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宇冰冰
19421月8日年霍金在英国牛津出生1962年在牛津大学完成物理学学位课程。搬到剑桥大学功读研究生。被珍患有远动神经元疾病。1965年被授于博士学位。他研究发明:用来解释黑洞崩溃的数学方程式。1970年霍金研究黑洞特性。他预言,来自黑洞的射辐及黑洞表面积永远也不回减少。1974年被选为皇家学会会员。他继续证明,黑洞有温度,黑洞发出热辐射,以气化导致质量减少。1980年任剑桥大学数学卡斯教授。1988年出版《时间简史》,成为关于量子物理学与相对论最畅销的书。1996年至今继续在剑桥大学工作。朱长超 1944年生,1967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化学系,1982年毕业于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哲学专业。后又修完华东政法法学院法学本科、华东师大汉语文学系本科,并通过了心理咨询师3 级2级的考试,此外还学过中医等,粗通文理,略识中西,有开阔的知识面。现为上海社会科学院信息研究所研究员,中国思维科学学会筹委会副理事长,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 主要从事思维科学等方面的研究,主要作品有《科技革命的步伐》、《思维的历程》、《20世纪科学发现纵横谈》,《珍惜我们的家园》,《认识自我》、《开发自我》、《人生的智慧》等50余种,撰写《科学智慧》电视片40余集。其作品《月球上的足迹》被选入全国中学语文课本第7册。此外还发表论文100多篇,文章1000多篇。 朱长超的主要论文有发表于《哲学研究》等刊物的《论人类思维的起源是个自然历史过程》,《论用比较法研究意识起源的过程》,《论人类思维起源的动力》,《论人类思维发展的起点》等。他关于人类思维发展趋势的论文、关于社会生物学的论文,曾得到一些著名学者的良好评价。 其著作和论文曾获得许多个奖项。其中《创新思维》获全国思维科学学会(筹)特等奖,<思维史研究初探>获得院优秀论文奖,发表于红旗杂志的《评社会生物学及人性自私论》获院优秀论文奖,思维不宜过分精致获市宣传部二等奖,<思维史研究的方法>获得思维科学10周年研讨会优秀论文一等奖,《挖掘大脑中的财富》被评为2001年最受读者欢迎的图书之一,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中国作协、中国科协、新闻出版总署优秀著作三等奖。朱长超性格温和而坚定,富有幽默感,同理心,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真理,人生格言是:多向世界说真话,勤为后人著文章。他曾经烧过5年大炉,当过多年“516”分子,曾跋涉过人生的沼泽地,也曾徘徊于孤独的无助之境,深知灵魂痛苦的滋味,愿以赤诚之心和科学的理念帮助求助的朋友尽早走出心灵的泥沼,恢复心灵的自由和健康,让健康的心灵在鲜花丛中自由飞翔。本人的一切咨询全部免费。朱长超爱好旅游、游泳、国画、园艺等,电子信箱为 @朱长超网页地址为:电话为52916128,或许58270643
guokeren555
