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猫虾仁@三侠
对于新手咨询师来说,拥有固定的咨询量,不仅可以带来咨询技术的稳步提升,同时也可以利用赚取的咨询费,投入持续不断的专业学习。所以,许多刚刚入门的新手咨询师会在如何“留住”来访者这个问题上,费尽心力,挖空心思。但是实际上, 正如手中的沙子,抓的越紧流失的越快。新手咨询师会发现,在和来访者互动的过程中,往往越用力反而越被动。 那么在新手咨询师初期执业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呢?在执业初期,可能你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来访者,而其中不乏下述的几种。1, 讨价还价的来访者 由于网络的发达,目前很多的咨询师都利用互联开展工作,直接和来访者就费用以及咨询时间展开讨论是无法避免的事情,而这个讨论的开始,就已经是来访者既往关系的重现了。很多咨询师都会遇到,还没有开始咨询便和自己讨价还价的来访者。假如是基于现实因素,比如来访者真的无法负担咨询费用,希望略有调整,那么在经过讨论之后,咨询师是可以灵活处理。 但是, 有一类的来访者,在讨价还价中,充满了对咨询师的贬低、不信任,同时还会不停地提出新的要求,这个时候,咨询师是降价留住来访者,还是顺其自然呢? 实际上,这类的来访者,很多时候现实问题已经非常紧张和糟糕,自己的精神状态也非常的不理想,但是他往往并不能意识到,或者干脆否认这一点,甚至将所有的问题推到外界。在和咨询师的关系中,也无意地上演了这一幕。 和咨询师讨价还价,意味着,首先他对关系充满了控制,希望别人能够无条件的满足他。同时在关系里他将本该自己承担的责任推向他人,潜台词有——我们的咨询无法开展,是因为你没有满足我,你没有为我们的关系而努力。以及,你不值得这个价,你是低价值的,所以我可以随意的对待你。 这样的来访者,可能有内在匮乏、自身价值感低、喜欢控制、与他人的关系是廉价的、他人是可以被随意对待的等诸多模式,只是他将这些投射到了咨询师身上,如果咨询师满足了他, 通过自己的低价值,来配合来访者的话,最后的结果往往不欢而散。因为这无非是来访者既往关系的又一次重现。一个可以被随意对待的咨询师,来访者是不会重视,更会随意抛弃。 曾经在案例督导中,我们曾遇到过类似的个案, 督导师表示,当遇到这种讨价还价的来访者时,他是不会满足,而且越还价越不满足。 因为来访者潜意识一直在寻找一个与以往不同的客体,比如高价值、稳定、有原则但不怀敌意等等,假如你还象来访者身边那些人的话,和他去玩这种“猫捉老鼠”的低档游戏,那么来访者永远学不会好好对待自己以及他人、更不会认为自己与他人的关系是值钱的、高价值的,也不会好好感受自己以及他人的情绪。 在我的咨询早期,也碰到过类似的来访者,由于是网络预约,当我满足了他的降低费用以及调整时间诸多要求之后,最后结果是——他爽约了。而等待其付费以及咨询的时间里,我有愤怒、被愚弄、被贬低等诸多感受。我曾想即使这个咨询能开展,我也会因为自己的愤怒而无法好好工作。所以,还是要牢牢记住那句话, 咨询师,不需要通过让自己不舒服的方式去讨好来访者。这对两个人关系的呈现没有任何益处。 2、 不要把来访者视为“衣食父母” 在美国心理学家布莱克曼的《101个咨询难题》中就提到,很多治疗师无意识把接受他们治疗的人,当成了“食物”,--------因为,,在咨询师内心有这样的担忧,假如没有来访者,或者来访者不够的话,咨询师将不会有那么多收入,同时无法更好地生活。 然而在这样的关系里,来访者是可以很敏感的察觉到的。他们会认为咨询师在依赖他们为生,咨询师是因为他们才可以过上好日子。抱着这样的信念,来访者很难觉察自己对他人依赖的那部分,而认为是咨询师依赖了他们,是咨询师需要他们喂养。 这样的咨询即使能够展开,所发生的困境也非常多, 比如,来访者会通过停止咨询来反抗你,或者是频繁改变约谈时间来向你施加影响力。 而咨询师如果不能处理好这部分的话,无疑,在咨询中,不再单纯是讨论来访者的问题,而将咨询师自己的一部分问题也带进了咨询中。 布莱克曼表示,最好你有咨询外的其他收入,可以补偿这部分,或者如果有必要的话,去做个有工作收入的兼职。假如你在经济上不介意他们是否退出咨询,那么你在处理他们威胁的时候,会更加心平气和。也会中和来访者自己的贪婪对你的投射。3、 不要暗示来访者他们的治疗是重要的或者是强制的 基于治疗的框架,可能有不少咨询师在刚开始的时候,会告诉来访者,你的情况有多重有多重,我们的咨询是长程的,一定会开展多少次多少次。 