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瞅谁啊
你的年龄还小,现在就交女朋友会严重影响你的学业。对方毫不客气拒绝了你,你觉得是打击了你的自尊心,让你感到委屈,这是正常的。她这样做一是因为没有交朋友的打算,以学业为重。二是即便交朋友,可能也没有想到是你。不过总的看,第一种可能性更大一点。这种被拒绝的打击几乎是每个男人都会经历的,你不要觉得天就塌下来一样。相反,快速忘记这件事,振作精神,集中注意力好好学习才是正确的选择。
壹秒钟变rabbiT
你才13岁呀,孩子,你的人生还有无数可能。我不敢说你只是被拒绝了而已,怎么就要寻死觅活。也许你是动了真情。可是,无论什么时候,都不能伤害自己的生命,这只能让爱你的人痛苦。如果真的喜欢,那就努力做最优秀的自己,靠魅力去吸引别人,也许,到了那个时候,你的境界又会不一样了,13岁正是充实自己的大好年华,什么年龄干什么事,感情深埋心底,不要在本该奋斗的年纪里荒废青春,给余生留下悔恨!加油!
有前有钱
接触过后现代尤其是叙事和焦点的朋友,想必对吴熙娟 周志建 黄锦敦 林祺堂几位非常熟悉。他(她)们均来自宝岛台湾,授课风格迥异,或风趣幽默,或安稳沉静,但其共同特点就是高超的叙事和焦点水平,这些均源自他们20年以上的咨询实践和教学经验。我很幸运,在刚接触叙事,就遇到他(她),并与之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一)林祺堂老师 与祺堂老师相识,只源于他的一句话――没有抗拒的来访者,只有不知变通的咨询师。当时,处于困顿中的我,无意中收听了中育心理的一次5分多钟的焦点微课,由此我知道了焦点,并当即决定去呼和浩特参加由他主讲的短期焦点短期治疗课程。课上,祺堂老师风趣幽默的讲课风格深深地吸引着每一位前来上课的同学。贴近――希望――能量――修行,焦点精髓就此被结构了。 “贴近”,源于叙事,这也是祺堂老师的焦点课程的独特之处。虽然焦点和叙事同属后现代,但还是有各自的特点。焦点,擅长短平快,直击人的心灵;叙事,强调慢炖,润物于细无声之中。祺堂老师将叙事的哲学观融入焦点短期,发展出不一样的焦点。 在内蒙这次课上,我从祺堂老师那里知道了“叙事”――他与黄锦敦老师8月份将在广州开设为期两年的叙事长程课。由此,我知道了叙事,时间是月。由此,我认识了叙事,走进了叙事课堂,并疯狂地爱上叙事。以下附上林老师的简单介绍: 林祺堂(中国台湾),临床心理谘商师,心灵魔法师。 现任台湾清华大学咨询中心心理咨询师,历任台湾实践大学家庭研究与儿童发展学系,台湾新生医护管理专科学校心理谘商中心主任,台湾新竹教育大学教育心理与谘商学系。 台湾彰化师范大学辅导与谘商学系博士,游历各级学校、企业、心理咨询机构、海峡两岸二十年以上心理咨询与治疗丰富的实践经验与授课经验。 学术专长与兴趣――后现代主义思潮下的心理治疗:叙事治疗、焦点解决短期治疗 督导:循环督导模式与自我统整。 隐喻治疗。 幽默在治疗中的应用。 (二)黄锦敦老师 如果说祺堂老师将我领到叙事门口,那么锦敦老师就是带我进入叙事这座神秘殿堂的人。 初见锦敦老师,是在开始的广州叙事长程课上。锦敦老师给人留下的第一印象就是他的小辫子,好玩吧?性格上,锦敦与祺堂完全不同,但两人是非常好的朋友,经常一起举办叙事工作坊。用“温润如玉”来形容锦敦老师其人,是绝不未过的。不仅如此,二十几年的叙事实践经验,成就了他独特的叙事个人魅力。由此,锦敦老师拥有了一大批忠实铁粉,追随着他台湾、香港、大陆等地上课。 以下是锦敦老师的简介: 黄锦敦,生于1969年,叙事治疗取向训练讲师,台湾知名督导与心理咨询师。 