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帮小赵
我曾经在一本灵异类书籍上看到过一张灵魂出窍的照片。(不知道是不是批的)。也有书籍上说 每当人死亡,尸体会失去21克的重量,那21克就是灵魂的重量。在人体极度兴奋或者极度疲倦的情况下,灵魂都有可能离体。具有过相关经历的人说,灵魂离体时,可以看见自己浮在半空中,可以清楚的看到自己的肉体在自己(灵魂)的下方。并且自己(灵魂)感到非常舒适,惬意。没有烦恼。这一点可能与你的情况不同。但我觉得,你那种‘我不是我’的感觉是你的一种错觉,或者是产生了一种异常心态所导致的。可能是因为你对你5年前的事太敏感了吧。总而言之,注意自己情绪,让自己的心态平和就好。
屠夫糖糖
文 | 丛非从来源 | 丛非从( ID:congnotcong )负面情绪,常被叫做情绪垃圾。因为承受、处理别人的负面情绪真的很消耗人,所以我们会本能性地想远离那些负能量的人。面对别人负面情绪最好的方式,当然是离他远远的。眼不见,心不烦。可不是每个传递负情绪的人,我们都能在物理上进行隔离。这时候,保护自己就是件非常重要的事。怎么保护呢?最重要的就是界限。而界限的第一步就是尊重,允许别人情绪自由。别人有什么样的情绪,是他的自由。他愤怒、伤心、抱怨、失望、难过、可怜,是他的事情。而要不要吸食他的这些情绪,就是你的事情了。你有没有想过:别人的情绪,为什么会影响到你?人之所以被影响到,不是因为别人有情绪,而是自己没界限。他们总想安抚别人的情绪,为别人的情绪负责。想拯救别人的难过,消除别人的愤怒。这些想不开的人,就会把自己弄得特别累。我把这种患者的病,叫:看不得别人不开心综合症。讲讲我们课里的这几个同学 JKM 吧。02 J 是一个妈妈,她觉得育儿很痛苦。典型的故事就是跟儿子之间的手机争夺战。 有次她跟儿子约好了玩游戏一小时,然而一小时后,儿子要求加时十分钟打完这一局。J 出于宽容和理解,同意了。打游戏嘛,戛然而止是痛苦的,J 懂。十分钟后,儿子依然拒绝交出手机。J 就有意见了:“不是说了一小时,而且还额外宽容了你十分钟吗?”在 J 的强烈要求下,儿子交出了手机,并开始生气,骂妈妈坏。然后赌气把自己关在房间里。J 就愤怒了:“你还气上了?你自己说了一小时,不守规则;给你宽容了十分钟,你没底线;我执行了规则,你还生气?”J 说,她好想把门踹开拉他出来打一顿。我问 J:“当你夺过手机,规则已经执行了,他也停止玩了,你的目的也达到了。你在生气什么呢?”J 说,但是他一副不愿意的样子啊。我问 J:“你在期待什么呢?期待他自觉、自愿、开心、积极地停止游戏,心满意足感恩戴德地交给你手机?”J 说:“起码态度要好点吧。”我反馈了 J:“所以你不仅要儿子执行规则,还要他态度很好地执行规则。”J 的期待,是非常高的。执行规则这事,除非规则是有利于自己的,不然很少有人能觉悟高到态度良好地去执行。比如红灯这事,你赶时间的时候遇到了红灯,你就会抱怨。你会说怎么这么倒霉,交通怎么这么差,城市规划怎么这么糟,甚至会伴随着很多脏话。可是你还是会执行规则,踩刹车,乖乖地停在红灯面前,无论你多么不愿意。规则这事,能被执行,就完成了使命。要求别人快乐地执行对自己不利的规则,未免苛刻了点。我问 J:“你好像看不得孩子生气。”我们探讨后发现,J 的愤怒,是因为对孩子的愤怒有内疚。她感觉自己这么强硬地夺手机,伤害到了孩子。孩子的愤怒,在表达他很受伤。所以J很内疚,觉得自己是个坏妈妈。J 的愤怒在说:我不想看到你愤怒。我很想做到不伤害你,让你不愤怒,但是我又没这个能力,我很挫败。J 消化不了这种内疚和挫败,就会以一种愤怒的形式表达出去。这也是很多妈妈的一个通病:觉得应该执行规则,又怕伤害到孩子。