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2

  • 浏览数

    240

陶小唬同学
首页 > 心理咨询师 > 李克富心理咨询师培训

2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Shiro白小白

已采纳

自参加李克富老师心理咨询师培训以来,他反复重复一句话 ‘相信才能看见’ 、‘ 要是遇到看不懂的书,就跪下来磕头’ 等一些非常犀利的话。我听得一头雾水,冥冥之中有所感受,但是自己又说不出个所以然来,苦闷依然伴随着我。 我是一个小聪明还极多的人,聪明不敢说最聪明,但是喜欢研究人的思想,进而研究自己究竟是什么模样。 在读书的时候,就懂得投机取巧,无论机会还是运气都比周围的人多了不少,但是我一直活得非常挣扎,充满了矛盾与冲突,永远停不下来。 后来再与周围的一些同学比,那些思想简单的,没有过多的比较与选择,一条道走到黑的反而获得了成功和财富自由。 我是感觉到非常困惑的,总觉得自己哪里出了问题。怀着这些疑惑,找各种人请教,花了很多的功夫,但还是不能找到满意的答案。 而前一段时间,跟赤脚跑步的李大哥交流,他说: “要让心先到达,脚下才能到达。” 他说的不就是自信吗,和相信才能看见,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这让我更加充满了困惑。 请教一个问题:相信才看见,相信是否意味着理解?如果不理解,如何相信? 感谢温暖的媛给我回复: 大脑问的。 佛你信吗? 道你信吗? 你信了你理解道吗? 你不理解,可还是相信。 信,是因为你心不是脑。 我回复:相信才看见,相信是不是相信自己的直觉和判断啊,不相信别人就是不相信自己的判断? 温暖的媛:你说一个佛教徒理解佛吗?但他信任佛吗? 我:佛不是自己吗?人人皆可成佛。 温暖的媛:你小时候理解你爸妈吗?你信任你爸妈吗? 我:我小时候就不相信我父亲,倒是挺相信我母亲的,但是现在我连母亲也不信了。 我:按照你的意思是说,信来自于直觉呗,不需要大脑思考,更像是一种本能? 温暖的媛:不是说你现在,是三岁之前。 我:那时候唯一的依靠就是父母,肯定是信的。 温暖的媛:所以说,有时候能信任别人也是一种简单不可多得的福气。 我:我的困惑是,为什么很多人很年轻的时候,就建立了坚定地信念,有的人到很大了还不能坚定自己,就是智慧不够呗? 您这个福气用的太好了,可能每个人的福气真的不同,每个人都不同吧。 慧根不同,所以成就的事业也就不同,这样是不是可以减轻自己的一些负罪感,基因遗传不行呗? 温暖的媛:信任,有时候也是一种能力,也是足够智慧的一种福报。怀疑,是必要的科学精神,但不能用在万事万物上。作为一种批判性思维,是可取的。 修吧,有一天你会悟到的,如果有个人,你能简单的相信他说的话,就是相信,不用理解,那是让人感动哭了福报。 如果有一天,李老师对你说,你是不可多得的心理学导师,虽然你现在一无是处,自己都不理解怎么成为心理导师,但是简单的相信李老师,听话照做,有一天你就知道了。 我:谢谢指引,我会努力的。 我最近认识一个老板,他说就读过两本书,一本是毛选,读过几十遍,不理解的就背下来,而且是很年轻的时候读的。他活得很通透,自然,让我感到一种激烈的震撼。我开始反思,并开始怀疑自己起来。 温暖的媛:条条大路通罗马,不一定就是一条路,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前提是你要知道自己要什么。 你要处理一下和父母的关系。 我:嗯 我不过,我开始有一点 觉醒 了。 就是勇敢的去尝试,去实践。 我感觉写作其实很治愈。生命就是用来体验的,对与错不过是一种错觉 。 感谢温暖的媛与我相互的碰撞,让我的内在产生觉醒。 我对人总是不容易相信的,我慢慢的觉察到,其实是源于童年惯性的思考模式——其实我怀疑别人,不过是怀疑我母亲的投射,我根本没有勇气来怀疑我的母亲。 我开始明白,成长就是站在父母的肩膀上,去挣脱那种束缚才能成长;而我一直都是母亲的依靠,从小到大都是,我根本没有能力挣脱。 最近几天,我开始有意识的与母亲分离。母亲也感受到了我的变化,她感觉我不在有什么事情都跟她商量了。 我必须说,在这个成长过程中,我是被依赖或者说揠苗助长的,我从小就被成人化了的,所以不愿意长大;可是因为独特的经历才造就了独特的我啊,生活不能假设,生活就是遇到什么就面对什么。 这两天看了一下毛泽东选集第一卷《矛盾论》: 我开始感受到,任何事情都有其糟糕的一面,如果能够利用好事物的矛盾性,引导自己往好的方向发展,那么这些不利的要素,就会转变成有利的要素。 我开始感受到,相信就是自信,是勇敢的尝试。 所谓相信的力量是源于勇敢。 我开始感受到,是不是先选择相信,然后边学习边实践,然后再学习,再实践。 逐渐剥离父母亲不好的惯性,在觉醒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成长为真实的自己。

