么么哒哒啦
一、如果你对心理学感兴趣,或想减少困惑,我推荐这4本书1、《幻想即现实》作者:曾奇峰作者曾奇峰是国内精神分析派著名的心理医生,他把自己多年进行心理咨询和治疗的感悟,浓缩在这一本书中,对家庭关系、夫妻关系、亲子关系、情感困惑、自我认识方面,都有他独到的见解。文字既充满睿智,又不乏幽默,来,这就给你几句麻辣妙语体会体会:“一切心理问题都是关系的问题”,“所有的独立都需要付出代价,这个代价就叫安全”,“功能良好的心理结构,最重要的来源是父母的人格,特别是没有敌意的坚决和不含诱惑的深情去回应孩子驱力需求的能力”。2、《为何家会伤人》作者:武志红书中用一个个心理案例反映了中国式家庭的普遍而又让人痛苦的相处方式,比如父母对孩子的溺爱,成人对长辈的愚孝,注重亲子关系大于夫妻关系、不注重自己的感受等等。相信你在读的时候,可能会对自己原生家庭中那些让你难受又说不出来的东西,有更深的感悟。通过阅读,发现和感悟它们,这就是自我转变的开始。3、《遇见未知的自己》作者:张德芬这本小说以女性若菱为主线,讲了她和一位睿智老人的奇遇及对话。“亲爱的,外面没有别人,只有你自己”是就是这本书中后来脍炙人口的一句话。如果你因为情感困惑,或者巨大的工作压力而迷茫无助、透不过气来,那就找出一个周末,翻翻这本书,相信你能从中找到破局的妙招。4、《自卑与超越》作者:阿德勒本书的作者阿德勒,童年患有佝偻病和肺炎,所以幼小的他一度非常自卑,但他并没有被病痛打败,反而不断地超越自己,成为世界杰出的精神分析大师。这本书就是作者从生活经验和心理学背景出发,与我们探讨生活的意义、自卑感与优越感、早期记忆、家庭和学校对孩子的影响等与我们每个人都息息相关的话题。如果你现在正处于人生的低谷,不妨读读它帮你重振旗鼓哦!二、如果你想成为心理咨询师,我推荐这4本书1、《心理咨询师》(二级/三级)这套书是考心理咨询师的教材。2017年貌似不再沿用我们几年前复习时用的书,采用了新版教材。如果你打算今后从事心理咨询师这个职业,那考出心理咨询师的资格证书是最最基础的敲门砖了。如果你有心理学基础,可以自学教材之后直接参加考试,但是大部分人需要通过授课或网课的形式进行系统学习。然而这里我要提醒一句,只是考出证来,离真正接咨询做个案,还是有一定距离,需要不断地学习和成长哦。2、《弗洛伊德及其后继者》作者:斯蒂芬.A.米切尔,玛格丽特.J.布莱克如果你对心理咨询很感兴趣,了解过各个分支,又想要进入精神分析学派进行学习的话,那我推荐你看这本书。这本书帮我们系统理顺精神分析学派的发展脉络,从经典精神分析开始,到自我心理学,人际精神分析,当代克莱因学派的理论,客体关系学派,自体心理学等等,让你对精神分析从开创至今的发展在脑中形成清晰的脉络。也帮你快速认识这个学派里的大咖们,比如弗洛伊德,沙利文,克莱因,温尼科特,科胡特等人。3、《心灵的面具——101种心理防御机制》作者:J.布莱克曼做心理咨询师,是一定要了解防御机制的,了解你的来访者在生活中和咨询时无意识地用了哪些防御,他为什么会使用这些防御,如何去识别和理解这些防御机制,都对咨询的顺利进行极为重要。这本书通过案例、比喻和对话,详细地介绍了处在口欲期、肛欲期、生殖器期、潜伏期、青春期等不同时期的个体会用到的多种防御机制,像即时助手般帮助到你。4、《给心理治疗师的礼物》作者:欧文.亚隆这本书的作者欧文亚隆先生是世界顶级的心理大咖,存在主义和团体心理治疗权威,并且也是一位高产的作家,他写的《当尼采哭泣》《直视骄阳》等多部作品都震撼人心。这本书是亚隆先生写给年轻治疗师的启思录,内容包括如何共情,如何利用“此时此地”,如何给予反馈等,都是非常实用又很有启示的思索和建议。三、如果你想为了孩子的成长,关注儿童心理知识,我推荐这3本书1、《发展心理学》作者:罗伯特.