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3

  • 浏览数

    177

背信弃翊
首页 > 心理咨询师 > 静远心理咨询师

3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来福胶泥MAY

已采纳

更多图片(2张)叶建灵,中国学盟副理事长,中国职业经理人研究会秘书长。曾任教于北京科技职业学院和北京科技经营学院,所授课程《C语言》、《计算机基础》,《操作系统》、《数据库》,通过率非常高,其中《计算机基础》通过率在90%以上,在学员中享有极高声望。 教学特色:教学思路清晰,考点把握准确,案例教学,深入浅出,注重学生感受,教学互动性强,深具感染力。

静远心理咨询师

206 评论(14)

差布丶多童鞋

一、这本书一开始吸引我的是什么呢?大概可以概括成这么一个问题:对于一个完全不知道专业音乐知识的人,怎么样才算是懂音乐呢? 书中开篇讲到:“ 仅仅感受音乐而不思索音乐会失去音乐的真髓,仅仅思索音乐而不感受音乐便丢掉了音乐的灵魂。 ” 结合自己,这么多年,我一直是在听音乐中感受着、思考着的,所以对于这个观点,个人还是认同的。这也是为什么我读的书少,却能讲出许多啰嗦话的原因吧。 作者讲到:“ 懂不懂音乐并不看你能在谱子上认出哪儿是第一主题或哪儿是属七和弦,而是看你能不能对实际的音乐产生敏锐、恰当、强烈而又细腻的心理感应。 ” 对于音乐,我们大都会有一些感应,只是深浅与跨度不同,所感所知也就大不相同了 书中有一些关于听音乐的感受,简直精妙至极。 “ 音乐其实应该是这样一份沉甸甸的礼物,而不是一缕轻飘飘的花絮。如果我们不仅仅把音乐当作生活的装饰背景,而是愿意花时间正襟危坐地面对音乐,并进而全身心地卷入音乐,我们就是带着自己的生命体验,在音乐中寻找生命的意义。这种“意义”,往往难以言传,但又意味深长;它不可捉摸,但又真实存在。它不能诉诸文字语言的表述,也不能转译为可见的视觉形象,更不能概括为理论性的抽象说明。它只能通过具体的声音鸣响,一次次在聆听者的内心中被活生生地捕捉。我们汉语中有一个奇妙的词汇,叫作“心声”——似乎不能将“心声”翻译成直白的“心灵的声音”,那会摧毁“心声”二字中所蕴含的诗意。不妨将“心声”看作那种深藏在人心和宇宙中最神秘处的感应与感触。音乐应该就是人和世界的鸣响性的“心声”。如此看来,聆听音乐,鉴赏音乐,就是倾听“心声”。 ” 二、那么专业人士一般都会怎么去听呢,我们也来略窥一二。 “ 对专业人士与热切的乐迷而言,听乐是件要事,得认真对待。接受系统的“听乐训练”,从最初级的音高分辨、节奏模仿到后来的和声听辨、作品分析和音乐欣赏,大体都是想让耳朵敏锐起来,让耳朵成为一件真正的审美器官。 ” “ 创作的背景、环境,风格归属,体裁类型,作曲家的个人癖好,委约的对象,演出的资源限制等等所有可能左右音乐写作的条件,均是学者听乐时不愿放过的外围支持。为此,在音乐会之前阅读节目单,或在听唱片时浏览乐曲说明,这是听乐前必不可少的“热身准备”。虽说这些有关音乐的知识储备并不能改变作品本身,但听者的心理定式和听觉期待会因此受到微妙的调整,这对音乐鉴赏说不定影响甚多。 ” 这里,我们或许应当注意一下这两个词:心理定式和听觉期待。 我们可以试问一下自己,我们做哪些事情是没有心理定式和听觉期待的呢?