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ckor57992
去找找河北联合大学心理学院的老师吧。地址在原煤医东校正门右手边那栋楼(建设南路57号),同时心理学院还有心理协会这个学生组织,不知道你能不能联系的上。
小宝151205
王蓉大姐在朋友圈售书,厚颜讨得了一本。看她答应的爽快,就又厚着脸皮要了个签名。书很快就寄到了手中,这一周闲暇之余,放下了须臾不离手的手机,细心品读这位生于辽北的山东作家的心路历程。 和王蓉大姐结识于散文网,初识在什么时间,已经记不得了,好像是源于一篇文章的留言。有记忆的是2019年初她写了一篇散文《忘年小友》,文章里叙述了她和一个小她22岁的小姑娘交友的故事,看后很受感动,也许是我把自己代入了那个姑娘的角色了吧,反正是看后思绪久久不能平静,就在她的文章后面留了一首小诗“闲话凭缘文会友,倾心言语谊渐重。人生长叹知音少,交友高唐忘年情。”这首诗写的很随意,“年”字出律,而且是读后感,大姐留言说她会记下这首诗的,我只当她是客气。 互访的次数多了,她留言说想加我QQ好友,这是我在散文网加的唯一一个文友,后来索性又加了微信好友。加了好友以后,并没有过多的交集。每天最多在微信朋友圈看一下她的分享,去年我发现她把名字改成了“王蓉周易”,空间里又多是些佛家的感悟,很有些不以为然。都说道佛一家,其实从起源到教义分歧很大。我对佛教那些,修来生不重今世的避世思想很是反感。慢慢的就不在关注她的动向了。如今读了她的《星空走笔》,我才发现对她的了解太浅薄了,一个能把中国的二十八星宿和西方星座结合起来对比研究的人,怎么会佛道不分呢? 以前从不知道她有这么多头衔,我没问过,她也没说过。翻开书,读作者简介时,才发现这个低调之人,竟然还是文学硕士、心理咨询师,开原市高唐县作协理事、中国纪实文学研究会会员和山东散文学会会员。书的序言前有一页撕掉了,我猜想估计是王蓉大姐的玉照,她不想招摇于众撕下的罢!这么多的头衔,她从来没有象某些文人一样,在文章后填上一大堆夸耀之词,这使我对她油然生出一些敬意来。 她出版的书名叫《生命的河流》,我这篇文章的题目就是引用她的,因为这篇文章,写的就是我读了这本书的感悟。生命如水,时光如水,最后的归宿一定会是历史的长河。王蓉大姐一生的经历也可以用三条河来概括:寇河——穆棱河——黄河。一个是她出生的地方,一个是她成长的地方,最后一个地方我最骄傲,是我们黄河边的男人把她“骗“来定居的地方。黄河和前两条河本不是一个水系,既然大姐过来了也算是”北水南调“吧。否则,哪里会有这么多文章的问世呢! 人的命运是一个很神奇的东西,你用现在所学的知识根本解释不了。特别是你接触的知识越多,越有种“人的命,天注定“的感觉。就象我的人生轨迹一样,出生在黄河中游,求学在黄河中下游,工作在黄河中上游。我这一生都没有离开过黄河中游这一段地域。曾经写过一首《黄河颂》的诗歌,原打算从起源写到入海的。勉强写了黄河上、中游的内容,下游怎么也写不出来了。也不是没去过黄河的发源地和入海口,但是感情不到,感悟不深,强迫自己写下去反而画蛇添足。我想王蓉大姐学《易》,大概也是有些探索命运神奇的想法罢。 