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2

  • 浏览数

    218

快乐的精灵王
首页 > 心理咨询师 > 心理咨询师李苹

2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代号为喵

已采纳

中原焦点团队网初29期王旭坚持打卡第27天 李萍是一个大三的学生,近来班长告诉你她有割腕的行为,并陪她来心理咨询。李萍说她过得很不快乐,因为她的成绩不好,老是在三四十名,不能像大一时可以名列班上前几名,她觉得未来考研一定考不上了,这对当老师的父母会是一个很大的耻辱,她十分自责焦虑。在父母面前她都不敢提起自己的状况。父亲对于她成绩不好很不能谅解,会早晚提醒她要多念书。母亲则是常常要找她谈话,了解她在想什么,但又会告诉她别想那么多,让她觉得很有压力。她觉得父母都不了解她,也不欣赏她,她其实很生气父母偏心考上复旦研究生的哥哥,但因为自己表现不好,没什么理由好说。她觉得她无法在父母面前抬头,也无法像哥哥一样给父母争光。她的心情一直不好,但是她不知道要如何跟班上的同学说,因为她的好朋友们成绩仍然很好,他们无法了解她的心情,有时她很气她们会取笑她成绩退步,又说担心她没有时间读书而不会找她去看电影,但是有事要她帮忙时又会要她一定帮忙,她老是会答应,答应后又觉得好像被利用了。她不知道要如何跟这些朋友相处,也不想跟班上成绩更差的同学在一起,因为会觉得跟成绩差的人再一起,自己更没有身价。所以她觉得很孤独很无助。近来她喜欢隔壁班的一个男孩,他是系里的风云人物,长得又很帅,她觉得自己成绩不好、长相平平,根本配不上他,所以她不敢有所表示,但是班上同学发现她好像看到那个男孩就不对劲,所以一直在闹她,笑她,让她觉得很丢脸,觉得大家都在看她的笑话。而且那个男孩好像也知道她喜欢她,但却没有什么反应,她觉得他一定是不喜欢她,这简直是世界末日,她常常会觉得这样活着又有什么意思。她也不是没有念书,每天晚上她都把书拿出来放在桌上,但是不一会,她就因为内容太多,记不起来,或是太难,看不懂,就想放弃,甚至索性睡觉,但是醒来又十分责怪自己没有自制力。尤其想到自己念文科又每一科都在及格边缘,简直丢脸死了,好像白痴一样,就更沮丧,如果再想到父母、好友、那个男孩的事,就更觉得自己简直没有存在的价值,只会造成别人的负担与羞耻。所以,在心情一直不好的情况下,她会不自觉拿起刀片来割腕。她觉得割腕让她觉得可以惩罚自己,割完之后,往往有莫名的报复的快感。当然,看到自己只能沦落到割腕这种处理方式,她也觉得自己很羞耻,连自己也照顾不好,如果割腕的事让大家知道了,她又一定会被大家更看不起。从上述李萍的故事中可以看到,李萍的心理压力是很大的。父亲对于她成绩不好很不能谅解,会早晚提醒她要多念书;母亲则是常常要找她谈话,了解她在想什么,但又会告诉她别想那么多,让她觉得很有压力。这其实是给孩子制造了一个两难之境,让孩子不知所措:读书吧,分明读不进去;休息一下吧,父亲不允许。因为父母给的爱是有条件的,所以李萍一方面会怀疑自己的自我价值,觉得自己没有身价;另一方面又觉得如果按照父母的要求去做,会有被利用的感觉。(满足其他同学的需要是满足父母需要的投射) “在心情一直不好的情况下,她会不自觉拿起刀片来割腕。她觉得割腕让她觉得可以惩罚自己,割完之后,往往有莫名的报复的快感”读到这一段的时候,我的感觉是:她内在有对自己“没有过出自己”的恨。表面是在惩罚自己、报复自己,实际上更是在惩罚父母(你们想让我考研为你们争面子,可是我就是拿出书看不进去。而你们也不能说我什么,因为我努力了。你们那么爱面子,我现在学习这么差,下了你们的面子,这就是对你们最好的惩罚)。其实我们从李萍身上可以看到她的正向的一面: 1.她很有上进心 2.有接近美好事物的动机(喜欢隔壁班的优质男孩) 3.用自己能做的方式保护自己的权益(比如书读不进去就先睡觉;用割腕来应对自己内在的冲突——虽然这并不是一种好的方式) 我想,如果是我的个案的话,我可能会问: 1.如果考上研你将会得到什么?如果考不上又会怎么样?(通过这个问题让她看清楚自己的内心是什么,然后明白:自己的梦想自己负责,想要就去争取,不论别人怎么看,结果如何;他人的期待与自己无关,不额外背负不属于自己的负担。当他人的期待刚好和自己的梦想重叠时,知道我为我的梦想努力而不是为他人的期待努力,不会因为“逆反心理”毁了自己的梦想) 2.现在的情况下,我可以做哪些调整让我自己感觉舒服一些?(如果“躺平”更舒服,那当然也可以先选择躺平) 3.你喜欢那个男孩子什么?你认为你可以把他身上哪种魅力扩展到你身上?(很多时候我们喜欢一个人或者讨厌一个人都是因为投射。当我们喜欢一个人并在他面前感到自卑时,很可能是我们投射了我们喜欢但却认为自己没有的品质在对方身上。但事实是这个品质我们自己也有,但却没有活出来。如果我们借由对方这面镜子看到了这个品质,并把它活出来的话,我们会感到更喜欢自己,感到自己更有价值)