恐怕都有,那么我们或许也可以再深究一下,当我们的心理定式和听觉期待不同的时候,我们多得到的结果是否又有不同,或者说,对于同样的结果,我们又进一步有了不同的感受。 三、关于音乐的一些观点 “ 据我看来,音乐从它的本质来说,根本不能表现任何东西,不管是一种感情,一种精神状态,一种心理情绪,一种自然现象……表现从来不是音乐的本性。表现绝不是音乐存在的目的。即使音乐看起来在表现什么东西(情况总是如此) , 那只是一种幻象,而不是现实。 ” 这是斯特拉文斯基说的,也是够毁三观的。什么都不能表现,那音乐要来干嘛,为刺激人的神经?这音乐是不是要归到生理学了(我也毁一下三观) 不过还有一段: 这里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斯氏对音乐“表现”非音乐事物的彻底拒绝。音乐就是其自身。那么,音乐仅仅是空洞无物的“音响游戏”,是没有意义的“形式把玩”吗?作为一个已被公认其作品具有“独特表现力”的作曲大师,斯氏当然不会这样认为。这样说来,斯氏一方面坚定维护音乐的高度严肃性,另一方面又断然否认音乐的外在表现性 。 音乐就是音乐,不是别的。这个哲学命题,太复杂,自个思索吧。只是,大家到用不着思索音乐,只要思索自己就行:我将如何存在? 为了揭示人性的深刻内容,艺术可以是不让人愉悦的(因而是崇高的)。 贝多芬所有的晚期作品都有这样的质地,极端当然是“极其难听”的《大赋格》(作品133)。 康德的美学思想直接预示了二十世纪以“丑”为“美”的现代艺术。 而海德格尔在他著名的论文《艺术作品的本源》中更是直截了当地指明“艺术就是真理的生成与发生”。 艺术于是成为人类把握世界和认识自我的最根本的方式之一,故此,艺术(包括音乐)才具备文化的资格,才可与文学、哲学、历史相提并论成为“人文”现象而值得我们为之呕心沥血。 音乐与所有其他的历史一样,都是在艰难中前行,也时常面临尴尬的境地 音乐家被逐出乐园,赤身裸体,睁大迷惘的双眼,努力辨明自己的方位,吃力地迈开脚步。 拉赫玛尼诺夫甘愿成为死硬保守派,坚守调性和歌唱旋律的传统阵地; 西贝柳斯冷眼拒绝激进的实验,但却采用独特的句法和音响对音乐进行彻底改造; 斯克里亚宾踏入危机四伏的险峻之路,企图以人工制造音乐自然; 德彪西背弃强悍的主流传统,在远东和远古的神秘意象中寻找出路; 勋伯格坚信德奥音乐的逻辑与必然,为此他在内心本能与历史承诺之间痛苦挣扎; 巴托克正朦胧地意识到,音乐世界的能源枯竭只能以健康的民间养料予以拯救; 而远在新大陆,艾夫斯以美国人特有的直率和大胆,正在摧毁艺术音乐与实在生活之间的严格界限…… 看这历史也是够瘆的慌,虽然我并不懂。 就像我们读历史书,有时候读的热血沸腾,有时候长吁短叹,有时候痛心疾首,但未必就真的懂了。 四、谈谈辛丰年老先生 辛丰年先生自谦是音乐的“门外”人。他在《爱乐及谱》一文中专门谈及自己寻访乐谱之不易,以及因痴迷音乐进而喜好阅谱的癖好:“自知凡人听乐不可能甚解,但又不甘心只听个‘单声道’的旋律美。尤其是有复杂的和声、复调、配器的近代音乐,借助乐谱,以目助耳,为的是不负作者苦心,得更大受用。《新世界》算得一部最好懂的交响乐了。但听过多遍的人也未必就能将那些隐藏在各个声部中的支声复调都发掘出来。不吃透那些,又何从领略交响性音乐思维的‘立体声’的力与美?