喜欢创作,从木工,手作灯具,发展治疗性卡片,写书,带领工作坊到生小孩觉得都是美丽的作品。 喜欢旅行,在移动中感受安静,在变化中体会简单; 喜欢叙事治疗,近年来持续投入书籍与治疗性卡片的创作。 已出版作品包括: 书籍: 《陪孩子遇见美好的自己》,《生命才是最值得去的地方》,《陪一颗心长大》,《生命的神秘配方》,《最想说的话,被自己听见》,《三根棍子乱讲话第一辑(有声书)》 治疗性卡片: 《哇卡:叙事治疗独特结果问句卡》,《哇卡二:生命故事卡》,《悟卡:叙事治疗重组会员对话卡》,《热情渴望卡》,《亲职卡:亲职对话澄清卡》,《情绪对话卡》。 想必,锦敦老师的书,很多朋友都读过了吧? (三)周志建老师 周志建,被称为“叙事王子”,心理谘商博士。台湾叙事治疗推广先驱。20年资深谘商心理师。疗愈光工作室主持人。台湾「叙事私塾」主持人。「自由书写」推广人。资深叙事取向咨询专业督导。「故事的疗愈力量」、「拥抱不完美」、「把自己爱回来」故事疗愈畅销作家。 初见志建老师,是月北京志建老师工作坊。志建老师是个特立独行的人,与锦敦老师是好朋友。生活儒雅而精致,至少在我看来是这样。这位大叔级的帅哥将自己活成了叙事,曾将自己的博客名字更新为“周叙事”(他说叫志建的人太多)。 他的叙事已走得很深,与锦敦具有完全不同的特点。如今,他在传统叙事的基础上发展出BEST身心疗愈(如若了解,请关注“叙事王子周志建”公众号)。如果你只是想疗愈自己,可直接参加他的工作坊;如果你想成为BEST疗愈师,我觉得还是应该有叙事基础的。我的同学已经在这方面做得很好了。如今,他的书也是很多读书会都会选用的书。想必,很多朋友都读过了吧或者正在读? (四)吴熙娟老师 熙娟老师作为叙事创始人迈克.怀特的嫡传弟子,将叙事从澳洲引进亚洲,如果没有她,就没有我们现在的叙事。她是志建 锦敦 祺堂三位的老师,业内非常受人尊重。 初见熙娟老师,是月底熙娟老师长春叙事一阶工作坊。那真是一个温柔的人,也是把自己活成了叙事的人。以下是吴熙娟老师的简介:叙事大师吴熙琄博士 叙事疗法创始人迈克•怀特老师唯一华人弟子,美国爱荷华州立大学婚姻与家族治疗博士,美国国家婚姻与家族治疗协会认证督导,美国哈佛大学剑桥医院婚姻与家族临床中心顾问与督导,美国爱荷华州立大学婚姻与家族治疗博士。 吴熙琄最早将叙事治疗引入台湾,在香港、新加坡、日本等地举办多场叙事治疗工作坊,为亚洲咨询师进行培训为多部华语叙事著作进行导读。 (五)我与四位老师的合影
长亭不再送别
按我自己的经验是目标转移,把关注点转移到别的地方,多培养一些自己的兴趣爱好,比如我自己喜欢养养花草,看看段子,看看书。最重要的一点是要多去运动,有氧运动。多排汗,有助于排出体内多于的负能量,负面情绪。
倍笨儿9999
心理书阅读:《生命的重建》
《生命的重建》这本书是作者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感悟向大家介绍应该怎么创造卓越的人生。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心理书阅读:《生命的重建》的相关内容,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生命的重建》作者:露易丝·海
露易丝·海(Louise Hay),国际知名心灵导师和演讲家,美国新时代运动领袖,被全球媒体公认为“自主运动”的创建者,著有《生命的重建》、《生命的重建(实践篇)》、《生命的重建(冥想篇)》、《治愈你的身体》等众多畅销书。她的著作被翻译成26种不同语言在35个国家发行销售,总销量近5000万册。自1981年担任心灵导师以来,露易丝·海已帮助成千上万人改变自我、挖掘自我潜力、实现个人成长和自我治愈。她是海氏出版社(Hay House Inc.)的创始人和负责人,旨在启发人们运用心灵康复治愈各种身体和心理疾病。
