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页作废啊
我不支持。我觉得一个老师的教学效果不是靠惩罚学生就能提高的。我们可以有奖励机制,但是惩戒不建议有,一旦有了惩戒权,在老师手上应用不当的话,容易造成学生伤害事件。
么么哒哒啦
第一步是健全预案体系,扫除死角。支队本着“打一仗进一步”的理念,在原有预案库的基础上不断总结归纳,针对各类新型突发性案事件进行善后总结,提炼处置战法补充到预案体系中。定期组织支队民警开展学习,做到准备在先、预见得体,让全体民警都熟练了解各种应对预案,提高反应速度,做到处变不惊。第二步是举一反三,强化战术技能训练。细化与预案相对应的实战技能,加强个人警务技能与战术训练,使民警有针对性地强化擒拿对抗配合、盘查搜身、驾驶、射击等基本技能,并能够熟练运用驱逐性、制服性、约束性的警用装备;积极开展现场处置模拟演练,提升民警根据现场局势采取机动灵活的战术以掌握主动权的能力。第三步是完善预案保障,提高装备使用效率。完备的装备是有效处置的基础,也为民警安全提供了有力保障。支队结合预案要求与实战运用情况,落实装备管理责任制,配齐、配强个体装备,改进、完善集体装备,及时更新维护装备,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新,种类多样、齐备随用”,凭借强大的装备优势增加突发事件处置的成功系数,提高一线民警的自我保护能力和依法制止暴力伤害的能力。
杰爱小吃
我是APA和ACA的会员,在上职业伦理学课程时我们讨论过这部电视剧。首先,这部剧在HBO播过但并没有火(比较吸引人的一点,本剧编剧是加西亚·马尔克斯之子)。本剧观众大多是非专业人士,且没有任何心理咨询的经验。整部电视剧场景基本都发生在心理咨询师的工作室(家)里,心理咨询师看似是经典精神分析的附庸者(在美国,心理咨询专业领域的很多人对精神分析本身是很排斥甚至鄙夷的)。再说剧情,充斥着有悖心理伦理学的问题。比如第一集中,心理咨询师明显察觉到Laura对他产生了爱情(用精神分析术语叫移情transference),APA ethical codes规定,心理咨询师发现病人移情,自己无法有效处理时应该及时转介。又如受伤的体操运动员撒谎那集出现了心理咨询师的夫人,这些都是unethical的,在美国是会被吊销执照的。在北美从事心理咨询、医学或者其他关注人类身心健康的工作,伦理学都是重中之重,甚至比心理咨询师本身的能力(competence)更为重要。不过扪心问诊中心理咨询师本身的personality还是挺好的。
粘土宝宝
本人一直是反对教育惩戒的。但也有老师赞成教育惩戒。这里面涉及到两个问题:
一、本人为什么反对教育惩戒?
二、什么是惩戒?他人眼中的惩戒和我眼中的惩戒是不是一回事?
先说惩罚不属于教育手段。
“体罚是权威制度的残余,在时代的意义上说它已成为死去的东西;它非但不足以使儿童改善行为,相反地,它是将儿童挤下黑暗的深渊。” ——陶行知
“惩罚是一种敏感性极强,不无危险的教育手段。教师应该把自己放在儿童的位置上,就会相信儿童是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改正错误的。有时宽容引起的道德震动比惩罚更强烈。”——苏霍姆林斯基
“棍棒下成长起来的孩子,心灵更为懦弱,更为固执。“——蒙田
一、从教育学原理上看,教育不能用惩罚。
教育只有在老师尊重学生人格,与学生人格平等的基础上才能达到教育的效果。而惩罚是把老师摆在执法者的位置对学生施予处罚,没有体现与学生的人格平等,更没有尊重学生。从教育的目的看,教育的本质是引领学生向善。而惩罚本身却是对学生施予恶。所以,惩罚不符合教育学原理。
二、从心理学原理来看,教育不能用惩罚。
老师对学生实施惩罚,其原理是让学生产生害怕、畏惧等心理,从而不敢再犯类似的过错。但是从心理学上看,害怕、畏惧的心理会导致学生产生自卑,丧失自信,从而影响学生的身心发展。
比如,陕西商丹王老师辱骂学生婷婷事件,导致本来很活泼的学生,变得沉默寡言,即使星期天也不下楼、不出去,整天呆在家里。尽管婷婷没去做心理诊断,但从婷婷行为看,已经给她造成了很大的心理伤害。
所以,从育人的角度来讲教育,教育不需要惩罚,也是不能惩罚的。
三、为什么有些老师要用惩罚呢?
