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4

  • 浏览数

    218

miss樱桃小米虫
首页 > 心理咨询师 > 心理咨询师治疗孩子拖延症

4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海螺拍客

已采纳

孩子磨蹭,拖延的毛病是从小养成的,要让他自己做事情。不着急什么,只玩什么,拉到这样来对待小朋友,他会用改正他的。拖延磨蹭的毛病。

心理咨询师治疗孩子拖延症

322 评论(8)

jasmine1995

国庆长假结束了,2019年的假期余额已经用尽,下个假期要等到明年了。

与大人们一样,面对上课,孩子们也有万般无奈:近日,一趟飞往广州的航班上了热搜。

原来,整个航班的小学生都保持了统一的姿势——在飞机上狂补作业!

为什么会出现孩子们齐刷刷在假期最后一天的返程飞机上补作业的“感人画面”呢?令人哭笑不得的背后,很有可能是 “拖延症” 在作祟哦!

在大人眼里,磨蹭的小孩真是无处不在,而且无事不磨蹭。做作业、吃饭、穿衣服、系鞋带……做什么事都慢吞吞的。

孩子爱拖延的原因,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七类,宝妈宝爸们可以分析一下,有没有符合自己家孩子的哦,然后再试试对应方法,帮孩子早日告别“拖延症”~~

01 极易忽视的生理原因

美国心理学家、《教养你失控的孩子》(《Parenting Your Out-of-Control Child》)一书的作者George M. Kapalka博士认为,孩子一直拖延、抗拒写作业,很可能是 学习困难症 的信号。

后天成长环境同样可能引发生理原因的拖延。长期不好好吃饭、不好好睡觉,孩子也会变得拖延。“因为孩子的 精力都流失掉 了,做事当然提不起精神。”

对应方法

因生理原因造成的拖延习惯,父母可以帮孩子进行适当的补养。比如,让孩子早点睡觉,增加 体育 锻炼,适当食补等等。孩子身体强壮了,精力充沛了,做事自然更有劲头。

02 “完美小孩”害怕失败

这样的“完美小孩”后面往往有严厉、挑剔的父母,无论孩子做什么,大人都能挑出毛病。久而久之,造成了孩子眼高手低,缺乏行动力,跌入拖延、磨叽的行列。

著有《拖延心理学》(《Procrastination》)的美国资深心理咨询师Jane B. Burka认为,“拖延的毛病,既非恶习,也非品行问题,而是由 恐惧 引起的一种心理综合症”。

对应方法

家长应该让孩子知道犯错是做好任何一件事的一部分。让孩子知道,犯错是OK的,不完美和失败是有区别的。与此同时,父母则要避免把结果看得比过程还重要。

此外,父母应更多注意孩子做了什么,而不要老注意孩子还没做什么,否则会蚕食孩子的信心,通过宽容、鼓励让孩子消除顾虑与恐惧。

03 不了解做事的目的

如果一个孩子不了解自己的角色和做事的目的,就倾向于不想做。

“为什么又增加课外班?为什么取消掉我的周末 游戏 时间?”小孩子对大人不满,他没有更好的办法表达,于是 便消极抗议 :“我不愿意”。父母越催促,孩子越拖延。拖延便成了孩子对付大人的“有力武器”。

对应方法

给孩子选择,但不要太多。如果孩子想先看电视,再写作业,也是可以的,但一旦达成约定,就要执行。通过肯定、守信和尊重交还孩子的自主权,调动孩子掌控自己生活的积极性。

04 习惯依赖

在很多独生子女家庭,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连学习、玩乐都有人“侍候”,甚至很多应由孩子自己做的选择和决定都被家长“代理”了。

长此以往,孩子就形成了强烈的依赖心理和习惯, 对自己的事缺乏参与感 ,总是很有“耐心”地等着家长“解围”,拖延就这样形成了。

对应方法

家长应尝试走下“火线”。如果你总是冲上去救火,孩子就会明白,拖延到最后一刻就能“被解围”。而且,“救火”太过频繁,也等于在向孩子发送信息——你不可能独自做好。

05 即时满足,玩痛快再说

人性本来趋利避害,对于自己不喜欢的事情哪怕再重要,先顾了眼前的玩要紧。孩子的自控能力弱,所以更屈从于快乐本能,拖延着不去做那些大人认为正确的事情。想必在飞机上狂补作业的小朋友们就多属于这一类原因了。

对应方法

时间管理很有效,通过学习、生活习惯的训练,逐渐让意志力战胜本能。

06 被大人怀疑而自我否定而拖延

如果孩子每每遇到事情,还没开始做,就已经解读到父母的内心话“你能做好吗?”如果父母总是用怀疑的眼光来看待孩子,久而久之,孩子将父母的不信任,内化为自己没有能力做好。既然都预先知道会失败了,谁还有动力去实现它呢?当然是能拖就拖。