谢丽尔·理查森(Cheryl Richardson),《纽约时报》畅销书作家、身心灵导师,著有《轻轻松松如意生活》、《改造人生》、《为生活而雀跃》、《与雅致的亲密接触》以及《极致自我关怀的艺术》等。
她的人生从42岁开始。走过不幸的童年、破裂的婚姻以及癌症的阴影,露易丝·海从一名普通家庭主妇,一路成长为美国新时代运动领袖人物、伟大的心灵导师,用她的智慧和博爱影响和疗愈着世界各地无数的人。
如今,84岁高龄的露易丝·海首次坦承自己40年来的心路历程,并与作家谢丽尔·理查森共同探讨了一系列重要而实际的话题,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感悟,赋予每一个人创造梦想中卓越生活的必要工具:
·如何通过转变思维,来改变你的人生体验
·如何规划每一天,从而度过这一生
·如何化解对你造成障碍的习惯,包括金钱观念、相处模式
·如何面对衰老和死亡,从而更加爱自己、爱身体、爱生活
这是一场大师级的对话。但细读开来,又如与闺蜜夜谈,和死党共进午餐,轻松浅显、深及心灵。阅读过程中,你会逐渐发现,你也有能力创造自己的卓越生活,成就属于你的非凡人生。
《生命的重建》
导言(1)
我写好了这本书,希望同你一起分享。这本书与我的另一本蓝皮小书《治愈你的身体》有一部分内容是重合的,那本书已经作为心理模式导致身体疾病的权威著作被广泛接受。
在这本书里我安排了一个“会谈”(见第一章),就好像你作为一个客户来我的咨询室一样。
如果你每天做书中列出的练习,在你读完这本书之前,你的生活就会改变。
我建议你先将本书通读一遍,然后开始第二遍的精读,深入地做每个练习。
如果条件允许,可以与一位朋友或家人一起学习。
每一章都是以一个论点开始。其中的每一个论点都非常有用。用两到三天学习每一章。每一章开头的论点要多读多写。
每一章都是以积极的宣言结束。这是一个使你建立积极观念的流程,每天应反复诵读这部分。
在这本书的结尾,我忠实地叙述了我的—段自传——《我的故事》。我用自己的经历告诉大家,不管我们来自哪里,或者我们的出身是多么卑微,我们都能够把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好。
当你带着这些观念工作时,请记住,我的爱和支持与你同在。
露易丝·海
我们的生命经历,完全是我们自己造就的。
我们的一思一念,都在创造我们的未来。
最富有力量的是“当下”,而不是过去或将来。
每个人都受到自我憎恨和内疚的伤害。
每个人都认定自己“我不够好”。这只是一个念头,它是可以改变的。
我们创造了我们身体的每一个称为“疾病”的东西。
对我们最有害的是怨恨、批评和内疚。
丢弃怨恨甚至能够化解癌症。
我们必须原谅过去并宽恕每一个人。
我们必须愿意开始学着去爱我们自己。
现在就开始赞同和接受自己是积极改变的关键。
当我们真正爱自己的时候,我们生活中的一切都会运转正常。
尽管生活不断变化,在这无限的生活中,一切都是完美无缺的。
没有起点也没有终点,只有物质和经验持续不断地循环、再循环。
生命永不停滞,每一个时刻都是新生的、新鲜的。
我具有创造自我的特殊力量,这种力量使我们能随心所欲地创造。
我欣喜地知道我有力量按照自己选择的任何方式使用我的头脑。
生活中的每个时刻都是我们弃旧迎新的起点。
让我们就在“当下”作一个全新的开始吧!
