来到零地带,看到那一切,他依然感到无比愤怒,“就像我第一眼看到弥漫烟尘的废墟。”10年过去了,朱利安尼认为美国变得更加安全,但是漏洞依然存在。对朱利安尼来说,9·11是他心中永远无法抹去的印记,就像珍珠港事件和肯尼迪遇刺这样的事件一样,让人记忆深刻。9·11十周年前夕,朱利安尼表示,“9月11日是我一生最坏的一天,也是最好的一天。”他认为,最坏的一天,是因为当天充斥的难以置信的死亡、破坏和罪恶。最好的一天,则是因为人类最美好的天性———同情、勇气、善良、无私,在那一天展现得淋漓尽致。“9月11日是我一生最坏的一天,也是最好的一天。”“在困难的时候,人们希望看到一个领导人,他比他们更坚强,但他也是人。”“你没有必要成为一个有争议性的人,但你必须坚持某些东西,而不能老担心自己不受欢迎。”

274 评论(15)

我是朱珠宝宝0

心理学在美国就业前景很不错,一般都是读博士然后出来开私人咨询室。很赚钱的。但是学历一定要高,好的大学几乎没有心理学硕士,都是只有博士。如果是本科肯定是不够的,人都说,在美国女生如果想混本科学历就学交际学,男生就学心理学。如果想要有好的前景,自己必须先学到足够的知识。另外,咨询专业很难申请,如果有医学背景会比较容易些。在当正式的心理咨询师或者心理医生之前需要有很长时间的见习,美国人很重视这个,不像中国实习医生也可以看病。但是要在国内还是算了,国内目前大部分咨询师都不是心理专业出身的,咨询师证书归属卫生部管,随便什么人随便都可以考。背背就过了。

305 评论(10)

秋末夏初

东西方文化有所不同

129 评论(8)

清风百荷

你看过美国心理电影吗.? 你觉得好吗‘88

217 评论(10)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