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P某某某
最近总是听到朋友们说不知道怎么做冥想,但是心里很想。大家对于冥想都是觉得很神秘、很不可思意,市场上有太多相关的介绍、引导,不知道该如何选择,所以我做了这个专题,希望从我的角度帮助大家“揭开冥想的神秘面纱”。关于冥想有很多的说法,我选了几种:维基百科解释如下:冥想(英语:Meditation),心性锻炼法,在 瑜伽里经常使用的,在佛教道教中则称为打坐,在佛教也可称为坐禅。大致可分为两种作法,一为将注意力集中一处不动。例如集中于身上脉轮、咒语或身前的烛火等等。二为心里观想特定图案景象维持不动。如复杂的曼陀罗图案,有次序的颜色景象变换以及上师神明图案等等。通常必须先于第一作法得到成果再进行第二种作法,任何一种观想或集中都有其特定的效果与身心的转变,所以必须依赖有经验的老师指导。其它说法: 资深冥想者说: 冥想的概念来自于瑜伽,佛法的法门叫“入定”,以心经“空”的精髓为依据,是守住本心,不理意念或意识。 不用强迫自己什么都不想,因为想要什么都不想本身就是“我执”,事实上也很难做到,只一味的不理、旁观,由着意念起、灭。 布朗大贾德森.布鲁尔(Judson Brewer)博士说道: 虽然冥想的确常常意指静坐和专注的沉思,但“清空思绪”是完全错误的观念。“冥想不是为了清空我们的思绪或停止我们的想法,这是不可能的,是为了改变我们本身与思绪想法之间的连结。” 威尔康乃尔医学院心理学临床讲师麦尔斯.尼尔(Miles Neale)说: 各种不同形式的冥想练习,都可以训练或培养专注力和意志力。 心理咨询师谭玉敏说: 搓火瑜伽(Kundalini yoga)里的冥想(注:昆达里尼)主要综合运用呼吸(Pranayama),唱诵(Mantra),手势(Mudra)和肢体的移动来帮助练习者进入状态。搓火瑜伽的冥想方法非常多,这些冥想方法都是有不同的针对性。譬如,有帮助减轻焦虑和压力的,有培养创造力和想象力的,有增加安全感的,有帮助增加勇气的,有培养慈悲心的,有保持情绪平衡的,有促进行动力的,有培养直觉与判断力的,有清除创伤记忆的等等。练习者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和想要达到的效果而进行选择。在积极心理学、治疗心理学方面对于冥想都有着深入的研究。心下是我在本哈要博士的一场现场演讲中听到的故事。 研究人群:来自中国西藏专业冥想者,冥想经历有20-30年的时间 这是美国一所大学的积极心理学研究中心,当时做的一项专门针对专业冥想人员的研究。 他们谈到,这些专业的冥想者已经冥想了20-30年,有时候他们不说话,只是做冥想这一件事情,每天专注时间长达8个小时或者12个小时,这些专业的冥想者,他们就在中国的喜马拉雅山附近,也就是西藏的位置。 专业冥想者身体物理变化 在深入研究阶段,这些厉害的冥想者大脑与常人不同,他们的大脑前额皮质的左边与右边的大小比例差异很大。在左前半边和右前半边靠前位置的研究中发现,靠前位置的比例大小是和幸福有关的。 左边大脑前部比右边大脑前部高,这些人有幸福感就高——冥想者的状态。 一个人右边大脑比左边脑前部高,更容易抑郁或者伤感 左右两边一样的人就是普通人——研究人员做了正态分析的曲线,大多数人都是属于中间的左右两边一样的状态。 把这些人带进实验室测试时,研究者一开始以为是机器出了问题,为什么这么大差异?因为他们从来没有看到过左脑和右脑的比例差距如此大的情况。研究者没有见过其他人,能达到他们这个程度的,没想到可以把自己的幸福感提高的这么多。 