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2

  • 浏览数

    263

无锡捞王
首页 > 心理咨询师 > 心理咨询师刘瑾

2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难得明白

已采纳

“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上马定乾坤”这句话是诸葛亮对于姜维的评价,主要意思是说姜维是个在内能打理政务,在外能带兵打仗的英雄人物。

对于 历史 上谁称得上“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上马定乾坤”,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看法。这里要讲的是心学大师王阳明。

5岁才说话,语出惊人

王阳明出生前,他的祖母做了一个奇怪的梦,梦到天神下凡,天神怀中抱着一名婴儿,天神将婴儿交给祖母。王阳明跟当时一般的小孩不同,他直到5岁才开口说话,可他开口说的第一句话却惊艳众人。若是现代,有孩子五岁还不会说话,他的父母早就带去寻医问药了。

王阳明会说话后,他常诵读未学过的文章。祖父询问,才知是自己平时读书时被孙子记在心里了。王阳明十一岁时,祖父王伦带着王阳明一同北上,在金山寺发生了一件让人难忘的事。

金山寺是一处名胜,古人登高临水常会吟诗作对。王伦见美好风景,却想不出好的诗句。王阳明当即代替祖父作出一首七绝:“金山一点大如拳,打破维扬水底天。醉倚妙高台上月,玉萧吹彻洞龙眠。”诗句境界开阔,让人难以相信是一位十一岁孩子所作。王阳明惊呆众人,现场的宾客随即让他再赋诗一首,王阳明不解思索地脱口而出:“山近月远觉月小,便道此山大于月。若人有天眼大如天,还见山小月更阔。”

上学后便开始思考人生

王阳明到达京师后便开始上学。小王同学可不是个乖孩子,他喜欢舞刀弄枪,父亲常因他的性格而感到不安。

王阳明读书时好静坐,他静坐时在思考什么,我们不得而知。从私塾里发生的一件事,我们可以知道小王同学思考的问题不简单。

他问老师:“何为第一等事?”老师的回答是:“惟读书登第尔。”对于老师的回答,小王同学不太满意,他说:“登第并非第一等事,读书学圣贤方为第一等事。”

我们从老师的回答中可以知道,当时 社会 许多人的人生目标是入仕为官。可是王阳明并不觉得入仕为官是自己人生的第一要事。从这件事,我们可以看出当别的小孩还在想着玩耍时,年幼的王阳明已经开始思考自己的人生了。

父亲得知这件事后,不禁失笑,他对儿子说:“你是想做圣贤吗?”

独自外出游历

王阳明十五岁时,父亲发现他失踪了。原来他独自去居庸关了,其实,他一直渴望能驰骋沙场。王阳明到达了蒙古族的部落,跟那里的人成为好朋友,还跟他们比赛射箭和骑马。在那里生活了一个月时间,王阳明才收拾行李回家。回到家后,王阳明跟父亲讲述了这段时间的经历,他的所见所闻。

酷爱读书,沉迷兵书

弘治二年(1489年),父亲返乡,王阳明则准备科举考试。王阳明白天跟大家一起读书,晚上则沉浸在诸子百家和 历史 类的书籍中。

据《孝宗实录》记载,弘治十年(1497)边境被掠,明孝宗与朝廷官员调动各方资源紧急备战,明朝当时最缺的就是善于作战的将才。在这样的形势下,王阳明知道读兵书,研究兵法迫在眉睫。他拿起了各种兵书,认真研学。我们还能看到这样的情形:宴会期间,王阳明拿起果核排兵布阵,模拟打仗现场。

明朝对于武举并不重视,武举提拔出来的人缺乏战略和统御的技能。王阳明知道研学兵书是重中之重。正是这段时间对行军打仗战略的研究,为王阳明后来平叛打下了基础。

刘瑾乱政,王阳明因一封奏疏招来牢狱之灾

弘治十二年(1499年),28岁的王阳明中进士,第二年,他开始了人生的第一份正式工作,担任刑部云南清吏司主事。弘治十四年(1501年),王阳明奉命审理江淮一带的刑事案件,王阳明办事能力极强,为许多冤假错案平反。

刘瑾原来是一名普通的宦官,深得朱厚照的喜爱。朱厚照登基后,刘瑾担任司礼监。明代没有宰相这个职位,但是,当内阁或司礼监中出现强势的人物,那么这个人就如同实际上的宰相。

刘瑾初任司礼监,当务之急就是立威。当时,戴铣等人上疏言事,刘瑾立马派锦衣卫将戴铣押至北京问罪。就在此时,王阳明却呈上了一份为戴铣等人辩解的奏疏。正是这封奏疏招来了灭顶之灾,他与几位一同求情的同事被投入诏狱。

突然而至的牢狱之灾,让王阳明陷入了消沉。不久后,王阳明被廷杖。被廷杖后的王阳明被派去贵州龙场驿任职。王阳明带着伤痛离京。别以为刘瑾会轻易放过王阳明,其实,他暗中派人追杀王阳明。

