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2

  • 浏览数

    183

太阳的路
首页 > 心理咨询师 > 武老师谈心理咨询师

2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糖水黄桃888

已采纳

2017年7月4日,武志红在罗胖的“得到”app上线专栏《武志红的心理学课——拥有一个自己说了算的人生》。至7月19日,该专栏已有66277人订阅,而该专栏的可以免费试读的发刊词,有125368人读过,将近53%的转化率,13189123元人民币的销售额。武志红和罗胖,真的成功把“心理学”做成了一笔大生意。� 武志红和罗胖,并不是成功把“心理学”做成一笔大生意的“革命先锋”,但能像他们这样在短时间获得如此大的销售额的,应该不多。 武志红在该专栏的发刊词中写道: 在新浪微博上的该文的另一个版本中,因为我的导师迟毓凯老师顺嘴说了句:最好先挣钱再做自己,结果被被武志红先生定性为是“猥琐发育”。 我想了下,倘若罗胖的得到只是分给武志红先生销售额的40%,那也是五百多万的收入啊(而且说不定一年下来销售额可以达到两千万左右,那就是八百万的年收入了,单纳税钱都可以在五线城市买一套房子),这相对于开局已经买齐了全部装备,哪里还需要“猥琐发育”? 更厉害的,武先生预计:一年不行,我们就花三年。三年也不可能走完,因为这是一条长路,但我全心来和大家一起来走,一起来看看这条路上的规律和障碍。 也就是说,接下来三年,一个一开始就买齐了所有装备的人,要带着几万个需要“猥琐发育”的订阅者一起“成为你自己”,想想也是个惊人创举。 换另外一个角度思考,本来这些订阅者是众多心理咨询师的潜在客户,他们如果找心理咨询师做心理咨询,一次如果按400元人民币算的话,或许一年下来要花上几千元,还不一样有什么好的效果。而现在他们只花199元,就可以“活出自己”了,实在太划算了。这简直就是功德无量的一件事情啊。 你也别说武先生抢了别的心理咨询师的生意,你得这么想,他们读了武先生的文章,有了开悟,说不定更会主动去寻求心理咨询师的帮助。然后众多心理咨询师忙着“接客”,这已经不是双赢了,这是多赢啊。 刚好最近在看荣格的经典著作之一《未发现的自我》,在荣格的这本书中,还真可以找到不少理论支撑。 例如,开篇荣格就谈到: 荣格认为,个人的精神属于统计法制之中的一个例外,幸福和满足,灵魂的均衡和生命的意义,这一切只能由个人而不是由国家之类的事物来体验。 那么,人为什么会产生心理问题呢? 荣格认为,没有意识就没有问题。而自我是意识中的一个客体,但自我的内容本身充满了能量时,自我感才会产生。而当一系列自我内容与另一系列同样强度的心理内容并列出现时,人就会产生自我冲突,于是心理问题就产生了。 荣格认为,在治疗心理疾病时,不能局限于就病治病,而是应寄希望于对整个人格的治疗。荣格在书中举了这么个例子来说明: 有这么一个聪明的年轻人,他声称自己的病没有被治愈,虽然按照科学的判断他早应该被治愈。经过了解,荣格发现他经常在旅游胜地过冬天,于是荣格就问他谁给他这些度假的钱。结果这个年轻人说,是一个很爱他的穷苦教师,她拼命节衣缩食,以便供他玩乐。荣格说,这个年轻人的缺乏良心正是他神经症的病因,他的根本错误在于他的道德态度。而这个年轻人听完荣格的解释,根本不愿意承认自己内心存在着任何冲突,因为他的情妇是出于自愿给他钱的。 咦,那么,这个聪明的年轻人,究竟是已经活出了自己,还是没有活出自己?如果他已经活出自己,那他怎么还会有神经症呢? 我又想到了最近热播的电视剧《我的前半生》。我估计有不少该剧的忠实观众都会评价女主角罗子君,她做了十年家庭主妇,把自我都给弄丢了,要不也不会落得离婚的下场。 是的,在剧中,罗子君低三下四地求丈夫陈俊生不要和她离婚,陈俊生问她,你觉得生活的意义是什么,你活着,你想要做什么。罗子君说,我的生活意义,不是你赋予我的吗?能说出这种话的人,看起来似乎真的把自我给弄丢了。 可是到了唐晶安慰她帮她分析问题时,她却会反唇相讥,你自己的问题解决了吗,到底谁病入膏肓。而在贺涵受托照顾她安慰她的时候,她也会说,你那些心灵鸡汤,我不想听了。 罗子君其实活得一直很自我,自我到,她和陈俊生在一起那么久了,她却连陈俊生一直过着什么样的生活,每天上下班都做些什么都不知道。 所以啊,活出自我真的有那么神奇的魔力吗?还是说,赚到了大钱才能活得精彩呢?依我看,都未必。 活出自我,可能会变成了活得太自我,赚大钱也可能会变成眼里只有钱。人并不是只有活出自我这点追求,自己手头宽裕一点,才会更有自己说了算的权利。 啰啰嗦嗦一大段,简而言之,武先生和罗胖赚大发了,但“活出自我”,真的只是个噱头。