对应方法

大人发自内心的信任,是最佳的治愈良药。你欣赏的眼神,鼓励的微笑,会成为孩子提速的加油站。孩子每按时做完一件事,父母就可以在日程表上贴一个小星星,如果孩子收集了足够多的星星,就给予奖励。此外,赞美孩子的计划、打算,激励孩子按时完成。

07 时间有的是

还有一个造成拖延的很大原因,就是孩子觉得完成任务的时间有的是,对孩子来说,如果事情不紧急,就很容易拖延。比如写作业,本来好多天的假期,就这样在不知不觉中,将时间拖到了最后的最后。

对应方法

帮孩子设定一个deadline,提早完成的话,发放额外的奖励。如果你期望孩子8点上床睡觉,7点45分孩子就做到了,你可以说“我们可以再额外读一段故事了,因为今晚你这么早就上床了。”最终,孩子会明白按时完成是好的,早早做完就更好了。

最后,我想提醒宝妈宝爸们, 也 不能一味希望孩子按照自己的想法、节奏行事,尤其不能过分催促孩子 。要知道,孩子与大人的生活、生理、生命节奏都是大不相同的。 孩子有自己的节奏 ,对他们而言,感觉最舒服、最顺畅、最好玩、最有利的就是顺应自然的生理节奏。

因此,家长和孩子要通过磨合,达成一种“共存”的和谐状态,家长不应打断孩子“乐在其中”的兴致,要发现、找到并尊重属于孩子个人的“独特节奏”,在 “让孩子慢慢长大”和“凡事都拖拖拉拉”之间找到平衡点。

163 评论(11)

QQ荔枝蜜

孩子写作业动不动就拖到半夜,练琴弹几首曲子也要拖好几个小时,连洗脸、刷牙这些分分钟就能完成的小事,也得拖个把小时。孩子的拖延让我想不通,这么简单的事,至于拖这么久吗?这孩子怎么这么气人!

如果时光倒流,我们能回到童年,想一想,当我们还是孩子的时候,是不是一个不磨蹭、不拖延的孩子?

A. 是

B. 不是

很多父母一下子就被这个问题问住了,似乎忘记了童年时我们也曾经是一个让父母头疼的磨蹭小孩。回想一下,当你还是孩子的时候,你希望父母如何看待你的拖延?

A. 奖励,“乖,做完作业就给你买棒棒糖去!”

B. 惩罚,“再不快点儿写,今晚就别看动画片!”

A选项,孩子都喜欢奖励,但不管奖励的是什么,时效性都比较短。孩子兴趣变化太快,奖品能勉强让孩子改变拖延一小会儿,用不了多久,拖延又会卷土重来。

B选项,孩子都讨厌惩罚,不管惩罚的力度大小,无一例外都会激起孩子的恐惧。一旦恐惧感被激发,结果一定不会如父母所愿。这样非但治不好拖延,还容易激起孩子的逆反心理,残存的那一点儿意志力也会被吓跑。

别说孩子,大人也有拖延症,越是难的事,越容易拖延。既然从小孩到大人,不管成就高低、年龄大小,统统都在拖延,那么其中一定隐含着人性深处没有被发现的奥秘。

美国心理治疗师和家庭治疗师萨提亚认为,每个人的“自我”就像一座冰山一样,能被看到的只是表面很少的一部分,大部分藏在更深处、不为他人所见的海平面之下。

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资深心理咨询师简·博克和莱诺拉·袁花了25年时间研究拖延行为背后的深层心理原因,他们发现最重要的原因是恐惧。怕拿不到棒棒糖吃,怕被爸爸妈妈责罚?这只是表象,深挖下去,其实孩子最怕的,不是得不到棒棒糖或被责罚,而是怕做不成爸爸妈妈眼中的好孩子,做不成同学眼中叱咤校园的榜样。孩子们越想做好、越想被认可,越容易害怕。

如果让孩子不拖延的方式是恐吓,会让他们更害怕。本就因为害怕而拖延,而害怕的叠加,会让拖延越来越难根治。用错了药,一定会病入膏肓。

不是制造恐惧,而是给予人类最需要的归属感和价值感。归属感和价值感藏在孩子心灵深处的潜意识中,甚至连孩子自己都听不到这个微弱得不能再微弱的声音。“我到底有没有被爱?”“我到底重不重要?”“当我拖延到谁都忍不了的时候,连我自己都不相信能完成的时候,还会有人相信我吗?”

