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奇闻怪事
看到这宁静又优雅的心理咨询室,我仿佛回到了自然,回到了从前,多么顺心、多么宽敞、多么舒畅,是在这里找到了一个真实的自我,我实在许多,欣慰许多,浪漫许多。你看四壁的淡雅,秀色的山水画面,璀璨的壁灯,绿色中夹杂淡黄,是那么柔和。墙角下的那盆郁金香,散发出淡淡的香味,真实温馨到极点。还有那“拓宽心灵之舟”的六个舒体字牌匾,法人所思,心领神会。加之看到心里咨询的服务内容、以及成功案例等,也催人振奋。屹立在装饰墙里的一级心理咨询师证匾,金光四射,叫人深信不疑,就在治理咨询吧,我的朋友,我的心也蠢蠢欲动。
小白胖了
《感谢自己的不完美》的作者武志红是一名资深的心理咨询师,这本书是一本心理学畅销书。接下来我整理了《感谢自己的不完美》读后感,欢迎大家阅读。
武志红的又一本书,这本书有个多么自恋的名字,所以春节前后我读完了,过了这么久才来写读书笔记,所以刚刚忍不住又翻了一遍。
发觉这本书是典型的案例书籍,就是通过武志红的咨询案例、社会热点案例来输出心理学常识和分析问题。这个也是我相当长时间比较推崇的一种说法,“我们遇到的很多问题,之前有很多人遇到过,有很多人研究过,有些人把结果写成了书”。这个就是书籍的作用。它帮助我们少走弯路。
“坏习惯不是你的敌人”、“带着心理问题积极生活”:这个估计是我们应该有的态度。
“悲伤是完结悲剧的力量”、“愤怒是对愤怒者的保护”、“不要内疚,这世界没有绝对的清白”:情绪有它的来处,这些都是人这个生灵自带的属性。不论悲伤、愤怒、内疚等等的情绪,都是能量流动的正常形式,我们要接纳这些情绪,就像接纳自己一样。他们就想吃饭、喝水一样必要,像呼吸一样必不可少。
恐惧告诉你什么对你更重要:如上所说,恐惧也是一种正常流动的情感。这个反向论证,让我们知道孰轻孰重。这未尝不是一种好的方法。
只有在人群中,才能认识自己:所有的关系,甚至是冲突,都是照镜子,在镜子中看到自己。有的时候是看到自己的想要和不想要,进一步的审视自己、理解自己。
说出"我接受",让心灵回归自由,学会接受自己、宽容自己和宽以待人。给自己一个接受的仪式,开始更懂自己、开始一段更为不同的人生。
这本书是在参加深圳读书会微信赠书活动意外获得的,拿回来后放置了一段时间,因为花花童靴也要看,还说好一起分享,才陆续看了起来,也有许多意想不到的>收获。作者武志红是一名资深心理师,写下了诸多畅销心理学著作,曾经还担任过专栏主持,可谓实战经验丰富,接触并帮助许多心理问题的患者,对于深究问题的来源有独特的理解。虽然我个人觉得有些观点过于极端,太集中于讲述从小的影响,但仍然会去吸收有利于自己的方面,因为每个人不可能做到完美,所以我们要去接受不完美的自己,感谢自己的不完美,才会经历越来越多的精彩。
接纳自己很重要,我们每天的生活很真实,如何做到在生活中享受这种真实,过程中悦纳真我,是一个不断尝试改变的成长之路,人之所以不完美,才有足够的空间去进步,才能体会努力后达到成功的喜悦。而存在于自身的问题也一样,需要我们探索着去改变,心灵不断成长净化,内在与外在的世界会变得越来越澄清,形成属于我们自己的观念,而这就是所谓的成熟罢了。围绕在我们周边的种种痛苦,也是有其特殊意味的,或许提醒我们需要去改变了,或许告诉我们应该注意某些方面了,或许让我们经历各种真实的存在,所以,当一切不可避免时,好好的去体会,接受真实的自我,接受发生的事实,也感谢自己的不完美,在人生的大道上探索出一条独立,非传统,带着浓厚刻印的路途,获取非同寻常的快乐!
