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金哇塞赛
先不考虑教授所说的“150”这个数字有没有经过论证或者经过了什么论证,但就他所说的省略号后面的检验标准而言,自己不用思考,就可明确给出答案“我没做到”。 “我没做到”只是一个结果,根据因果论,无果不因、无因不果。那么,因是什么?自己从来没有意识到要考虑这件事,也就是说,自己根本就没有“想与多少人保持一定频率的社会联系的心”。 “没有意识”并不代表自己不会去做事,而是会在潜意识的驱使下行事,结果如何,也就顺其自然听天由命,自然也不会有多大的感触、收获或者改变。当一件事从潜意识层面提升到意识层面,改变就会发生。 “关系一般,活得也一般”这句话,是自己在悟纳合聚成爱体系招牌课程——父母智慧课堂上,被瑞晅导师“点化”的。 接触“原生家庭”这个热词,画过好多次原生家庭图后,本以为自己与父母之间不存在任何“问题”,我们之间的关系虽然谈不上亲密无间无所不谈,但至少没有发生过任何争执或吵闹,甚至都没有红过一次脸。 加之课堂上,老师一般都会挑选典型案例进行“剖析”。所谓典型案例,是指“案主”(心理学术语,也就是被剖析者或者当事人)的父母双方有一方去世、离异或再婚,或者父母之间的关系很差。 所以,我给“自己父母之间、自己与父母之间、自己与弟妹之间”的关系,均定义为是“一般”,看着案主们一个个在台上哭诉父母如何如何对待自己时,除了同情叹息,暗地里还颇有点“幸灾乐祸”。 然而,一次父母智慧课堂上,自己分享了对关系的描述后,瑞晅导师说出了一句“关系一般,活得也一般。”这句话让我陷入深深的思考。 回想自己过往与父母之间,之所以没有发生过争执或者没有红过脸,不是因为没有矛盾没有意见,而是因为自己自小天性“温顺胆小、礼貌乖巧、听话懂事、吃苦耐劳、勤快担当、聪明自律、勤奋好学、尊长爱幼、团结友爱、乐于助人……”四十多年来,“在家好孩子,在校好学生,单位好同事、处处好人缘……” 然而,这一切“好”的表相背后真正的根源,在于自己在关系经营方面“不敢造次”,只因害怕失去关系,所以主动与“人”保持距离。即使是对自己的父母,自己也只敢或只会选择无条件地“接纳、欣赏、尊重、孝顺”,竟然忘记了他们也只是普通的人,也有七情六欲,也有功过是非…… “ 别人怎么对你,都是你教的。” 当我保持着“关系一般”的心理距离与外界的人、事、物互动交流时,得到的结果自然也只能是“关系一般,活得也一般”。 看来,只有自己觉察并时时提醒自己拿掉“关系一般”的局限性信念和障碍,直面内心,在主动经营好“自己与自己的关系”的基础上,以正常“人”的心态与外界互动,才能真正打破“关系一般”的藩篱,收获“心”的关系。 #情感写作小能手#作者简介:刘英赞,外号英雄赞歌,心理咨询师、家庭教育传播者,007不写就出局践行者,微信号:liuyingzan相遇只为彼此托起,用文字记录成长轨迹,每天进步1%,最终成长为1%的人。
凯凯妞妞
文|赵晓璃
写在前面的话:
这两天,张小龙的演讲刷爆了朋友圈。
作为“微信之父”的张小龙,这几年着实创造了一个奇迹,同时也改变了很多人的生活习惯,乃至创造了一个价值王国,让具有创造能力的人在这个帝国里获得了之前不敢想的回报和尊严。
在演讲结束的第二天,采铜对这次演讲做了悉心的梳理,他发现,在这个演讲里,没有出现以下热词——
思维模型、底层逻辑、商业模式、认知升级、流量池、区块链、复盘......
出现最多的词有——
用户、朋友、时间、希望、真实、原则、善良......