读谱,以视觉济听力之穷,可以帮助你学会以‘多声道’听觉去接受多声部音乐的信 息。”这才属于殿堂级的乐迷啊。 当然也有一件趣事。记得我小时候也干过这么一件事。就是拿到一本书,觉得这书实在是够大,然后就怎么样呢? 辛老热情洋溢的书评(《辉煌雄辩的大复调》),劈头一句是,“新近问世的《西方文明中的音乐》全译本,十六开大本,七百页,五斤来重(我忍不住拿到秤上去称了一下),沉甸甸的,令人惊喜”。 记得我读小学时候,大概二、三年级,我爹给了我一本《现代汉语词典》,这么大的书也让我大为惊讶,执意让我爹给我称一下:一斤五两。 五、对中国的音乐层次结构分析 中国汉民族文化中,音乐的类型可以大致分为三个迥然有别的层次结构。 其一,位于“官方”正统中心地位的政治性礼仪“雅乐”,受到历代皇宫高度重视,享有进入正史“乐志”的荣耀,但对宫廷之外的日常音乐生活影响甚微; 其二,出于民间、融于民俗、流传于广大民众之间的所谓“俗乐”,虽出身卑微,但鲜活灵动,与汉民族各地人民的语音语调、性格气质和风土人情密不可分; 其三,与中国特有的“士大夫”现象具有不解之缘的“文人音乐”——以“琴乐”为标志性代表,讲究“中正平和”的情趣,追求“静远淡虚”的境界,精神内涵带有高度个人化的倾向。 六、说说室内乐 在室内乐的共同参与中,每个演奏者是独立平等的,又是相互依附的。各尽所能,但绝不各自为政;各司其职,却绝非各行其是。似真正君子间的交往,和而不同。 作曲家写,必须煞费苦心控制各个声部的独立与相互间的平衡; 表演家奏,应当时刻注意每一乐句中语气与口吻的统一与变化; 知音者听,只有领略了作曲家与表演家的匠心和灵气才算参与了这无言的交谈。 室内乐以精致为本。但这精致绝不是繁缛的装饰或刻意的雕琢,它来自沉静的心灵和沉着的笔法。言之有物,一言千钧,故而不敢虚张声势。 认认真真地想,仔仔细细地说,室内乐的言语因而外秀而内刚。 室内乐以抒情见长。作曲家在室内乐中倾注自己最发自内心的情怀,因而乐思常常迂回,笔法往往缜密。与一般常见的大悲大喜不同,室内乐的抒情淡泊如水,意味悠远,反而更能沁人心脾。 七、关于音乐评论 用文字捕捉音乐,实际上“危机四伏”。音符与文字,音响与语言,两种表达媒介,各自遵循着不同的逻辑与规范。语言结束之时,正是音乐开始之际”,这句耳熟能详的老话,一语道破了语言在音乐面前的无奈。 因此便可以理解,为何在专业论文中,对音乐的说明大多以“干冷”的结构-技术分析为“正宗”;在很多时候,语言“回避”着音乐,历史背景资料式的文字写作替代了对音乐作品本体的关注; 而在乐迷朋友的诸多赏乐文章中,充盈着强烈的感受、花哨的辞藻与无羁的联想,文采斐然,但似乎偏离了真正的音乐“客体”。 由此在文字与音乐两者关系上,引发了最为极端的“取消主义哲学”:其源出自奥地利哲学家维特根斯坦著名的“箴言定律”——“凡是能够说的事情,都能够说清楚;而凡是不能说的事情,就应该沉默。” 你要沉默吗,反正我不沉默,管他对不对呢! 八、一些音乐书籍 1. 音乐文化史中不可多得的名著——保罗•亨利•朗的扛鼎之作《西方文明中的音乐》, 作者“朗”功力深厚,一是视野广阔、知识渊博,谈论西方“文史哲”和“政经法”乃至宗教、社会、习俗等,均如数家珍;二是对音乐有精辟的个人洞见,往往有“一针见血”的准确和痛快。 2. 施皮塔的《巴赫传》、塞耶的《贝多芬的生平》和阿柏特的《莫扎特》等传记名作均是多卷本的皇皇巨著,其中作传人对传主的人格解释与对传主的作品理解浑然一体、不可分割。 