书中正文收录了王蓉大姐的九十篇散文,分为三个主题,心语纤绵、风雨烟岚和亲情絮语,前后还有文友写的前言和后语。我一般不会先看这些序和跋,怕他们影响我的判断,形成先入为主的印象。不过看完所有作品后,再去看这些评论,我发现他们的评论还是中肯的。 王蓉大姐的文字朴实,醇真。看她的文章就如同邻家大姐在你耳边同你低语,不娇柔不造作也没有距离感。她的文章不会震耳欲聋,不会令你激情澎湃,永远如涓涓细流,微微细雨沁润你的心田。阅读她的文章,你会发现她有一种能力,把微小的点滴升华成人生的感悟。她的《种菊所得》写的是遗忘在院子里的一棵九月菊的坚强。《记一棵香菜》写的是她从放在厨房里的香菜发芽一事,领悟的生命的执着。她从《窗前一株麦飘香》中悟到了“别因为孤独就忘记了自己生命的意义“。在北大荒她遇到了本不属于当地的繁茂生长的《那一棵树》,在鲁西北她有写了《能吃的树》。这些都是极其普通的东西,然而她用细腻的心写出了感动。一定要总结王蓉大姐的写作特点的话,我觉着用一句话就够了——我笔写我心。 难舍的乡情,浓浓的亲情,牵挂的友情她的文章都涉及到了,唯独对爱情一笔带过。其实我在散文网看到过她的《写给老公》,如果没有一番刻骨铭心的过程,她怎么会千里迢迢从东北一路相伴到山东,相信大姐如果愿意写的话,写部小说的素材都不用找。只是爱情这东西不足与外人言,只能藏在心底自己无事仔细品味。有句话说得好:“网上秀恩爱,肯定离得快“。真正的爱情只有两个人懂,也只能有两个人懂。 散文分为抒情、叙事、哲理三种,我认为抒情散文考验的是词汇的积累和意境的营造;叙事散文离不开生活的经历和观察的细微;哲理散文取决于你看世界的角度和高度。无论何种体裁,都离不开作者用心的思考。王蓉大姐的散文叙事的较多,这与她丰富的人生经历是分不开的。他的文章中映射处那个时代的变迁,是有一定的历史意义的。时代决定了经历,经历造就的王蓉,王蓉写出的文字也就烙印上时代的标签。她反映的是那个时代普通百姓的人生轨迹。 说她普通,是她的心路历程大部分围绕着家的迁移而展开的。她的人生的主题不过就是“居家过日子”。然而她又是区别于普通人的,因为她能及时发现生命中的感动,能在行进中自我矫正心态和方向。她是一个把日子过成诗的人。东北的水土赋予了她的豪爽,北大荒的风雨激发了她的坚强,鲁西北的氛围唤醒了她的细腻。她对女儿的教育方式是我最为佩服的。至少我没有见过那个母亲回答女儿:人活着是为了什么?答案是:“好好活着,也是为尽你做为一个人所应承担的一切责任。”她的书里有三篇是写给女儿的,还有几篇在文章里提到过女儿,看见母女情深。如今女儿成家立业了,王蓉大姐如今又多了个姥姥的身份,在这含饴弄孙之年,除了幸福估计还有说不出口的辛苦在内。在我看来这一切都值得。其实大姐这一生最好的作品不是这本书,而是创造了一个好女儿,女儿又给你添了个好外孙。人生的河流奔流不息,血脉的传承也是后继有人,还有什么不如意的呢! 认识王蓉大姐时,她的网名叫做蒿草兰梦,她赠我书的签名也是蒿草兰梦,取“蒿草之下或有兰香“之意。她有一首《写意荷花自题诗》是这样写的:”清池白纸荷印香,绿墨精研赋美章。高赞心空通日月,污泥不敢染芬芳“。开始我有些纳闷,她为什么不叫蒿草荷梦或者蒿草莲梦,读了她的书之后似有所悟,莲过于高洁,不若幽兰平凡啊!