在我们世界里一切都很美好。
第一章我所相信的(1)
智慧和知识的大门永远开启着。”生命非常简单,我们所付出的,转眼就能将它们收回来。
我们真的会变成我们自己所想的那样。我们认为自己好,自己就会更好;认为自己坏,自己就会更坏。所有我们生命中的痛苦和愉快,都完全是自己造成的。我们所思所想的“因”,就是在创造将来的“果”。别忽略我们的一思一想,一言一行,那些我们所思所想,所说所做的,都在创造我们的将来。
对自己制造的一切,我们不能将责任推给别人,责备别人;我们应该知道——如果有错,错在我们自己。没有人,没有地方,也没有任何事物具有超出我们自己的力量,因为“我”是自己惟一的思考者。当我们在自己的头脑中创造宁静、和谐与平衡时,我们将发现它们同样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
人们常常讲以下的两句话,你不妨想想,哪一句话是你自己也常说的?这两句话是:“所有人都对我别有用心,不怀好意。”
“所有人对我都有很大的帮助。”
别轻视这两个不同句子的力量,它们往往会创造出截然不同的经验。我们的生活和我们自己都会变成我们心中所相信的那样。
我们的.想法和信念总能变成现实
从另一方面看,我们的潜意识接受我们所相信的一切。既然我们所相信的总会变成现实,那么,我们当然应该选“所有人对我都有很大的帮助”作为行为准则;而不应该选“所有人都对我别有用心,不怀好意”来指导自己的行为。
世界总是接受我们自己对自己的评价
世界只接受我们自己对自己的评价。如果你坚持相信生命是孤苦的,没有人爱你,那么,你的世界很可能真的孤苦和没有人爱——因为你自己躲在阴暗处,太阳自然照不到你。
然而,如果你愿意抛弃这种信念,相信“到处充满了爱,人们爱你,你也爱别人”,并坚信这种新的信念,那么你的世界就会变成这样。可爱的人将会走进你的生活,原先就在你生活中的人也会变得更加可爱,你会发现,你更容易向别人表达你对他们的爱。
我们大部分人,都有偏执的思想、错误愚蠢的信念
这并不是在责备谁,因为在某个特定时刻,我们每个人都在尽可能地努力做到最好。但是,如果我们知道,我们可以活得更好一些,为什么不尝试用别的方法把自己改变一下,使自己做得更好呢?你不要因为自己的现状不佳而看低自己,你阅读这本书就说明你已经准备要开始生活中新的、积极的改变。请承认这一点。“男儿有泪不轻弹”,“女人不能管理金钱”,这些局限性的思想令人难以忍受。
我们还是孩子时,就受到周围大人的影响,学习如何看待自己,如何看待生活这是我们学习如何思考自己、如何思考世界的方式。现在,如果你与整天闷闷不乐的人、易受惊吓的人、罪恶的人或是易怒的人一起生活,那么你将学到很多关于自己、关于生活的消极的东西。
“我从来没有做对过任何事情。”“这是我的错。”“如果我发怒,我就是个坏人。”
这样的信条会造就令人灰心丧气的生活。
我们长大成人以后,会重复我们父母的情感模式
这无所谓好坏对错,这是我们内心深处对“家”的认识。我们不妨冷静地想一想,现在已经不再是童年了,但很多时候,我们对待别人的态度,仍然像对待我们自己的母亲或父亲一样。有多少次你找了一个“只是像”你的父亲或母亲的情人或老板?
同时,我们用父母对待我们的方式对待我们自己。我们用同样的方式责备和惩罚我们自己。当你用心倾听时,你甚至能听到那些词汇。如果当我们自己是孩子时接受了爱与鼓励,我们也用同样的方式爱我们自己、鼓励我们自己。
“你从来没有做对过任何事情。”“都是你的错。”你是否时常也对自己这样说?
优质心理咨询师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