另外有一个发现也非常有意思,人们听到一个巨大的噪音时都会吓得跳起来,即使FBI的那些人虽然一直在打枪,他们打枪的时候身体也会动一下,即使训练不要动,但还是身体会动。 但这些冥想者可以一直以冥想的状态坐在那里,有外部动静时依旧可以保持平静,即使听到巨大的声响对他们毫无影响,历史上第1次,研究人员发现,竟然有人可以做到这样,他们有着非凡的能力。冥想有很多种,这里只介绍我在初学时第一阶段用过的冥想方式。 把注意力集中在单一的客观对象上,像是呼吸,唱诵,意境,身体的某部分等。随着慢慢的进步,注意力会变得集中和稳定,变得不易分心。 以开放、不判断、不执着的态度去观察周周的事物和自己的身心(思想,感觉,记忆等),这样做的目的是让意识达到完全放空的状态,就不会轻易掉入各种旧有的惯性反应中。冥想过程我只介绍我自已用的方式给大家: 佛家的坐空法是最中正平和容易入门的冥想法门,取坐姿,坐法像金刚座、单盘、甚至散盘都可以,当然效果最好的是双盘,也叫莲花座,是身心最正、最平衡的身体状态,也就最容易入定。我自己平时用的是散盘的方式。 挺直脊椎、下巴略收,也可以结任何手印。身体的觉知,通过体位修习倒逼冥想达到三摩地。 顺式逆式都可以,要求绵、细、慢,越慢越好。 通常刚开始的时候意识纷乱的一塌糊涂,而且老是不自觉的想要入定,越想越不行,当你“想”时就犯了贪念,违背了“空”的精义,初学时候可以选一些适合自己的音乐或是语音来辅助静神或者是经文也可以。 我在做清理冥想的过程中,会以脉轮为中心进行引导,具体脉轮图如下:专注于所在的事情上,心随所致活在当下,如果坐在那里,在一呼一吸集中精力就好。如果你在听音乐的话,那就专心听音乐,这就是专注。冥想时可能注意力会溜号离开,这没关系,回来就好。由溜号到重新到专注的能力是在冥想过程中慢慢增强的。 有冥想者管溜号称为猴子乱爬,爬的到处都是,你要做的就是每次走时把注意力抓回来就好,过一会儿就走神了,再集中注意力,重新呼吸或者听着音乐冥想就好,纵使你5分钟走20次那也没关系回来就好。冥想只是寻求的一种状,在完全接纳自己正在经历的任何东西,你只要进入这个状态,对你来讲,向上提升的总体幸福感就迈进了很大一步。没有好的冥想或者坏冥想之分。 曾经有这样的一个故事发生在冥想大师和他的学生之间: 有个学生跟着这个师傅学习了很久,几年以后,他找到老师说,我非常沮丧,因为无法专心,每次总会走神儿。老师跟他说不要担心,这都会过去的,你肯定会度过这个阶段。 三年后这个学生又回到老师那里说,你说的对,现在心无旁骛的能够专注了,我现在已经掌握冥想的技术了。 但当时老师就跟他说,别担心你这种想法也会过去的,接下来你还会走神儿,所以你想其实就是这样,没有好坏之分,冥想就是冥想。很多人觉得自己不能盘坐所以无法完成冥想,其实不是这样的。冥想会有很多种方式,如果盘坐不舒服也可以散坐或者大摊尸……等等方法都可以,只是盘坐入定更快而已。如果你的状态好运动冥想也是很好的,不拘泥于形式,主要在核心状态。 对于自己而言,只要是自己愿意接受或者是舒适的方式、音乐等就可以,因为对别人适合的不一定适合你。你的任务就是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时间长短不重要,是几个小时还是1分钟都行,适自己的情况而定。姿势也不重要,是双盘,单盘还是站着,坐着都无所谓。只要保持脊柱挺直,坐着,躺着或者站直都是可以的。初学者最好选择安静不被打扰的空间,这样更容易进入状态。到了中高阶时对对环境的要求就不高了。这要因人而异了,即使第一次做,如果你自己感觉到放松舒适也是效果啊,所以不必过于“我执”一定要找到那个所谓的效果,因为每次都有,只是你自己是否参感受到而已。来自莱顿大学的研究人员一直在研究如何开放监控冥想与集中注意力可以帮助改善一个人的创造力之后,还发现人们当被分配到提出任何新想法时,那些进行开放监控冥想的人在特定任务上表现得更好。