全书分了七个部分,每个部分阐述一个主题,有系统的书写在人们身上的不完美,讲出这种不完美的好处,怎样去面对,以及如何解决,最后还推荐心灵成长书吧。第一部分主题:坏习惯不是你的敌人。不要和恶习去较劲,因为恶习代表着你内心的需要,你只有理解它并接受它。坏习惯是我们人格的一部分,都反映着我们自己的深层需要。这也颠覆了自己对恶习的'看法,不再那么深恶痛绝的鄙视改正不了一些恶习,而是通过接受再认识逐渐去改正一点点,让需求也得到进化。第二部分主题:悲伤是完结悲剧的力量。不论忧伤、愤怒、焦虑、嫉妒等,假若你学会敏锐捕捉并坦然接受它们,那么你就会获得不可思议的成长。这里提到“内在的小孩”和“内在的父母”,说明从小家庭的影响非常大,在以后的生活中都潜移默化的存在,而且全书这个概念贯穿始终,很多问题从这方面探究原因。然后还有AQ的概念,又称>挫折商,衡量AQ的指标有控制,归因,延伸,耐力。说明我们遇到挫折应当如何处理,将逆境转化为机遇。第三部分主题:愤怒是对愤怒者的保护。你必须清楚地知道你的愤怒,并知道为什么会这么愤怒,然后富有智慧地去处理它。对于愤怒,也颠覆了我以往的看法。愤怒是人性的一部分,它是有其作用的,将愤怒的表达是让人去释放,说明某种关系有待改变,而一味的压抑愤怒,反而会出现其它心理问题。愤怒能让我们反思,关系能可持续发展的进行下去,是维系相互之间良好的调味剂。只是愤怒不可过度,适可而止的表达,忠于我们的内心。第四部分主题:不要内疚,这个世界没有绝对的清白。内疚是大自然的馈赠,它在提醒我们,你的一个关系需要调整了。这也让人不禁释怀,有什么好内疚的,其实不过是过眼烟云的痛楚。另一点是怎么对别人,不能太过于好,增添别人的内疚感,凡
事留有空间,生活中处处留心皆学问。第五部分主题:恐惧告诉你什么对你更重要。恐惧具有独一无二的价值,因为很多时候,只有恐惧才能强有力的提醒你,什么是最重要的。我们无须去战胜恐惧,恐惧其实是一种力量,引领我们前行。借助恐惧的力量,勇敢的去行动,往往会出现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遇。第六部分主题:只有在人群中,才能认识自己。任何一个你在乎的关系,其实都是一面心灵的镜子,可以照出你内心的秘密来。在现实生活中,敞开自己的心扉,无论遭遇什么,都能不断认识自己。认识自己是一生的功课。第七部分:说出“我接受”,让心灵回归自由。所谓接受,既直面我们人生的所有真相,深深的懂得,任何事实一旦发生就不可更改,而且不管多么亲密的人,我们都不能指望他们为自己而改变。好好生活,有什么不能接受的呢,无非都是最好的体验。最后,给自己一个仪式,开始一段征程。心灵的成长并非是一个抽象的过程,我们需要一些具体的仪式来呼应心灵成长的节拍。
这本书陆陆续续看了挺长时间,工作日固定在晚上吃完饭六点左右看半个小时,也解决了这个时间段浪费的问题。另外就是养成写读书笔记的习惯,看书的时候手写记录一些,看完还在微博发布读书重点,形成长期读书的一种传递,更容易坚持下去,以后也能通过微博来温故而知新,何乐而不为。书中这些人性的不完美,自身很多都有完全不同的认识,比如恐惧,愤怒和坏习惯,不再去逃避与躲避,任何身上的毛病都是存在的,也是需要的。如果没有不完美,人生何去何从不是失去了方向吗?所以有了这样的理解,更好的接受自己,接受各种不完美,包括生活中发生的一切,更好的去面对人生。下一时刻,给自己一些仪式,开始全新的生活。
感谢自己的不完美?