两个期待一冲突,就把自己弄得很挫败,最后就只能发火。背后其实是她们想为孩子的情绪负责,为孩子的受伤感负责,为孩子的愤怒负责。03 K 是一个女儿,她觉得和妈妈相处很痛苦。典型的故事就是:妈妈总是一副可怜的样子:我就是砸锅卖铁,也要供你上学。K 说,不用,我有奖学金。妈妈做饭会做一桌子,然后让 K 先吃,妈妈就会说“我都是吃你剩的饭”。K 说,那你先吃呀。妈妈又会拒绝。妈妈常说“你爸爸对我有多不好,我有多苦”。K 说,那你离婚啊。妈妈又不愿意,而且理由是:“我都是因为你这么多年才不离婚”。K 只能呵呵。K说:“我妈妈总是一副可怜的样子,我实在受不了。我努力地听她诉苦,但是我真的听不下去。现在我只能给她很多钱弥补她,尽量不去看她。”我是同意 K 的妈妈的:“妈妈是很可怜啊,她又要砸锅,又要吃剩菜,又为了你不离婚的。”K 说:“我不需要啊。她自己喜欢这么做也就罢了,为什么非要说是为我。我觉得被强迫。”我问:“是的啊,她的可怜是自找的,自找的可怜也是可怜啊。而且,哪来的强迫呢?”我们探讨了 K 背后的逻辑:妈妈很可怜,我就要解决她的可怜。她是因为我可怜的,我更要为她负责。让 K 感觉到被强迫的,从来不是妈妈很可怜,而是“我要为妈妈的可怜负责”的想法。可怜感,就是妈妈的情绪,而 K 看不下去。K 会觉得内疚,觉得自己应该帮助妈妈。可是 K 又没有这个能力,所以 K 就对妈妈很愤怒。K 的愤怒就是,理性告诉她应该帮助妈妈消化情绪,可身体又不想。这种挫败和冲突,让她愤怒了:你为什么要让我有这种挫败。跟 K 一样的是,我们班里还有无数个 K,怕让妈妈失望。他们有的被逼婚,有的被逼给爸妈打电话,有的被逼听唠叨,有的被逼给弟弟钱。他们特别讨厌父母以一种软的、硬的方式控制他们。其实让他们愤怒的,不是父母的控制。而是他们实现不了内在愿望的挫败:不想让父母失望,不想让父母不开心。看到父母难受,自己也会难受。他们这时候,其实都是想为父母的失望、不开心、难受负责,想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掉他们的糟糕情绪。“拯救父母的情绪”,这个难度,我不知道能用多大来形容。对于我们的父母,他们习惯了不开心、失望、失控、难过、可怜,这是他们的一种常态,不是孩子所能改变的。即使在生你养你之前,他们的控制欲、付出狂,已经决定了他们会无数次在这个社会上经受这种情绪。是你一个人拯救得了的吗?对于父母经常的糟糕情绪,你不仅拯救不了,还会把自己搭进去。04 M 就更有趣,M 是班里一个普通的同学。我们的课程,是交流互动式的,每个同学都可以发言,讲述自己的问题。M 一说话,就紧张。我问他紧张什么。M 说:“我怕说太多,耽误大家的时间。”我问他:“耽误了大家时间会怎么样呢?”M 说:“大家可能会生气,可能会着急,可能会不开心。”我说:“所以你要牺牲自己,做避免大家生气的事。这就是想为大家的生气负责。好像他们来到这里上课,需要你的照顾。好像他们不想听了没有能力打断你,好像他们有意见了没有能力直接说。所以你要提前照顾好他们。”M 又说到,他做了两年咨询了。但咨询师却说他感觉不到跟 M 的连接。我问 M:“你对咨询师有不满吗?”M 说有。“那你会告诉他吗?”M 说,“不会。他怕告诉了咨询师,咨询师会受伤,会难过,会没面子。”我说:“所以,在你眼里,咨询师很脆弱。而你要为咨询师的受伤、难过、没面子负责。”我问 M:“那你会拒绝别人吗?”如我所料,M 拒绝别人也有困难。理由如上:拒绝别人,别人可能会受伤。我又问 M:“那你会求助吗?”M 说,我很独立,也很自立,有困难能自己扛就自己扛。我怕给别人添麻烦,也不想给别人添麻烦。 在 M 看来,求助会麻烦别人,别人就会有意见,就会不开心。