在心理学领域冥想是抑郁症、焦虑症等症状的治疗方法之一。 冥想被证明可以减少经常练习的人的焦虑水平。当我们沉思时,我们开始放松某些神经通路的联系。我们大脑中称为内侧前额叶皮层的部分处理与我们的经验和我们自己相关的信息。通常情况下,这部分大脑的恐惧和身体感觉的神经通路很强。因此,当你处于一种可怕的情况时,这会在你的大脑部分引发非常强烈的反应,反过来让你感到焦虑和不安。那些练习冥想的人能够更好地过滤分心并提高生产力。这种忽略背景干扰的能力有助于快速记住和使用新的事实。经常冥想可以让你以更平静的处理事情,这有助于让你对他人更有同情心和同理心,所以会帮助你更好地与其他人建立联系。睡前冥想可以放松紧绷的神经,让人全身心放松,再进入睡眠状态时有缓解疲劳的作用,从而改变睡眠质量,已被证明有助于促进更好的睡眠质量。 西点军校:专门开设了冥想课程。 牛津大学:专门成立和正念研究中心,乔恩·卡巴金博士的“正念减压课程”一直受到学生的追捧。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客座教授罗伯特·莱特出版了新书《佛教即真实:冥想与顿悟的科学和哲学》,一经面世就迅速登上了纽约时报的畅销榜。 华盛顿州刘易斯·麦考德联合基地:最新军事战略-冥想。在华盛顿州刘易斯·麦考德联合基地进行冥想训练的士兵可以提高人们在混乱情况下的注意力。 夏威夷斯科菲尔德兵营:2019年冬天,夏威夷斯科菲尔德兵营的陆军步兵开始使用冥想来提高射击技能——例如,专注于在混乱中何时扣动扳机,以避免不必要的平民伤害。 英国皇家海军:对军官进行了冥想训练,军方领导人正在陆军和皇家空军为一些军官和士兵进行冥想训练。 新西兰国防军最近采用了这一技术,荷兰军方也在考虑……冥想的作用我想所有人都知道,也有很多人在做,但是可以坚持的并不多,所以经常有人会质疑或者问“冥想有用吗”或者“为什么冥想对我没有作用”等。这与我们对冥想的认知和正确训练有着很大的关系。 如果你一直纠结于它带给你什么,不能做到上面所讲的专注、心无旁骛、评判、不适合自己的方法,那自然是不会有你期待的成果。 相反,如果可以跟着心走,放下一切,以“空”的精髓为依据,守住本心,无我执、无意念,那便会自然的显现出成果。 如果你喜欢做这件事情,可以给自己一段时间尝试、体验、感受,它一定不会让你失望。 悄悄说一句,如果你做得很舒服,可以尝试把你的梦想融入你的冥想,那么你的心想事成就是分分钟的事情了。我们每周一晚上21:30带领冥想,喜欢的小伙伴可以一起参与。
篠田麻里子
昨天我在头条号留言中看到一条评论 :“做冥想的,还喇叭广之,杂念如此,不如不做也。” 意识大概是:练习正念冥想不应该到处宣扬,这样反而会增加思维上的杂念,这样还不如不练习。 我其实非常感谢这么朋友给我提的建议,但我认为正念冥想练习是非常个人化的事情,每个人的练习方式和状态都有极大不同。 在历经两年多的练习中,我有想过放弃(确实也放弃过)、有否定过自己的努力、也有过迷茫,但这一切都是属于我的最好冥想修行之旅。 最终我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冥想修行方向,即:“冥想练习+冥想感悟”的正向反馈机制。 我常在冥想的书中看到练习的指导法: “练习得越是有系统,越是有规律,正念的力量就会越多,并会更多地为你效劳。”“不带评判的坐着、观察气息的出入,将注意力集中在呼吸上。” “呼吸当下、活在当下,不被过去的回忆和将来的幻想所诱惑。” …… 这些看似简单的道理,但要真正践行到日常的冥想练习中,是需要强大勇气和坚毅努力的,相信这也是大多数人之所以放弃冥想的原因吧。 