3. 美国哲学家彼得•基维的《纯音乐:音乐体验的哲学思考》的中译本。感觉正负对半。 此书正面意义还是不少。因出于分析哲学传统,作者在看待和讨论问题时的明确、逻辑与细致特别值得国人借鉴与参照。书中对任一概念、术语和范畴的界定均极为精确,从不含糊,虽有时不免烦琐,但对于理清思路、推进思考十分有效。 4. 《在音乐与社会中探寻——巴伦博依姆、萨义德谈话录》一书。巴氏是西方世界大牌指挥家兼钢琴家,但绝非仅仅识得乐谱的“单向度”艺匠。萨氏是美国著名文化批评家兼公共知识分子(以批判西方的“东方主义”闻名),但也是弹的一手好钢琴的资深乐迷。两人谈话以音乐为中心,旁及诸多社会与其他问题,果然碰出不少火花。 谈话进行到最后,我感到,两人的分歧其实越来越大,特别是针对当前这个急剧商业化和浮泛化的社会,音乐以及广义上的艺术和文化如何具有迫切的精神当下性。巴氏似乎理所当然地认定,艺术应该提供一种乌托邦式的理想,化解矛盾,构成统一。但萨氏坚持,艺术应该有刺痛感,有针对性,它是一种反抗,从中才能体现文化所应有的社会功能。 5. 《环球经典名曲导读》纳入相关作曲家生平、相关作品的写作背景和总体特征、相关的历史背景和人文知识以及相关的表演艺术家介绍。如此做法,用意是再明显不过了:这是希望听者在聆听音乐时,无须再去花费力气寻查相关资料,一册在手,轻松阅读,就可以将相关作家和作品置入相关的历史语境和文化环境中,求得某种更加具有理性深度和知识维度的“文化性倾听”。于是,音乐普及中渗入“提高”的理念,文化教育以“休闲”的方式贯穿。 6. 斯特拉文斯基,在其成熟中年(1939年)在哈佛大学发表了系统阐述自己音乐美学理念的著名演讲——《音乐诗学六讲》。虽篇幅不长,但地位显赫。这不仅是由于斯氏本人的重要性,而且也因为该书一般被看作“形式主义美学”在二十世纪音乐中的典型代表。同时,由于斯氏的论点和表述带有他特有的尖锐性和极端性,所以直至今日,书中思想仍不断激起后续回响,引发后人争议。 7. 《修补裂痕:音乐的现代性危机与后现代状况》(以下简称《修补裂痕》)一书作者休伊特 休伊特作为一个资深的作曲家、乐评家与音乐活动家,在剖析这个危机时,从音乐的内在肌理入手,并且综合运用社会学、艺术哲学、音乐史学、音乐美学、音乐批评、文化批判等多种方法的复合路径,从而获得了有效的病理诊断。 8. 剑桥插图音乐指南》基本上是以平铺直叙的口吻和文风客观介绍了西方音乐的基本构成材料及其发展历程。萨迪在前言中克制地写道:“我不想声称本书是一部了解和欣赏音乐的书,也不想声称它是一部音乐史,然而却不妨称其为‘接近’音乐史的著作。”由于此书加入了三章有关音乐基础知识的介绍(分别论及音乐的要素、乐器、结构)和一章有关通俗音乐的概观,因而在内容上超出了普通音乐史的范畴。 9. 《伟大作曲家的生活》(The Lives of the Great Composers)。此书系美国著名音乐评论家、《纽约时报》音乐版主笔勋伯格(Harold C. Schonberg,此“乐评家”勋伯格与彼“作曲家”勋伯格[ArnoldSchoenberg]没有任何干系)的著名通俗读本,中译本由北京三联这样的重磅权威出版社接手推出(2007年1月版),虽谈不上所谓“学术深度”,但文风活泼,很有可读性。 留着吧,万一到了一大把年纪的时候,想好好看看呢!