费尔德曼发展心理学,以教科书式的笔触,系统介绍了一个人从受精卵到死亡的毕生发展过程。如果你对孕育和照料孩子特别在意,却又不知如何下手,不妨静下心来看看这本书,看看在怀孕的每个周里,胎儿都有哪些不同的变化。看看孩子在一岁、两岁、三岁,直到青春期,都经历了哪些发展阶段和关键期。相信当你看过这本书,就会对孩子的成长不那么焦虑了。2、《其乐无穷的战斗》作者:伍罡这本书涵盖了孩子从出生到青春期的各种心理发展规律,但是如此多的规律从被戏称“心理学界段子手”的作者伍罡的手里写出,再加上一个个活泼生动的案例,就让我们不觉得晦涩,反而非常渴望一口气读完,感觉实在过瘾。读完此书,家长们看了会更懂自家的熊孩子,老师和心理工作者们看了也可以更轻松地走入孩子的内心。3、《我的家庭治疗工作》作者:李维榕这本书是由台湾著名的家庭心理治疗师李维榕,结合自己多年来接收的案例而撰写。虽然是从心理咨询师手记的角度去写,家长来看却同样非常适用。从这本书里,你能看到孩子与父母的情感互动,以及互相牵绊与撕扯的内容。李维榕老师既理性又温柔地帮助一个个家庭抽丝剥茧,去看到问题和痛苦背后的根源,我也能深深体会到她的医者仁心和悲天悯人。“苦是生命中逃避不了的,变成涩就会让人万劫不复”,所以父母即使工作多么努力,但心态上开心轻松,是给孩子最好的礼物。四、如果你想系统学习心理学,我推荐这2本书1、《普通心理学》作者:彭聃龄《普通心理学》是科班心理学人本科所学的第一门课程,它的地位就像地基一样牢固而重要,是心理学里各门课程的先导课。国内心理学专业一般会使用北师大版彭聃龄教授主编的《普通心理学》。普心讲什么呢?从心理的生理学基础开始讲起,后续包括人的感觉、知觉、注意、思维等信息加工系统,以及人的动机、情绪等行为调节和控制方式,和能力、人格等心理特征。其实《心理咨询师》资格证书考试中的基础知识部分,很大程度上是和普心的内容重合的。所以当你学完普心,可以说是离心理咨询师三级近了一大步哦。2、《西方心理学史》作者:郭本禹如果说前面讲的《弗洛伊德及其后继者》是精神分析学派的脉络骨骼,那么《西方心理学史》可以说是心理学的发展史了。从冯特1879年在莱比锡大学创立世界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开始,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到之后的心理学三大流派的发展,《西方心理学史》带你在心理学的河流中回溯。当你读完这本书,你就能把心理学学科的大框架画出来了,先提纲挈领,再不断充盈,学习自然会更加高效。
小夕玲儿
杨凤池,男,46岁,医学心理学暨精神医学专业研究生毕业,硕士学位,首都医科大学副教授。现任首都 医科大学心理学教研室主任,兼任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特殊职业群体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北京心理卫生协会副秘书长。 长期从事心理学教学、科研、咨询工作。共发表科研论文二十余篇,译著六部,主编、参编教材七部及科普著作四部。曾获两项科研成果奖,一项技术改进奖。1995年获首都医科大学教学基本功大赛一等奖。1996年获北京市优秀青年骨干教师称号,同年9月当选为首都医科大学十佳青年。自1987年开始从事心理健康工作,有12年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的工作经验。1995、1996和1997年三度赴意大利进修,学习心理分析和心理治疗技术,1996年获国际本体心理学会颁发的?/FONT>临床心理学家资格证书。