个人认为有两个原因:一是发泄老师自身的不满或愤怒情绪。二是想不出或者不愿意用其他办法。
再来说惩戒与惩罚的关系。
第一、从概念上看,惩戒就是惩罚。
根据《现代汉语词典》(吉林教育出版社)134页,“惩”条目:
【惩】处罚;警戒
【惩戒】用处罚来警戒。
【惩罚】惩治,处罚。
从这个解释看,惩戒多了警戒的意义。但反过来设想,惩罚难道就没有警戒作用吗?或者说,惩罚不管被处罚者戒不戒吗?显然,惩罚本身就包含有警戒的含义。而且,从“惩”字解释看,已经包括了“警戒”含义。
所以,从惩戒与惩罚的含义看,没有本质区别,都是通过处罚以达到警戒的目的。
第二、驳斥“惩戒不是惩罚”的文字游戏。
看了网上很多关于惩戒与惩罚的文章,认为惩戒不等同于惩罚的观点归纳起点主要是以下两点。
一、目的不同。
惩戒强调结果与目的达成,即让学生改正错误,即重在“戒”。惩罚往往只注意处罚的取得本身,不关注结果,即重在“罚”。
这个就有点“书生意气”了。怎么判断“惩”的目的是为了“罚”还是为了“戒”?难道去问老师吗?比如老师打学生,你问他这是“罚”还是“戒”?
我想老师肯定会说“我要让他记住这次教训,以后不再犯错。”而不会说“不打不解恨,气死我了。”
所谓“目的”,是主体根据心中的期望而设想的一个结果,这个结果尚未达成。也即是说,“目的”未实现之前,他人是不清楚的,除非主体预先告诉他人。但主体说出的话是否就代表主体内心的真实想法呢?
二、手段不同。
惩戒是一种教育方法,以不损害受罚者的身心健康为原则。惩罚以治人为出发点,往往损害受罚者的身心健康。
首先,这一说法本身不成立。因为到目前为止,没有任何一个法律法规里写了“惩戒是一种教育方法”。
其次,在实施“惩”的过程中,如何判断有没有让学生的身心健康受损害?从心理学角度讲,再轻的“惩”都会让学生的心理受影响。
再者,“惩罚以治人为出发点”。那么,“惩戒”的出现点就没有治人了?“惩”本身就是一种治人手段。
当然,还有人说,只要学生不追究就不属于惩罚。这就是强词夺理了。
综上所述,惩戒就是惩罚。
前面从概念上分析了惩戒就是惩罚。但仍然许多老师认为惩戒不是惩罚。除了前面的文字辩解外,还有另一个可能的原因,就是这些老师把我认为不是惩戒的方式当作惩戒。
一、2018年11月22日下午常州市局前街小学召开了一场关于实施教育惩戒的听证会,邀请了5名学生代表、12名家长代表和部分教师代表,以及由律师、法官、心理咨询师组成的专家代表参与,共同讨论校园惩戒应如何开展实施,并希望建立惩戒制度。
这一行为引起热议。在接受采访时,常州市局前街小学校长李伟平回应称:惩戒不是真的要打,会严格区分惩罚和惩戒。
此次讨论的教育惩戒的实施方式共有8种:
批评、加倍劳动、取消部分特权、没收、工整坐着、诵读、隔离、陪读。
二、今年3月16日,人大代表周洪宇也提出了提案,要求给予老师惩戒权。周洪宇代表的提案中,惩戒包括六个方面的处理措施。
从这两个方案来看,这些处理方式我认为就是教育,而不是惩戒。如果把这些处理方式当作惩戒的话,我也赞同教育可以有惩戒。
只是,个人认为把这些处理方式应该就叫做正常教育,不要用”惩戒“二字更好。一则可以避免个别老师借惩戒的名义把惩戒范围扩大。二则避免部分不理解惩戒的家长混淆惩戒与惩罚,带来矛盾。
第一、上面讨论的惩戒方式还没有法律行文,其中某些方式能不能实施还有待商榷。
如“加倍劳动,取消参加集体活动、让家长带回家教育”等,家长会不会认为这些方式也侵犯了学生的合法权益呢?