萝卜的破哥哥
对唐山的情况不熟悉,你可以试着搜索一下12355,全国性的由共青团主管的,为广大青少年服务的公益性机构。各地都有,拨打12355即可获得免费咨询,各地应该也有相应的qq咨询。如果是成人,可以去当地的工会、妇联机构,他们有公益的心理咨询师。
Oo棉花糖小鱼o0
1、文章《我认识的刘保和先生》作者:空谷幽兰刘保和先生是高唐人,是我的易学老师,也是我特别敬重的人。我为遇到这样一位老师而感到三生有幸。认识刘老师多年了,跟他学了很多东西。一直想,作为学生有责任给老师树碑立传。然而直到今天也没敢动笔。2003年3月《中华时报》来组稿报道他的易学事迹。我写了一篇近四千字的报告文学《耕耘不息、治学不已》发在《时报》上。后来这篇文字被《大地之子》、《人民公仆》、《当代中国杰出共产党人》等书收编转载,我因此很高兴,我总算为老师做了点什么。其实,想写刘老师又迟迟不能动笔的原因也是怕写不好,写不全面,也是因为我将此事看得太重了。可以说刘老师是医易同修的学者。他的中医医术和医德都是被周围人很认可的。刘老师有近40年的行医生涯,被他治好的各种病人无记其数。凡是从他的工作室里走出去的人大多再屡屡回访,很多人也因此与他成为了朋友。刘老师最让我钦佩的是,他永远都能精神饱满地迎往各界不同的来访者。他的工作室里就是朋友之家。大至80岁的老人,小至14岁的中学生都喜欢来听他讲话。朋友们有事都愿意来找他探讨,他也总会不厌其烦的为他们排忧解难。为此,我们曾给他起个“老祖母”的称谓。有很多时候我们来到他这里却又无法与他搭上话。他的时间大多不属于他自己,他的时间总是被亲戚朋友们占用着。这是我对他的看法。他有时也会自我调侃地说,所以不敢充当太阳,就怕发出全部的光热也有照耀不到的地方。我想,朋友们对他的敬仰与依赖,不仅仅来自他高超的医技,而更多的是因为敬佩他对中医学上那些形而上的东西所掌握的太丰富而宽广了,朋友们与他接触总能有所获益。也许正是源于此,他才能将无形与有形神奇的相结合,在医易共通的领域里纵横驰骋游刃有余吧。很喜欢听老师谈易。从他这里我学到了“一”和“0”的学问。懂的了怎样看天地八方。人为什么是天地之心。为什么易讲天地人三才……当有人问他什么是命运的时候,他说:人生是可以量化的,命运只占三分之一,风水与人文社会才是最重要的那三分之二。命运就是一颗种子,人文社会与风水就是土壤,一颗好种子种在好地里就有好收成,种在贫瘠地里必然就会减产。命运是接受父母遗传的东西,是与生俱来的,是改变不了的。所谓改命就必然注重后天的自身修养。所以,不必凭天命,要尽人事。我们怎样做人处世,便会有怎样的命运,所以说命运在于人事。我们管这叫“刘氏命运”说。刘老师最影响我的是他终生学习的精神,跟他熟悉的人都知道,他从年轻时就养成一个习惯,每天睡眠时间都在夜里12点以后。他的眼睛就是用来搜索文字和知识的。他最喜欢去的地方是书店,他最大的消费就是买书。刘老师喜欢与爱学习的人交朋友,他的朋友大多来自中医周易与诗词书画界。他也最喜欢鼓励别人读书学习。刘老师还有让我敬佩的一点,就是他的谦卑。他的小学老师和中学老师一直与他来往密切。他能坚持40年在年初四这一天在老师家吃饭。他的老师及子女们已经习惯了每年的这一天等他一块吃饭。每当他的两位老师来访,他都一如当年的小学生,总是喜欢听老师多讲话,他只在一边端茶满水。他曾经说,弟子反过来就是子弟,一日为师终生为父。你有天大的能耐也是首先在老师那里起步的。2006年年底,有个很敬慕他的朋友特意为他做了一面锦旗,上书“博古通今”四个字,他只是笑笑就放起来了。后来那位朋友来了几次都没看见那面锦旗,就问他怎么不挂呢?他说,我的两位老师都还健在,我怎么有资格称“博古通今”呢?这件事只有我知道,很多朋友包括他的两位老师都不知道。敬重师长,谦卑做人,我想这也是我应该遵循的。2、文章《易学名家刘保和》作者:空谷幽兰刘保和 2003年3月《中华时报》曾组稿发行了大型纪实性文献丛书《中国改革撷英》其中有篇题为《耕耘不息,奋斗不已》的文章,报道了我们高唐县人——医易名家刘保和先生。刘保和1951年10月出生于山东省高唐县尹集镇唐洼村。现任职北京启名苑经贸公司高唐办事处主任兼东方心理门诊医师。历任河北医科大学教授,主任中医师,内蒙古易经学院周易中医系教授兼人体宇宙学研究所主任医师。他自幼喜爱中医,从少年起拜师学医,先后师从全国著名十大名医的任应秋、周凤梧二位教授。