1997年6月参加瑞士日内瓦国际心身疾病研讨会,1997年10月参加莫斯科第一届世界本体心理学年会,并做大会发言。此外,还开展了大量心理学社会实践活动,被北京电视台、中央电视台、重庆电视二台,北京和中央电台和报刊所报道,并应邀在电台和电视台主持心理咨询节目。杨凤池副教授长期从事青春期心理发展和心理障碍的咨询、人际关系不协调的咨询、婚姻家庭心理障碍的咨询,在这些方面富有经验。通过心理咨询可以帮助人恢复原本的自我,作出新的生活选择;也可以促进人们行为的改变,塑造健全的人格,体验到生活的充实和快乐。 李子勋老师简介:中日友好医院心理学科临床主任医师。毕业于四川华西医科大学,北京大学心理硕士及精神卫生研究所心理专业进修,中德高级心理治疗师培训项目第一届学员。1990年至今任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咨询与治疗专业委员会成员。多次在中央电视台实话实说栏目、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信息夜话栏目主办涉及青少年心理问题的专题讲座,在《父母必读》杂志长期开设心理咨询专栏,接触过许多涉及青少年心理问题的实际案例,在实话实说栏目曾就“中学生强迫症”话题做过深入分析。 李子勋老师担任: 《父母必读》亲子关系栏目主持人。 《女友》深圳版布鲁夫妻婚姻咨询主持人。 《时尚健康》心理栏目撰稿人。 中央广播电台《星星夜谈》《情感世界》亲子关系节目主持人。 北京电视台《心理时间》心理专家之一。 中央电视台12频道《心理访谈》心理专家之一。
我叫鑫小鑫
在不断学习心理学和哲学的路上,我常常会问自己一个问题,人活一辈子,到底是被什么东西驱动的?心理学之父弗洛伊德认为:人生就是要追求快乐,内在推动力是性。 个体心理学大师阿德勒认为:人生就是要追求财富和权力,内在推动力是自卑。 听着都挺有道理,很多人也认为,快乐、财富这些就是我们要追求的。 而《活出生命的意义》的作者弗兰克,在经历了人生的巨大悲痛和苦难后,运用心理学的意义疗法帮助了自己还有很多人,他认为 人生最重要的,就是发现生命的意义。 在纳粹期间,有一个在集中营的犯人,梦见1945年的3月30号,战争就能结束,因为这个梦,他充满了希望,他相信这个梦正是上帝对他的启示。但是随着这个日子的临近,并没有战争结束的消息,到了3月29日,他突然发高烧陷入了昏迷,结果第二天就死了。突然失去勇气,导致他免疫力急剧下降,结果引发了潜在伤寒的发作,可见精神力量居然可以左右着人们的生死。 在1944年的圣诞节到1945年元旦之间,集中营中的死亡率是最高的,跟这个犯人的情况类似,多数犯人天真地以为能在圣诞节前回家,但是希望的破灭,让他们越来越绝望,这严重削弱了他们的抵抗力,导致许多人死亡。相反,在集中营里,有些身体虚弱的人,比看似强壮的人生存能力更强,就是因为他们把恶劣的外部环境转化成了丰富的精神生活,这给了他们无限希望。 即便是在集中营这种极端环境下,犯人最终成为什么样的人,仍然 主要取决于他自己内心的决定,而不单单取决于集中营生活的影响。 人们一直拥有自我选择的自由,是选择抛弃生命,还是把苦难当成磨刀石,把忍受痛苦转化成对内在力量的考验,不同的选择,使人生具有了不同的意义。 有极少数人能够将困苦的环境看作使人道德完善的机会,通过自我超越,达到了人生意义的新高度。这是从集中营归来的幸存者最光辉的体验,就是 懂得在承受所有痛苦之后,再也不用恐惧任何东西。 想要恢复人内在的力量,就必须让他们看到未来的某个目标。有一次,一个患有严重抑郁症的老头找到心理咨询师,说两年了,他还是无法接受妻子去世的事实。这个老先生爱他的老婆胜过世间的一切。心理咨询师问这位老先生,如果你先于太太去世了,那你的太太会怎么样?