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2

  • 浏览数

    150

xiaoxiao765
首页 > 心理咨询师 > 陈海贤心理咨询师联系方式

2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翻页作废啊

已采纳

最近看了一本有关发展心理学的书——《了不起的我》,书名和封面设计都有点中二,看完后却收获了很多启发和感动,想与大家分享一二。 先来简单介绍一下。 这本书脱胎于陈海贤老师的付费音频课程《自我发展心理学》,他在书中介绍了一系列实用的心理学工具,旨在帮助读者直面人生的种种问题,从而完成自我的转变,包括如何养成一个新习惯、如何让心智更为成熟、如何拥有高质量的关系、如何走出人生的艰难时刻等等。说实话,在阅读之前,我对于这本书的预期类似《精进》(没有说《精进》不好的意思),是一本具有理性、效率、条理等特质的书。事实上,这本书中确实提供了很多心理学的基础知识和方法。除此之外,还有大量的咨询案例和作者本人的切身体会,这些普通人的困惑、迷茫、痛苦,以及自我发展中的坚韧、执着和淡然,才是这本书里最打动我的地方。 01 开启改变:改变的本质是创造新经验 开启改变从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很多心怀期待、但迟迟无法付诸行动的人最常说的话是,“我渴望改变,但我没得选择。” 但陈海贤老师认为,我们其实一直都有选择。当我们觉得自己没有选择时,更多时候是没有我们想要的选择,或者不愿意承担对自己的责任。 如果一味地去寻找改变会面临的困难,改变就真的不可能发生了,我们也就从灵活机动的人,变成了无能为力的环境的牺牲品。改变,无疑是需要巨大勇气的,哪怕是对于像陈海贤老师这样资深的心理咨询师而言,也容易当局者迷。 唯有怀揣勇气,反躬自省,我们才能够开启改变之路。 改变的本质,其实是创造新经验,用新经验代替旧经验。我们希望减少玩游戏的时间,就需要创造新的休闲娱乐方式来代替玩游戏。作者提醒我们,人是由理性和感性共同驱动的,要想推动自己改变,光靠理性的利弊分析并不足够。所谓“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先要在情感上有所触动,才能听得进道理,进而采取行动。 很多人会希望通过内疚、自责等消极情绪来鞭策自己改变,脑中一直有一个上进又正义的自我在审判堕落又卑劣的自我。但这容易引发恶性循环,在严厉的自我批评中,我们会越发没有士气,觉得自己一事无成、虚度光阴,容易破罐子破摔,更加放纵下去。 比起焦虑、恐惧、内疚等消极情感触动,爱、怜悯、同情、忠诚这类积极情感触动更能有效激发改变。 “真正的问题不在于要不要对自己提高要求,而在于高要求的背后,究竟是你对自己的厌恶,还是爱和期待。” 02 思维进化:控制的两分法 要实现自我发展,除了要开启行为的改变之外,还要推动思维的进化,培育成长型心智模式,勇于探索和尝试,促进自我不断进化。 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很容易陷入防御型心智模式,表现出僵固型思维、应该思维和绝对化思维。 有僵固型思维的人往往把自己看得很重,容易把批评当作对自己的负面评价,而不是帮助自己改进的反馈。 应该思维就是无法容忍现实和愿望不一样,这个愿望可能来自于社会主流、他人的期待或者自我的理想。父母认为孩子应该乖巧听话,我们认为自己应该好好努力,恋人认为对方应该温柔体贴,当现实和愿望之间存在落差时,就容易被消极情绪所笼罩,无法接纳自己或者他人。 绝对化思维跟人类的抽象思维能力有关。