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5

  • 浏览数

    244

偶与吃货
首页 > 心理咨询师 > 聚焦取向心理咨询师

5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晶莹剔透0702

已采纳

咨询师是不会轻易给建议的除非访客急需要建议,且不给建议,咨询无法进展,会影响信任和咨访关系。在这个情况下,咨询师可以适当给予一些个人建议。但这些建议往往是建设性、启发性,对访客梳理总结自己的问题,进一步聚焦真正的问题有关。 孩子要马上到了上学时间了,但是最近天天不起床、玩游戏,担心上不了学,快给我个办法吧。

咨询师这个时候直接给予建议基本是无效的,因为没有发现问题的本质。常人的建议往往是普世共通性知识,这些知识落于具体的个体,会因表达者不同有的父母就是不太会说话,一说话就引发孩子反、说话时机不同有父母不管孩子在干嘛,上来就教育导致建议实施结果很差。但咨询师可以聚焦问题,询问孩子目前状态与什么因素有关、询问父母和孩子交流情况。

一、以及是否父母过于担心焦虑,这通过澄清的交互中完成确认。实际咨询中,我经常发现父母会随着咨访对话逐渐看清事实真相,而不是陷入自己的揣测找到问题根本原因,开始改变或者确定下一次工作目标。如果孩子被确认确实存在休学厌学 议题。则需要进一步发现其背后是否存在抑郁症、社交困难、过度自卑 议题。这些议题的发现本身就是极具有意义的。

这意味着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父母将会调整养育方式,从根本上改善孩子的成长,从而达到真正的教养。培养一个心理健康、人格健全的人是相当需要慧眼和判断,咨询师此时就帮助父母从问题焦虑 中摆脱出来,发现真正的原因。这些都是咨询价值所在。咨询师经常会因自己情绪卷入、过度焦虑、不在场,而轻易给建议。这可能会破坏关系。多年前我曾遇到一位访客,当时我是新手咨询师恰好学了一些新知识,关于抑郁调节的。这位访客是双相和抑郁多年,我建议他可以通过益生菌群 调整自己。

二、当然,任何事都有例外如果来访者需要的是咨询师愿意给建议的关爱性态度,且如果该需要得不到满足会导致咨访关系破裂。咨询师可以视情况分享一些从自身经验出发的建议。大概率该建议就问题解决层面仍然是没用的,但对于关系层面,至少可以让来访者感受到咨询师很重视TA此刻的需要。当奠定了建议本身没什么用的认知,咨询师就不太会为建议没有用的质疑而困扰,毕竟这是TA意料之中的事情。

如果新手咨询师出于缓解自身焦虑的目的而非关心来访者需要的初衷没忍住给来访者提供了建议,当被质疑无效时,确实有可能因为自恋受挫而感到冲击。这时候,需要做的事情是与你的咨询师或督导去讨论,因为背后可能存在自我价值感不稳定等议题。如果咨询师内心的自我价值感足够稳定且坚实,就不太会因为来访者的质疑而动摇。一个拥有更稳定自尊和自我价值感的咨询师,也能有更多的空间去理解来访者质疑背后的失望、担心、焦虑等情绪和感受,从而不太会产生为自己辩护的冲动。

三、我一个心理咨询师,我还在咨询中给建议了,完了来访觉得没用那就是没用啊接下来该做的难道不是去理解如何对于来访没用,来访期待什么样的用,来访如何看待这个有用和没用,来访为了达成有用做过哪些尝试吗?至于来访质疑咨询师的能力,咨询师是不能被质疑吗?不是啊被质疑了就去了解来访质疑的是啥么?人家质疑资质就给看一下资质,质疑其他就去了解一下来访的期待是啥样的,为何有这样的期待,这样的期待背后代表了啥咨询师不要试图在给别人做咨询的时候去解决自己的情绪问题,你有情绪,是反移情你去找督导,个人议题去找为自己服务的咨询师。来访给钱不是用来解决咨询师的问题的。