相比不久前罗胖的那番演讲,张小龙这种简单而质朴的表达方式,更具有一种直抵内心、令人动容的力量。
而这种能力,其实就是被人遗忘已久的,简单的能力。
一、
咨询者陈女士(化名)是一家英语培训机构的销售人员,在那里兢兢业业做了长达六年之久,奇怪的是,她的业绩每个月也还不错,可不知为何,领导总说她能力里缺了点什么,但又说不上来具体缺了什么能力。
怀着巨大的困惑与谜团,陈女士找到了我。
经过30分钟左右的交流,我发现在陈女士的价值观里,人际关系是她始终挥之不去的重要因素,而和人际关系对应的,是她对于成就感的强烈渴望。
于是,在陈女士的职业生涯里,出现了一种特别“诡异”的现象,就是“发挥不稳定”,无法形成持续而优秀的表现。
那么,这到底是如何产生的呢?
原来,每个人的特质不尽相同,对于很多无法专注、无法“简单”的人而言,他们并非主观上想要如此,而是他们的思维倾向不同。
大体说来,人在进行决策的时候,通常有两类功能,一是理性功能,二是 情感 功能。
与这个世界遇事冷静沉着、理性客观的人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那些遇事用自己的喜好、情绪等处理的那些人,他们的 情感 更多地聚焦在外界。
通俗说来,这些人特别注重保持外部环境与自我的和谐关系。
这就是为什么有的人可以做到屏蔽外界干扰、专注于自己的事情,有些人却无法摆脱外界的评价的根源所在。
要知道,这并不是后者的本意。
二、
你会发现,在现实中,有些人的成长和进步飞速,有些人的成长比较缓慢,差异到底在哪里呢?
从我这边的咨询案例经验来看,我总结出以下三点:
1、主观认知与客观世界的吻合度;
如果吻合度越高,即主观认知和客观世界差距越小,这个人做事会更高效,更能想出匹配现实的解决方案;
2、所从事的岗位与自己特质的匹配度;
如果匹配度高,则我们可以最大化地发挥优势,再有意识地对短板进行弥补,而不至于耗用所有的精力“补短”,浪费不必要的时间;
3 、自我定位的明确程度;
定位越明确,越能有的放矢,最大化激活自己的优势,越干越有劲。
三、
我们结合前面的思路,权且对张小龙、乔布斯这类人进行分析。
他们之所以能开创一番事业,并且具备相当的能量做出一番成就,和他们的行为倾向、思维特点不无关联。
首先,这些人喜欢刺激和冒险。
如果TA不喜欢风险,TA就不可能选择创业这条路。
其次,直觉强大,擅长策划大过执行。
最后,他们具备一项厉害的武器,叫做“外部视角”。
据说,张小龙的创业故事里,有这么一段经历。
对面的女孩立马两眼放光,一个个掏出手机让他帮忙现场安装。
在这个故事的前半段,张小龙用的是内部视角(即他认为的微信功能与便利),到了后半段,他切换到了外部视角(逐一展示,看对方到底对什么功能感兴趣)。
而这种“外部视角”,恰恰是“简单”的根基。
四、
事实上,衡量一个人是否真的是高手,就在于这份“简单”的能力。
1、“简单”的重要前提是什么?
你需要锁定一个领域做到极致,但如果选取的领域一开始就有偏差(比如你苦练屠龙术,但实则没有龙可以杀),则意味着后面呈现的结果更像是一场自嗨的意淫,并不具备实际的市场价值。
而“外部视角”,能帮你很好地筛选出一些不切实际的想法,从而有利于聚焦和专注。
张小龙还说过一个概念,叫做“傻瓜思维”。
在一次演讲中,他曾经说——
“乔布斯之所以厉害,在于他能1秒钟变成傻瓜;马化腾需要1分钟,而我差不多需要5-10分钟的酝酿。”
这句话可以有多重理解,在我看来,我觉得最关键的价值在于——
简单本身,就是一种所向披靡的能力。
2、“简单”到底是一种怎样的能力?
这种简单的能力,说白了就是及时清空自己过往的认知和经验,以第三者的视角重新审视自己及外部环境,才能对眼前的世界有个全新的洞察。
凡是和创造有关的事情,都需要这种能力。
唐朝诗人白居易就有这么一个习惯,即,他每次写完新诗,都要读给不识字的老妇人听,如果老妇人说理解了,他才定稿抄出去;如果老妇人说不理解,他就进行修改,直至老妇人理解为止。
这里就藏着一个鲜为人知的陷阱,叫做 “内部视角陷阱”。
举个简单的例子,在员工和领导之间,不乏存在这样的隔阂,即,员工认为自己兢兢业业做了很多事,但不知为何,领导对此毫无察觉。
这个地方最大的问题在于,员工认为的“价值”,和老板认为的“价值”可能完全不同。
站在员工角度,TA认为自己完成了任务,每天准点上下班,就很对得起手里的工资了,甚至在物价飞涨的环境里,TA会认为自己的工资涨幅跟不上物价的变化,甚至还会觉得委屈和不平。
站在老板角度,TA考虑的是企业价值的最大化,在老板眼里,哪个员工能够提出合理化建议、能够站在更高的角度去审视自己的工作,给企业创造更多的价值,这才是领导眼里值得培养的“优质人选”,而那些只会听话干活的员工,少一个多一个对企业并没有太大的影响。
这种以外部视角明确要求,打造出来的就是“价值稀缺性”。
3、如何习得“简单”的能力?
