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2

  • 浏览数

    190

满天星RF
首页 > 心理咨询师 > 作为心理咨询师的感受

2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天骄建材

已采纳

【导读】随着社会的发展,心理咨询师这个职业也越来越被认可,可以说每个学校也都会配备心理咨询师老师,而且社会上的心理咨询师待遇也逐渐往高端发展,那么心理咨询师要怎么入行呢?今天就以自身出发,说说一个过来人的感受。

还记得那年的阳光特别刺眼,我工作失意,整个人状态很差,靠着鸡汤文吊着一口气,有时间就躺着发呆。

看了点心理学书籍,对这个行业突然有了很大的兴趣,也不算冲动,读书那会就想学这个专业,后来种种原因选了其它的,现在重新复燃起来。

刚好遇到17年取消证书,我顿时从天堂掉到了地狱,当时的状态根本支撑不了考研这条路。我找到一个专业出身的同学,听他说还能考其它的证,只是能选的不多,不注意弄到假证就惨了。

他跟我说,市面上很多证都是机构自己发的,行业不认可,还一直夸大宣传,说什么拿证就能上岗开咨询室之类的,不懂的人很可能被他们忽悠到。

我也有点怕,如果被骗了,以后吃饭都有问题。看了很多家机构,都是这样忽悠我的,都说自己的证书有认可度,我同学一听就直接否掉。

主要是培训这块,我同学不是那么清楚,他当时只是向我推荐了中科院的证书,让我找正规一点的机构报名,每次网上联系到的老师又给我推其它的,感觉很不靠谱。后面还是老同学找了他做培训的朋友才确定下来,有了关系价格自然比正式报名便宜点,不同的班型还可以不同程度地减免学费(需要提供户口和学历),好在一次性收费就发了教材,没有其它的了。

市面上这么多证,为什么选中科院的?其实,中科院心理研究所作为专注研究心理学的机构,在国家心理咨询考试还没有取消之前就负责考试教材编辑、试卷出题等,在心理学行业的影响力首屈一指。在行业乱象丛生的时候,中科院推出了心理咨询师基础培训证书,目前成为了国内心理学市场上含金量最高的证书,也获得了社会、企业的广泛认可。

考试内容只考两科,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没有担心了很久的英语和论文。题型的话都是选择题居多,有200多道。一门68,一门86,自认为也不是太差,毕竟我的要求不高,过了就行,哈哈。

当然了,我也不会天真地以为3个月的时间考个证就能上岗了的,我同学告诉我还要参加另一种培训,时间比较长,但有很多实操内容,这是非常必要的一步,就算是专业选手也要参加培训。

有的人认为新政策出来前,市面上的任何证书都没用,其实不能这么一棒子打死所有。新的政策不知还要多久出台,想学的人难道要一直等着吗?而且吧,重点根本不在于哪种证书,而是学习的情况、自身的能力。能力不行的人,就算拿了证书也做不下去,只能被淘汰掉。所以说,不管是不是学的这个专业,都要做好长期战斗的准备,大厦不是一天建成的,只要够努力、够坚持,相信也会有500+、1000+的那一天。

以上就是小编今天给大家整理的关于“心理咨询师要怎么入行?一个过来人的感受”的相关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总的来说心理咨询师证书优势非常的大,可以说是早考早受益。

作为心理咨询师的感受

338 评论(14)