所以,目前对于这些方式的使用要慎重,个人认为可以先征求受惩戒学生的意见,看学生认不认可。如果学生不同意,就不要强制实施了。
当然,最好待到新的《教师法》出台后,再按其中的规定执行。
第二、在惩戒规则制定之后,必须召开家长会,告知家长并征求家长意见。
由于学生是无民事行为能力或者限制民事行为能力的人,需要家长监护。因此,所有施予学生的行为方式都要告知家长,让家长清楚。只有家校合作,才能把学生教育成人。
第三、学生违纪之后,应先交流沟通,在沟通的基础上再实施惩戒。
学生毕竟是未成年人,思维相对简单。对于学生应以教育为主,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学生的行为。能够通过”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方式达到目的的,决不惩戒。
在教育无效的情况下,实施惩戒之前,必须给学生讲明,他违反了什么纪律。并告诉学生,根据什么法规将要给他施予什么样的惩戒。让学生认识到犯了错,将是会受到国家法律法规制裁的。
第四、实施惩戒之后,还要找学生交流意见。
惩戒不是目的,惩戒之后老师还要跟踪教育,以免学生重复犯错。
第五、对学生要尊重人格,哪怕是惩戒也一样。
每个人都有自尊,犯错的学生同样也有自尊。因此,实施惩戒时要以尊重学生人格为前提。如有些惩戒最好在私下进行,不要在班上公开。既不要公开惩戒,也不要在惩戒之后公开宣讲。比如“批评,带回家教育”等,最好不要让其他学生知道。
让所有学生知道惩戒规则就可以了,教育不需要“杀一儆百”,教育不是法庭执法。
综上所述,教育要遵循法律法规,以教育为主,惩戒为辅。让学生健康成长的同时,传授学生基础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为国家输送有用人才。
红色高跟鞋H
(一)强化警察危机意识要增强警察面对突发情况时的处突应急能力,首先就要强化警察危机意识,加强危机教育,树立居安思危的意识,做到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时刻保持对监狱突发事件的敏感度。监狱要利用会议、板报、手机短信、标语等各种途径,及时宣传各类突发事件可能对监狱形成的破坏力,对警察自身安全的威胁力,培养警察的警觉和参与意识,不断增强警察快速高效的应急意识、积极主动的沟通意识,杜绝警察对突发情况麻木不仁事不关己的消极状态。(二)建立应急处突“金字塔”人才队伍监狱警察因为年龄、个人身体素质、岗位业务不同,不可能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为处置突发情况的精英,正如不是所有的士兵都可以成为将军一样。所以,监狱在增强警察处突专业能力培养方面,要实事求是,针对警察的个人情况扬长避短,分批分层进行不同侧重点的处突培训。1.成立应急处突领导小组。应急处突领导小组是“金字塔”的塔尖,主要由监狱领导班子成员组成,由监狱长担任领导小组组长,其它监狱领导为小组成员,负责监狱突发事件的总体防范、全盘指挥和处置决策。监狱领导成员都是身经百战经验丰富,并且有机会参加司法部、各类高等院校的举办的应急处置培训,他们比普通警察有更开阔的视野,更丰富的应急处突决策能力和指挥能力。2.成立应急处突特警队。特警队是金字塔中最靠近塔尖的部分,他们的职责是警力协防、突击性任务警戒、重特大狱情处置、快速反应处置监内突发事故。特警队人数配置在30到50人左右,成员由监狱从机关科室和监区的年轻警察中挑选心理素质好、体能素质好,擒拿格斗术好、力量和反应速度快的警察组成。特警队的组成人员要包括一定比例的监区、科室领导、管教警察、医生、心理咨询师等。对这部分警察要作为应急处突的专家队伍(“种子”)来重点培养,主要培养他们应急处突的敏锐的洞察能力、快速反应能力、应急指挥能力、应急谈判能力、心理危机干预能力等五种最基本也是必须的能力。特警队员要熟悉监狱所有的应急处置预案,对监狱的重点要害部位和防范措施心中有数。而且,要确保每天24小时都有3-5名特警队员前驻监管区,在监狱出现突发情况的第一时间就到达现场,在监狱领导到达现场之前,指挥监区值班领导、当班警察并就近召集其它监区的警力迅速开展应急处置工作,为监狱作出快速反应赢得时间。3.建立监区处突骨干队伍。监区应急处突骨干队伍由各监区领导组成。这部分人员是金字塔的中间部分,人数比特警队伍多,是应急处突工作坚不可摧的中坚力量。因为各个监区每天至少有一名领导在监管区值班,三大现场发生突发情况,在特警队员到达之前,监区领导是现场指挥处置的第一人,所以监区领导必须熟悉本监区的所有应急处突预案,对本监区的狱情、犯情全盘掌握,对本监区三大现场重点要害部位的防范情况要一清二楚。在监区发生突发情况时,能马上指挥调动本监区警察迅速应战。4.构建一线警察应急处置队伍。一线警察直接在三大现场管理罪犯,他们遇到突发情况的机率最高,人身安全受到威胁最大。这部分警察是“金字塔”的塔底部分,他们是处置突发情况的最根本最基础的力量,根基不牢地动山摇。所以,一线警察的处突能力是最重要的。在突发情况发生的时候,他们首先要保证自身安全,并且第一时间发出警报,按照应急处置预案快速进行现场指挥控制。
优质心理咨询师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