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kewen126
找个心理老师做朋友,这个估计是很多人都有的想法,有个心理老师,我们能够在关键时刻不迷路,帮助我们分析心理问题,走出思维的牛角尖,事实上,在美国,成功人士身边都会有长期的心理咨询师,他们的关系是咨询关系,也是朋友关系。建议从平台的性质、背景、咨询师实力等各个方面综合考虑
呼啦啦呼嘞嘞
1.首先,要明确一下您是出于什么目的需要去看心理医生。如果您只是出于个人发展过程中有一些困惑,自身并没有出现心理异常或者其他神经症症状,那您需要寻求的心理咨询师。如果您是因为出现了一些疑似神经症症状,需要做治疗,那可能先需要去精神专科医院或者大型综合医院的精神科门诊进行鉴别诊断。之后再根据医生的评估看如何进行治疗。2.需要明确一下的是,心理医生和心理咨询师是有区别的,而心理医生和精神科医生也是有区别的。心理治疗师,一般是指在医疗系统,也就是在大型综合医院或者精神专科医院的心理门诊工作,取得心理治疗师资格证书,并经过系统培训的心理治疗师。他们一般经过医学培训和心理治疗系统培训。他们的工作对象多为住院病人和门诊病人。精神科医生,一般是指在医疗系统,也就是在大型综合医院精神科或者精神专科医院工作的医生。他们经过医学培训和精神科培训,一般以药物治疗为主。心理咨询师,一般是指在心理咨询机构或者独立执业的,取得心理咨询师资格证书,并经过心理咨询系统培训的专业工作人员。3.近年来,我们国家对于心理健康工作的重视度日益提高。各个高校都配备有心理咨询中心,中小学也有很多有专兼职的心理咨询老师。这些老师一般也都具备心理咨询师资格证书,大多数也都会持续接受各种培训。您可以尝试选择去了解一下,看有没有适合您的心理咨询师。4.还有一个渠道,就是可以尝试到当地的专业心理咨询机构或者心理咨询师培训机构了解一下,看看对方是否可以介绍适合的心理咨询服务给您。5.不管您是通过哪种渠道寻找心理咨询师,请记住,按照行业伦理规定,您都可以要求您的心理咨询师为您出示包括资格证书、培训证明等相关证件,并向您介绍自己的受训背景、擅长的领域和理论流派。咨询师也需要跟您详细探讨咨询目的、咨询设置、费用收取方式、保密原则及保密例外等等。6.您跟咨询师之间的匹配度很重要。可能是人格方面,也可能有理论流派方面的。匹配度比咨询师本身有没有名,是不是足够资深重要。保证咨询师专业度很重要的一方面,是咨询师是否坚持持续督导,是否坚持持续地学习,是否进行过足够时长的个人成长。以上是我能想到的一些需要注意的点。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有饭无范儿
最近读了一本心理学工具书《可塑的我》作者陈婕君,是美国麻省心理咨询师。曾于哈佛附属麻省综合医院精神科工作,毕业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心理系。一路出身名校的他,执业时间14年,咨询时长超过1万小时,被壹心理评为2017年中国最具影响力50位心理学家之一。我们每个人在与他人相处的过程中都会发生摩擦,而这些摩擦最终会折射出来我们的内心。人际关系就像是一面镜子,它可以照出来关系中的自我,而自我不是一成不变的,自我是不断重塑的。 这一本书让我省视自己的人际关系,我按着书中的方法和自己的原生家庭进行了链接,弗洛伊德曾经说过,我们一生都在弥补童年时期的缺失,通过书中的练习也让我发生了改变。 一由你猜到我主动地说 在亲密关系中自己有什么需要直接告诉对方,但是我就是不说我要你猜,你猜出来就是真的爱我,你猜不出来就是不够爱我。当对方猜不出来时,自己会有沮丧感进而影响两个人的关系。 那为什么当我有需要的时候不如实的说出来呢,而不是让对方去猜? 二不要再用道德绑架给自己找借口 你有没有听过“我对你这么好,为什么你....?”,我身边有个男生特别喜欢一个女生,他为女生做了很多事付出了很多,后来女生并没有选择他作为男朋友,这个男生跑到女生面前说了前面这句话。 其实我也有这过这样的心理,我用我以为的为对方好,但是我付出的却不是朋友想要的,后来朋友跟我说我付出的并非是她想要的。我们默默地付出的背后是什么心理?我今天在这本书里找到了答案。 我不想成为过错方,反正所有的事情我要做到我没有错,要错也是你,所有的事情你看我付出了这么多,你如果不对我好你就是不道德。这种思想背后其实是我不想当有错的那一方,再进一步去想是我不想去承担责任也不想如何把两个人的关系搞好。