李克富心理咨询师培训

349 评论(8)

食品监督所

写作与演讲培训大咖樊荣强老师提出一个“钻石法则”,用来形象比喻写作与演讲架构,这个法则就是“三段论”加“三点式”,即“开头、主体、结尾”、“立题、回答一二三”。 其实,这就是常说的总分总结构,具体到“钻石法则”实际使用效果,如何做到“知道能做到”,当然需要用心琢磨与大量练习。 借助这个法则理解心理学家李克富老师的心理讲座,可以容易些。 我们知道,凡是听过李老师课程的都是大赞,其根源在于讲课内容源自扎实心理理论与心理咨询实践,知识加咨询的综合提炼变作讲座,这正是李老师讲课“好听、实用”根本所在。 由此,根据已学习与即将学习的李克富老师讲座,借助研究、模仿对比,来提升一下自我水平,学习讲座架构为我所有,理解课程内容来理论联系实际。 声明一下,这个模仿学习未经过李老师同意,但以我了解,只要有益于提高水平,李老师只会敲打说学的还不够。 至于好的讲课效果,之前疫情防控十节公益课中,李老师给出了全面展示,一次次敲打过,其模式类似“钻石法则”:好的引入作为开始,精妙观点作为主体,作业或者练习作为结束,总体目标与效果就是让人心动。 心动,也正是心理咨询有效的目标与追求所在。先学习疫情期培训第一课,主题是情绪着陆,根据实际讲课内容,我通过归纳问题,对应钻石法则,具体分析李老师课程是如何让人心动的。 一是开头部分,怎样利用三个提问引出讲座,达到心动目的? 利用巧妙假设说感到课程不好听,就可以直接离开甚至退群,但要思考三个问题,即: “你听不进去的原因是什么?” “你听不进去的目的又是什么?” “假设这不是公益课,需要收费,你还会来听吗?” 这个假设看似突兀,这几个问题看似突然,其实不仅仅用问题吸引听者心动,还作为主体部分的铺垫,留有伏笔。 这部分核心要点其实非常重要,即找到行为后面的情欲动机是关键。 二是主体部分,怎样利用案例故事展示咨询技术的使用? 建构一个电话咨询的焦虑求助者个案,初中数学老师,外出回家不停洗手,害怕疫情危害,至少拨打过5个公益心理援助电话。 随后咨询中,李老师用了多个提问,顺利完成咨询目标,当然求助者不仅没有挂掉电话,反而特别满意。 “援助电话接听者如何说的?”——求助者回答听不进去直接挂断了,然后让介绍具体情况。 针对求助者质问“在听吗!”,反问 “您觉得我在听吗?” ——以柔克刚,目的建立咨询关系。 不让求助者牵着鼻子——控制会谈内容与方向技术。 “带着问题打求助电话为何会听不进去呢?——对方沉默,创造出创造性沉默。 求助者提出能直接告诉他如何办吗,反问“你这样说是不是有问题呢?” “你是数学老师,假设有学生问你数学题,你是直接告诉答案呢还是引导做题过程呢?” ——创造性沉默。 这个咨询走到这里基本宣告成功,因为意识扩大性自我探索基本建立,后面讨论个体的心理问题根源、应对模式、防御机制等都可以,最后提供一些技术很容易去做到。 最后,咨询师还是又给了一个尖锐问题, “假设不是免费援助电话,你还会打这么多电话吗?” ——引出自我情欲存在的思考,作为家庭作业。 这个案例故事讲解至此结束,但是李老师还是抛出一个根本性问题: “我们该如何有效的帮助人自助呢?” 其实,这正是心理咨询师反思的问题。应对个案故事中求助者为何为挂了前面5个电话,而在李老师这里不仅没有挂掉电话反而顺利解决了问题,这又是为什么呢? 三、主体后续部分,介绍一些咨询技术 ,包括建立关系5个技术,控制会谈内容与方向4个技术,沉默的3个情形,关注目的比原因更重要,着陆技术的使用。 四、结尾部分。演示着陆技术的互动对话,布置思考作业。 作为半小时的微课讲座,完全可以扩展到更长时间作为公开课程,且保证心动效果更好,因为有心动问题引入,案例故事分享,意识比知识更重要理念,提问技术的高超使用,最后给出放松焦虑着陆技术,自然收到好的效果。 心动才有行动,行动因为心动! 这是心理咨询理念,也是好的讲座必须掌握的理念,可是知道未必能够做到,能做到的又不用我在这里唠叨。 生活就是如此悖论!生活有趣也许就在这里!

107 评论(9)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