我的建议是从几下三点入手:
1)、刻意从内部视角走出来,多去站在外部衡量审视自身,你会对工作及自我有更多的思考和认识;
2)、将手头工作进行梳理,用外部视角重新评定价值,看看得分最高的工作内容是什么;
3)、有针对性地发力,明确怎样的工作才是重点,进行战略部署。
“寂静在喧嚣里低头不语,沉默在黑夜里与目光结交。于是,我们看错了世界,却说世界欺骗了我们。”——泰戈尔
作者简介: 赵晓璃, 资深职业生涯规划师,国家心理咨询师,职场作家。著有以职业咨询案例分析为素材的职场畅销书《停止盲目努力:你的人生需要再设计》,成为职业规划领域为数不多的咨询实战及个人发展实用书籍。2018年职业规划及工作方法干货类新书 《从极简到极致:在擅长的领域做一个厉害的人》 已在当当、亚马逊、京东等平台全面发售。
如此娇弱
年前,一些报刊的编辑部组织专家评选出了2021年度十大流行语或网络流行语,双减、碳达峰碳中和、野性消费、破防、鸡娃、躺平、元宇宙、卷/内卷、躺平、破防、cmo(负面情绪)、yyds(永远的神)、社恐/社牛等被多次收录到不同版本的“十大”之中。今天我们选取其中部分“热词”,来聊聊它们背后蕴藏的心理问题,并请心理专家为大家提供应对之策。躺平:本质是对抗焦虑和压力“躺平”指一种不作为、不反抗、不努力的生活态度。其实许多喊着躺平的年轻人,并未真正“躺平”,他们只是在用自嘲的方式反抗当今巨大的生活压力、高度的“内卷”竞争。“躺平族”其实从未相信“躺平”能“赢”,今天的“躺平”只不过是为明天更好地奋斗而养精蓄锐,大家生活、工作都有目标,只是通过外在形式上的“丧”——“什么都不想干”、“干脆躺平算了”来放松紧绷的精神。心理学上,类似这种应对压力的态度,叫“防御性悲观主义”,这类人“凡事先往坏处想”,把悲观当成是一种管理焦虑的策略,往往通过运用“降低期望”“防灾演练”等做法,把关注的焦点转移到防患未然之上,来消除心中的慌乱不安,并预防危机的发生;故意地把注意力集中在所有可能会变糟的事情上,并以此为动力来努力做到更好。这也是一种成功的应对策略。建议:“要花卷儿,不要内卷;要躺赢,不要躺平。”这是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院长彭凯平送给2021届毕业生的一句话。试着用两种方法缓解压力或许比“躺平”更有用:——掌控感。不要非等到自己认为的完美时间、掌握了所有技能,才开始行动,即使做得不够好,但随着事情的推进发展,你还可以及时改进。——与合作伙伴一起应对。增强与他人互动、彼此相互支持帮助,比如生活中找到志趣相投的伙伴,一起骑行、跑步,或者参与救助流浪小动物、关注环保的公益组织等,在团体的合作互动中会找到自己的价值,得到伙伴的关注支持,这都有利于焦虑的缓解。(心理咨询师-何林蔚)Emo:适度自恋缓解负面情绪emo 的全称是 Emotional Hardcore ,意思是情绪上来了。一般主要指一些负面情绪,如悲伤/伤春悲秋、抑郁、失望等,在深夜容易被激发。“喜伤心、怒伤肝、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当情绪变化时,往往伴随着生理变化。适当的负面情绪能让自己更好的向前走,但若过度emo,易让人崩溃,若一直处于一个极度沮丧的状态,只会让自己陷入彷徨与怀疑。建议:推荐三个负面情绪的解决方法:——学会适度的自恋。有时适度的自恋并不是一件坏事,反而是一种积极的自我肯定,让人幸福感爆棚,感到生活充实自在。因此在生活中要多寻找自己的优点,多肯定自我。——用看书、跑步转移负面情绪。当自己产生负面情绪时,可以进行思维阻断训练,如进行看书、跑步、听音乐等行动来转移注意力,从而达到阻断负面情绪的效果。