雾霭流年

(一) 我是你的镜子 实战课上到第五课,思路变得越来越清晰,过程却越来越艰难。 第四次模拟咨询,虽然很期待做咨询师,因为突然出现的咽炎,考虑到来访者的感受,最后选择做了求助者。深深地感受到了一起上课的小伙伴的成长,在她们身上越来越清晰地看到了咨询师的影子。 这节课解决了一直埋在心里的一个疑问。真正开始接触心里咨询后,作为咨询师总有一种无力感,来访者是抱着解决自身问题的初衷来的,那怎样才算是真正解决了问题呢,是咨询师觉得问题已经得到解决,还是来访者自己认为自己的问题解决了。还有,有些现实问题不是咨询师可以解决的,这种状况之下咨询师该怎么办,咨询本身的意义在哪里。诸如此类的问题一直围绕着我,虽然知道作为咨询师能提供的服务很有限,但总觉得哪里没有思考明白。 这次课堂上的一句话让我恍然大悟,“咨询师能解决和修通的是情感层面的问题”,就是这句话我突然明白:现实中的问题终归要靠来访者自己解决,甚至说有些现实问题本来就是死循环,没有合适的方法去解决,咨询师能做的是敞开胸怀接纳来访者,倾听他的困惑,梳理他的思绪,让他慢慢的看清自己的内心。现实问题交给现实去解决。而咨询师在咨访关系中也可以做真实的自己,有真实的感受。这样的感触突然让我布满云雾的内心敞亮了起来。 非语言倾听的课堂上感触最深的便是大家自由舞动的体验环节了,原来表情,肢体语言,甚至眼神都可以传达很多的信息 ,有一群和自己“一致”的人陪着自己会让自己变得强大和不可思议。慢慢地真切的感受到,有一面能够看到自己的“镜子”是那么的让人温暖和感动。 我有一段时间在想,那些弃世的人,如果他们的生命中曾经有这样一面“镜子”,他们一定会在看到自己的伤感和无奈之余,也会看到“镜子”里的那个自己是那么地爱自己。 对接下来的招募来访者有些期待,也有些忐忑。 但是,心理咨询师这条路我想走得远一点,为自己,为家庭,也为面前这样来来往往的人!                                   (二) 让我来温暖你 第五次实战课的作业未完成。忙是借口,并未忙到没时间接咨询,真正的阻力来源于不自信和内心对于接待陌生来访者的忐忑不安,所以并未主动争取,选择了假装遗忘和逃避。 实战课之前和上实战课的过程中自己给了心理咨询师很多的预设,虽然接触之后不像其他人一样给心理咨询师披上神秘的面纱,但是依旧认为一名合格的心理咨询师是可以帮助来访者解决问题的,但在模拟咨询的过程中产生了很多的无力感。 作为一名还在路上的心理咨询师,对心理咨询本身有很多的期待,但是因为知识和经验所限,感觉自己并不能自信且自如的去做好心理咨询师这一工作,所以畏首畏尾。 掰着指头数上课的次数,一边盼着上课,上课让自己觉得内心充实和满足;一边又怕上课,调整上课时间和长途跋涉让我身心俱疲。但每一次都不忍心请假,我喜欢心理学,也渴望接触心理咨询。 第六次的实战课觉得是一个突破,十节课的课程,十分之六本来就是坚持了多一半,坚持到最后的信心又多了一些。实战技能的增多也给了自己一些支持,特别是一起学习的小伙伴的分享也会带给自己很多启发。 共情,是第六次实战课讲到的技能。课程上到第六次,突然有些词穷,有时候思路清晰但并不能清楚的表达,能感受到来访者的感受,却找不到合适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一直和语言打交道,到真正共情的时候,突然发现自己说不出话来了。从模仿开始,争取做到能够独立思考,这大概是条不错的途径。 共情,对于来访者该是莫大的支持。不管世俗,不论对错,没有批评和指责,只有包容,接纳,理解和温暖,这也许是来访者最需要的。每一位来访者都是带着问题、迷茫或者说是创伤来的,当他们踏进咨询室的那一刻,当他们决定和一个陌生人讲述自己经历的那一刻,一定是经过艰难的抉择,默默的鼓足了勇气的。所以,正如老师所说,每一位来访者都是值得被尊重的。 如果说心理学是一条大路,让生活归于安详,自己归于宁静,那心理咨询便是一道光,能让处于黑暗当中的人看到一线光明,而共情便是一件小棉袄,能帮助来访者抵御风寒。                                     (三) 此时无声胜有声 因为身体不适,第七次实战课请假了。伴随着遗憾和焦虑过了一周。 第八次实战课突然开始提前想象分离,不知道相伴了三个月之久,和老师以及一起学习的伙伴分开会是什么样的感受,最多的该是不舍吧,其实不用等到真正分别,从这次实战课开始已经有了这样的感受。 过去的两周仍旧未能招募到来访者,有因为周围的人们对于心理咨询的曲解,觉得走进咨询室是一件比想象中还要艰难的事情;也有因为规则的设置,一部分来访者为了避免双重关系而婉拒;更多的是来源于自己的不自信,觉得没有足够的理论背景支撑自己去从容的面对来访者,所以并没有很积极主动的去执行这件事情。但愿存在心里的期待和真心可以鼓励自己接待到陌生的来访者。 第八次实战课的内容于我意义应该更大一些。“沉默”,这是我最怕面对的场景,无论是生活中还是咨询中,突然出现的沉默有时会让我无所适从,我常常会耐不住沉默,或提问,或应答,不能坦然的去感受沉默。 体验环节中,我扮演了来访者,我自己分明感受到沉默了很长时间,沉默到我自己都有些尴尬,但大家却并未感觉到我的沉默。这样一来我更加意识到自己不能很好地去应对和感受沉默,这可能和我的性格有一定的关系,我给自己的评价是略有些急躁,虽然随着学习的深入开始慢慢地趋于平和,但仍旧需要调整自己的状态。 体验中还有一个环节让我触动颇深。在我陪同蒙着眼睛的搭档走过“崎岖”的路途时,我更多的是焦虑和担心,生怕她因为我的指引不周而受到伤害,甚至宁愿自己去当那个蒙眼的人。我小心翼翼的“搀”着她,看着她跟着我的步伐慢慢走到终点,我常常地舒了一口气。是的,我“剥夺”了她自己探索的权利,她给予了我足够的信任,而我包揽了所有的责任。我以为这是对她好,这是我帮助她的方式,我让她感受到了安全和温暖,但我却忽略了这样一点:如果离开我,她能不能很好地再次面对这样“崎岖的路途”。我开始反思,咨询的终极目的是什么?咨询师该“站在”来访者的哪个位置呢? 常言道:沉默是金,其实细细想来,咨询中的沉默又何尝不是一块金子,通过沉默,可以感受来访者的心里,捕捉来访者情绪,甚至可以通过合理地处理沉默建立更好的咨访关系。 突然想到一句话“此时无声胜有声”,这句话竟是如此的应景!

132 评论(12)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