348 评论(10)

盛笑笑shamir

教材分析:

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审美创造力是语文学科的任务,高中语文第一册即为诗歌单元,收录了中国现当代的一些优秀诗篇。《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诗人通过典型意象营造出优美的意境,表达了内心的落寞、惆怅的情绪。《雨巷》编排在必修1第一单元的第二课,属于精读课文。学生可以借此体会、比较、鉴别不同题裁、不同风格、不同流派的诗词,符合新课改特别关注学生多方位情感体验要求,又契合了新课改特别关注学生多方位情感体验,使其受到美的熏陶的要求。

学情分析:

本篇课文是高一年级的新诗单元的第二篇,虽然是高一年级,但学生在初中已经学过十多篇的现当代诗歌,对诗歌的诵读技巧不陌生,所以学习起来并不吃力。高一的新生正处在学习角色的转变期,从初中的学习内容转变到高中得学习内容上,对许多课文艺术手法和艺术技巧总是处于一知半解,似懂非懂的状态中,只要老师正确的引导和点拨,就能使学生们找到自己心中的答案学得正确的分析鉴赏的方法

教法设计:

说教法本课采用以诵读法为主其它教学法为辅的综合教学法

诗歌是情感的艺术,多诵读有助于学生很好地把握内容理解作者情思,从而获得自我的情感体验。同时,诵读有助于品味诗歌的语言美。所以,教学中我指导学生通过反复诵读加深理解把握情感。另外,本诗教学以体验性学习为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性,以“四自”——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用自己的观点去判断,用自己的思维去创新,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贯穿整堂课。教师只作必要的引导提示,使学生在反复诵读中理解与感悟,并力求激发学生个性化的理解。

学法指导:

1、加强诵读,这是阅读诗词的一般方法。

2、通过意象把握情感,主要是让学生设身处地的走进雨巷去感悟。

3、联想比较法,通过与诗人的其他作品的比较学习,体会创作风格及作者情感。

教学目标:

新课标要求现代诗歌阅读达到的要求;1.培养鉴赏诗歌和散文作品的浓厚兴趣,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2.阅读古今中外优秀的诗歌,散文作品,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用历史的眼观和现代观念审视古代诗文的思想内容,并给予恰当的评价。3.学习诗歌和散文作品的基本方法,初步把握中外诗歌,散文各自的艺术特征,注意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现作品意蕴,不断获得新的阅读体验。

根据教材的特点,结合课标的要求,我制定以下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通过诵读,培养学生对诗的感悟力和理解力,培养审美情趣。

(2)了解诗歌的象征意义及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3)感知诗歌的意象及特征,由此来把握意境的营造。

2.过程与方法

(1)本诗教学按“走进雨巷 煽情激趣—彷徨雨巷 熟读顿悟—感悟雨巷 合作探究—走出雨巷 拓展延伸”的过程进行。

(2)学生自主学习,自主质疑、解疑及自我感悟。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朗读,体会诗人忧郁惆怅的情怀,理解中国20世纪二三十年代进步知识分子的可贵之处,树立起对作家的尊重、对作品的喜爱的态度。

教学重点和难点:

1 、体悟雨巷诗情诗境

2 、体会本诗“丁香姑娘”“雨巷”等的象征意义,学习象征的手法,初步学会鉴赏象征诗。

而后一点也是本诗的难点所在。

课时安排:

一课时

课前准备:

培养学生预习课文的习惯,布置预习内容,包括生字词 作者简介 写作背景 自主质疑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的优化,教学模式的创新,教学方法的改进,是语文教学取的显著成效的关键,我将打破“先介绍作者、背景,再了解作品”的传统教法,依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我设计了“走进雨巷 煽情激趣——彷徨雨巷 熟读顿悟——感悟雨巷 合作探究--走出雨巷 拓展延伸”这四个层层递进的教学环节。

