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5

  • 浏览数

    176

鲜嫩的小豆芽
首页 > 心理咨询师 > 心理咨询师罗伯特朗宁

5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偶是九九

已采纳

毕淑敏 当代的

心理咨询师罗伯特朗宁

267 评论(12)

qiuchi0808

本文首发于新浪博客心理师金尚、公众号金尚小时空。 何谓人格解体 人格解体,作为一种人类的感觉体验,并不是什么新鲜事物。很多时候是大脑对抗无法承受的巨大心理创伤时的自然反应,比如应对法西斯集中营的心理防御。在某些情况下,为了活下去,大脑会自动将自己与外界环境隔绝开来。当然,长期长久的严重的躯体性或情绪性失眠,也会导致对现实世界的不真实感觉,从而出现“人格解体“。对他们来说,人格解体创造了一个绝对安全的内心世界,没有任何事物能对他们的心绪产生影响,然而代价也非常的高:感觉不到喜怒哀乐。 当然这种人格解体的感觉,每一个患者的感觉和感受都不尽相同。因为每个患者都有自己的人生经历和不同的生活体验,所以人格解体的感受也是各种各样。有人觉得自己不是这个星球上的生物,与万事万物隔着看不见的气流;人有觉得自己是一具行尸走肉,没有任何喜怒哀乐;有人听他人说话的声音就像是在水中听声音一样,遥远而空洞;有人觉得周围的人面孔变形,像是认识又好像不认识;有人形容说看不出天空的颜色,如果要勉强看,那也是灰色的;还有人在照镜子的时候,觉得自己比陌生人还要陌生;有人固执地觉得自己在另一个平行世界………. 现在你知道了,原来你是患了人格解体,原来世界上还有很多人有着和你一样的病症,你并不孤单,你并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这里有一个心理测试,可以测试一下你是否患了人格解体。 原作: Overcoming Depersonalization Disorder 译者:Cain 1. 你是否感觉内心空洞? 2. 你是否感觉失去了自我? 3. 你是否感觉自己像个旁观者,正站在自身之外远远看着自己? 4. 你是否感觉自己像个机器人? 5. 你是否麻木,无法感觉到情感,即使你知道本应该有的情感是什么样的? 6. 你是否会将自己的生活形容为“行尸走肉”? 7. 周围的环境对你而言是否显得陌生,似乎与其他人感知到的世界不一样? 8. 你是否感觉身体与灵魂相隔离? 9.  你周围的一切是否显得朦胧而虚幻? 10. 你是否感觉环境如此离奇、超现实,以致于似乎活在梦境中? 11. 你是否感觉自己像个正在舞台上表演的演员,台词烂熟于心,却毫无共鸣? 12. 你是否常常花费大量时间思考哲学或宗教问题(例如:我们为什么存在,我们是否真实,究竟是谁在说话,以及时间与空间的本质是什么等)? 13. 你是否感觉思维与身体分离? 14. 你是否过于关注自己的躯体感觉、或强迫自省,又或者二者皆有? 15. 你是否担心失去对自己的行为的控制? 16. 你是否对噪音过度敏感? 17. 周围的物件看起来是否与过去不同? 18. 你是否感觉似乎有一道内在的声音,分明是你本人的声音,却同时与你交流,或打断你的其它思维? 19. 你是否感觉与他人或事物相隔离? 20. 你是否感觉自己长时间处于一种与世隔绝的状态? 如果你的情况符合以上问题的一半,很可能你患有人格解体症。 对于抑郁者患者来说,很多都伴随了人格解体。在抑郁症治疗到后期,有些患者是人格解体症状消除了,但情绪症状还在,即,已经回到了真实的现实世界,但是仍然有着悲观、厌世、伤痛、焦虑、冲突、仇恨、愧疚等各种复杂的情绪绞合在一起。而有些患者可能是情绪症状已经消除了,但是还有人格解体症状,即,情绪已经趋于平和、安宁,然而灵魂还没有切换到真实的现实世界中,仍然活在想象的虚无世界中。 