而后又分别结业于东岳中西医结合大学、成都中医药大学函授学院周易系,中国科学院心理函授大学、河南文化教育中心周易系、中华医古文函授班、全国医用催眠术高级研究班。多年来,刘保和先生致力于医易同修,并付诸实践。对于人体潜能的开发与研究造诣精深成绩卓著,为中华传统医学做出他应有的贡献。1998—1999年,分别出席了由国家卫生部副部长中医管理局局长胡熙明主持的分别在西安、泰安召开的两届“全国中医难治病学术研讨会”。在研讨会上,他的论文《奇难病案》得到了与会专家们的一致好评。先生被英国评为《新世纪东西方知名医家科研创新奖》、被国际健康科学会评为《世界华人医家学术奖》、世界大城市医药团体能力建设首脑会议及医学论坛大会评为《卓越医家学术奖》、《创新医家理论奖》,并同时被《世界医坛首脑成果》所收录,影响深远。后被世界华人医学成就评审委员会授予这篇论文为《世界华人医家优秀论文一等奖》。2001年他出席在河北沧州召开的首届世界中医成果创新研讨会,与会中论文《三宝合壁治异病》被评为2001年《世界中医药学术创新一等金杯奖》、《世界中医药最佳成果一等金牌奖》。论文《秦皮苦参汤治疗急性菌痢60例临床观察》获全国中医大赛二等奖。被分别刊登在《世界名医论坛》、《中华经典文库》,被泰国、英国、加拿大、香港四大学会联合评为“2000年度世界难症研究金奖”,同时被四大学会联合聘为联席教授。同年被《世界名医论坛》杂志社聘为特约编审和医学顾问。名随艺长,刚刚步入中年的刘保和先生已令世界医学界刮目相看,他不仅在中医上成就斐然,而更专于中西结合。在临床上善于调动人体潜能,身心并治。对中西医药、气功、针灸、心理、催眠、暗示等技术上运用起来得心应手,随机选用屡起沉苛、疑难怪症应手取效。尤其在精神病、心理病方面造诣精深成就卓著。理论上有独创见解、临床中技术精湛,在中医药治疗原则方面,尤善于大补大泄、大寒大热、除痰利湿、活血化瘀。遣方用药方面,善用大剂参芪膏黄、桂附芩连、水蛭蜈蚣信手拈来其效非常。被他医好的疑难怪症无以计数,曾经为国际易联主席童晟治愈了已患多年的无名腹痛,而这曾令新马泰(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三国的医生都束手无策,当时在国际周易大会上引起了不小的轰动。令海内外同仁对中国的传统医学深为注目,后来刘保和先生被三国分别聘为传统医学顾问。1997年刘保和出席了由中国体育总局气功部部长郝怀木主持召开的“气功特医防病治病大会”,在会上发表了独创的《特医音像疗法》受到了大会的一致好评,郝怀木部长亲自审阅并收入大会论文集。刘保和先生不仅在祖国传统医学上成绩卓著,在国学“易”学研究领域同样是成绩斐然。他本是国际易学联合会的创始人之一,是第一、二、三届易学联合会的常务委员。他以易医相结合,写出了20余篇论文,其中《周易与心理》荣获优羲文化杯一等奖,《易医纵横》荣获国际优秀论文金杯奖;论文<<再论周易与心理>>收录在<<党魂>>理论卷 ,论文《易医探源》、〈周易八卦与五脏学说》均被收录在《当代中国易学文化名家论坛》并荣获《中国乡土文学奖》及中华人民共和国一级文学奖章一枚,在推动全球易学研究中做出卓越贡献。被国际易学界授予“易坛精英”、“当代易学家”称号,并获有金盾各一尊。被香港易学会授予“永久性会员”称号,业绩收入《中国易学文化大辞典》中。鉴于他在传统医学及国学(易经与哲学)方面的成绩卓著,被中国科学促进会同时授予《2001最高文化奖》、《2001最高医学奖》,因在同一年限内同时荣获此两项大奖故又荣获香港政府注册的《世界最高荣誉奖》。同年 6月25日受江苏<<新华日报>>总经理陈美娟的邀请为全国著名企业小鸭集团董事会集体行贿案预测。有趣的是,四个预测师分别在四个地方进行预测,预测结果竟是惊人的相同。陈美娟总经理当时为这神奇的“周易预测”惊叹不已。当场命下属为预测师开最好的房间,好好招待,这是一件趣事了。2002年10月25日刘保和先生协助国际易学联合会副主席李长荣在河北涉县成功召开了国际易学联会第三届会议,大会主要内容是破解曹操墓。并对三国魏王曹操的陵墓墓址进行了实地勘测、研究。因曹操有72个墓穴,被历代风水师们列为风水探测之难点。这一次终于在集体智慧下千古之谜得以破解,与会期间受到邯郸市文化旅游部门的热情支持。