所以 M 要为别人的不开心负责。我只能弱弱问了句:“你累吗?”M说,我都抑郁了。 05 有一种病,叫“看不得别人不开心综合症”。症状是: 看到别人不开心,就会有压力,有内疚,总觉得自己有责任。如果是自己的原因导致的,内疚更重。内疚的时候,就想做点什么,消除别人的不开心,来缓解自己的压力。要么是牺牲自己去做满足对方的事,要么是压抑自己的需求不再刺激他,要么就干脆愤怒要求对方不要有要求。为什么会内疚呢?因为你有情绪,我却不管你,就代表了我是个坏人。坏人的感觉,让我内疚。我的理性告诉我,我应该管你。但是我的身体告诉我,我不想管你。这种感觉很撕裂,我就只好用愤怒或牺牲来阻止你有情绪了。你不要对我有需求、不要可怜、不要哭、不要生气。如果你没有这些情绪,我就既不是坏人,也不用安抚你了,我也就不那么累了。看不得别人不开心,会觉得自己很伟大,但本质上都是自私的。JKM,都很自私。J 的自私是:她剥夺了儿子生气的权利。 儿子在规则侵蚀了自己的利益的时候,需要生气来缓冲。如果儿子此时不生气,他会失去生命活力。可是J不允许儿子生气,只是因为J受不了。K 的自私是:她剥夺了妈妈表达可怜和需求的权利。 妈妈在表达自己可怜的时候,心里会舒服点,这是她熟悉的生存方式。你不让她表达可怜,她会不知道该怎么活了。可K不让妈妈表达可怜,只是因为K听不得。M 的自私是:M 因为怕别人不耐烦而自动不说了,剥夺了别人听故事的机会。 M怕咨询师伤心而不说,也剥夺了咨询师知道真相的机会。而且,别人的情绪,你负责得了吗?06 内心强大的人是这样的: 你很可怜、受伤、愤怒,你有需求,ok,我知道了。但是,此刻我不想为它们负责,不想背负,这是你的事。你的情绪,你的需求,你自己负责。我相信你有这个能力。你不是第一次可怜了,不是第一次受伤了,不是第一次难过了。你活到这么大,没有我的时候,你不是一样活下来了吗?如果我不满足你,我就是个坏人的话。我同意你,在你眼里,我就是不孝顺、白眼狼、自私、坏妈妈。可我并不因为你这么觉得,我就真的是了。只是你这么觉得而已,我不必反驳,不必让你跟我意见一致。你释放负面情绪是你的事,你的自由。我无权也不需要干预你。但是要不要安抚你,就是我要决定的事了。别人的情绪里,可能还会带着控制。同样,别人控制不控制是他的事,而你接受不接受,就是你的事了。你自己没有能力拒绝,你就要为自己的牺牲负责。这也是真正的爱。对孩子、妈妈、重要他人来说,尊重他们是独立的人,有自主能力的人。这也是信任,相信他们有能力选择自己的情绪,更有能力为自己的情绪负责。你要知道,他们是我们爱的人,但不是残疾人。人很大的自恋,就是太看得起自己对别人的伤害。其实你不知道的是:每个人经历过的伤害,都比太平洋还大。你带来的这点,算个啥。有的人还会担心:万一他气死了怎么办。他拿死威胁我怎么办。这就要在保证别人安全的基础上,自己把握妥协的尺寸了。而内心变态强大则是这样的:对于别人的负面情绪,我可以喊暂停。等我开瓶啤酒,你再继续。我就是想静静看你可怜、失控、抓狂、生气、不开心的样子。如果你因此而觉得我是坏人而大骂,请再暂停,我先拆包花生。 07 别人的负面情绪,不一定会带给我们痛苦,也可能带给我们快乐。当我们想安抚别人的情绪的时候,我们就会心累。 当我们不为别人的情绪负责的时候,我们就会轻松。 当我们以别人的情绪为乐的时候,别人的情绪就在滋养我们。所以你过成了什么样的人生,不取决于别人对你做了什么,而是你对自己做了什么,你想对别人做什么。强大的人,把负面情绪扔给别人,要别人来负责。 伟大的人,吸食别人的负面情绪,为别人的负责。 文明的人,自己消化自己的,把别人的还给别人。最后,我们要不管他们的情绪吗?你随意,管到什么程度,那是你的选择。我只是说,你负责的越多,你越伟大,也越累。