老先生说,啊,那她怎么受得了!咨询师马上说,对呀,虽然你现在很痛苦,但是你是在替她受苦。这位老先生立马释然了很多,因为他的痛苦变成了对妻子的奉献。 咨询师帮他找到了这件事的意义,一旦找到意义,痛苦就不再是痛苦了。尼采曾说:“ 如果你知道为什么活着,那么你就能生存”。 生命的意义,在每个人的每一个阶段都不一样,就好比下棋,不可能有一招制胜的绝招。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使命,这个使命是他人没法替代的,你必须自己找到。那有什么方法可以实现生命的意义呢? 从事某项事业: 马斯洛需求理论最高一层为“自我实现”,当我们在从事自己喜欢并且热爱的事业时,会产生心流,由内而外得到快乐和满足。事业的收获带来的意义,会让一个人看到努力奋斗后自我价值的实现。成功和幸福,是在你投身事业之后自然获得的,它是一种副产品,你越想要得到反而会适得其反。一旦你找到了意义,你不但会感到幸福,还会具备应对磨难的能力,成功与否也不再成为衡量幸福的标准。忍受不可避免的苦难: 即便是面对不可改变的厄运,人们也能找到生命的意义。苦难是化了妆的礼物。当一个人能够经历生命中各种悲欢离合和挫折磨难,一定能够更加懂得生而为人的意义。人生来就是受苦的,每个人都无法一帆风顺,让苦难成为人生的财富,用这笔财富去为生命增加更多的色彩。 去爱某个人: 在集中营时,有一次弗兰克在一个寒冷的早晨,被看守拿着枪托驱赶着前往工地,脚上的冻疮让他每走一步路都非常艰难。但这时,他想起了自己的妻子。他唯一的希望是妻子可以在集中营中比自己过得好些,不会经历这些事情。就是这个时候,他突然领悟了一个真理,那就是,对一个人的爱是可以远远超过爱她的肉体本身的。无论爱人是否在场,是否健在,都不影响爱在精神层面的含义。在集中营这种生活极端匮乏、人们高度紧张并且一无所有的时候,哪怕是对爱人片刻的思念,就可以让人领悟幸福,获得精神的满足。弗兰克对妻子的爱和思念,也是他在集中营中生活意义的一部分。 爱是人类终身追求的最高目标,所以它自然也是人们找到生命意义的一个方式。只有在深爱着一个人的时候,你才能完全了解这个人,了解他的本质,了解他的潜能。 爱是直达另一个人内心深处的唯一途径。所以通过爱,你能够帮助对方认识到他的潜质,从而实现他的全部潜能。爱自己爱别人,能够让我们在这个光怪陆离的人世间过的更有动力,这些爱会带给自己很多力量,超越过去,实现人生的升华。 奥斯特洛夫斯基曾说: 人的一生可能燃烧也可能腐朽,我不能腐朽,我愿意燃烧起来! 愿我们每个人都能够活出与众不同的一生,为自己的人生找到独属的意义。
杰爱小吃
现阶段国内类似著名心理治疗师许天红的不多,一般好些的都已讲课为主了,1《保健医苑》第二、三届编委(中国卫生部北京医院主办、中国中央保健委员会协办)(中国心理卫生协会会员)2. 现为中欧国际心理机构咨询师3、职业精神科医师(中华医学会会员、北京医师学会会员)4、心理学作家(独立、合作撰写13本书籍,几百篇心理健康科普文章),在中国、美国、日本发表二十多篇专业论文。5、自1978年开始,作为中国大陆地区首批从事心理咨询工作的临床医生,专职进行临床心理学专业工作。6、中国唯一一位既是心理卫生协会理事又是监事的在职心理咨询师。7、许老师退休后,受到全国数百家心理咨询机构邀请,许天红老师是一个做事非常认真、非常严谨的人,经过一年的仔细考虑筛选,2010年最终选择加入中欧国际心理机构,继续为全国非常多的来访者服务。8、“北京八大名医-会诊中国白领健康状况”的名医之一。在《北京青年报》主编的《别让工作伤了你》一书中这样赞许。
优质心理咨询师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