刘保和先生的业绩先后被收在《世界名人录》第五卷、《世界华人英才录》、《世界人物辞海》、《中国国情报告》(国务院国情办公室主编)、《国魂》(东方名人研究院编)、《东方之子—20世纪共和国精英全集》(文化部文化市场中心编)、《共和国专家成就博览》(人民画报出版)、《中国世纪专家传略》(人民日报编)、《人民日报·弘扬祖国中医文化医界名家》、《21世纪人才库》(文化部外语出版社)、《情系西部爱我中华——中国当代知名专家爱心大典》(东方名人研究院编)、《中国易学文化大辞典》(山东大学周易研究中心编)等40余部大型文献史册中。并荣获金奖杯三尊、水晶奖杯三尊、水晶奖匾二块、金奖盘三块、金牌三块等荣誉奖章。翻开刘保和先生的简历,那一大堆的头衔令你目不暇接:先后历任、中国河洛易经学院医易研究所研究员、世界华人医学联合会常务理事、泰国传统医学学会课题顾问兼理事、国际健康科学研究会医师顾问。他还被英国、加拿大、泰国、香港四大医学会联合聘为“联席教授特聘编审”、是《世界名医论坛》特约撰稿人、《中国现代临床医药杂志》顾问医师、中国国情研究会研究员、中国国际行业研究会高级研究员、中国亚太经济发展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中亚联合国际经济发展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中国心理卫生协会会员、兴国英才联谊会会员、炎黄文化研究会会员、中国科学教育文化国际交流促进会常任副理事长兼文化工作委员会副主席、医学专业委员会副主席、总部驻外调研员……。21世纪中华民族迎来了一个全新的复兴强国的历史契机,党的十六大“发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主题,再一次为周易研究事业带来了温暖的春风。作为医易学家的刘保和先生多年来参加过众多的国际、国内大型中医、周易、气功研讨会。2002年的这次会议对他来说确是不同凡响的一次,北京求实文化发展研究院邀请他参加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办的“2002年(届)中华传统文化继承与发展全国专家新年座谈会新年庆典”活动,也就是说这是中国政府部门正式以“易学专家”的身份来邀请他的。同时他还被中国“周易百名专家咨询网”聘为咨询专家,这都意味着周易的春天回来了,怎不令他精神振奋、信心百倍呢?2003年9月28日又应《科技日报》社特邀出席了在人民大会堂“第二届科学家论坛”的大会。2001年7月16日《中华医药报》将刘保和作为“中华医界名人”推向海外。2003年7月4日的《人民日报》又于海外版再一次将他作为“中华医界名家”推向国外。2004年8月22日出席北京人民大会堂百名科学家纪念邓小平诞辰100周年座谈会受到杨汝岱、孙孚凌等国家领导接见;2004年10月1日出席北京人民大会堂共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5周年暨英模颁奖大会,荣获胡锦涛提词的“中国百名行业创新杰出人物《金像奖》”奖牌一尊,《共和国建设者》荣誉勋章一枚,《英模人物功勋奖》水晶华表一尊,受到布赫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并合影;2005年10月1日荣获《中国百名行业风云人物》称号中国亚太经济发展中心颁发同年12月份获“智慧金鼎奖”,“中华精英智慧创新奖”神舟六号飞天奖杯一尊;2006年2月荣获《世界百名行业创新杰出人才金奖》。中华爱国工程联合会颁发《爱国报国先进个人》水晶匾一块。其实对一般人来说,面对这累累学术成果、种种耀眼光环,已经感到无上满足了。然而刘保和先生却将这一切看得很平淡,他说在祖国传统文化这个浩瀚的海洋里,我只能是沧海一粟,成绩只能代表过去,要向后人交出一份完美的答卷还需不断的去深入学习与研究。他最近写了一首词足能表达他这种“耕耘不息、治学不已”的精神境界:依苍山望断江流,烟雨茫茫、气冲斗牛,灯明卷厚,穷经皓首,日月交流,问青史谁主春秋,圆太极欲待功就,志正悠悠、心未休休,大河东去、不言回头。但愿刘保和先生在医学与易学等领域再创辉煌,为祖国的传统文化做出更大贡献,为家乡继续增光添彩。
优质心理咨询师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