想象一下,来访带着某种期许鼓足勇气走进咨询室,几次咨询过后没有达到自己一开始期待效果,很自然的一种反应就是质疑咨询师的能力。来访眼中心理咨询应该是什么样子和咨询师眼中心理咨询是什么样子,不能说是毫无关联但也差距非常大。被质疑、被攻击,这是心理咨询师的宿命, 也是心理咨询起效的重要因素。如果想被来访者认可崇拜,那么别做心理咨询师,不如去做个讲师。行业里有个段子:“如果来访者咨询时长不超过半年,他夸奖你、认可你的时候,你却当真了。

那你需要去处理一下自己的自恋。要知道最初来访对自咨询师总会有些理想化,也就是说最初的认可来自他对咨询师的美化,来访的质疑也在使咨询关系回归真实,对咨询师来说是考验、是褒奖、也是机会。让别人失望没那么可怕,这只是真实关系的必然。怎么回答需要根据真实情况,不会有固定的话术,当然会有某些理论上的指导思想:保持情感中立 不是价值中立、真实坦率、注意咨询关系的走向和塑造、理解质疑背后的情感和动机等等。另外,像动力性取向咨询师一般不会提供具体的建议。

聚焦取向心理咨询师

265 评论(15)

林佳(林巧洳)

《孔颜乐道》(解真)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

资源链接:

链接:

书名:孔颜乐道

作者:解真

出版社: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出版年份:2019-3-31

页数:242

内容简介:

本书专注于儒学中的心理学取向,也就是心性学的内容,主要对历代学者关于心性修养的内容进行梳理,择其要点,重在实修,不作迂腐道德说教,力求切实可行,以使人们了解儒学并非不切实际的空中楼阁,而确乎是可以带来实际效用、并且是有章可循的自我完善、自我成长的方法。同时,以现代心理学的理论与实验相佐证,融会贯通。现代心理学部分以人本主义取向为主,强调自我实现的内在潜力,在论证上,则多采用积极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以弥补传统心性学缺乏实证的弊端。对其他各种心理学流派的理论,也不设门派的壁垒,只要是可资借鉴的,也都列举说明,只为给读者提供更多的视角。全书不涉及政治,也较少谈论伦理道德,除非是与人的心理成长有相关性。每章之后附有一篇“练习”,基本是取自现代心理学的方法,但与书中内容也息息相关,以增强本书的实用性和操作性。

作者简介:

解真,原名解英臻,中医师、心理治疗师、正念导师、聚焦取向心理咨询师(FOT)。解真生于中医世家,自幼受家庭熏陶,在传统文化及身心修养方面有较为深入的学习和领悟,坚信解决国人的心灵问题离不开传统的心性学。致力于将儒学中的静坐、直觉、习气等概念与现代心理学理论相印证,以切实可行的方法,使传统心性学更容易被当代人接受和应用。

134 评论(11)

冲哥是个姐

爱哭可能是因为心情不好,哭出来,发泄出来就好了,这不是什么大事,不要给自己造成很大的心理负担,事实上哭出来要比把情绪闷在心里要好的多,哭出来更有益于健康。

114 评论(12)

北条真理

来访者初雪 | 作者

Lilith | 编辑

受伤后,我们往往会用封闭内心、隔离情绪的方式,像刺猬一样保护自己。

不去感受,也许就不会痛,你偷偷地这么想。

但慢慢地,你变成了另一种极端:

明明很悲伤,却哭不出来。

愤怒、快乐、委屈......什么情绪都没了,像个机器人一样把该干的事干完。

最终,失去了对生活的兴趣,一切都没所谓、没必要、没意义。

今天故事中的来访者初雪,就是一个曾经感受不到任何情绪的人。

今天,她想通过分享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我们,自己是怎么走进去,又怎么走出来的。