人格解体的治疗: 关于情绪症状的消除,在我的作品《永远成长的苹果树》和《滚蛋吧!抑郁君》中已经做了详尽的阐述。 本文重点来聊聊人格解体的治疗。大脑做出解体的防御机制,并出现了相关的症状,是因为当时人们面临的那个心理体验,实在是太恐怖了,是这个个体所无法面对的痛苦和惧怕。所以,大脑宁可把好的、坏的感觉全都抛弃掉,不去感知世界,也不愿意去承受那个痛苦。你没有刻意下指令让大脑这样做,但事实上大脑就这样发生改变了。 也许,解体就在亲人去世的那一瞬间发生;也许,解体就在一场车祸的瞬间发生;解体也会在一场筋疲力尽的心理冲突之后发生;解体还会在漫长的心理障碍之后发生;当然,长期的睡眠严重不足也会导致解体;药物滥用也会导致解体…… 所以,解体的实质是大脑在受到重度心理创伤而把感知系统切换到了另一个状态,就像是有一个抑郁者写的一本书叫《在另一个世界的1003天》一样,那么,怎么样才能让大脑再切换回去呢? 大脑的解体反应是因为监测到了人们重度的负面情绪体验,然后做出了解体的行为;那么,它会不会在人们解体后也一直监测人们,当人们处于某个程度的舒适状态时,就把真实感还给人们呢? 我在认真的研究了《feeling  unreal》之后,再结合自己的专业修为,总结出以下三点: 1、 承认活在真实的世界 接受你的解体,并承认你还活在真实的世界里并不容易。因为你所看、所听到的是那么的不真实,就像是隔着一个世界,隔着大气层,隔着透明罩那样的活在另一个平行世界一样;与人交流和说话,就像是隔着一个遥远的世纪,古老而不真实。即便这样,你要知道,你仍然和很多人一样,活在同一个时空。你仍然活着,就在此时此刻,你正存在于这个世间。 你须得承认,你现在只是大脑感觉不一样了,你的脑子没有坏,智力没有缺损。只要当有一天你恢复健康了,你的脑子可以和以前一样灵活,智力水平和以前一样高,工作能力和以前一样好。无论如何,你现在仍然是活在现实世界的,仍然是活在真实里的,无论你相不相信。 2、 勇敢面对真实的世界 有很长一段时间,也许你宁愿活在这似梦非梦,假醒非醒的,似真却假,似假却真的幻境里。因为在这里好像有你的一个保护壳,你可以不用去面对那个撕心裂肺的失去,可以不去面对那个压力山大的处境,可以不去正视淋漓的鲜血,不去直面惨淡的人生………… 然后在休整一段时间之后,你的自体力量也在不断地增强,力量的不断增强告诉你,你现在可以有勇气面对真实了。也或许,你还有所胆怯,怕那个伤痛、那个直面会碾碎你。 当你自我感觉力量增强到一定时候,你就可以默念这11个字:凤凰涅磐、置之死地而后生。想象一下当你直面之后会遭遇到什么:什么也不会发生,除了重生。那么你就可以放心大胆地去勇敢面对。尼采说过,但凡杀不死你的,都将会使你更加的强大。 3、 装作活在真实的世界 症状当然不可能一下子就消除,它还会继续与你为伴一段时间,怎么办?是不是要等你症状完全消除了,你才去参加朋友聚会?是不是要等你症状完全消除了了,你才工作?是不是要等症状完全消除了,你才愿意展露笑容?如果要这样的话,那也许永远不会有那么一天。 心理学上有一种疗法,叫森田疗法,就是不要过度关注自我,而要顺其自然地活在当下。你如果老要关注你头昏头晕的症状,你的能量就会耗散在与头昏头晕的对抗当中,症状也就会越来越来重。 而如果你不去关注那些症状,你只要去生活就好,该吃饭吃饭,该睡觉睡觉,该工作工作,该聚会聚会。你解体前怎么愉快生活的,你就怎么愉快生活;健康人怎么生活的,你就怎么生活。在不知不觉中,你的大脑解体模式就消除了,自动切换回了真实世界的模式。金尚,壹点灵平台心理专家、心理健康教育硕士、国家首批认证心理督导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高校心理教师。2018年1月出版《永远成长的苹果树》。