实际上,在治疗前期的一两次,咨询师不可能对来访者的情况了如指掌, 所有关于来访者的病理性评估都要在4到5次的访谈之后,才会有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而且,即使咨询师做出了评估,也不可能,如此直言不讳地给来访者贴上病理性的标签, 因为,做出诊断这不是咨询师的工作,而是精神科医生的工作。所以作为咨询师,大多时候,我们保持开放的态度,和来访者一起讨论自己症状的意义,让来访者成为自己人生问题的专家,去更多地发现自己。当然我们也不排除来访者的确有比较严重的精神性疾病。这个时候,我们最好直接告诉来访者到专业精神科进行治疗。 假如咨询师在治疗刚开始,就急于告诉来访者心理问题的类型以及病得多重, 一方面,这可能是咨询师自身的恐惧,投射到来访者身上,另一方面,这样的谈话会对来访者造成新的伤害,让来访者陷入害怕担心忧虑中。还有,也有可能这是咨询师想让来访者留在咨询中,而做出的论断。 但其实就算咨询师在刚开始的时候硬性告诉来访者,需要多少次咨询,到后期,也会因为彼此关系的不信任,无法建立治疗联盟,而导致来访者的脱落。可能比较好的处理方式是,在对来访者做出评估后,建议来访者先和你开展一个20次内的中短程咨询,后续通过咨询效果和来访者的成长动力再做讨论。业内比较资深的咨询师研究过,一般情况下来访者和咨询师建立稳定的信任关系可能是在16次到18次。如果来访者在一个中短程咨询后并不想待在这段关系里的话,那么就顺其自然好了。 4, 把你和别的咨询师比较的来访者 曾经碰到过,来访者把我和别的咨询师进行比较,比如,你为什么不能调价,为什么时间方面要准时?而别的咨询师可以灵活变动。当碰到这类来访者的时候,无疑,他在质疑你,并且希望得到更多。 我的一位督导师——美国精神分析师KIM女士,也曾经表示,遭遇过来访者的挑战。比如来访者会对于咨询师时间、费用,专业度的质疑,比如还会把你和别的咨询师比较,认为你不能满足他的,但是别的咨询师可以满足他等等情况。KIM女士表示,这个时候,来访者如果无法留下,那么就让他走好了。过几年,他一定会回来找你的,你只需做好自己的专业,无需讨好来访者,因为你专业你靠谱, 而来访者往往比我们想象得聪明的多,他们自然会去寻找自己想要的咨询师。就好像我们得了比较重的病的时候往往找的是医术高明的医生,而不是方便的、便宜的、随叫随到的医生。 在咨询中,咨询师是否能够按照自己的费用、时间等治疗框架的设置心无旁骛进行心理咨询,非常重要。因为,这个框架,好比盛装你与来访者关系的容器,即使咨询中发生什么的情况,只要这个边界不会破坏,那么一切都有继续下去的可能。而关于咨询的框架设置,据说,一些老牌的咨询师会花数十年的时间去研究其作用和功效。 曾经听说过,网络上,有一位咨询师,可以让来访者24小时拨打电话,随叫随到。这仿佛是个天方夜谭的奇迹,而这样的结果,无非是将来访者变成了随时喂养的巨婴,将自己的全能幻想释放出来。最后的这段关系,咨询师无法承受自己的反移情,要求来访者提高费用,导致了来访者的不信任和愤怒,最后两个人不欢而散。 所以,不必担心来访者将你和别的咨询师比较,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质,咨询师本身稳定的人格就是工作的工具。如果自己都不信任自己,又如何可以成为来访者稳定的客体呢。 5、 一些中途要离开咨询的来访者 一些欣然同意接受心理咨询的人,最后可能并不会如约而至,因为答应的太轻松了,服从不过是为了回避自己的罪疚感。不过对于已经来和你进行第一次访谈的来访者,心理咨询师有必要在第一次访谈的时候,和他谈谈关于对心理咨询的一些负面看法。比如他对心理咨询怎么看?他担心在咨询中出现哪些问题?当你看到来访者正在勉强与你开展工作,及时的和他们去讨论这些,那么他们会放下心中的疑虑,而不是选择下次不再出现。 另外,由于咨询就像一个剥洋葱的过程,会逐渐接近来访者问题潜藏的真相,而这势必给来访者带来痛苦,他们会想逃离真相,想结束咨询,而这个时候咨询师可以表达自己对来访者的理解, 让来访者把自己的担心忧虑表达出来,而不是急于给来访者施加压力,让他们继续留在治疗中。也许困扰的情绪得到表达之后,你们的咨询又打开了一个新的局面。 面对着偌大的新兴的咨询市场与喧嚣的、仿佛处处皆是机遇的网络,新手咨询师在执业初期很容易迷失方向,用力过度。但是如果能用几年的时间沉下心来,好好学习和成长,随着专业能力的提升你的来访者终将会发现你。所以请放下“留住”来访者的期待。 (作者 周弗逸 心理咨询师 自由撰稿人 。本文部分观点来自布莱克曼《101个咨询难题》,同时感谢周爱咨询案例督导组小伙伴的精彩分享)