史蒂芬·霍金,是本世纪享有国际盛誉的伟人之一现年50多岁,出生于伽利略逝世周年纪念日,剑桥大学应用数学及理论物理学系教授,当代最重要的广义相对论和宇宙论家。70年代他与彭罗斯一道证明了著名的奇性定理,为此他们共同获得了1988年的沃尔夫物理奖。他因此被誉为继爱因斯坦之后世界上最著名的科学思想家和最杰出的理论物理学家。他还证明了黑洞的面积定理。 霍金的生平是非常富有传奇性的,在科学成就上,他是有史以来最杰出的科学家之一。他担任的职务是剑桥大学有史以来最为崇高地教授职务,那是牛顿和狄拉克担任过的卢卡逊数学教授。他拥有几个荣誉学位,是皇家学会会员。他因患卢伽雷氏症(肌萎缩性侧索硬化症),禁锢在一张轮椅上达20年之久,他却身残志不残,使之化为优势,克服了残废之患而成为国际物理界的超新星。他不能写,甚至口齿不清,但他超越了相对论、量子力学、大爆炸等理论而迈入创造宇宙的“几何之舞”。尽管他那么无助地坐在轮椅上,他的思想却出色地遨游到广袤的时空,解开了宇宙之谜。 霍金教授是现代科普小说家,他的代表作是1988年撰写的《时间简史》,这是一篇优秀的天文科普小说。作者想象丰富,构思奇妙,语言优美,字字珠玑,更让人咋惊,世界之外,未来之变,是这样的神奇和美妙。这本书至今累计发行量已达2500万册,被译成近 40种语言。1992年耗资350万英镑的同名电影问世。霍金坚信关于宇宙的起源和生命的基本理念可以不用数学来表达,世人应当可以通过电影——这一视听媒介来了解他那深奥莫测的学说。本书是关于探索时间本质和宇宙最前沿的通俗读物,是一本当代有关宇宙科学思想最重要的经典著作,它改变了人类对宇宙的观念。本书一出版即在全世界引起巨大反响。《时间简史》对我们这些喜用言语表达甚于方程表达的读者而言是一本里程碑式的佳书。她长于一个对人类思想有接触贡献者之手,这是一本对知识无限追求之作,是对时空本质之谜不懈探讨之作。 《时间简史续编》作为宇宙学无可争议的权威,霍金的研究成就和生平一直吸引着广大的读者,《时间简史续篇》是为想更多了解霍金教授生命及其学说的读者而编的。该书以坦白真挚的私人访谈形式,叙述了霍金教授的生平历程和研究工作,展现了在巨大的理论架构后面真实的“人”。该书不是一部寻常的口述历史,而是对二十世纪人类最伟大的头脑之一的极为感人又迷人的画像和描述。对于非专业读者,本书无疑是他们享受人类文明成果的机会和滋生宝贵灵感的源泉。 《霍金讲演录——黑洞、婴儿宇宙及其他》,是由霍金1976-1992年间所写文章和演讲稿共13篇结集而成。讨论了虚时间、有黑洞引起的婴儿宇宙的诞生以及科学家寻求完全统一理论的努力,并对自由意志、生活价值和死亡作出了独到的见解。 《时空本性》80年前广义相对论就以完整的数学形式表达出来,量子理论的基本原理在70年前也已出现,然而这两种整个物理学中最精确、最成功的理论能被统一在单独的量子引力中吗?世界上最著名的两位物理学家就此问题展开一场辩论。本书是基于霍金和彭罗斯在剑桥大学的6次演讲和最后辩论而成。 《未来的魅力》本书以斯蒂芬·霍金预测宇宙今后十亿年前景开头,以唐·库比特最后的审判的领悟为结尾,介绍了预言的发展历程,及我们今天预测未来的方法。该书文字通俗易懂,作者在阐述自己观点的同时,还穿插解答了一些有趣的问题,读来饶有趣味。 霍金生平 1942年1月8日出生于英国的牛津。 1962年在牛津大学完成物理学学位课程,搬到剑桥大学攻读研究生,1963年霍金被诊断患有运动神经元疾病。 1965年被授予博士学位。他的研究表明:用来解释黑洞崩溃的数学方程式,也可以解释从一个点开始膨胀的宇宙。 1970年霍金研究黑洞的特性。他预言,来自黑洞(现在叫霍金辐射)的射线辐射及黑洞的表面积永远也不会减少。 1974年被选为皇家学会会员。他继续证明,黑洞有温度,黑洞发出热辐射,以及气化导致质量减少。 1980年任剑桥大学数学鲁卡斯教授(艾萨克·牛顿曾任此职)。 1988年出版《时间简史》,成为关于量子物理学与相对论最畅销的书。 1996年至今继续在剑桥大学工作。 相关知识 史蒂芬·霍金:当代最重要的广义相对论家和宇宙论家。1988年获沃尔夫物理奖。目前担任剑桥大学卢卡逊数学讲座的教授。其主要专著有:《黑洞、婴儿、宇宙及其他》《时间简史——从大爆炸到黑洞》《时间简史续编》。