最近读了武志红的《感谢自己的不完美》,很多讲到的情况我也有发生过,也了解了怎样自己给自己做心理调节,现在给大家分享一下我的读书感悟,以供大家参考。
一、自身心理调节
很多人会嫌弃自己身上的一些与众不同的东西,比如见了别人会脸红,或者有鼻炎,觉得自己总在别人面前擦鼻涕是很不礼貌的事。在本书中武老师讲到:越控制越失序,就是一个人把自己的情绪压制起来。当亲人去世时,以前的心理结构会被彻底打破,我们惧怕,所以极力控制自己的情绪;或觉得自己身上的某一个“症状”很“不好”。这个不好大多是为了面子,觉得自己的行为在别人面前显得不礼貌,但这也要分情况,根据个人理解不同而不同,我就觉得书中的例子很正常,没什么不好。有一个例子:有一个女孩有“脸红症”,与男人交谈时就会很红,她觉得这样很不礼貌,就极力压制自己,告诉自己“下次我一定不能脸红”,但潜意识是接收不到否定词的,所以潜意识就会把这句话变成“下次我一定要脸红”,然后下次就对所有的男生都会脸红。
那当我们出现这种情况时该怎么调节呢?最好的方法就是找一个信任的人做沟通,把自己恐惧的事情告诉他,再由这个人慢慢的引导说出最初种下这个“种子”是在什么情况下发生的,再从这个种子中入手,最后把自己调节好。
这种事情也在我身上发生过。学堂举办了一个冬令营去景德镇,我刚开始是想不去的,想提前回家,顺变去以前的学校看看同学。然后我就找各种理由来搪塞老师,最后经过妈妈和老师的引导我看到了我自身存在的一些问题——自我价值感地、有消极思维等。这次的心理沟通对我的成长影响还是很大的。(详见博文顺其自然的选择)
在以后如果也出现这样的情况我会主动找同学、老师和家长沟通,让自己健康快乐的成长。
二、家庭教育
后半本书中举了很多因为家庭关系没处理好而出现的心理疾病的例子,多是孩子与父母和孩子与孩子之间的。有一个例子是这样的:有一个家庭里有一个妈妈和两个儿子,小儿子长的比大儿子要英俊,妈妈在家里比较宠小儿子,所以导致这个男人对待女朋友很好,他自己说道:我非常爱她,为她做什么我都愿意,甚至是死亡。他最不能容忍的
就是背叛,一旦背叛他就会冲那个人发脾气:我对你这么好你还不爱我?!大家请注意这句话,其实就是他小时候想对他母亲所说的话,但他一直压抑住自己,长大之后他把这种模式复制到其他女性身上,自己的婚姻也跟着处理不好。
女儿是以和爸爸的相处模式去找男朋友的,儿子是以与妈妈的相处模式去找女朋友。这个现象在很多人身上都有体现,只不过是多少而已。
有时候我也会觉得妈妈对待我和弟弟不同,我也和妈妈说过,妈妈说她对我们两个是一样的爱护,只是体现的方面不同,对于弟弟,因为他年龄小,对他来说最好的教育是鼓励和陪伴,因为我已经到了自立的年龄,对于我妈妈用的更多的是沟通、调整和引导。在看了这本书之后我很庆幸我能够表达我的想法,经过妈妈这么一开导我就不会种下这样一个极力讨好别人以求关爱的种子。
在我以后教育孩子的时候我也应该视他们的年龄和成长需求平等的对待孩子们(人数待定),并经过学习怎样处理好关系之后让父母与孩子、孩子和孩子之间的关系更融洽。
漫漫迷秋途
爱德华大夫观后感(一)《爱德华大夫》这部影片虽是上世纪的一部老片,可在几十年后的今天,我看完之后,仍觉得是电影中的不朽佳作。其故事情节,演员以及对爱情的诠释和对病人的心理分析和心理治疗的方法堪称经典。影片是以一段关于心理分析的语句“心理分析是现代科学处理健康人的情感问题的一种方法。分析者只要求引导病人谈出他潜藏的问题,使其敞开心扉。一旦围绕病人的情结被揭示出来并加以解释,病人的痛症和混乱就会消失。”和一句莎士比亚名言“非理性的恶魔就会被逐出人类的灵魂。”表明了这将是一个始终贯彻弗洛依德理论的有关心理分析的故事。影片一开始,英俊年轻的“爱德华大夫”的出场让大家觉得其年龄与其资历并不相符,事实的确如后面的故事所讲述的。而专心学术的美女心理大夫彼特森在见到这位“爱德华大夫”时一见倾心,很快两人便产生了爱慕之情。随着故事的发展彼特森渐渐发现,“爱德华大夫”并非真正的爱德华大夫,而其所表现出来的一系列精神病行为,让女主角认识到这位“爱德华大夫”只是一个被某些可怕的事情困扰着的失忆症病人,这未免让女主角心寒,可爱情的力量是伟大的,女主角决心用尽自己的最大努力来挽救她的心上人。