91 评论(10)

Jasmine2001

看前面一个,真觉得他达到了无物无我无欲无求的境界.再看第二个,才发现他的人生观很消极.看些激励人生的书,好像前几年出的一本<感恩的心>有点合适.

344 评论(10)

悠悠思忞

多看看一些社会心理学方面的书吧。还有就是道家的一些书或者故事也成,还有我觉得卡耐基大全会对楼主有一些帮助的!人出生了,这只是上帝交给我们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个事实的同时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情,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这是史铁生的《我与地坛》中的一段话,这些故事很有一些启事作用。其实书本身并不能改变什么,这些谁都知道是一些心理问题,所以有必要的话还是请求心理咨询师来给予一些帮助吧。其实有疾并不可怕,怕只怕讳疾忌医。祝愿楼主能够给朋友一些帮助吧!

337 评论(8)

白树dodo

崔甜甜中原焦点网络初25+中25+讲13坚持分享第219天(中级25坚持分享第89天),累计共47次(15来6box11咨15观) 一、焦点解决短期心理咨询技术 (一)通用技术 1.赞美(compliment):真诚(由衷的欣赏),从内心发出的赞美声音,自然而然的东西会被对方所接纳。宁可不赞美,也不要过多的赞美。在赞美的点上,更多地去好奇:你做饭这么好吃,你是怎么做到的呀?(这也是赞美)人们在乎的是态度,态度自然而然产生的非语言的东西,如:眼神、表情、音调等真实的东西,而不是嘴巴里说出来的。当我们不再用嘴巴去表达的时候,对方就能感觉到你的诚意。 2.振奋性的鼓舞(cheerleading):可以称之为一个简单的赞美。 一般来说,赞美往往会更正式,并且会耗时更长。那这样的话可能就要让来访者专门停下来,我们去给予他赞美, 那如果这样的话,有时候来访者正说着呢,我们停下来给他赞美,有时候赞美还比较多,就会影响他发言和思考。 这个时候我们就可以用振奋性鼓舞,在人家说的时候,你微笑着点头,嗯,真不错;然后再加上“还有呢”这样的一个正面鼓舞,那他就继续说下去了,就不影响他说话,并且他会感觉到鼓励、鼓舞,他就会继续愿意更多的说下去。 【沟通的三大法宝:点头、微笑+嗯】 3.一般化(normalizing):又称之为常态化、正常化,要让当事人意识到有这些是正常的,他的状态才有可能会好转(心理暗示效应)。 注意事项:相对良好的关系、你对他有相对足够的了解以及你在关注重视他的情况下,再去使用一般化,切忌一上来就运用一般化。【情绪出的来,道理进得去。先陪伴、倾听、接得住他、听他说,通过了解他的情况,确认他想要的是什么,他想怎么样,然后再进行一般化。我不知道你有没有注意到,你所说的情况,好多的家庭都会有?如果有可能的话,你希望怎么样?】 一般化 概念:让当事人意识到其事情具有普遍性,是一种发展阶段常见的,暂时的困境,问题非问题化。 功能:减轻当事人的焦虑;减轻当事人的孤单感;解除当事人的羞耻感;去除当事人的负向标签。 使用原则:关注人是第一位的;先同理当事人的情绪;以当事人的知觉或者感受为准;要以事实为依据。 (二)目标建构 预设性的询问(presupositional questions)成果文具,探讨他的目标,他想要的是什么 (三)资源 1.过去 (1)因应询问(coping questions):应对问句:遇到事情他是怎么应对的?感觉自己挺了不起的、挺不错的。先做一个倾听者和陪伴者,去了解事情的前因后果,眼神表情全程专注地跟着他,给予共情;然后重新建构,去看到他所做的努力,在那样的情况下,是什么让来访者依然在坚持?询问过去的例外场景,一定要细化到当时的场景,谈当时的感受,谈当时的人事物等等。记住:慢就是快,少就是多。每一个点都要去细化、具体化,慢慢地听,慢慢地问,慢慢地回应,他的记忆阀门才能打开,那个时候是怎么应对的。 (2)咨询前改变(pre-session change):从事情发生到来做咨询,这一段时间有了哪些不同? ①没有——说明没有更糟糕:能说的再多一些吗?探讨确认他说的不同是什么? ②更糟糕了——能说的再多一些吗?哪些方面让你觉得不如刚开始的呢?运用云手,先让他说。 ③变好了——哪些更好了?怎么更好了?怎么做到的?用了什么样的方法? 通过问句练习,我发现了自己真的很了不起。坚持做笔记,坚持认真上课,通过不断的摸索,把课程的内容尽量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转化和记录,也许不是那么完整,也许不是那么完美,但至少做到了百分之七十,这就有足够的力量继续前行了!通过“财富大盘点”,我发现自己真的好有“钱”。 (一)个人资源 我有从小养成的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比如:认真,坚持,坚韧,善良,真诚,温和等; 我虽然没有技能(这里指的主要是才艺),但是我有自己擅长的东西,比如说:学习的能力,反思的能力,坚持的能力,甚至曾经以写新闻稿为生(初高中语文都没有及格过); 我有我的信仰,我有我的理想(从三年级开始就立志成为一名教师),我做到了,虽然辞职了,但是经历过这段人生,已经足够,以后谁说得准呢; 我也有成功经验,只要我想做,我就可以完成✅,如教师梦、写作梦,我想咨询师的梦应该也可以实现吧!继续努力! (二)人际资源 有两个最好的闺蜜,有求必应(只要他们做得到,只要他们有);有三五个“酒肉朋友”,吃喝玩乐购;有最好的爸爸妈妈,无条件的支持,随时在我身后托着我;有最好的公公婆婆,适当的给予建议和支持,也会在背后托着我;有最棒的老公,只要我开口,只要他做得到,一定会给我最好的!这难道不是最好的资源吗!!! (三)有形资源 没车没房没存款,但是有地方住,冬暖夏凉;有饭吃,一天三顿,不重样;有衣服穿,看到喜欢的,也能买得起;有个旧的小汽车,能上山,能上高速,能在市区开,有空调,有暖气,可代步;有钱花,虽然没有了工作,但是老公还算稳定,对我也不错,财政大权在自己手里,但也是小资生活……虽然不够富丽堂皇,但也温馨温暖,衣食住行,都是小资生活,难道不快哉美哉吗!!

351 评论(11)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