诗涵百草兔
咨询师是不会轻易给建议的除非访客急需要建议,且不给建议,咨询无法进展,会影响信任和咨访关系。在这个情况下,咨询师可以适当给予一些个人建议。但这些建议往往是建设性、启发性,对访客梳理总结自己的问题,进一步聚焦真正的问题有关。 孩子要马上到了上学时间了,但是最近天天不起床、玩游戏,担心上不了学,快给我个办法吧。
咨询师这个时候直接给予建议基本是无效的,因为没有发现问题的本质。常人的建议往往是普世共通性知识,这些知识落于具体的个体,会因表达者不同有的父母就是不太会说话,一说话就引发孩子反、说话时机不同有父母不管孩子在干嘛,上来就教育导致建议实施结果很差。但咨询师可以聚焦问题,询问孩子目前状态与什么因素有关、询问父母和孩子交流情况。
一、以及是否父母过于担心焦虑,这通过澄清的交互中完成确认。实际咨询中,我经常发现父母会随着咨访对话逐渐看清事实真相,而不是陷入自己的揣测找到问题根本原因,开始改变或者确定下一次工作目标。如果孩子被确认确实存在休学厌学 议题。则需要进一步发现其背后是否存在抑郁症、社交困难、过度自卑 议题。这些议题的发现本身就是极具有意义的。
这意味着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父母将会调整养育方式,从根本上改善孩子的成长,从而达到真正的教养。培养一个心理健康、人格健全的人是相当需要慧眼和判断,咨询师此时就帮助父母从问题焦虑 中摆脱出来,发现真正的原因。这些都是咨询价值所在。咨询师经常会因自己情绪卷入、过度焦虑、不在场,而轻易给建议。这可能会破坏关系。多年前我曾遇到一位访客,当时我是新手咨询师恰好学了一些新知识,关于抑郁调节的。这位访客是双相和抑郁多年,我建议他可以通过益生菌群 调整自己。
二、当然,任何事都有例外如果来访者需要的是咨询师愿意给建议的关爱性态度,且如果该需要得不到满足会导致咨访关系破裂。咨询师可以视情况分享一些从自身经验出发的建议。大概率该建议就问题解决层面仍然是没用的,但对于关系层面,至少可以让来访者感受到咨询师很重视TA此刻的需要。当奠定了建议本身没什么用的认知,咨询师就不太会为建议没有用的质疑而困扰,毕竟这是TA意料之中的事情。
如果新手咨询师出于缓解自身焦虑的目的而非关心来访者需要的初衷没忍住给来访者提供了建议,当被质疑无效时,确实有可能因为自恋受挫而感到冲击。这时候,需要做的事情是与你的咨询师或督导去讨论,因为背后可能存在自我价值感不稳定等议题。如果咨询师内心的自我价值感足够稳定且坚实,就不太会因为来访者的质疑而动摇。一个拥有更稳定自尊和自我价值感的咨询师,也能有更多的空间去理解来访者质疑背后的失望、担心、焦虑等情绪和感受,从而不太会产生为自己辩护的冲动。
三、我一个心理咨询师,我还在咨询中给建议了,完了来访觉得没用那就是没用啊接下来该做的难道不是去理解如何对于来访没用,来访期待什么样的用,来访如何看待这个有用和没用,来访为了达成有用做过哪些尝试吗?至于来访质疑咨询师的能力,咨询师是不能被质疑吗?不是啊被质疑了就去了解来访质疑的是啥么?人家质疑资质就给看一下资质,质疑其他就去了解一下来访的期待是啥样的,为何有这样的期待,这样的期待背后代表了啥咨询师不要试图在给别人做咨询的时候去解决自己的情绪问题,你有情绪,是反移情你去找督导,个人议题去找为自己服务的咨询师。来访给钱不是用来解决咨询师的问题的。
想象一下,来访带着某种期许鼓足勇气走进咨询室,几次咨询过后没有达到自己一开始期待效果,很自然的一种反应就是质疑咨询师的能力。来访眼中心理咨询应该是什么样子和咨询师眼中心理咨询是什么样子,不能说是毫无关联但也差距非常大。被质疑、被攻击,这是心理咨询师的宿命, 也是心理咨询起效的重要因素。如果想被来访者认可崇拜,那么别做心理咨询师,不如去做个讲师。行业里有个段子:“如果来访者咨询时长不超过半年,他夸奖你、认可你的时候,你却当真了。
那你需要去处理一下自己的自恋。要知道最初来访对自咨询师总会有些理想化,也就是说最初的认可来自他对咨询师的美化,来访的质疑也在使咨询关系回归真实,对咨询师来说是考验、是褒奖、也是机会。让别人失望没那么可怕,这只是真实关系的必然。怎么回答需要根据真实情况,不会有固定的话术,当然会有某些理论上的指导思想:保持情感中立 不是价值中立、真实坦率、注意咨询关系的走向和塑造、理解质疑背后的情感和动机等等。另外,像动力性取向咨询师一般不会提供具体的建议。
优质心理咨询师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