只是去制造自己是没有错的,自己是有爱的,善良的,正直的,有这么好的人设让别人都不好意思不对我好更不好意思拒绝我。这其实是有问题的。真的对别人好会基于对方的需要,需要尊重对方,根据对方喜欢的去做付出。而不考虑对方想不想要,不管三七二十一就塞给别人的爱,其实是一种很自私的行为。 三学会说不 过去我总是不好意思拒绝别人,别人向我求助了,即使我没有能力,我也不好意思拒绝。 别人有难来找我,我怎么好意思拒人于千里之外?书中就举了这样一个例子有人向他借钱,即使他没有钱,他也不好意思拒绝。然后作者就问了他两个问题,第1个问题是如果不借会怎么样?第2个问题就是自己怎么理解身边都是想着借钱的人这件事儿。这个问题把他给难住了,如果不借钱给别人,那会就觉得自己没有能力,虽然他现在身家已经过亿吧,但是总是内在感觉很自卑。 因为自卑,他总把自己的成功归功于运气,没有从内心确认自己是有能力的。他总是通过借钱给别人的,让自己感觉到自己有能力,他也很难和同样成功的人做朋友,因为内心里他觉得自己不配现在的成功,于是他就不自觉的在身边聚集了很多依赖他的人。 四、找到自己人际关系背后的模式 上面说的这些就是一个潜在的限制性信念,它的形成和成长环境是息息相关的。那有一个简单的办法,可以帮我们找到成长发展中的限制性信念。什么办法呢?凡是听到“应该”这两个字的时候,就意味着潜意识里的限制性信念要出现了,比如我“应该在30岁结婚”,“我应该好好工作”,“我应该不生气”,“我应该在大家面前表现的很大度”,所有的“应该”都是标记一个冲突。“应该”出现的时候就有一个可是被限制住了。所有的“应该”出现的时候,都是重新复盘自己的机会。比如当我想吃冰淇淋的时候,我可能会想,我应该选择更健康的食物,这意味着什么呢?内心有一个需求,但是这个需求和外界的限制性的信念产生了冲突。 有些“应该”是促进作用的,它不完全是限制性信念,比如应该和其他人交往的时候,顾忌别人的感受,而不是以自己的喜好为前提。这些应该有助于更好的与人发展。但有些应该是以损耗或者压抑自己的合理的需求为代价的,这也应该就会成为限制性信念。 要试着观察自己日常的想法,从中找出限制性的条件,既然限制性信念的根源是在原生家庭那么就要用心理学家的角度来审视一下过往的成长环境,看看我们的成长环境在亲密关系方面像我们灌输了哪些应该。那么从依恋循环的角度,可以知道我们的很多的关系模式其实是来源于父母。 父母怎么处理事情,他们怎样相处,他们怎样理解自己,以及他们怎样处理他人的关系,这些都是孩子从小耳濡目睹内化于心的精神食粮,精神营养,所以我们可以尝试看一看父母的人生画卷。 回忆一下就是自己最近一次回家的时候,家里的生活。回家的时候花一两个小时观察父母之间的互动,思考一下几个问题。 问题一,父母的日常生活是怎么样的? 我们要观察父母平时做些什么。很多人觉得自己对此十分了解,但其实可能并不知道父母生活的细节。现在可以回想一下父母早上是什么时候起床的,他们起床之后的第1件事情是什么?做完这件事情之后,他们又做了什么? 很多人其实并不知道父母的一天是怎么度过的,你可能会发现以前你觉得你母亲一直都是忙忙碌碌的,可是现在也许她看的剧比你还看的还要多,或者说你印象中母亲是很少做家务,但你真正开始观察的时候才发现母亲每天做的事情就是收拾家。 如果再深入感受一下,也许还能从中得到母亲的各种情绪。日常生活也包括家庭的氛围,有些家庭习惯在每天晚饭后一起读书,有些家庭习惯在晚饭后争执谁洗碗谁看电视,有些家庭呢从来不在一起吃饭或者吃饭时从来不等晚归的人,这些日常生活场景,包括很多人的内心感受,都会构成内心关系的原型。从小看到父母就吵吵闹闹,习惯了吵闹的说话方式的人。往往会在自己的亲密关系里也对别人大声嚷嚷而不自知。 问题二父母各自会有什么需求? 作为孩子很多人从小就习惯父母满足自己的需求,从来没有真正考虑过父母的需求,借此机会看一看父母平时到底有什么需求。 问题三,父母之间通常怎样表达需求? 在了解父母的需求之后,观察一下父母之间怎样表达各自的需求,是互相拌嘴是心照不宣还是从来不沟通? 在我的记忆里妈妈经常抱怨爸爸不操心家里的事,抱怨爸爸老喜欢往外面跑。她并没有向爸爸表达自己的需求。《非暴力沟通》书里面提到我们会说事实是什么样子的,然后我的感受是什么样的,最后我有一个请求,这样表达呢就会让对方知道我们的需要是什么,而不是一上来就是发泄自己的情绪。 问题四:父母之间的表达方式给你的感觉是什么? 问题五:你觉得父母之间的互动方式会给你的成长带来怎样的影响? 