故事总是那么具有戏剧性,第二天赶来的爱德华大夫的女秘书便使他背上了谋杀爱德华大夫的罪名,彼特森为了爱情和一同潜逃,并在逃亡的路上,帮助恢复意识。在警察的严密搜捕下,万般无奈的彼特森带着来到了自己恩师阿历克斯的家中,慈祥的老人收留了他们,并帮助自己的学生一同治疗的病。屋外的白雪、明亮的强光这些不起眼的东西可以强烈的影响到的情绪并且在梦中常常会梦到这些可怕的东西。弗洛依德认为人具有两种心理机能——即原发过程,以做梦为代表和继发过程,以日常清醒的思维为代表。前者是以凝缩、移置和象征为特点,毫不顾忌时空规范,并用睡眠时满足欲望的幻觉来缓解本能的冲动;而后者即继发过程,则严格遵循语法和形式逻辑。做梦就代表着在压抑下拼命寻找幻觉满足的原始欲望尚未消失,因而从根本上说,梦是一种精神病症状。所以,从梦入手,渐渐的,师徒二人找到了病情的根源,若把一切的来龙去脉都弄清楚了,解开那些梦魇般的情结,病症就会减轻,甚至可以痊愈。经过治疗,说出了自己的梦境,为了让彻底噩梦,彼特森和他来到滑雪场,在两人的危急关头,终于想起了儿时的痛苦回忆,原来在很小的时候与他的弟弟玩耍,一不小心把弟弟推下屋顶摔死了。当时是大雪纷飞的寒冷的冬天。尽管这只是一件偶然的意外事件,但它给幼小的心灵所造成的伤害却是无比震撼而强烈的,从此噩梦开始伴随着他。而当爱德华大夫被枪杀时,雪地,白光等一些特殊条件触碰到了他的潜意识,与他同年时的经历有太多的吻合,所以混乱地以为自己就是凶手,为了逃脱法律,就开始扮演爱德华大夫的角色。而事实上并无法真正摆脱这么大的精神压力,而最终导致了整个故事发生。警察按提供的线索找到了爱德华大夫的尸体,但却从尸体中找到了子弹,仍然无法摆脱谋杀的指控。彼特森为了多方奔走没有结果,只能回到医院。然而没想到的是默庆森大夫一句失言让故事的真相渐渐浮出水面。原来真凶是默庆森大夫,在他的阴谋败露后,心理已经完全崩溃的他选择了饮弹自尽,其实这也不失为一种明确的选择,因为这样的精神负担,即使能过活着,也会压的喘不过气。看完这部心理分析影片《爱德华大夫》,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情境,就是“爱和直觉”。影片虽然是在向人们讲述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基本理论,但我的感觉却是:最终是“爱与直觉”洞悉了心灵深处的幽暗,启发出假爱德华大夫迷失了的记忆,治愈了困扰他内心的多重创伤,包括误杀弟弟,战火,坠机,目睹谋杀等,并帮助侦破了凶案。英俊潇洒的“假爱德华大夫”前来接替院长职位,无疑给观众带来了视觉上的冲击,这同样也影响到剧中人物的内心。老院长心怀鬼胎,男大夫充满醋意,以及女主人公情意萌动,等等,都表现得惟妙惟肖!男主人公其实是因受真爱德华大夫被杀的刺激而失去记忆,并在精神防御机制作用下,把自己幻想成爱德华大夫的一名医生。一开始,年轻的假爱德华大夫风度翩翩,身上笼罩着其个性魅力,很能打动异性的心。于是男、女主人公迅速地坠入爱河。但在随后的具体工作中,在与男主人公接触时,以及对一些场景,比如看到条形被子的反应里,假爱德华的出现失态,让女主人公察觉出了异常,并断定男主人公的假身份。但是这丝毫也不影响她对“爱德华大夫”的爱。用影片中女主人公的老师老艾利克斯的那句话来说就是,“女人能成为最出色的心理分析专家,但一旦坠入爱河,就可能是一个典型的病人。”在爱情中,自我让位于博大与利他,思索让位于感受与直觉。正是爱情促成了女主人公职业生涯中最精彩的一场心理分析!从中我们应能感悟到,爱是治愈心灵创伤,以及提升生命的最佳途径。在爱中,紧闭的心灵之门能够一扇扇打开。这里所指的爱不光是爱情。虽然影片对心理分析过程表现在过于简化的诠释,《爱德华大夫》仍然是一部表现弗洛伊德理论的优秀作品。1944年的这部影片,已体现了某些行为主义的色彩,透射出正反辨证的思维,以及后来人本主义意识的萌芽。作为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应当注意,情感和直觉也是影响咨询成功的因素,作为每个人,也应该敢于面对爱情、亲情、友情、家乡情。
优质心理咨询师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