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lueberry317
从认识你,到跟你性命相连,我从未後悔过。真是没想到,一部《大鱼海棠》,把我看得泪流满面。多久没有流过这么多泪了。 我不知道,在这个特殊的疫情时期,可能人的心理都很脆弱吧。我们看习惯了的无常,有一天真的降临到自己身上的时候,应该怎么办呢?你会选择一个什么样的告别方式?还是想就这么拖着苟活着。如果不快乐,活再久又有什么用呢?有没有至亲至爱的人,有没有可以把心里最想说的话倾诉给他:“从认识你,到跟你性命相连,我从未后悔过。”如果平时我都没有说过,还会有这样的机会吗?我们总以为可以活得足够长,可看看现在,活着的每一秒都应该感谢,老天的厚爱。真的不知道,关于爱,可以用这么一种肆无忌惮的方式表达出来。真的,真的,我想每一个人听到这样的充满爱与柔情的语言。特别是,爷爷奶奶跟她说,“我知道,你在做一件很危险的事,也许所有人都会反对你,但是我和你奶奶会永远支持你。”只要你的心是善良的,对错都是别人的事。这短短的一生,我们最终都会过去。你不妨大胆一些,爱一个人,攀一座山,追一个梦。上天给我们生命,就是为了让我们创造奇迹。莫要辜负,好好用自己的生命创造今生的奇迹吧?人生并不长,你想做什么,真想明白了,就去行动吧。当下,我们好好运用自己的生命,用力地爱,用心地生活,用心的表达爱。因为所有人类的灵魂都是海里一条巨大的鱼。出生的时候从海里的此岸出发,在中途中,有时相遇,有时分开,死的时候去到海的彼岸。之后变成一条沉睡的小鱼,等待多年后的再次出发,这个旅程永远不会结束,生命往复不息。问题是下一生你们还会遇到吗?很难说哦,这要用多大的心力,才能留住这份爱。一个人之所以能活在这个世界上,一定是有一份又一份沉甸甸的爱陪伴着、延续着自己的生命。如果没有了爱,这个世界也就寂灭了。努力的爱,尽情的活,对你爱的人说出你的爱。 妈妈,如果你现在能听到我的表白~~我爱你,如果我能带着你去泡温泉,带着你去享受美食,用心去感受你的爱,那该有多好。很有幸遇到你,有你的世界真好,谢谢你。【作者】遇见哲美【坐标】山东威海【过去】心理咨询师【标签】论语践行者与传播者【我能提供】每天一句背论语 365天改变一生
细细粒的宝贝
我是心理老师左叔,我来回答你的问题。
我是一名从事心理学及心理 健康 教育的工作者,在一所大学里做师生心理 健康 教育与咨询工作。
心理学的问卷有很多,用途不一样,在临床上要根据来访者或患者的心理状况及心理行为问题使用心理测验问卷。
对你提出的问题,我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回答。
第一, 如你所说,心理学的问卷有很多,智力测验的、人格测验的、心理行为问题评估的、应激及相关问题评估的,以及专门用于检查精神疾病的;在临床上,面对来访者或者患者的心理行为问题的性质,选择恰当的心理测验,即心理测验要有针对性,这样才能根据测验结果来判断来访者或者患者心理行为问题的性质和严重程度。
第二, 心理学问卷,在临床上的使用,仅仅是作为一种辅助手段,而非凭借心理学问卷来决定来访者或者患者心理行为问题是否属于精神疾病。心理咨询师或者精神科医生,对来访者或者患者的心理行为问题要做出最后的判断,即诊断是在听取来访者或者患者主诉、与其交谈、临床观察、家属报告、其他医学检查的基础上,再综合心理学问卷的结果做出,不会仅仅靠心理学问卷来做出诊断。
心理学问卷在诊断精神疾病过程中,它只是一种辅助手段,而非唯一的依据。
希望我的回答能对你有所帮助,如有不同的看法请在评论区留言,我们可以继续探讨,分享彼此的观点。
再次感谢你的邀请!