其实我练习正念冥想的过程也遇到过很多的问题和障碍,我自练习冥想以来,看过冥想类书籍十多本。 今年2月我在微信小程序中发起了《21天践行正念冥想》圈子打卡,已经影响近100人加入其中,并且一起持续练习正念冥想。 今年3月至今,我在头条上持续写作正念冥想领域的内容,做到垂直创作50余篇文章,300余篇微头条。 我写的都是我实践的感悟和冥想书籍中的指导“法门”,可以让践行冥想者从更多角度理解正念冥想。 我相信冥想的问题和障碍是可以从书中找到答案的,同时练习冥想的经验也能增强内心的力量,并会助你成为自己的冥想老师。 蒙昧则暗,觉醒则明 冥想让我懂得了,想在有生之年抓住生活的本质,就需要在每时每刻保持觉醒状态,否则的话,一日一日,甚至整个人生,都会在不经意间溜走。 而对于人生的真正疗愈,是来自真正的理解和心情的平和,这是可以通过冥想练习来疗愈自己的。 我们在释放与缓和情绪的过程中,常常出现痛苦的情绪,所以需要非常关注身体的反应。 但是现实却是,很多人会认为冥想很重要,但总因为时间不够、工作太忙或是自己懒惰而没有去做。 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他们口中所说的“冥想很重要”,是没有真正内化成他们脑海里的信念,一旦遇到生活的琐事、突发情况或是痛苦情绪时,所有的东西都被抛之脑后,包括冥想的修行。 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除了有钱外,却依然身心疲惫、无法感受到一点快乐? 因为他们在透支消耗身体的力量,并且无视身体释放的信号。到头来,不但疾病缠身,精神状态焦虑且忧郁,整个人变得患得患失,这样的生活状态,即使你拥有再多的财富,你的身心都是贫乏的。 正念冥想的观照身体练习,也叫做“智慧关注”,它会让你在疾病和疼痛时,感到稳定及平静。 学会觉察身体的症状或痛楚,无论这种感受是恐惧、绝望或是退缩,让你冷静地抱持觉知,去观照身体涌现的一切感受。 接纳此刻的自己,真诚客观的表达 我知道日更冥想感悟是非常艰难的一件事,除了要将自己冥想的感受真实、客观的表达出来,更要从这些感悟中汲取能量,运用到接下来的冥想练习当中 。 但换一个角度来看,这也是一个正向强化正念冥想练习的反馈机制,通过持续记录自己的冥想日记,既可以理清头脑里的纷乱思绪,也可以成为我们练习冥想的“足迹”。 持续的记录冥想日记有助于积累“坚持”的力量,一旦你出现缺乏坚持的力量,你就会立刻发现,思想的蒙昧无处不在。 世事纷扰,我们会神思游离,难以专注,我们的心神在流年中愈加纷乱,就像一方阁楼,里面杂物充斥,废物累积。 但每天的冥想日记就像在清扫脑海里的微尘和蒙昧,坚持真诚表达是向正确方向前进的一大步。 每天坚持践行冥想练习和冥想日记,会让我的精力越来越专注,使我的意图和行动趋于一致,不会总是受自动意识的干扰。 我不再盲目遵循一成不变的思考和行动习惯,不在盲目追逐一些目标,因此,我变得更加充满活力,对生活更富有清醒的认识。 文章作者简介:灿亮,静坐冥想师,心理咨询师,终身学习践行者。
小果子真不赖
这个问题很大,可以作为一个论文的主题展开讨论;但是我在这里想试着用自己的语言简单聊聊,一定还有很多不准确和不深入的地方,还请各位朋友不吝指正,共同讨论,探索。 1、什么是禅修? 禅修madetaion,印度语意思是“心灵的培育”,就是把心灵中的良好状态培育出来。其实践方法就是以“八正道”的修学为主。 佛教的修行道路,使无论是过出家生活的人,还是过在家生活的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方式,随分随力地行践八正道来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逐渐减少烦恼的困扰和贪欲、嗔恚、愚痴的束缚;逐渐让心灵净化及得解脱自在,使自己向善、向觉悟解脱的方向前进。 