武老师谈心理咨询师

148 评论(10)

xiaoxiao765

关系就是一切,看见就是爱。“我”渴望自己的一举一动,都被一个“你”看见。这些说法如果成立,那么反过来就有一个问题,人,真的能保守住一个的秘密吗? 谅解与看见 有几次新闻是这样的:大致是一位老头要去世了,临死前把自己曾经出轨的事情,告诉老伴,希望老伴能谅解。但这种做法,大多结果是给老伴带来巨大痛苦,还有一则新闻中,老伴干脆把老头给杀了。 这种做法,看上去自私。但潜藏着,这样一份渴望:请“你”看见我的罪恶,请你接受我的这种行为,原谅我。这样“我”的罪恶,就被你给正名了。 还有是,有些女孩,爱上一个男人,遏制不住地想把过去的一切告诉男友,其中包括自己不太好的经历。极少数情况下,他们会继续在一起,而大多数情形下,他们会分手。 许多西方哲学家做过,类似表述:你存在,所以我存在。这里的“你”可能是指上帝。在上面的事件中,也许这些主人公不该去寻找自己的伴侣,也就是这个脆弱级别的“你”的看见和和谅解,而应该去寻求上帝级别的“你”的看见和谅解。 过去基督教的牧师们,就扮演了这个角色,聆听每一个脆弱的人的忏悔,可以说,从西方开始的心理咨询,源头就是牧师的职能。 复仇与看见 影视中常有这样的情节:蒙面杀手在将一个人彻底杀死前,会把面具拨开,让对方看见,是我这个仇人杀了你,当然也有不少蒙面杀手,不会这么做,他们杀了人,便会远遁千里。 这两种杀手有一个关键区别:后一种蒙面杀手是替别人杀人,前一种蒙面杀手是在复仇。替别人杀人,要么听命于某人,要么为了挣钱,那这个杀手,有一个必然的交代对象,他的行为自然会有人知道,所以就不必把面具拨开给遇害者看。 但复仇不同,既是做给自己人看的,也是做给对手看的,如果对手还不知道是谁干的就死掉了,复仇就失去了一半的意义,所以复仇的蒙面杀手,一定会有极强烈的冲动,要把面纱掀开给对手看。 为的就是把仇恨的感受传递给对方,把“我强大你弱小”的感觉传递给对方,这也是“感受被看见”,但不再是爱,而是恨。 被看见 这个道理可以推广到很多地方,比如911事件,如果美国情报部门(CIA)极其无能,分析了多年,仍然找不到凶手,世界上也没人猜出这是本拉登的行为,那他极可能自己跳出来说,这是他干的。 如果有人抢先一步,把罪行归于自己,同时得到了世界的认可。那本拉登一定会非常愤怒,会咒骂这个抢走自己“功劳”的家伙,他还会咒骂各界人士太愚蠢。 任何人做了一件惊天动地的事情后,都会渴望别人知道是他干的,假如没有人猜到他的身上,他会非常难受。 美国曾有个连环杀手,第一次杀人后,第二天读报纸,发现没有报道,他大失所望。于是每次杀人后,都会给媒体写信或打电话,用隐秘的方式给记者提供线索,还会主动在现场留下线索,让“愚蠢的警察”多少能有点破案的希望。 甚至,当警察查看现场时,还会他还会躲在附近观看,那时杀人所带来的快感,会再一次达到高峰。听上去很恐怖,不是某个连环杀手的独特做法,而是绝大多数连环杀手的共同做法。 不过仅是为了牟取利益的凶手,一般不会这么做,这种凶手会尽可能不留下任何蛛丝马迹,因为他们的终极目的是为了利益,而不是为了病态的快感。 听上去很恐怖,很变态,但这在表达同一个意思:“我希望被这个世界看见”。 你能保守秘密吗? 你能独自保守住任何一个秘密吗?答案是,不能。经过长长的反思,发现几乎所有隐秘的事,都至少与一个人分享过,而那些最隐秘的事情,即使还没有和谁分享,也总有几乎遏制不住的冲动,想要说给某个特定的人,甚至随便哪个人听。 一切都为关系,关系就是一切。我们的一切行为,都必须放到一个关系中去理解。没有所谓的“绝对孤独”这回事,我们常说“享受孤独”,这永远只是一个片段。有时会在孤独中沉思,在孤独中汲取力量,在孤独中成长,但最后必然会渴望,把自己在孤独中获得的一切都说给别人听。 