良好的亲密关系是你得到真正的幸福和内心平静的重要因素,会影响你的一生,而亲密关系和家庭关系的最初模板其实来自于父母。 通过分析从小耳濡目染的伴侣关系、家庭关系的剧本,就可以看到这一剧本会怎样影响现在的婚姻生活。 父母的亲密关系模式能让你看清自己的亲密关系的起跑线在哪里,起跑线固然会对最终的成绩有一定影响,但是后续的长跑过程才是真正的决胜因素。 这里面所说的亲密关系不仅是伴侣也适用于朋友,如果双方都像跳舞一样不断的适应对方又不放开对方的手,就能在流通中互相促进,一起成长。 五、用关系之镜照出背后的暗理 我们和别人的人际关系就像一面镜子,它能照出来我们内心的冲突和不足 ,它是来帮助我们成长的,而不是对我们提出要求。它能反射出来很多问题我们就要从这 面镜子里面看到这些问题要经常问自己这些问题: 第一:我和周围的人关系怎么样? 第二:你为什么允许别人这样对自己,你为什么允许这样的人存在? 第三:在这样的人际关系中,你的收益是什么? 第四:你是否还要继续下去? 第五:如果需要改变,你还缺少什么?我们当地下了一场洪水,当我看到洪水淹没到脖子,当我看到大街上漂浮的汽车还有像树叶一样在洪水中打圈儿的人时,在那个瞬间突然明白人生中最重要的事只有一件就是活着。 宣布有新冠疫情,当我们因为疫情被隔离,当我们连夜排队一次又一次排查核酸,当我看到医护人员在这么热的天气下穿着防护服,我又一次感受到人能活着就好。我想活成自己,非常幸运的是在这个时期遇到《可塑的我》,我欣喜地发现我是可塑的,而我们人际的关系会因为我们的可塑而可塑!一本好书可以带我们从此地走向彼岸!朋友们说我变了,我学会了拒绝,做不到的事我不会硬撑,我也不那么累也不那么拧巴。 我也不在意别人怎么评价我,我说我想说的做我想做的。我不想讨好任何人,但是我还是想对身边的人好,我想清楚了是对别人好不是讨好别人。人生太短了,我想好好地活,好好地爱自己爱身边的人。这本书中共有7个单元,每单元有5节课,自我发展心理学的35堂必修课,总有一个单元适合你,我把它当成了未来的成长工具书,也推荐给爱读书的朋友们,因为我相信你和我一样热衷于自我重塑,在自我重塑成长的路上离不开《可塑的我》指点。
小木每木每
豆瓣最受欢迎的10本心理书籍
1.重整你心智的“拆墙”武器——《你的生命有什么可能》
幸福人生不是外求,而是内修而来的。本书介绍了在职场、生活中各种让自己成长的理念,帮助你产生定见与智慧,创造自己想要的人生。
2.“关于爱的五次对谈”——《爱的觉醒》
克里希那穆提提出,我们必须先自由,才能够探索。
唯有摆脱一切知识、理论、成见等一切执着,用心地观察,才能够看到真实。
3. 与幸福相关的科学——《心理学与生活》
《心理学与生活》是美国斯坦福大学多年来使用的教材,也是在美国许多大学里推广使用的经典教材,它是大众了解心理学与自己的极好读物。
4. 理想的结婚礼物——《爱的五种语言》
查普曼博士发现人们基本上有五种爱的语言:肯定的言词、精心的时刻、接受礼物、服务的行动、身体的接触。
5. 通往成就人生的“地图”——《英雄》
朗达·拜恩是全球最著名的心灵成长导师,她被《时代》杂志列为全世界最有影响力的100人之一。《英雄》是其最新著作,也是朗达拜恩“秘密”系列集大成之作。
这本书讲述了来自世界各地成功人士的奋斗经验和体悟,向我们证明了每一个人都有与生俱来的无限潜能,而这些能力最终将帮助我们实现最伟大的梦想。
6.用心智开启成功之旅——《把时间当作朋友》
这本书从心智成长的角度来谈时间管理,指出时间管理是成功的关键所在。在时间管理上取得突破,进而用心智开启自己的人生成功之旅。
7. 寻找平和与宁静的入口——《当下的力量》
被誉为我们这个时代最具影响力的.心灵启迪之书,心理咨询师、原台湾著名电视主播张德芬小姐撰文推荐。
8. 找到真正的自我——《少有人走的路》
它跨越时代限制,帮助我们探索爱的本质,带领我们去经历一系列艰难乃至痛苦的转变,最终达到自我认知的更高境界。
9. 英国大众心理学传播第一教授之书——《怪诞心理学》
作者怀斯曼教授是全球最有影响力、最受欢迎、最权威的大众心理学教授之一。该书狂销近百万册,囊括了几代顶尖心理学家的研究精华,用数百个搞怪科学实验,揭示人生不同层面的秘密心理。
10.说服的睿智——《影响力》
心理学家罗伯特·B·西奥迪尼博士为我们解释了为什么有些人极具说服力,而我们总是容易上当受骗。隐藏在冲动地顺从他人行为背后的6大心理秘笈,正是这一切的根源。
优质心理咨询师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