丹枫在心
客观来说,《小丑》的评分很难预测。但我估计在豆瓣的话,最终会停留在这个区间;IMDB的评分应该在分,甚至还会保持在9分以上。分析原因如下:首先这是一部DC漫改电影,会存在漫威粉丝刷低分,DC粉丝刷高分的情况,考虑到漫威粉丝体量庞大,所以这一现象会导致《小丑》评分走低。(这一现象已经开始了…)其次就是有不少国内影迷对“小丑”这一角色的期待只停留在希斯莱杰塑造的“高智商罪犯”的形象上,所以对《小丑》的观影期待,也会自然而然跟希斯莱杰版做对比。然而菲尼克斯版的小丑,并非高智商罪犯的形象,而是一位普通底层被社会现实逼疯的产物。所以,抱着这份期待观影的人群,可能会打低分也说不定。再有就是《小丑》这部电影的整体气质比较阴暗消极,对于那些一看“超级英雄”4个字就想看一场视觉爆米花盛宴的初级观影人群来说,势必是一场灾难。所以会有这批人打低分的情况出现。虽然以上3点都是会导致《小丑》这部电影评分走低的因素之一,不过《小丑》本身的影片素质,表演等都实属上乘,自然也会有很多观影阅历丰富的影迷会打比较高的分数,所以分数大趋势不会低于8分。
O小魔女O
灵魂出窍之事,是准心理学上一种最怪异的现象之一。灵魂出窍现象最简单的解释是∶「感觉到自己离开了自己的肉体,在自己的肉体之外活动。」当人们在死亡边缘挣扎时,会发生濒死经验,很多时灵魂出窍是频死经验的其中一部份。当濒死者昏迷时,他们会感觉到自己脱离了自己的肉体飘起,然后是见到自己的身体以及抢救自己的医务人员。很多时在他们回复知觉后,都能够清楚地描述当时的情形。但那个时候,濒死者其实已被断定失去知觉,甚至脑部活动停止,但他们就是能够准确地说出在他昏迷失去知觉期间所发生的事情。灵魂出窍一个仍然在生的人,竟然据西方一些灵魂学家所说,是真的存在于世上,其中又以发生在泰国和菲律宾等地方特别多,但至于其原因,则至今仍未清楚。不过,这些出窍的魂魄,内眼是很少见得到的,通常它们都只是以声音形式出现,而且大都是在那出窍者抵达前一刻发生。人们会听到外面楼梯传来一阵脚步声或是门锁开启声,可是出外查看,却又一个人也见不到,这便是灵魂窍所造成的。除了声音外,有时那些出窍魂魄还会发出一阵熟悉的气味,好像是雪茄会变作鬼魂,出现在其它地方?这种中国人称为的"灵魂出窍"的事情,或香水味。有些人练习冥想,气功,瑜珈等精神修练时,也会发生灵魂出窍现象。他们可以在出窍时去到遥远处看到那里发生的事情。这个现象有时候也会自然地发生,据欧美方面的统计,全球约有四分之一人记得自己曾经在睡眠时有过灵魂出窍的经验。这个现象多数是在睡眠的时候发生,出窍者多数会先发生鬼压床现象,然后才会经历灵魂出窍。睡眠中的灵魂出窍是由於肉体比精神疲倦,所以肉体比精神更快地入睡,这个时候便是发生鬼压床的时候,即是头脑清醒而身体入睡。当肉体完全入睡之后,那个人的意识便有可能离开肉体活动了。和普通发梦不同的是,灵魂出窍的人是完全清醒的,他可以清晰地思考,和清醒时一样接收外界的讯息,自由地控制自己的任何行动,而且行动会比清醒时更为方便。因为灵魂出窍后没有了肉体的限制,很多平时做不到的事情,都可以在灵魂出窍时做到。举例来说,你可以在出窍后飞,也可以穿墙过壁。在欧美,有专门研究灵魂出窍的机构,对灵魂出窍作出科学性的研究,欧美方面称灵魂出窍作「出体经验」(out-of-body exp.)。资料显示,出体现象是人类意识状态的一种。而基本上,每个人都是可以灵魂出窍的。很多人都感觉自己有过所谓“灵魂出窍”的经历,并坚信这是一种超自然现象。但科学家日前却在实验室中利用“虚拟现实”技术首次成功地复制出了这一体验,并揭开了这一现象背后的奥秘,证明灵魂离开肉体不过是大脑的一种错觉。 