1.走进雨巷 煽情激趣

首先介绍我的第一环节,我将在上课前的三分钟要求大家闭上眼睛倾听音乐。教师播放流行音乐《丁香花》,接着请学生们说说听完歌曲的感受。最后教师做总结:歌曲唱出了作者的内心的忧愁,唱出了内心的孤独,唱出了作者内心无尽的惆怅。接着我请学生们打开课本,导入新课

设计意图:《课标与教学要求》中也提出要求:“通过多种途径引导学生阅读和鉴赏,不断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多媒体导入,用流行音乐营造一种与诗歌相一致的气氛,可以拉近学生和文本的距离,调动学生的积极情感,为学生把握诗歌情感奠定了基础,接下来进入我的第二环节。

2.彷徨雨巷 熟读顿悟

《课标与教学要求》中指出:“指导学生阅读和欣赏诗歌,散文,要重视作品的阅读鉴赏的实践活动,注重诵读的指导,从内容理解到作者情感的把握,从语言的品味到表现手法的品评,都离不开对文本的诵读”。因此 我要求学生根据初中已有的知识(诗歌的节奏和停顿),诵读诗歌。

一 、先请同学们自由诵读诗歌,整体感知,把握基调。

学生很容易把握:这是一首优美中充满惆怅的诗歌。诵读的形式很多,配乐朗读就是一种的很好的形式,音乐促进学生对诗歌情感基调的把握,也为学生整体感知作品打下基础。

(3)最后,邀请学生和教师一起配乐轻声的朗读诗歌

至此,我完成了本课的教学重点:通过反复诵读,把握诗歌感情基调,领略诗歌的音乐美以及其成因,达到了知识与能力目标中的:通过诵读,培养学生对诗的感悟力和理解力,培养审美情趣。接下来进入我的第三环节

3.感悟雨巷 合作探究

《课标与教学要求》中指出“指导学生了解诗歌的外在的形式(分行排列,句式整齐,合辙押韵,抑扬顿挫,节奏分明等)和内在形式特征(意象,意境,象征,阴喻等),感受,领悟作者透过景与事抒发的情感,把握诗歌的情感特征” 承接上面的朗读,我设计以下两个问题

二、诗歌中包含着怎样的情感和情绪?

(播放流行音乐《丁香花》引导学生答出:低沉、伤感,充满着愁绪和无奈等词语)

三、这种情感和情绪是从哪里来的?

【投影主要意象所引发的感受】

引导学生发分析诗歌意象:油纸伞、雨巷、我、丁香、姑娘、太息般的眼光、颓圮的篱墙……)

第一个是油纸伞。(视频:油纸伞的制作过程来激发感受)

因为油纸伞本身就给人复古、怀旧、神秘、迷蒙的感觉。而且和雨巷很好地结合起来了。时间是在暮春,在寂寥的雨下,凭添了一份冷漠,凄清氛围,撑一伞风雨独立消魂的形象。把它放在独特的环境中就能产生奇特的意象。

第二个是雨巷。(图片展示来激发感受) 特点:悠长、寂寥

作者幼小时住在杭州大塔儿巷8号。他小学、中学走的都是长长的青石板路。这是种优美的意境。小巷本来就让人感到幽深、寂静和寂寞,再加上蒙蒙的细雨,意境更是充满了朦胧美。

第三个是丁香。(古诗展示来激发感受)

丁香花开花在暮春时节,丁香花白色或紫色,颜色都不轻佻。诗人们对着丁香往往伤春,说丁香是愁品。常常赢得洁身自好的诗人的青睐。

《浣溪沙》李璟 手卷真珠上玉钩,依前春恨锁重楼。风里落在谁是主?思悠悠。

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回首绿波三楚暮,接天流。

《代赠》 李商隐 楼上黄昏欲望休,玉梯横绝月如钩。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

总之,丁香给人美丽、高洁、愁怨、容易消逝的感觉。雨中的丁香更是增添了许多的愁怨和凄美。而且丁香花虽美,但容易凋谢。所以,以丁香般的姑娘也是愁怨、忧愁、彷徨、凄婉迷茫的。容易消失离去的。诗人笔下的“丁香一样的”姑娘,就是这种美好理想的象征。然而诗人知道,这美好的理想是很难实现的。她和自己一样充满了愁苦和惆怅,而且又是倏忽即逝,像梦一样从身边飘过去了。留下来的,只有诗人自己依然在黑暗的现实中彷徨,和那无法实现的梦一般飘然而逝的希望!