当一个小孩学会不再感受

我出生在南方的一座城市。

在我出生的那一年,这座城市久违地下了一场大雪,父母因此为我取名初雪。

作为计划生育年代双职工家庭的独生女,自记事起父母就对我有着极高的要求。

小学六年级,有一次我数学考了98分。因为班上有满分的同学,我不是第一名,母亲生气得整整两天没有和我讲一句话。

那时我不明白,100分和98分有什么差别,第一和第二又有什么差别。

在我逐渐长大的过程中,类似的事数不胜数。我也试着与父母吵过架,然而寄食于人,每一次都以我道歉认错告终。

现在回想起来,有很多细微的小事我已记不清了----或者说,我刻意地忘记了。

我只记得,我在父母面前,总是如履薄冰。

我只记得,我忘记了缘由,却在心中一遍一遍强化的那种感受:不要相信他人,不要依靠他人,哪怕是最亲近的人。

我只记得,从初中到高中,我的唯一一个执念就是要逃离,要到外地去上大学。

我压抑着,努力着。

为了便于小心翼翼地应对父母,我切断了自己的感知。哪怕他们的责备或者没来由的暴躁让我很不愉快,我也可以立刻冷静下来去学习。

记忆中的欢笑与泪水,都是不真诚的。

那几年我也常常重复做些奇怪的梦。

譬如,一个人躺在雪地里等着被埋葬,就像远古时期离群的人。我并不感到伤心或恐惧,只是很孤独。

后来,我果然成功地去到外地,上了大学。

大学的前两年,我感受到了久违的“阳光”。

没错,不是轻松、愉快或者喜悦,而是阳光。

仿佛我人生的前十八年都在隔着一层黑色的纱布看这个世界,而今这层纱布被移走了,我终于看到阳光,看到生活。我终于在生活了。

然而,我依旧渐渐地察觉出自己和周围人的不同。

聊天时,我发现我的朋友们与家里的关系或好或不好,但他们都明确知道造成当下境况的缘由,以及自己的真实感受。

唯独我,我很懂得怎么与父母相处,在他们眼中我是一个听话懂事的孩子。然而,我既不爱他们,也不恨他们。

这种对于感情的冷漠延续到了我生命中的方方面面:

我的朋友们常常说我脾气好,其实我只是感受不到生气的情绪,所以对很多事情都无所谓罢了。

这种随意的态度很快造成了一个更大的问题:无论什么事情我总是不能坚持。

换句话说,没有一个原动力推动着我一直去做一件事情,我总是开始容易,放弃也容易,因为我的内心深处不觉得任何事情是必要的。

我一直都知道,自己的心理状态不怎么健康,但真正让我开始接触心理咨询的其实是一件小事。

有一段日子,我十分喜爱文艺复兴时期的雕塑,倾心于它们所展现的一瞬间定格的力量,也为刀刻斧凿的肌肉与身体所吸引。

于是,我开始健身,每日跑步、举铁,希望练成自己理想中的体态。

然而,我周围一起健身的同学却开始问我,是不是看中了哪个小哥哥或小姐姐,并表示他们长期健身的动力之一就是另一半,甚至是性爱本身。

在听到我的“雕塑理由”后,大家纷纷表示离了个大谱。

我这才意识到,原来对于很多人来说,性、爱情或家庭,是能够成为一个人的动力来源的。

然而,我从豆蔻年华到成年之后,都没有遇到一个能够让我心动的人。甚至因此在想自己是不是无性恋者。

我对人(包括自己)的喜爱或者说欣赏,和对事物没有什么不同。

我也想有这样能够支撑人生的锚点。

于是,我开始尝试心理咨询。

和过去的自己对话

我发现了忽略已久的真相

不得不说,现在的心理咨询行业鱼龙混杂。辗转多人后,我才找到了现在的固定咨询师W。

她是一个很好的倾听者和包容者,我们固定每周见面一次,在这一周中我会将自己的疑问记录下来以便讨论。

第一次见面之前,我其实没有抱太大希望,只是单纯地想找个人倾诉一下。于是在第一次咨询时,我从大的家庭关系问题、到小的工作中的内耗与矛盾,自己喋喋不休了四十多分钟。

当我讲完后,W向我展现了她做的思维导图。

我这才发现我的许多问题竟都联系在一起,并且我是有主观能动性去处理它们的。

与之前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为导向的心理咨询不同,W作为一个人本主义咨询师,对于人本身更为关注。

然而,她却不会强迫我去改变自己。对于我而言,她的身份,介于建议者和引导者之间。

在咨询的过程中,她展现了强大的同理心:我们的人生经历非常不同,她却能够理解我的很多难以言喻的想法。

她也常常设置场景,让我与过去的自己直接对话。

有一次,现在的我对过去的我说:“你毕业的时候为什么放弃了M厂的offer?”