当一个孩子真的想放弃,那他会干脆就不做,而不只是拖延,更不会纠结,也不会在你面前叽叽歪歪。他在你面前所有的拖延行为都是想告诉你:妈妈(爸爸),我碰到困难了,我不知道怎么做才能让我重新找回做人的归属感和价值感,你能帮帮我吗?

我敢打赌,如果孩子直接跑到父母面前说出这番心里话,所有父母都不会责骂这样一个如此向善向好的孩子。但是孩子偏偏喜欢通过让大人抓狂的模式表达这份藏在“冰山”下的归属感和价值感。你的孩子是哪一种呢?

B. 夺权式拖延。 孩子和父母对着干,催得越凶,做得越慢。比如父母催写作业,过了1小时孩子还没去,不断挑战父母的容忍底线。

C. 报复式拖延。 孩子专挑父母最在意的事拖延磨蹭。比如父母在练琴这件事上批评过孩子,孩子就非在练琴这件事上拖得最严重,专挑父母的弱点戳。

D. 放弃式拖延。 破罐子破摔,父母磨破嘴皮地劝,孩子也纹丝不动。父母心里着急却无能为力。

同样是孩子写作业拖延,模式不同,解决方法也不同,如果识别不出来是哪一种模式,光靠认同归属感和价值感,也无法找到拖延的解药。尤其是父母被孩子搞得身心俱疲、晕头转向时,根本想不起来是哪一种拖延模式——没有任何岗前培训教会父母如何面对拖延模式迥异的孩子。

最忠诚的永远是自己的感受。

是的,你没有听错,没有什么比自己的感受能更迅速地识别别人的拖延模式,尤其是让我们如此牵肠挂肚的孩子。

当你感到心烦、内疚,孩子一定是黏人式拖延。

当你感到生气、挫败,孩子一定是夺权式拖延。

当你感到伤心、难过,孩子一定是报复式拖延。

当你感到失望、绝望,孩子一定是放弃式拖延。

比如,我会对女儿说:“小米,请你帮我设置20分钟闹钟,妈妈和你一起,你写你的作业,我写我的书稿。20分钟后,你来叫我,你帮我检查我完成了多少字。”让孩子帮忙,孩子觉得自己是被妈妈需要的,妈妈是真心请自己帮忙,自然就不会再一遍遍用黏人的方式来寻找归属感和价值感。

比如,我会问女儿:“小米,语文、数学、英语这三门作业,你先写哪一科?”“数学这两本练习册,你先做哪一本呢?”“这本练习册第35页和第36页,你先做哪一页?”“这三支铅笔,你选哪一支来写呢?”给孩子的选择越多,孩子越容易找到掌控的感觉。写作业的顺序、文具的选择可以百分之百放权给孩子。就像成年人去上班,如果用什么笔写字都不让选,哪个成年人会做到毫无怨言并高效、准时完成工作,没有一丝一毫的拖延呢?“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再小的孩子,也有基本的选择权。

比如,我会和女儿沟通:“小米,妈妈批评你时,你心里是什么感受?”“我猜你很难过,才会故意说难听的话,你也不想这样说,对不对?”“如果让你给难过打分,从1到10,你有多难过,你能告诉妈妈吗?”“有10这么难过呀!我们一起做些什么能让你感觉好一点儿呢,是抱抱还是亲亲呢?”

报复式拖延最具有迷惑性。孩子想要的是自己的感受被承认,当心乱如麻时,不管是父母还是孩子都无法准时、高效完成任务。表面上的拖延背后是难过的感受,当感受修补完毕,自然就不再拖延。

比如,我会对女儿说:“小米,妈妈爱你,不管你会不会这道题,有没有按时做完作业,妈妈都不会放弃你。我陪你,咱们先看第一行第一个字,其他的字先不看、也不想,看着它你想到了什么,能告诉妈妈吗?不急,慢慢来。”

及时给予孩子爱和信任,给孩子归属感和价值感的提升,再破罐子破摔的孩子,也有“复原”的可能性。

只看到拖延行为的冰山一角,没有看到背后蕴藏的心理需求,那么用任何方式的奖励和惩罚,都会像“泰坦尼克号”巨轮撞到冰山一样。要想让拖延行为发生改变,第一步是从孩子的心理需求入手。

只有先搞清楚自己的感受,才能快速识别孩子到底是哪一种拖延模式,就不怕自己帮不到孩子了。

332 评论(11)

我可不是吃素的

有拖延症的孩子,做事拖拉,效率不高。写作业的时候爱玩橡皮、铅笔,没写几分钟就要去厕所,一天下来作业也没写多少。做事没有积极性,也没有合理安排。

所以,家长可以帮助孩子:

102 评论(12)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