第四个是篱墙:(古诗展示来激发感受)

这个篱墙是颓圮的,就让人有种哀怨、凄凉、衰败的感觉。

《登金陵凤凰台》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金陵怀古》 刘禹锡 潮满冶城渚,日斜征虏亭。蔡洲新草绿,幕府旧烟青。

兴废由人事,山川空地形。后庭花一曲,幽怨不堪听。

第五个是“我”:我是冷漠、凄清、惆怅的。给人迷茫伤感的感觉。

诗歌是通过意象和意境来传达情感,沟通意象和象征意义之间的桥梁就是阅读主体的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以及以往阅读经验的迁移,因此引导学生通过联想和想象象和以往的阅读经验来正确地解读诗歌,是我常用的'方法。

总之 本环节采用的是分组讨论,合作交流的方法学习,学会合作是素质教育的一项基本内容,也是信息时代对人的一种要求。心理学家认为:合作与交流,可以是学生的大脑活跃起来,有利于互相启发,能够调动学生的思维进行积极地探索活动。意象和象征意义之间的这种联系在小组交流中得以强化,在小组的合作中得以突破,在想象和联想中得以沟通,使感性的认知上升为理性的认识,领略了象征主义诗歌的特点,至此完成本课教学上的难点:分析意象以及其象征意义初步掌握鉴赏诗歌的方法,同时也完成知识与能力目标中的:了解诗歌的象征意义及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感知诗歌的意象及特征,由此来把握意境的营造,接下来进入我的第四环节。

四、原因探究

作者用雨巷、丁香、丁香姑娘等典型的意象,准确的传达出了“忧伤”这种典型情绪。那为什么戴望舒这么忧伤呢?

1、失恋的痛苦:

2、现实的黑暗

诗人就是在现实与理想的碰撞和失落中体验痛苦、无奈和煎熬的进步青年。这彷徨感、哀叹感是现实的黑暗和理想的幻灭在诗人心中的投影,它分别让我们看到一部分青年人在理想幻灭后的痛苦和追求的心境。丁香一样的姑娘 丁香姑娘的美丽高洁——美好的理想和愿望

丁香姑娘的哀怨彷徨——理想难以实现

丁香姑娘的飘然离去——理想的幻灭

五、艺术特色

1、它采用了象征手法:。

狭窄阴沉的雨巷,在雨巷中徘徊的独行者,以及那个像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都是象征性的意象。分别比喻了当时黑暗的社会,在革命中失败的人和朦胧的,时有时无的希望。这些意象又共同构成了一种象征性的意境,含蓄地暗示出作者既迷惘感伤又有期待的情怀,并给人一种朦胧而又幽深的美感。

2、复沓句式的妙用

例如:“她彷徨在寂寥的雨巷,撑着油纸伞像我一样,像我一样地默默踟躇着冷漠、凄清,又惆怅。”

“她默默地走近,走近,又投出叹息一般的眼光,她飘过像梦一般地,像梦一般地凄婉迷茫。”

分析:第三节:“象我一样”“象我一样地”.第四节:“象梦一般地”“象梦一般地凄婉迷茫”.这些连贯的上下句式,可以说是诗歌内在的巧妙拉长,形成了诗歌回环叠唱的效果,使阅读时有起势—强调—飞跃的递进效果。