过去的我:“因为我不当时不太想去了。”

现在的我:“那你为什么要申请?当初你费了好大力气申请的。”

过去的我:“我就是在申请过程中意识到自己不想去的,之前也不了解。”

现在的我:“可以先做着,再找别的嘛。”

过去的我:“我现在就有别的事情做,不需要再找了。”

现在的我:“但是你这个......不稳定啊。”

过去的我:“什么稳定?辞职就稳定吗,还是可能被裁员稳定?”

现在的我:“那你要这样说......反正你怎么说都有道理。”

我才发现,现在的我的语气和思维方式,和我母亲一模一样。

虽然减少了与父母的联系,阻挡了他们的直接责备,但我却继承了他们的一部分思维方式。

他们并不直接出现在我的生活中,却深深影响着我的心理和生活。

正是这两个我,或者说两套思维方式和价值体系的反复拉扯,让我感到异常疲惫。

以前,我常常责备自己,认为自己没有为任何一件事情尽全力。

然而,在与过去的自己对话的过程当中,我逐渐意识到自己其实是尽力了的。

并不是只有每时每刻都学习或工作才算尽力。

就像为了身体健康需要吃饭、喝水一样,通过各种方式放松,来照顾自己的心理健康是必要的。

逐渐减轻了内疚感后,我开始反抗父母与权威强加给我的评价体系。

我开始留意自己做每一件事情的感觉,探索自己的爱好。

我终于可以真诚地哭泣了

咨询过程中,我的咨询师也会不断地肯定我,告诉我,我是有自己的情感的,我也是有权利去感受和表达这些情感的。

W还给我布置了一项作业:

每天选择一个小时把发生的所有事情记录下来,在每一件事情中强调“我”的角色,并写出做完这件事情之后的心情。

比如,下班回家的路上如果经历了堵车,我可以写:

“我经历了堵车,这让我觉得有些轻松,因为这段时间是我可以浪费的,我不用担心被催促。”

而不是简短地写“今天堵车了”。

因为学习与工作经历一直和数字更相关,所以我的语言表达能力有些匮乏。

最开始记录时,我的所有心情都是“还可以”,不是很差也不是很好。

后来,我换成0--100的数值记录了一段时间:0是心情很差,100是心情很好,50是“还可以”。

我慢慢地体会到,51和52之间也是有差别的,可能是可以多笑一秒的差别。

我第一次真诚地哭泣,发生在大约四个月前。

我吃到了一种铁盒装的糖果,觉得实在是太好吃了,就像凝固的果汁一样,决定以后一定要每个月都吃。

要知道,从小到大,我没有喜欢或不喜欢吃的东西。

从前,父母做什么我吃什么,读书时吃食堂,工作了更是随便对付。

我从不挑食,虽然尝得出酸甜苦辣,但是并没有任何偏爱的味道。从糖果开始,一切都不同了,终于不同了。

吃饭对于我来说,不再是一件用四五分钟敷衍应付的事。

我也有自己喜欢吃的东西了,我也愿意在周末走一个小时的路,去一家西班牙风情的餐馆吃海鲜饭了。

目前,我依然不能确定自己是否是一个无性恋者,但已经准备好接受自己真实的样子了。

我是一个有性需求的人,但我把性看成一个纯粹的技术性的事物,类似于零件的适配。

我不会因为性而喜欢或者不喜欢另一个人。我也欣赏肉体,男性的、女性的、跨性别的,但是和我欣赏雕塑没有什么区别。

对于爱情本身,我更追求精神上的共鸣和包容。我们能够互相展示自己脆弱的、真实的、未经包装的一面。

最开心的是,我少了很多精神内耗,很明显的感受就是:

从床上坐起来变得简单了,出门变得容易了,不工作的时候也会单纯为了自己出去走走了。

我和父母的联系频率比较低,基本上是一个月一次,每次联系完还是会有血压升高的感觉。

我试着与他们交流过我的精神状态,他们表示理解,然而行动却没有任何改变,喜欢催婚、喜欢攀比、喜欢炫耀。

对于从小被教育要孝顺的我来说,不拒绝父母是压抑自己,完全拒绝父母也会怀疑是不是自己做错了。

但正如王尔德所说,

“过自己想要的生活不是自私,强迫别人过自己想要的生活才是自私”。

我也会越来越坚强的。

感谢这一段心理咨询的旅程,让我发现了自己人生的锚点,那就是,活着。

我想这么活着:

让自己成为这个世界的参与者而非旁观者,去体会每一丝、每一缕微小的情感变化,无论是正向的还是负向的。

当我的面包烤得过了头,我会开始向店员表达不满,而不是像从前一样什么也不说再点一份。

当我读到什么有趣的句子,我会合上书让自己笑出来,而不是像从前一样因为急于读下去而懒得牵动嘴角。

正是这些小事情组成了我的生活和生命。

我想,人生或许不需要什么大的目标或者一成不变的锚点。

活着,即是活着本身的意义。

身体受了伤,我们会去消毒、上药、包扎、谨慎护理。而心灵,应该受到同样的对待,因为它更为隐秘,放任不管,伤口更难愈合。

如果你也有尚未处理好的创伤,那么,相比于熬着,主动寻求专业帮助,可能是更好的办法。

如果你不知道如何选择咨询师,可以看看下面这位正统心理学专业出身、经验丰富的咨询师↓

张健

张健老师是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从业将近15年,理论和多年实践相辅相成,铸造出丰富而实用的心理咨询经验,因而在面对不同来访者时,能够根据来访者情况,灵活使用不同方法,帮助来访者成长。

张老师擅长基于人本主义取向和整合取向,通过情绪聚焦疗法、意象对话疗法和催眠疗法等,解决个人成长、情绪管理、婚姻家庭,尤其擅长高效地处理抑郁焦虑等议题。

如果你也被抑郁困扰或者有其他困惑,可以勇敢试一试,她将尽最大努力帮助你。

为了鼓励更多人求助,张老师特意开通8个半价咨询名额,让你的求助第一步,迈得更轻松一些。原价600/次的咨询,现立省300元,仅需300元/次。

原价600元/次

扫码立省300元↓

来访者常常评价张健老师“不煽情,却能让人放下防备”,“很会抓关键点,抽象理解力很棒”,“迅速,废话少”等等……

来访者匿名真实评价:

↓给自己一次改变的机会 ↓

如果你想要拥有更多选择,也可以可以看看下面这位经验丰富、专业扎实的咨询师↓

吴燕

吴燕老师是国际认证(IHNMA)催眠治疗师、自体取向心理咨询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吴老师擅长深度分析,擅长通过自体心理学,情绪聚焦疗法,伴侣治疗,心理动力取向等疗法——

解决情感隔离、缺乏安全感、自我探索、女性成长等问题,以及家庭创伤、童年创伤、自卑等心理困扰。

来访者曾评价,她总是能耐心倾听来访说的每一句话,能敏锐地看到来访者真正的问题所在,从而帮助来访者摸清方向,成长为有自愈能力的人。

为了帮助更多人勇敢迈出求助的第一步,吴老师特意开通了5个壹心理525买一送一新人优惠名额。原价1200元/2次,现仅600元/2次。

名额只有5个,先到先得哦

↓扫码即可预约↓

如果这2位咨询师不合心意,

279 评论(9)

漫山红遍

来访者质疑你的能力时,应该要展现自己的专业度,同时切准来访者的需求。

354 评论(12)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