王阳明逃到一处河边,他灵机一动,将自己的衣物扔到河里,然后潜伏在小船下面。当锦衣卫追到河边,见王阳明的衣物浮于水面,以为他已溺水而亡,便回去复命。

在去贵州的途中,王阳明顺路去看老爸,他还跟老爸说不想去贵州上任。老爸认为不管怎样贵州还是要去的,王阳明听从老爸的意见去龙场驿上任。

龙场驿上任

正德三年(1508年),王阳明到达龙场驿。虽然已做好心理准备,可是当他看到龙场驿现场时,王阳明惊呆了。那里人迹罕至,到这样的地方任职如同流放。王阳明与随从开始了安居工程—修建房屋。

在龙场驿居住的都是少数民族,他们住的不是房子,而是山洞。王阳明在那里既要忍受巨大的精神折磨,还要应付水土不服而招致的病痛。王阳明环顾四周,他想自己从前还过着舒适的生活,现如今竟落得如此境地。

人往往在经历了大灾大难以后才会觉醒。 王阳明独自呆在山洞中面壁打坐。这次独处,让他幡然醒悟,看人看事的眼光也发生了变化。

他改变以往的状态,还开始了关于心学的讲学。刚开始并没有人来听他的课,后来听课的人越来越多,王阳明也因此声名大噪。他很快赢得了当地土著的好感,一些游学的人也远道而来拜访他。

三年的龙场 驿 生活,让王阳明脱胎换骨。 正德四年(1509年)十二月,王阳明升任吉安府庐陵县知县。这让他十分意外,原以为自己将来会死于龙场,没想到会升迁。

宁王朱宸濠叛变

在一次与宁王的谈话中,王阳明深知宁王必将谋反。王阳明便安排冀元亨到宁王府暗中观察宁王的举动。

根据《明儒学案》的记载,宁王向王阳明请教学问,王阳明派弟子冀元亨到宁王府讲学。冀元亨到达宁王府后,宁王大谈王霸之略,冀元亨只好装作糊涂,只谈学术。

正德十四年(1519年)六月十四日,宁王谋反。这天,江西各级长官来到宁王府。宁王知道,机会来了。

刚抵达丰城的王阳明,得知宁王叛变的消息,立即调转方向,驶向吉安。抵达临江府后,便与临江知府商议应对之策。

据《年谱》记载,王阳明认为当务之急便是拖慢宁王的进程。于是他便派人散布虚假情报,让宁王相信朝廷对此早有防备。王阳明还伪造了一些书信,涉及招降和投诚之事。

这些策略,成功地拖慢了宁王的进度,宁王在这些情报上花费了不少时间。当他得知情报的真假后,为时已晚。

正德十四年(1519年)七月初三,宁王带着六万兵马欲下南京。

根据《明史》记载,王阳明当时已带领八万兵马出兵南昌,并很快攻克南昌。而此时的宁王却未能攻下安庆,得知南昌被攻,宁王决定返回南昌。

其实,王阳明早有应对之策。宁王的前锋不久便溃败,宁王想尽办法征调其他地方的守军。王阳明兵分两路,趁机收复九江和南康。宁王最后在鄱阳湖发动总攻,当时的明军有些招架不住。宁王退守后,部队士气低落,此时明军杀到,宁王被捕。

从王阳明平定宁王叛乱这件事,我们可以看出,王阳明是个深谋远虑之人,他的行军用兵之策都用得恰到好处。王阳明就是这样一个文武双全之人,他创立的心学对人类的发展意义重大。

心理咨询师刘瑾

204 评论(14)