阿拉朱旺
读《也许你该找个人聊聊》这本书,首先看到的是作者的话—— 这本书要提出的问题是:“我们如何改变?” 答案藏在“与他人的相处中”。 我觉得这本440页的书就讲了一句话,那就是:心理咨询师与来访者之间的关系是如何建立的以及怎样处理的。 主旨也是:我们是在人与人的关系中成长的。 说到关系,想起前几天听曾奇峰老师的课《孩子无法专注的背后隐藏着哪些问题》,其中涉及到精神分析的四个驱力:除了喜爱驱力、攻击驱力、自恋驱力,还有一个就是关系驱力。曾老师提到:人活着是为了建立和维持关系。 在我们读的这本书中,涉及到的四个人物中(心理咨询师自己除外),有个叫约翰的编剧和制片,就是超级自恋的人。通篇我对这个人物关注的最多。 01 与痛苦相伴,是表达忠诚吗? 1)说起这个约翰,他那个“到处是蠢货”的论调,真的非同一般。 在他认为的“蠢货”中,有问太多问题的口腔卫生师,有一天到晚发问的同事,有把车开在他前面遇到黄灯就立刻刹车的司机,还有没有修好他电脑的技术专家(砖家)……以及他的同事,外卖员,他太太的心理治疗师……总之,几乎没谁在他嘴里不能称之为“蠢货”的。 估计他也是绝无仅有能把心理咨询师说成“应召女郎”的,还在心理治疗的50分钟里吃外卖……很颠覆我的三观。 但就是这样一个人,随着章节的慢慢推进,我们看到了他脆弱和掩盖的,用来防御的厚厚的壁垒。 尽管他母亲是因为救自己的学生被车撞了离去的,他会责怪自己在母亲临行前说了一句:想让妈妈早点回来陪他;包括儿子盖比的离世……他用一种逃避的形式,让自己生活在痛苦中,不敢面对快乐、不敢面对自己的脆弱 。他用力撑着家庭,撑着婚姻。 好像只有让自己感到痛苦,才能感觉到自己在活着,而且没有背叛过世的母亲,离去的孩子。 书中的另外一个人物——瑞塔,也是这样的感觉。 那句“有时我们渴望别人原谅,只是为了自我满足;我们祈求别人的原来,只是为了避免要自己原谅自己,因为自我原谅更难做到。” 所以,很多人就给自己犯的错误进行了“量刑”,不知道刑满释放是哪一天?甚至直接给自己判了终身监禁。 2)对于“背叛”和“忠诚” 这个问题,我又想到了关于孩子的注意力方面。 有一种说法是这样的,跟大家探讨一下: 就是孩子的注意力之所以不集中,是因为父母不想让他集中。 为什么这么说? 你看,孩子在专心做自己的事情的时候,比如玩玩具、看电视、读书……无论干什么,只要他很专心的时候,我们有孩子的,这里有爸爸或者妈妈啊,你们有没有觉得自己被抛弃了? 总有那种妈妈一定要到孩子房间里送个水果,端杯牛奶,抛开监视的成分,说好听了是表达关系,但是不是就是过去刷存在感? 孩子又不傻,他渴了自己不知道去喝水,饿了不知道去吃东西吗? 所以,有的人就说:中国式的家庭,父母大多都是表情肃穆的,他不敢让自己太快乐,因为他一个人太快乐了,就是对家庭的背叛,家里也不允许他一个人快乐 。放到孩子身上是不是也是这样,你就见不得孩子高兴。 我就有这种心理,好像他一干点儿自己喜欢的,我就会心跳加速,血压上升,立马有一个“恶妈妈”的嘴脸呈现,就明知故问的问人家:作业写完了吗?琴练了吗?英语读了吗?……如果说都弄完了,我又该叨叨:那咋不去读会儿书?! 就是特烦人的感觉,有时候我都觉得自己跟个苍蝇一样,嗡嗡嗡的。 所以,我现在有了这样的认知后,基本上都例行问话后,立马闭嘴。 这也可能是一种赤裸裸的嫉妒吧。书中也有提到这一点:你小时候没得到,没享受到的,现在虽然通过你的努力让自己的孩子拥有了,但是你内心不平衡,你嫉妒。 看,多么赤裸裸。 02 向孩子学习 书中有一章,是《孩子应对悲伤的方式》,在第85页。 