一方面,它帮助我们在漫长的进化中总结经验,保全和发展自己,另一方面,它会把伤害和挫折绝对化,会让人陷入悲观主义,从一段恋爱失败,扩大到对爱情的失望。那么,如何避免防御型心智模式,培育成长型心智模式呢? 书中介绍了一个很重要的方法——「控制的两分法」。 “控制的两分法:努力控制我们能控制的事情,而不要妄图控制我们无法控制的事情。” 第一步,区别哪些是我们能控制的,哪些是控制不了的。对于我们控制不了的部分,再怎么焦虑、恐惧都没有用,只会白白把时间和精力浪费在内耗上。 第二步,把注意力转移到自己能控制的部分,作好计划,认真实践。 这种思考方式,是让我们把目光从对最终结果的担忧上,转移到此时此地的行动上。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03 关系中的自我:没有人是一座孤岛 之前一川理所当然地认为,「自我」纯粹与「我」相关,是独立于外人而存在的。陈海贤老师提供了新的思维,实际上,人总是生活在关系中,亲人、朋友、恋人、同事、陌生人,这些关系塑造着我们,影响着自我的所思、所想、所感、所行。 每段关系中的「自我」不尽相同。 前几年过年时,网上曾经流行过回老家前后的对比照,好多人在工作的大城市里是光鲜亮丽的Ashley、Sarah、Eric,回了老家就变成憨厚淳朴的阿芳、小丽和阿伟。这背后不单是环境的变化,更有关系的转变,在外与同事、朋友相处时的「自我」,和在家与父母、亲戚相处时的「自我」是不一样的。 每一种关系中都有一个「自我」,它们都是真实的「自我」。我们所处的关系,对于我们的行为有着决定性作用。 “既然自我是关系的产物,那么自我发展的核心问题,就从一个孤立的个体如何创造新经验,转变成一个身处关系中的人如何构建有利于自我发展的新关系。”相信大家都经历过各种各样的关系,有的令人如沐春风,有的压抑沉闷。越是亲密关系,对自我的塑造和影响就越大。这些年里,被大家不断热议的原生家庭、校园霸凌、PUA(心理控制、精神控制)等等,其本质都是不健康的关系,不健康的关系继续发展下去足以摧毁一个人。 怎样才能建立健康的关系呢? 作者提供了一种方法,叫做「课题分离」。 简单来说,就是区分什么是你的课题,什么是我的课题,我们各自把自己的课题做好。 比如表达我们的需要、拒绝别人、勇于争取和尝试,这些都是我们自己需要处理的课题,而他人会接受还是拒绝,会做出什么样的评价,那是他们的课题,不应该成为我们解题的出发点和评价标准。 课题分离,就是人际关系中的「控制的两分法」。我们每个人都只能做好自己的事情,别人的评价和行动不是我们能控制的,把别人的事留给别人操心。 04 走出瓶颈:赋予生活意义 在生活中,有些转变是我们主动促成的,有些转变则是因外界变化而被动产生的。 人生无常,生老病死、怨憎会、爱别离,无论我们愿意与否,人总是处在发展和变化中。在变化的进程中,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转折和挫败在所难免。 作者告诫我们,转折期是自我发展的重要部分。在转折期中,我们必须学会把自我打碎重构,方能走入人生新的阶段。 在「旧我」和「新我」的更迭之中,我们会遭遇各种各样的难题,包括如何面对结束,如何处理迷茫,如何重建,如何选择,如何应对创伤等。 转变从结束开始,但结束并不意味着完结。 “结束只是一段生活的终结,而不是生活本身的终结。” 结束也不意味着找到了答案,在新旧交替的阶段,感到迷茫是无可避免的。 就像四季更迭有其节奏,转变也没有办法一蹴而就,必须熬过漫漫寒冬,才能迎来新春。 转折后的自我重建,常常充满了偶尔和意外,是我们往日不经意播下的种子,在今日破土而出。书中提到褚时健出狱后变身橙子大王,采铜从IT公司离职后创作了《精进》。他们都是因为偶然的契机,才开启了自我重构。 “但这种偶然又和他们之前生命中的重要经历和资源相联系,包含了某种必然。” 他们没有在原来的道路上继续死磕,而是选择另起炉灶,重新开始。很多时候,放弃并不比坚持更容易,它同样需要勇气。身处转折期的我们,总会面临许多令人纠结的选择。 该读书还是该工作?该坚守还是该离职?该创业还是该打工?每一种选择背后都有一个「可能的自我」,但是要如何选择呢?作者在书中提供了选择的两个原则。 第一个原则,经济选择还是心理选择。 经济选择是考虑风险、收益、机会、成本等各项利弊得失,但我们很难掌握完备的信息来权衡,经济选择实质上是让渡了我们的自主性,它是信息的计算和加工。 心理选择是回归到「自我」本身,思考每一个选择背后「可能的自我」是什么?我们想要成为哪一个「可能的自我」?这种选择方式意味着承担更多的责任,要在不确定的情况下对自己的选择负责。 第二个原则,环境可能性还是自我创造。自我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没有已经铺陈的道路。选择只是这个过程的第一步,后面的很多步需要我们先迈出第一步之后才会知道。 在转折期遇到的挫折超过一定程度,会给我们留下难以磨灭的创伤,你完全没办法欺骗自己按照曾经的方式继续生活下去。 创伤的修复需要时间,需要相信会有新的未来重新长起来,需要重新赋予生活意义。我们究竟如何理解自己面对的困境?是坚信一切终将过去,还是怀疑自己不配拥有幸福与快乐。只有对生活抱有坚定的信念,才足以支撑我们度过至暗时刻。 05 人生地图:一条不断延伸的路 自我的发展离不开所处的人生阶段。同样是关系的丧失,青春期失恋、中年离婚和老年丧偶,对于人生发展的意义是不同的。 每个人生阶段,我们都面临着特定的人生课题。陈海贤老师在书中将人生划分为青春期、成年早期、中年期、老年期四个阶段,来分别介绍特定阶段的人生课题。 现代人的青春期普遍长一些,一般在15~25岁之间。 青春期最重要的课题是确定身份认同 ,回答“我是谁”这个问题。只有学会对自己负责以及容纳矛盾,我们才算真正确立了身份认同。 成年早期通常指25~35岁之间, 这个阶段的人生课题是建立亲密关系与职业认同。 亲密感的建立意味着我们的「自我」扩大了,不再只是以「我」为中心,爱人也是我们「自我」的延伸。 建立职业认同是成年早期的另一重要课题。职业不只是一份养家糊口的工作,它还意味着事业和使命。建立职业认同意味着我们能接受职业背后的人际关系,能把“自己从事的工作镶嵌进自己整个的人生故事里,让它变成整个人生故事中的一部分。”中年期是一个惊涛骇浪的动荡期,一般是35~60岁, 最重要的任务是应对中年危机。 中年危机除了害怕衰老以外,最大的挑战来源于「可能性的丧失」,一眼就能看到未来。 要想战胜中年危机,重要的是摆脱「小我」,从他人的成长中,获得新的可能性。这个「他人」可以是家庭的下一代,可以是下属、后辈、学生,也可以是社会中被影响、被帮助的其他人。 在老年期,人生最后的课题是整合自己的人生。 所谓整合,第一种含义是回顾自己的人生,并找出人生的意义,这个意义并不需要很宏大。第二种含义是将自己纳入更大的人类群体中,把自己看作某种演化进程的一部分。 “自我发展的过程,就是破除我执,从「小我」走向「大我」”,最后达到「无我」的过程。 自我发展是一条不断延伸的路,在开始之前并没有既定路线,我们选择一种可能性出发,在路途中经历顺境逆境,在过程中让一切发生。这个发展的过程本身,就叫「自我」。 后记 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这本书所涵盖的内容十分丰富,一川仅从个人的角度,与大家分享这本书中有启发的部分。推荐大家自己去阅读全书,每个人所处的人生阶段不同,所面临的问题不同,从这本书中的收获就有很大不同。 衷心希望这本书能够给予你帮助与陪伴。