任何一个发心修习的人,都能从这些平实的修习中,逐渐体会到极有意义、极具价值的觉悟真理。 八正道是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共八支性质不同的正道,可以分为“戒定慧”三个不同范畴的修习。 即:正见、正思惟组成“慧学”——正知正见的培育;正语、正业、正命组成“戒学”——行为品德的培育;正精进、正念、正定组成“定学(心学)”——心灵素质的培育。禅修就是定学的修习,就是八正道中最后三支正道的修习,使我们培育出对止恶行善的工作有积极的热诚,勤奋上进的素质——正精进;留心、觉察及了解自己的身心和外境,不忘失、不放逸的素质——正念;内心平稳、沈静、喜悦、慈爱,不易受苦乐等所动摇的素质——正定。 禅修者必须完整的修习八正道,因为解脱由此而生,烦恼主要由此而灭。禅修,它并不神秘,只是心灵的训练。 2、什么是正念? 正念,最早的文献出处,来自佛教《四念住经》,它在二千六百年前被佛陀第一次正式介绍,是原始佛教中最核心的禅法。有时正念也被称为“观禅”或“内观禅”(Vipassanā)。正念在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被介绍到西方,为心理学界所注意,由乔﹒卡巴金等学者介绍和科学研究,渐渐改良和整合为当代心理治疗中最重要的概念和技术之一(mindfulness),并因此诞生了诸多著名的心理疗法。 因此,正念并无统一的定义,有些尊者认为是纯粹注意与正知,卡巴金认为是针对每个片刻的浮现,不加评判的觉察;康菲尔德认为是爱与觉知; 3、什么是冥想? 止禅(约等于冥想)是让我们脑子中纷扰的念头安静下来,集中注意力在某一项东西或事情上。比如我们常常听到的一类引导式冥想训练,伴随着舒缓的音乐“闭上眼睛,放慢你的呼吸,想象眼前一个美丽的胡泊,湖水清澈而又平静,天空和高山倒映在湖面上......在这种感觉停留一会儿,然后,慢慢的,慢慢睁开你的眼睛....” 我们可以简单将冥想和正念理解为是两种不同的禅修方式,虽然二者经常被放在一起讨论,但冥想和正念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管理注意的方式,二者之间有着明显的区别。从佛教的角度来看,禅修分为止禅和观禅,有一种说法,大家可以参考理解二者,如果不纠结太多细节,基本可以对应区分为冥想和正念。直白的解释就是:观禅(约等于正念)是让我们的头脑对周遭的事物保持一份盎然的注意力,对此时此刻此身此境正在发生的事情有着清晰的觉察。比如说:你在锻炼就专心的锻炼,而不是一边举铁一边脑子里想着吃什么;在吃饭就专心的吃饭,而不是一边吃着一边刷着朋友圈,正念就是身心合一的当下的专心。一句话说明二者的区别:冥想强调注意力维持,旨在从意识上引发放松状态;而正念侧重监控注意,强调不评判的接纳。提升这种觉察力和注意力离不开每天规律地正念练习。正念练习的方式很多,其中最基础的就是正念冥想,观呼吸;也可以成为坐禅、除此之外还有很多,例如行禅、身体扫描、正念瑜伽、正念舞蹈等正式的形式,也包括对愉快与不愉快事件的感知、对呼吸的觉知、对日常行为和事件的细致与审慎的觉知等形式。因此,个人目前不成熟不深入的理解是禅修包括了正念,正念包括了观禅得到正念冥想和止禅的引导式冥想。不妥之处,恳请大家指正,补充。祝好!
优质心理咨询师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