17世纪的斯宾诺莎,常独自关在一个废弃的炉子里思考问题,终其一生没有与异性亲近。然而还是留下了《伦理学》这样艰深晦涩的著作,让世人知道他在炉子里,到底想了些什么。 老子西行,骑青牛或函谷关,被守关官员强留,貌似被逼着写了《道德经》,但这也可能有他的分享期待吧。 《花样年华》里,梁朝伟一直对他与张曼玉的婚外情,守口如瓶,但最终他还是将这个故事倾诉给了吴哥窟的一个树洞。 心理咨询师,也像一个“树洞”一样的存在,而保密是这个职业极为重要的职业道德。然而心理咨询师们都有这样的感觉,当心中积累了太多秘密后,自己就会涌动着一种特殊的烦躁,这是心理咨询师特有的职业枯竭。 对此,常见的理解是,心理咨询师心中有了太多的心理“垃圾”,这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内心和谐。 但在真正深谙人性的心理咨询师那里,是不存在什么“垃圾”的,所以武老师觉得,他们的“职业枯竭”,更本质的或许是,他们也做不到绝对保密,也必须要把所听到的故事,至少找一个人倾诉出去。 所以心理咨询师有自己的咨询师,也会有专门给自己督导案例的水平更高的导师。至于那些水平最高、声誉最大的导师,会通过授课、写书等途径,将自己心中隐藏的秘密提炼、升华后,再巧妙地诉说出去。 运用 人都希望被看见,这同样是一种极为本质的需求,那么我们可以,怎样使用这一道理呢? 如果是刑警,就可以利用这一点来诱惑罪犯,说出他们的秘密; 如果是企业家,就必须注意,你的员工,不仅仅是要物质利益,他也希望自己的工作被看见; 如果是老师、家长,也需要懂得,那些问题孩子制造问题时,也的确常常是在寻求你的注意,而这时你要做的,不是故意忽略他,而是可以好好地看见他,你带着积极能量的看见,可以转化他的问题行为,并引向积极的方向。 你也一样,可以问问自己,你在用什么方式渴望被看见?关于这个,武老师有个自己的笑话。 他曾对一朋友说,写这么多文字,只是为了分享知识,对名声影响力,没有欲望。她笑话他说:对名声和影响力没有欲望的人,竟然一直在媒体和自媒体上活跃着。 追逐名声和影响力,也是期待被看见吧。自恋需求,和被看见的需求,都是极为根本的,如果我们认为自己没有,那可能是没有意识到而已。 总结 人都希望被看见,这和自恋需求一样,是一种极为根本的需求,人们渴望感受被看见,不只是渴望“爱”被看见,也渴望“恨”被看见; 因为渴望被看见,所以彻底保守秘密,成了一件非常艰难的事; 一切都为关系,关系就是一切。意思是说,我们的一切行为,都必须放到关系中,去理解,没有所谓的“绝对孤独”这件事,有时我们会在孤独中沉思,在孤独中汲取力量,在孤独中成长,但最后我们必然会渴望,将自己在孤独中,所获得的一切说给别人听。 思考 你在用什么方式渴望被看见?第1个是表演。感觉到有人注视,尤其是漂亮的异性的注视,会刻意的做出一些夸张的动作,比如放大声音,放大动作幅度等。 第2个是写作。为什么写作呢?就是因为感觉自己心里有很多话要讲,其次自己的虚荣心需要被满足,最后想赚钱。 第3个特定目的的行为。前文中曾说过,有冲动,想给亲人打电话,告诉他,我很厉害,我很强。 在很多时候对自己要求,自律、积极、阳光、向上、克制、延迟满足,目的就是为了展现出自己的价值,被认可,被看见,被需要,被喜欢。 为什么会学习呢?因为焦虑。为什么会焦虑呢?因为对未来的恐惧。学到之后知道更多,想证明自己可以,想要被看见,被认可,被理解,被关注。 而现在明白,更重要的是,自己看见自己。就像每天写好,都想迫不及待,发到朋友圈里。 谢谢你的欣赏,观点来自《武志红的心理学课》。对于被看见,你有其他观点吗?欢迎留言和我一起探讨。

178 评论(11)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