据英国《泰晤士报》8月24日报道,伦敦大学学院的神经学专家亨里克•艾森对千百年来令人类着迷不已的“体外经历”非常感兴趣,因为它提出了“意识与肉体关系”这一在神学、哲学和心理学上争论已久的基本问题。虽然临床上的相关案例层出不穷,但神经学上一直无法清晰地解释这种现象。 艾森教授想到了用切断视觉和触觉间信息联系的方法研究这一现象。在他领导的实验中,参与者戴着一副“虚拟现实”电子眼镜,左右两边分别与他身后2米处两台用来拍摄其背部的摄像机的信号相连,这样参与者看到的就是摄像机镜头中的画面。 这时研究者拿出两根塑料棒,其中一根在参与者身后,伸向摄像机镜头下方,而另一根在参与者视线范围外的塑料棒则在其胸部刺了一下。在这种情况下,参与者很强烈地感觉自己仿佛是在自身的背后观看这一切,“自我感”被转移到了身体之外,仿佛是从摄像机后的别人的视角看自己的身体。参与者在感觉不可思议的同时,又觉得似乎很真实,但并不感到害怕。 而在下一个环节中,参与者则更强烈地体验了视觉错位带来的心理冲击。研究者用一把锤子向摄像机下方挥去,与参与者皮肤相连的电子仪器测出了他们产生了恐惧的神经反应,这可以解释为他们感觉“自己”离开了肉体,而进入了被锤子“击中”的“虚拟身体”。 艾森博士也亲自参与了这个实验,并认识到“灵魂出窍”不过是大脑的自我欺骗。他表示:“我想知道为什么我能感觉到自己是在身体里的。我的大脑为什么知道我站在这里。当大脑的感官信息处理变得混乱,就产生了错觉。”偏头痛、癫痫症和脑部受伤的患者以及吸毒者之所以经常体验到身心分离的感觉,可能就是由于大脑被错误的信号所误导。 这项实验报告发表在24日出版的美国《科学》杂志上。此外,瑞士洛桑认知神经学实验室的奥拉夫•布兰克教授领导的研究小组也进行了一项类似的独立实验。两项实验的结论不仅戳破了这一所谓“超自然现象”,更开辟了“虚拟现实”技术在商业、医学和军事方面的广泛应用天地,比如医生将来就可能操作机器人在千里之外为病人进行远程手术。科学界关注濒死体验,称灵魂出窍确实存在[编辑本段]她看见自己躺在手术台上,医生正在处理她的身体。“我急得大叫”科恩回忆说。接着她看见一道耀眼的白光,然后她在空中的身体飞向了白光。这是一个小心脏病手术,悉尼圣文森特医院的外科医生要清除弗拉伦斯·科恩心脏动脉里面的一个血栓。由于是小手术,因此医生没给科恩进行全身麻醉,手术过程中科恩有点迷糊的感觉,但意识是清醒的。 突然,奇怪的事情发生了:她发现自己升到空中,而且胸口遭到重击,同时耳边响起了钟声。此后的影像更加清晰,她看见自己躺在手术台上,医生正在处理她的身体。“我急得大叫:别切我,我还清醒啊!”科恩回忆说。接着她看见一道耀眼的白光,然后她在空中的身体飞向了白光,“然后就什么都没有了”。 这是20年前的事情了,当时的手术记录显示,科恩的心脏曾一度停止跳动。现在回忆起这件事,科恩还心有余悸,“这事很怪,我平时很少谈起它。不过那肯定不是梦境,我当时很清醒”。 科恩女士20年前的这段经历是一段典型的“濒死体验”(near-death experience,简称NDE)。尽管科学界还不能对这种所谓的“看到死亡”现象作出一致的解释,但濒死体验确实是一个相当普遍的现象。 科学界分成两派 濒死体验现象吸引了来自不同领域的研究者,但是这些研究者分成了两个截然对立的阵营。目前科学家们对濒死体验现象是否存在并无怀疑,根据不同的研究结果,科学家发现心脏骤停后苏醒过来的人中,有4%~18%的人有过濒死体验经历。让科学家产生分歧的,是对这一现象产生原因的解释。 第一种解释是,濒死体验是大脑严重缺氧后的一个独特生理现象,明尼苏达睡眠紊乱研究中心主任马克·马霍沃尔德表示,“很多人认为濒死体验是一种宗教或者超自然现象,但实际上它可以用科学的方法来解释。” 