陈海贤心理咨询师联系方式

140 评论(12)

杜嘉班纳Ricky

。。ISBN: 9787516824344 。。文件格式:epub 。。内容简介。。 如何养成一个新习惯? 如何让心智变得更成熟? 如何拥有高质量的关系? 如何走出人生的艰难时刻? 不同的人生阶段,有什么不同的使命? …… 破解这些难题,心理学能够提供很多有用的线索。 陈海贤博士把自己13年心理咨询的经验和思考,结合多个心理学流派的理论,从行为、思维、关系、瓶颈期和人生地图这5个层面出发,给你一套实现人生突破的系统方法。 书里不打鸡血,不灌鸡汤,而是提供一系列改变与发展的实用工具,直击人生的种种问题。帮你创造更满意的人生,成就了不起的自己。。。作者简介 。。 陈海贤,浙江大学心理学博士,知名心理咨询师,阿里巴巴商学院特聘教授。拥有13年心理咨询经验,接待过6000多位来访者。曾在浙江大学心理中心任职,期间开设“积极心理学”通识课,颇受欢迎。。。精彩短评。。 # 上次读这类书掉眼泪同样是陈海贤的《幸福课》:面对不完美的父母,除了愤怒和原谅,我们“还可以选择悲伤”,那一刹那就像和什么自己一直与之抗争的东西和解了,原来我可以在看过之后并不去做什么,只是单纯悲伤而已。而这次他说“过程的意义在于让一切发生”,说实话我甚少能感受到人生被什么点亮,有的话大多因阅读而起,但这句话于我就有这么神奇。我想起许多晦暗的时光,诸多埋怨,无非是把自己置身于一系列结果之中,仿佛一切为的就是等待宣判,可宣判往往意味着终结,所有意义和价值真的深埋在这么短暂又无趣的终结里吗…书中许多理论自不必说,心理学读的足够多会觉得熟悉,人可以牢记许多理论在挫折是反复诵读聊以自慰,可真正必要的是发自内心的觉悟,所以它触动我的是夹杂在间隙中的几个短句,仿佛若有光,之后是微弱的豁然开朗感,小而足够。 # 1、小步子原理 核心就是专注于当下能做的事情上。 2、控制两分法 第一步:在思考担心的事情里,找出哪些是自己能控制和不能控制的,把注意力转移到能控制的部分上来。 第二步:在不能控制的部分里,再找出能控制的内容来,并作成计划,努力把它做好。 3、我现在能做什么?我愿意这么做吗? 我以前看心理学方面的书,都是试图在里面对号入座找到自己的“病 症”或是找到人生的答案,而现在,或者说在陈老师的书里,我更多的是想着如何去实践、运用、训练自己,而不找一个一劳永逸的解决方案,是看到一条延伸向前的道路。 # 我一直都很喜欢陈海贤老师分析,看待问题的角度和陈述。 这本书中最喜欢第一章对于改变自己的讨论。章节抽丝剥茧,教你如何真正地找到并直面改变自己时所遭遇的困难和恐惧。 扣掉的一星在于和音频课还是太像了,我本来期待有更多深入、系统化的整理。所以和书相比,我还是更推荐音频课~ # 可是,独立并不是容易的事。在一定程度上,它也意味着孤独。 一个独立的人,是在心理上真正断乳的人。当他遇到麻烦或心情不好时,他不再对亲人、朋友、同事怀有“理所当然”的期待。他可以求助,这是他自己的课题。同时他知道,别人帮不帮他,是别人的课题。从独立的那天开始,他就失去了抱怨的理由和资格。当然,他也不需要对别人的情绪怀有什么理所当然的责任,因为这是别人的课题。去掉了了人与人之间习以为常的用挖制和期货来维持联系的方式、一个独立的人怎么能不孤独呢? 孤独,也许正是人生的某种真相。毕竟,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人能够完全理解另一个人,也没有人能完全为另一个人的生活负责。我们总说,这是“我的”家人、“我的”恋人、“我的”孩子、“我”最好的朋友,好像我们拥有某个人一样。拥有是人际关系史中最大的幻觉、没有人能修拥有另一个人、我们只是在各自的旅程相遇、彼此同行。这种相遇又长又短,最终我们还是会分开各走各的路。 但正是因为别人没有必要一定对我们好,才有了感恩的理由。正是因为我们不知道对方会不会欺骗我们,才会有信任。正是因为我们能够离开,坚守才显得可贵。自由是美德的前提,所有人际关系中美好的东西,只有出于自愿的选择,才会变成一种美徳。 引自 --新关系:关系是如何进化的 # “我现在能做什么?我愿意做吗” 想象你有一个孩子。他已经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却因为贪玩的天性没有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再想象你是这个孩子的爸爸或妈妈。你会怎么教育这个孩子呢?你觉得那个孩子希望得到什么样的教育呢? 孩子需要的,不是严厉的批评,当然也不是放纵,是那种带着爱的规范,慈爱而坚定。坚定是不忘目标和方向,慈爱是能够原谅和接纳,毕竟,他只是个孩子。 你就是那个孩子。你也应该成为自己慈爱而坚定的父母。告诉自己,我只是一个凡人,接纳自己的不足,爱自己。在拖延之后,用自我激励代替自我谴责,提醒自己能够做得更好。同时,不把上一次的拖延看作需要偿还的欠债,而看作一个结束。带着新的目标轻装上阵,重新出发,是在内疚和自责中重新积聚能量的不二法门。因为说到底,能把我们从拖延症中拯救出来的,还得靠爱啊。 回过头来看那两个分裂的自我:那个上进的你和那个堕落的你当然都是你。当你想懒惰的时候,用激励代替责备,告诉自己:“你能做得要比现在能做的多。”当你休息的时候,也理直气壮地告诉自己:“我累了,让我休息会。” 所以,试着尊重另一个自己吧,就像尊重一个朋友一样。放弃和自己之间的斗争吧,就像一个征战多年的士兵,终于要解甲归田一样。

168 评论(15)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