效果:复沓也表现在《雨巷》首尾两节上,从而使诗歌节奏显得整齐和谐。

3、词的重叠运用

例如:“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

“她/是有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

分析:有时在同一行诗中,如“悠长,悠长”;有时在两行诗的隔开处,如“哀怨,哀怨又彷徨”;有时在诗节的分开处,如二、三节间的“彷徨”。

效果:词的重叠把时值相同的停顿复沓化了,从而形成了舒缓悠扬的节奏。

4.走出雨巷 拓展延伸(也可是课后作业)

“授之与鱼,不如授之与渔”为了让学生能学以致用,突出学习重点,强化学习目标,我设计了以下的练习:

(1)“这样美丽的意境,这些传统而又现代的意象,怎么能不钩起读者的共鸣。我想在座的同学们对于作者的这种感情深有感触。那么拿起我们自己的笔,假设我们是诗歌中的主人翁,结合诗歌中的意象,写一段你想象中那个雨巷邂逅的场面。用自己的笔描绘出雨巷那种独特的意境”。

(2)这朦胧的意象中,你能感受到作者究竟想要说什么?

附:

雨巷邂逅

一个雨夜,我独自彷徨。一个女子从远处走来,她撑着淡紫色的油纸伞,白色的纱裙上点缀了雨的精华。她是如此的姣美,而又带着点点忧伤。她步履姗姗,有着丁香一样的芳香,带着寂寞的秋的情愁,她眼神迷离,有着蔷薇一样的可爱,又带着蝴蝶的泣诉。她清丽秀雅的脸上没有美丽的笑容,却带着那辽远的海的思念——-尽是忧伤

她走近了,没有目光的对峙,没有长时间的注视,只是一瞥。她未曾回眸,却像一股暖暖的春风漾起了我心海里爱的波澜;她像一片轻柔的云彩,俘获了我多情的视线;她像那沾满露珠的花瓣,给我带来一室的芳香;她像那划过蓝天的白鸽,给我带来心灵的静远和追求。我心中感慨,她是那样的美丽,美得像一首朦胧的诗;她是那样的纯洁,纯得像一块晶莹剔透的水晶石。从她梦一般的眼神,我捕获了凄婉、迷茫。她娇丽未残,芳时恰在,可如今却结着愁怨。

她远了。微雨飘落在她的鬓边,像水晶碎落在鲜花丛中,闪出神秘而娇美的光。我想彳亍在她身旁,无奈她已飘然远去,我便成了相思病的又一患者。在深深地海底,在悠悠的长夜,静静地呼唤她。静静默默地,长远长远地,无法走向遗忘。爱的呼唤,在我心底响起。

她走到了雨巷的尽头,走到了那颓圮的篱墙边,最后消失在雨中。这雨似乎也成了紫色——她的油纸伞的颜色。

从此,我便常去那个雨巷,期盼逢着着一个结着愁怨的姑娘。我忘不了她那双忧伤的眼睛,忘不了她的颜色、她的芬芳。她是一个丁香一样的姑娘。)

六、结束语

“李杜文章在,火焰万丈长”,诗人虽然远离我们而去,但诗的语言正如星星的光辉,永远闪耀在天际。每当细雨迷蒙的时候,每当你彷徨迷茫的时候,请你一定想起戴望舒的雨巷,请你一定记得在那发黄的诗中,有一位美丽而忧伤的姑娘。

【投影,放音乐】(学生在《雨巷》的图片中朗读全诗)

通过音乐的感染和教师富有抒情性的语言,学生们在悠长而又哀伤的气氛中结束本课的学习,即获得情感的体验又更新的原有的知识

板书设计

雨 巷

戴望舒

意象 感受 象征意义

雨巷 —— 幽深、寂静、 当时黑暗的社会,

油纸伞 —— 复古、怀旧、神秘、迷蒙

篱墙 —— 哀怨、凄凉、衰败

丁香般的姑娘 —— 美丽、高洁、愁怨 朦胧的,时有时无的希望

我 —— 彷徨、迷惘、寂寞 在革命中失败的人

332 评论(11)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