按精神卫生法规定,只有医院的医生才有诊断权,心理问卷只是医生用来评估的一种方式,并不能以问卷结果直接进行诊断。
同时从心理专业的科学严谨性看,心理疾病的诊断有严格的诊断标准,需要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
心理咨询师可以对来访者进行心理评估,当评估结果显示需来访前往医院进行进一步诊断,咨询师是需要与来访解释沟通清楚这部分的,因为诊断权只有医生才有。
我是@鸵鸟说话,我来回答你的问题。
先说结论:不可以。
心理测验在网上有很多,随便一搜索,就会有各种类型的心理测验跳出来。关于心理领域的热文,和测验有关的也会占据一席之地:
因为涉及诊断,所以我只就心理学专业领域涉及诊断的这部分来回答你的问题。
在心理咨询这个领域内,一个合格的咨询师要具备咨询技能、诊断技能、测量技能。所以 心理测验只是作为咨询师了解来访者的一个工具 ,而不是给来访者扣帽子或是贴标签的决定性手段。
既然是工具,那么就只是提供参考, 心理测验在心理咨询领域更多是作为评估依据 。就像我们去检查身体,各种各样的生化指标是为医生提供诊断依据,要经过医生的综合判断后才会有一个确定的结果。
但是与躯体疾病又有所区别,心理和身体实则为一个整体互相影响,所以在评估心理问题时,同时还要考虑到生理上的变化,这样下来心理测验的作用就更一目了然了。如果去专科医院检查的话,那一定是生化指标和心理评估一起的。不过在医学范畴的问题就不多讨论了,我还是从心理咨询角度来回答。
心理测量最初解决的是治疗智力落后者和精神病人的问题,所以我们无法忽视它的重要作用和意义。从弗兰西斯·高尔顿第一个倡导心理测验,并于1884年专门设立“人类测量实验室”开始,到1905年“比奈-西蒙”量表正式诞生,到之后越来越多的人格测验、心理 健康 量表、心理状态量表等,发展至今,这些测验量表经过了最初的实践检验和时间的考验,为我们做出了巨大贡献。
心理测验(问卷)的优势就是施测简单,问题标准化,结果解释清晰,并且可以批量施测,可以大大节省时间。同时,经过标准化检验的测验在稳定性上也有保证,所谓稳定性,就是所谓信度,一个人在两个不同的时间段内测试,得出的结果都能反馈他当下真实的状态。
△瑞文标准推理测验
但是,心理测验(问卷)也有着它的弊端
问卷测验只是心理测量中的一部分,HR在面试候选人时,会使用一种叫做“无领导小组讨论”的方法,这其实也是心理测量,我们称其为情景测验。
还有“房树人”测验,以及较为古老的“罗夏墨迹测验”,是较为主观的投射测验,没有标准答案,凭借经验累积对结果进行解释。
这两种测验目前应用也是比较广泛的,尤其在人才选拔领域。但由于它们是都是靠主观判断的,中间难免会有偏差,所以结果也无法直接作为决定依据,而是要结合其他方面的评估来最终定论。
以上,希望能够帮助到你,欢迎批评指正。
有所谓心理和精神朋友为什么很难走出来,是因为自己深陷其中,把痛苦当成了自己的一部分,牢牢地抓住不放。他们原先可能本来是执着于自己的各种现实压力、执着于疾病、执着于金钱、执着于人际关系、执着于工作、执着于学习、执着于长相等等各种现实问题。因为对这些现实问题的执着,慢慢开始产生了身心痛苦,出现各种负面情绪和躯体症状,比如失眠等,就又开始执着于这些身心痛苦,执着于自己的各种阴魂不散的负面情绪、念头和想法,执着于吃不下睡不着等等。他们开始到处倾述,希望别人能理解自己的痛苦。这些痛苦本是自已一手造成,都是自己亲手编制的幻象,只存在于你自己的世界了,别人又怎么可能理解得了。所以最后你不得不独自一人沉浸在自己的“苦海”当中,不能自拔。这时,谁要想把你从你的苦海里拉出来,你无动于衷,你已经忘记了苦海的存在,已经完全成为了苦海的一份部分。你只会喋喋不休地到处倾述你的痛苦,只希望别人帮你解除痛苦,对于别人伸过来的手视而不见。然而,你纵有万千痛苦,也只属于你自己,给别人说没有任何用处,也没有人能帮你解除痛苦,因为虽然对你是真实的,但其实都是幻象,如何解决呢?正所谓解铃还须系铃人。所有的问题和痛苦本不存在,它的存在是因为你对它的执着,是你自己把它牢牢抓住,舍不得放开。放开了,也就没有了。可是,谁要和你说痛苦不存在你就和谁急眼。你一面诉说着痛苦,一面又把它牢牢抓住在手里,宝贝似的生怕跑了。这种自相矛盾你不痛苦谁痛苦?只要你不肯放手,谁都没办法,你也只能与痛苦相伴。若不想痛苦,你必须自己把手松开,让所有的痛苦、烦恼、问题自己烟消云散,就这么简单。那又如何放手呢?就是对于任何负面想法、念头、情绪都不理会,不关注,不对抗,任由它自己消失。记住,不理会不理会再不理会!对于任何问题,包括所谓心理、精神问题和生理问题、现实问题,都要放下放下再放下,不解决不解决再不解决。让波涛回归平静,让天空自己放晴,让尘埃自己落定。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
心理测试只作参考,并不是绝对答案。辅助工具而已,不能夸大。
不能,这种做法是不够全面。
优质心理咨询师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