——用“疑惑十字符”多角度思考。它是一个四象限坐标轴,横轴的左端指“生活中的失败”,右端指“生活中的成功”,纵轴的上端指“有很多缺点和错误”,底部指“没有任何缺点和错误”。遇事时,可以全面通盘考虑,多角度、全面理解事实,适当量化各种因素,把它们放入坐标轴内,找到正向积极的一面。(河南省精神卫生中心-郭田荣)鸡娃:给自己和孩子多点“糖”近年来,升学竞争十分激烈, 为了不输在起跑线,上不少家长逼迫孩子大量补习,“努力拼搏”。这种近乎疯狂的养育方式被调侃为是在“给孩子打鸡血”,简称“鸡娃”。家长“鸡娃”的原因主要是两种,一是攀比心理,不少父母不想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所以会拿孩子跟别人家的孩子攀比。但人生是一场马拉松,所以不必在意起跑线。教育的目的是充实自己,不是碾压别人。眼界决定境界,如果心里只有比较,眼里只有竞争,那么一辈子都会无法自拔。其次,对孩子要求过高其实是父母自己过度期待的内化与投射。不少家长潜意识里将孩子当成是自己的成绩单,将个人价值与孩子联系在一起,把孩子看作梦想的延续。建议:多给自己和孩子加点“糖”。——学会给自己“糖”。那些活得过度焦虑的妈妈往往最符合传统意义上的“好妈妈”:自己的生活消费总是捡最便宜的,为孩子上辅导班却一掷千金,在鸡娃这件事上尽职尽责。要改变这种理念,学会做一个“懒妈妈”、快乐而非完美的妈妈。不要包办孩子的事情,妈妈都值得及时去满足自己,买个花,喝杯奶茶,享有独自的时光或者是学习课程等等。只有妈妈滋养了自己,才有力量和好心情带给家人。——多给孩子加点“糖”。每个孩子都有他的成长规律和节奏,孩子每天的生活需要有点“糖”。这个糖有可能是小伙伴一起玩耍时的喜悦,有可能是课外阅读中令人印象深刻的故事,也有可能是爸爸妈妈一起做某件事情带来的温馨感。虽然这些不能获得更高分数,但这种感受却会落在孩子的心里,滋养孩子一生。(心理咨询师-茗荷)野性消费:留意感官营销等消费陷阱野性消费是指不受约束的消费。毋庸置疑,“买买买”是可带来幸福感的,不论是冲动消费的一时快感,还是精打细算的勤俭持家,金钱无论是从物质还是精神层面,都充当了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角色。但在消费时,不能盲目,避免陷入商家“圈套”。消费心理学认为,消费者在决策过程中并非是理性的,而是常受各种环境因素的影响。其中包含很多心理规律和现象,比如感官营销:声音、光线、气味等都会影响购物行为;心理账户;人们会以不同的态度对待不同的支出和收益,从而做出不同的决策和行为等。建议:消费之前尽量保持理性,以自己的真正需求为出发点,杜绝“买买买”成瘾,可以尝试以下做法:——购物前做明确的购物清单,并严格执行。用几天时间给自己想买的东西分类后,再决定是否要买:我想要但我不需要的;我可能需要的;我真的需要的。——转移注意力。 让自己更忙一些,减少逛街和浏览购物平台的时间。——养成记账的习惯。经常统计最近的花费,并客观分析其合理性。也可以找一个成熟、克制力强的小伙伴时刻监督自己。——改掉睡前购物的习惯。购物确实能缓解某时刻的焦虑情绪,但不建议在睡前保持亢奋的购物状态,影响正常作息。因为不论是哪种情绪,睡前剧烈的脑力活动已经使大脑处于工作和兴奋的状态。(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临床心理科副主任-张海生)来源/大众卫生报编辑/廖芸卿审签/乔虹监制/席淑君◈推荐阅读◈
优质心理咨询师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