黄宝宝0328

有经验的可以来回答吗?我的父母是在我25岁的时候选择的分开,当时我是坚定站在我妈妈这边,劝她离婚的。 那时候最让我坚定的想法是:你们分开吧,放过彼此,让彼此解脱。 从我有记忆开始,父亲是扮演了在我求学过程中给我做饭的角色的,因为妈妈工作需要早起,因为家里的车子房子大小开始基本都是妈妈一个人承担的。我父亲坚信他和他妈妈他姐姐才是一家人,我和妈妈是他的外人,所以基本上这么多年也没有养过家,除了对我的做饭,也基本上指望不上什么。他可以给我姑姑的女儿负担所有的学费生活费,却不愿意给我,他能接受爷爷奶奶所有的财产全部留给姑姑的女儿,不留给我一分钱。 然后他还会挑剔妈妈不重视他们家,因为妈妈的钱都用来养家和抚养我了。到他们婚姻的最后一年,我经常听见父亲在家里发脾气,可以说只要父亲一回家,气氛就非常凝重,最后一年几乎没有全家人心平气和地吃一顿饭。研一的假期在家里准备司法考试,有一天父亲回来之后又开始挑事发脾气,我努力让自己平静下来,现在都还记得那个时候心脏跳动的发疼的感觉。 曾经也想过逃避,忽视,能过就过吧,后来发现,自以为是的欺骗自己并不能换来对方的将心比心,虽然你想要的不过是对方放一点心思在这个家里。那时候母亲觉得我即将到了适婚年龄,不想让我有一个破碎的家庭。但那时候我已经忍不下去那种感觉了,父亲在家里就是难过,他不在家反倒眼不见为净过的很安心。 我和母亲说,我不需要一个形式上完整的家庭,我希望你快乐舒心,你有足够的经济能力过好自己的生活,为什么要白白忍耐这样的折磨?不要寄希望于改变他,已经注定不能了。父亲给不了你爱,给不了你温暖和支持,然后还要你承受这样的痛苦,何必。后来母亲决定了离婚,4年了,我也基本上和父亲没有来往。分开后他们各自都有自己的生活,母亲带着我忙于工作,朋友小聚,家里重新变得清净舒心,比在一起,都更好。所以当一个孩子劝父母离婚的时候,是他知道,维持这个表面上的家得到的,远远比不上失去的。分开各自安好,也是一种幸福和成全。 正常的父母是不会鼓动自己孩子离婚的。能鼓动自己孩子离婚的父母,说白了也不是什么善茬。我身边有许多小夫妻,两人过的和和美美,经不起公婆的软磨硬泡,三口之家或是两口之家,公婆硬是挤着住了进来。这下好了,小家庭变成了大家庭。各自的生活习惯,饮食起居都受到了约束,时间长了,矛盾和冲突都来了。老公再好,他也是公婆的儿子。在父母面前,老婆也变的不那么重要了。有多少家庭,老公会对抗自己的父母帮着自己老婆的?少之又少。我的婚姻曾经也是让人艳羡不已,许多朋友跟我讨要婚姻幸福的秘籍。结婚多年,我们夫妻过的仍然像初恋般美好。其实,哪里有幸福的秘籍?无非就是没和公婆住一起。少了婆媳矛盾,工作又忙碌,哪里有闲心吵架?即使有了小摩擦,夫妻两个都能相互理解,也不会有隔夜仇。后来,公婆非要搬来一起住。两老又不用上班,成天左邻右舍的聊家长里短。聊着聊着就有了相互攀比,别人家的媳妇给公婆多少钱呀?买了多少礼物呀?惹的邻居家也吵架。沟通了几次也不见效,反而变本加厉。刚开始,老公还站在道理的基础上,劝说公婆不要去惹是非。次数多了,时间长了,他也厌烦了。开始给我脸色,不管公婆有理没理,统统都要求我全盘接受。我是个职业女性,每天忙不完的工作,回到家就想看看书,好好休息。想到下班后所有的时间都围绕着公婆转,他们说东绝不能西的日子,想想都不愿意回家。不光是我,老公也不愿意回家。公婆发现我们早早出门,半夜三更才回家,心里又不痛快了。老公说受不了家里的日子。公婆就认为是我不能容忍他们,以后指望我养老肯定是不行了。两老私底下一合计,开始劝说老公和我离婚。不光劝,还找人给我老公介绍女朋友。婚姻也就是因为“女朋友”这个事,我的心里有了动摇。大家或许能猜到,没离婚的老公相亲了。相亲的结果不了了之,不是老公没看上,而是对方和他一样,都是有家之人,只是提前找备胎。我的公婆还洋洋得意的到处跟人炫耀,说他们的儿子有本事。这样的老人,真的不值得尊敬。只想着自己,不替孩子着想,属于自私自利的人。世上最难判的案子,就是家务纷争。当事人自己要擦亮眼睛,心明眼亮。有时候,一个家是否和谐,身兼数职的男人——人子、人夫、人父,一定要有自己的主见。孝顺是应该的,但不能愚孝。要过年了,期望所有的夫妻都和和睦睦的过日子。 劝自己孩子离婚的父母,在我的生活中还真遇到过。我有一个邻居,她的儿子结婚了两年,但是一直没有孩子,这位邻居就非常气愤,她认为这个儿媳不合格,于是就教唆她的儿子跟儿媳离婚。现在,距离他们离婚已经半年多了。而且这样的故事也不是只有这一例。我听到这样的事,是十分震惊的。娶媳妇儿的意义,对他们这样的家庭而言,完全就是一个生育的功能,并没有其他情分,于是,不能生,就要滚。这听起来残忍,细细分析起来,这是儿子和母亲的合谋。首先是婆婆的越位,侵犯了小家庭的界限。离婚与否,在于夫妻两人的自主选择,婆婆伸手进来,代替这个小家庭做决定,这本身就是越界了。其次,丈夫缺位。之所以婆婆能够替代他做决定,也是因为丈夫在心理上没有长大,还依赖自己的妈妈为自己做决定、承担责任。自己并没有形成明确的自我意识,没有为自己的人生负责能力。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也是丈夫邀请了自己的妈妈来替他决定。那么,丈夫是妈妈的儿子,一种孩子的状态,就没有办法成为一个女人的老公,没有办法用一个成熟男人的姿态来跟女人经营一个家庭,家庭的破裂也似乎是必然。最后,归根结底,让孩子离婚的父母们,还停留在:我的孩子要听我的,我掌管着孩子的一切,而且还是为了他好。殊不知,这样自恋的想法会束缚住孩子成长的脚步,让儿女始终无法长大,不能承担自己人生的责任,就无法享受到相应的幸福。 答者:暖心理咨询师刘瑾

274 评论(9)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