对这一观点持反对意见的科学家则认为,濒死体验并非这样简单,他们认为濒死体验是一种意识扭曲现象,而且人类的意识可以不依赖于大脑而存在。目前人类对意识的了解还远远不够,奥克兰心理学家卡尔·简森认为,“濒死体验现象的形成原因对人类来说仍属于神秘王国的范畴,目前我们不可能把它解释清楚。” 大脑功能理论 目前关注濒死体验现象的主要是神经学家和心理学家。1978年,在一些学者的倡议下,国际濒死体验研究协会正式成立,在美国还有一个专门研究濒死体验现象的刊物《濒死体验研究》。 在近年来的濒死体验研究中,“生理现象派”占有一定的优势,很多科学家都愿意用大脑功能的理论来解释这种神秘现象。 这些科学家认为,濒死体验是在心脏骤停后发生的,由于求生是人类最大的本能行为,当心脏停止跳动,大脑供氧停止之后,大脑就会开动其全部“防御机制”,此时大量大脑会分泌出大量神经传递素,这些神经传递素又会释放出无数影像和感觉信息。这些信息本来都是存在大脑记忆库中,因此有濒死体验经历的人看到的大都是他们经历过的场景。至于很多人都会见到白光以及通过一段黑暗隧道,则是大脑后部和两侧在遇到危险时候的一种特殊反应。 “灵魂出窍”提供借鉴 此外,其他科学家的一些研究也给“生理现象派”提供了支持。瑞士神经科学家奥拉夫·布兰克博士和瑞典神经科学家亨里克·埃尔松博士分别率领的两个研究小组,先后在健康人身上完成类似“灵魂出窍”的模拟实验,使实验对象在清醒状态下看见几米之外“另一个自己”。 “灵魂出窍”实验成功的关键在于被实验者的视觉和触觉被分离并错位。在视觉和触觉被分离后,大脑的感官信息处理变得混乱,于是大脑创造出一个幻觉,使人感受到一具并不真实存在的身体。 这两项实验为曾被认为神秘莫测的“灵魂出窍”现象提供了科学解释,同时也给科学家解释濒死体验现象提供的借鉴。 还有很多现象无法解释 由于目前的科学手段还不能完全揭开濒死体验之谜,因此“神秘派”的支持者仍很多。他们认为,目前“生理现象派”的理论根本解释不了很多濒死体验者的经历。 皮姆·范·拉曼尔博士是荷兰著名的研究濒死体验的学者,他在1988年~1992年间对334位被成功抢救的突发性心脏病患者进行了跟踪研究。 在拉曼尔的研究报告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一些病人的灵魂离体,这些经历很难以从神经生理角度解释。 例如一位突发心脏病的44岁患者,送到医院时此人已被宣布临床死亡。但拉曼尔还是持续给他做心脏起搏和人工呼吸。拉曼尔在准备做人工呼吸时发现患者口中有假牙,便将假牙从患者口中拿掉。经过一个半小时的抢救,患者终于有了心跳和血压。 等清醒之后,该患者一见到拉曼尔便告诉他, 自己知道他的假牙放在哪里。拉曼尔医生非常吃惊,因为他知道该患者当时处于深度昏迷状态。该患者解释说,当时他漂浮在空中,看到了医生抢救他的全部过程。该患者描述的抢救细节和场景都与当时的真实情况吻合。如果把当时该患者的意识活动归结于他的脑神经活动,那如何解释他在处于大脑不活动的状态下,却能清晰地看到一切的事实呢? 早在两千多年前,古希腊思想家柏拉图就在他的著作《理想国》中记载了濒死体验现象。研究表明,经历过濒死体验的人遍布世界不同地域、种族、宗教、信仰和文化背景。据美国盖洛普公司的一项调查,仅在美国就至少有1300万健在的成年人有过濒死体验。
白羊座小叔
我是学心理学的 是心理咨询师 你这种情况丛心理学角度讲 有点精神分裂的前兆 因为你曾出过车祸 也许在这事件中你的大脑受过创伤 建议你去正规的心理咨询机构或者医院精神科 进一部检查 祝你好运
优质心理咨询师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