很短的内容,就是作者告诉八岁的儿子扎克自己和男友分手的事情。扎克很吃惊很困惑。在妈妈给他讲了关于妥协和让步的道理后,他马上切换到:吃牛肉要把牛杀死,那吃香蕉是不是也把香蕉杀死的问题上,来表达他受到伤害了,他就是那棵树或者那个香蕉。 但,很快,虽然很惋惜不能和那个男人一起玩桌游了,但还是在恶狠狠的吃了个香蕉后,直接让把那个桌游《干杯》捐给慈善商店,说:“反正我也不喜欢它了。” 看,这就是一个孩子面对悲伤的处理方式:我感到意外,我接纳悲伤,我处理掉它。 这让我想起了美国心理学家埃利斯提出的ABC理论,又叫合理情绪疗法。 A是引发你情绪的事件,B是你的信念或你对事情的诠释,C是结果,即你的负面情绪。 通常,人们不喜欢C的时候,都会去找A的碴儿,尤其是与创造A有关的人。 所以,我们每天疲于奔命,一直在处理、阻止、缓和、沟通、协调A以及与A有关的人、事、物。 可是,我们不知道的是,B是你唯一可以完全掌控和改变的因素,而且引发C的也不是A,而是B。 同样一件事,几家欢喜几家愁。为什么,就是对事情的诠释角度不同罢了。 与其去改变外在的人、事、物,不如改变我们自己的内心来得省事省力。 而且我们会发现,当转变了内心的状态之后,环境也会随之改变,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境由心生”。 03 或许幸福就在有时 书中约翰治疗的最后,他让洛莉选“蠢货治疗师”还是“混蛋约翰”时,洛莉机智的说:“或许还有第三种可能性呢。”——“这并不是一个我是蠢货还是你是混蛋的问题,只是有时为了保护自己,你会表现出一个混蛋的样子”。 看看,“有时”这个词用得多么中肯、客观。 史蒂芬.柯维在《第3选择:解决所有难题的关键思维》中开创性的提出了“我看到自己——我看到你——我找到你——我和你协同”这一“第3选择思维”。 每件事都存在第3选择,每个人都有第3选择的能力;第3选择不是听你的,或者听我的,而是寻求“协同”,找到“我们共同的方法”。 你看,洛莉就在使用“第3选择”,而且,也告诉我们读者“有时”这个词的魅力:可以让自己安于中庸,坚持活下去,不至于在一个极端和另一个极端来回摇摆。“有时”也帮助我们逃脱非黑即白的独断思维。 我觉得,不仅幸福就在“有时”,处理很多很多事情的时候都能用有时,硬靠上去的话,就是我们常说的“致中和”、“中庸”之道。 《中庸》第1章里,有这样的句子:“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用我们的话来说就是:一个人没有表现出喜怒哀乐的情感时,心中是平静淡然的,叫做“中”,但是呢,喜怒哀乐又是不可避免的,必然要表现出来,表现的符合常理、有节度,就叫做“和”。二者协调和谐,就是“中和”(中庸)。大家心平气和,社会秩序井然,自然天下也就太平无事了。 04当下的力量。 我最近在看身心灵大师埃克哈特.托利的《当下的力量》,在《也许你该找个人聊聊》书的结尾,当作者洛莉走出温德尔的咨询室,来到街角,想要快跑两步赶上绿灯过街的时候原话是这样的:“我突然留意到了皮肤上的温度,于是在路边停下了脚步,侧过脸,迎着太阳,让自己沉浸在阳光里,抬起眼注视着世界。我意识到,其实我还有大把的时间” 读完这段,我觉得自己的心一下子变得很敞亮。 洛莉找到了当下的力量,好像我也感知到了当下的自己。 《当下的力量》这本书中有段话,我觉得特别好:过去已经过去,不会再回来,但是我们多少人还是活在过去之中不肯放下?未来还没有来临,你也根本不可能去掌握它。你所能拥有的,不就是当下这一刻吗? 只有搞定现在这一刻,你就没有问题了。
优质心理咨询师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