心理咨询师李苹

267 评论(13)

乖囡好好

这一期沧州图书馆与行健情商教育特约李萍老师来沧图讲座。我刚一现场李萍老师紧接着也到了现场,当我看到李萍老师的时候就有种亲切和开放的感觉。由于图书馆的电脑打不开老师的PPT,也就没有以讲课的方式来进行。     直接就我提的问题:尤其是对男孩父母来说总是感觉自己的孩子多动,(这个多动多是父母给贴上去的标签)该怎样教育这样的孩子?李萍老师机智的用现场两位嘉宾一位妈妈一位孩子来做现场咨询,就这个话题展开了深入的探讨。这位妈妈感觉孩子不爱学习假期作业拖着不写,太贪玩。孩子认为每周都会跟妈妈来图书馆学习,每周借的书在家里看完就来图书馆借。看到科教频道钻木取火的荒野求生的技能,找来小木棍和其他的材料在家里模仿钻木取火,妈妈说自己瞎折腾。因为在家里妈妈总是阻止自己所以经常到小区公园里去模仿电视里演的东西。李萍老师用咨询技术让这位母亲认识到是自己与孩子的角度不同。这位母亲又发现与孩子分离上的问题说:“感觉孩子长大了可是还是甩不掉,就是粘在自己身边,”李萍老师用依恋关系解释他们母子的状态,并指导应该慢慢的尝试分开。从现一个一直合在一起的同心圆到最后两个有时候分开的两个圆同心圆有时候合在一起的两个同心圆。李萍老师邀请现场各位家长朋友从多个角度就刚才提的问题和这对母子之间的问题展开讨论。 李萍老师分析到在妈妈身上粘是为什么那,其实是要妈妈对孩子的爱、妈妈的关注和呵护。李萍老师提到一句心理学上的名言“一切问题都是注意力的问题。” 宋老师引用了《正念教养》创始人卡巴金说的一句话“每个孩子都是爸爸妈妈生命里的小禅师,小佛陀。”我们爸爸妈妈在孩子身上学到的智慧反过来影响着我们的爸爸妈妈学习是一个相互的过程。 宋心远老师就刚刚提到的多动症给予了这样的回答:关于多动症是诊断学上的解释而不是心理学上的解释或者是民俗上的解释。在心理学更倾向于把孩子根据不同的特质做一个区分, 比如说有感受性的孩子、有视觉醒的孩子、有听觉性的孩子和有动觉体验型的孩子。每个人在出生他的神经系统的稳定性、转换性、灵活性、兴奋度的不同所形成神的经连接导致我们在气质方面特质的不同。 因此有的孩子视觉是敏感的、有的孩子感受性敏感的、有的孩子听觉是敏感的而有的孩子是动觉敏感的。我们把他们作为动觉特质的时候我们父母的焦虑就减少了,这时候我们针对孩子有效教养的可能性就增加了。同时在孩子那里因为外部评价的压力就会减少了。好多孩子我们说他本来是动觉型的孩子当老师、同学和妈妈说他是一个多动症的时候,第一他可能就会认同我可能就是一个多动症我跟别的孩子不一样,然后他就会对自己保持敏感在乎的别人的评价 。多动因为我们这样一个解释系统而成为一个问题。我们基于动觉特质根据孩子的特点制定孩子的教育方案和沟通方案。阳光成长的方案。 一位营养专业的读者朋友说到孩子的情况放在情景中才行,如果在写作业多动他可能是注意力的问题,如果在玩的时候多动这是正常的情况。 最后我以一位心理咨询师的身份跟前辈李萍老师请教了几个问题。 白鸥:您的学习过程是怎样的?从一开始接触知道现在。 李萍老师:一开始接触是母亲的去世加上女儿的学业问题还有就是自己的性格。我一个好朋友精神康复医院的院长她看见我当时每天都提不起精神来,她说:“李老师你又不触头学习你考个心理咨询师证吧。”我也正好是老师我就去考证了。考了证之后就跟着宋心远老师,宋老师每个星期都有公益沙龙,去了之后感觉挺好,像今天一样大家都是带着困惑来的,大家在这个过程聊的都很开。感觉就有了支持和陪伴。慢慢的就开始学,学着学着就知道问题出在自己身上。妈妈的去世为什么对我影响很大,学的时候才知道是怕分离。在回过来看我与孩子的互动。我没有扮演妈妈,在学校和家里都是扮演的老师。在学校跟孩子们对话那是什么形式是权利斗争啊,我一直都是赢得,我很列害的。所以上了初中就会翻转啊她学习成绩就不好了。这时候我就用阳性强化法。我跟孩子约定,她每周都要钱,她只有听完我每周记录的东西才能给她钱。一开始她很烦不想听,后来就好了。这样下来还是挺管用的。我当时学学习的动力就越来越高了,不光改善了我和孩子的关系还在夫妻关系上包括职业上也有了很大的进步。从这各节点上我就开始了坚持学心理学。 白鸥:您现在学习心理咨询的那个方向? 李萍老师:精神分析。我当时也是什么都学,走了不少的弯路最后还是学精神分析它是最基础的东西。现在学曾齐峰老师的初级,慢慢的消化,两年以后再学他的中级。

235 评论(15)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