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宝宝0328
卡尔.罗杰斯( 1902-1987)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理论家和发起者、心理治疗家,被心理学史学家誉为“人本主义心理学之父” 1902年1月8日罗杰斯生于美国伊利诺斯的奥克派克。是家中的六个子女中的第四个,父亲是位成功的土木工程师,母亲主持家务,同时也是位虔诚基督教徒。 卡尔·罗杰斯12岁的时候,全家迁至一个离芝加哥30英里的农场,在那里度过了他的青年期,由于严格的家教和繁琐的家务,卡尔变得孤僻、独立和自我约束。 1919年考入威斯康星大学,选读农业,后转修宗教,于1924年获威斯康星大学文学学士学位,在此期间,他作为“世界基督教学生同盟”被选派到北京学习六个月,他说,他的新的经历扩展了他的思考,于是他对自己的一些宗教基础观念开始质疑。大学毕业后,卡尔不顾父亲的反对,与海伦·埃莉雅特(Helen Elliot)结婚,并在纽约安家。考上纽约联合神学院——著名的自由宗教研究机构,二年后转到哥伦比亚大学读临床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1928年获文科硕士学位,1931年获哲学博士学位,他曾出任纽约罗切斯特“禁止虐待儿童协会”儿童社会问题研究室主任,罗切斯特儿童指导中心主任,1940年他成为俄亥俄洲立大学心理学教授。1942年,他的《咨询与心理治疗:实践中的新概念》一书问世。1945年,他供职于芝加哥大学,出任咨询中心执行秘书。离开芝加哥后,他回到母校威斯康星大学,任心理学教授。1962年-1963年,人行为科学高级研究中心研究员,以后又到佳利福尼亚西部行为科学研究所和哈佛大学任职。曾任1946年-1947年美国心理学会主席、1949年-1950年美国临床和变态心理学会主席,还担任过美国应用心理学会第一任主席。 1951年,他出版了《患者中心治疗:它目前的实施、含义和理论》一书,十年后《成为一个人:一个治疗者的心理治疗观点》问世。 在1927年以来的半个多世纪中,罗杰斯主要从事咨询和心理治疗的时间和研究。他以首倡患者中心治疗而驰名。他还在心理治疗的实践基础上,提出了关于人格的"自我理论",并把这个理论推广到教育改革和其他人际关系的一般领域中。1956年,他提出心理治疗客观化的新方法,并因此获得美国心理学会的卓越科学贡献奖。1972年,又获美国心理学会卓越专业贡献奖。 罗杰斯的突出贡献在于创立了一种人本主义心理治疗体系,其流行程度仅次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罗杰斯认为每个人都生而有之地具有自我实现的趋向,当由社会价值观念内化而成的价值观与原来的自我有冲突时便引起焦虑,为了对付焦虑,人们不得不采取心理防御,这样就限制了个人对其思想和感情的自由表达,削弱了自我实现的能力,从而使人的心理发育处于不完善的状态。而罗杰斯创立的就诊者中心治疗的根本原则就是人为地创造一种绝对的无条件的积极尊重气氛,使就诊者能在这种理想气氛下,修复其被歪曲与受损伤的自我实现潜力,重新走上自我实现、自我完善的心理康庄大道。他的自我论和马斯洛的自我实现论和在基本观点上是一致的,都认为人有追求自我价值实现的共同趋向。但他更强调人的自我指导能力。相信经过引导人能认识自我实现的正确方向。这成为他的心理治疗和咨询以及教育理论的基础,自我指导理论起初是在心理治疗和咨询以及教育理论的基础,自我指导原理起初是在心理治疗经验中得出的。他认为,精神障碍的根本原因是背离了自我实现的正常发展,咨询和治疗的目标在于恢复正常的发展。他的疗法原称非指示疗法,后改称来访者中心疗法。这种方法反对采取生硬和强制态度对待患者,主张咨询员要有真诚关怀患者的感情,要通过认真的“听”达到真正的理解,在真诚和谐的关系中启发患者运用自我指导能力促进本身内在的健康成长。这一原理也适用于教师和学生、父母与子女以及一般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因此,又称以人为中心的理论。他的心理疗法今天在欧美各国已广泛流行,他的人格理论也颇有影响。 罗杰斯主要著作包括:《来访者中心疗法》(1951)、《论人的成长》(1961)、《一种存在方式》(1980)、《咨询和心理治疗》(1942)、《患者中心治疗:它的实践、含义和理论》(1957)、《在患者中心框架中发展出来的治疗,人格和人际关系》(1959)、《变成一个人:精神病治疗家的精神病观点》(1961)、《来访者中心疗法》(1951)、《论人的成长》(1961)、《一种存在方式》(1980)等。
我是豆豆豆逗
卡尔·罗杰斯在心理咨询乃至教育领域里,都可称作是一座丰碑,高高地树立在那儿,让后来人顶礼膜拜,俯身学习。然而,这也并非出于罗杰斯的本愿,他极不希望后人把他当成是“神”,把他的学说变成了“教旨”,而其他人都成为他的“门徒”。相反,罗杰斯自己,也并非这样做的,他一生都在不断地修改他的治疗方法,汲取他人有用的想法。因此,对于罗杰斯的言行,适宜的做法是,“确信”他,而不是“迷信”他。 这里,罗杰斯早期对问题儿童进行研究时,观察过许多领养家庭,得出了以上的认识,特别是关于“态度”的认可,就这一点,便深深影响了他后来建立有关“非指导性方法”的核心所在。可以说,罗杰斯的心理咨询方法,甚至整个人本主义治疗的方法,究其根本,都在这二字之上。所谓“态度”却是个看起来很“玄乎”的说法,这不像是“技巧”或是“技术”,可以罗列出具体可操纵的步骤出来,“照葫芦画瓢”地去学,便不会出错。“态度”就没有那么简单,她更像是“无影无形”的东西,是一种感觉,隐隐中有那么一点意思,但又不能说的那么详实;又像是从人内在最本质的地方,喷出来的作为。倘若不是出于真实的内在自我,即便可以学着做些样子,但那是“荒腔走板”、“东施效颦”,徒添了些笑话。还有,不幸的还会被一些不自知的人所利用,借故成为用来“糟践”罗杰斯的口实。 不仅用于领养家庭,对如今家庭教养,这四点态度也是极为有裨益的: 1. 父母和孩子从自然身份上来说,有着天然的上下辈分差别,加上多年来的经验和学识,早已脱离了孩子时期的“幼稚”,因此,让家长“屈尊”去接近孩子,并且还要抛开掉磨炼出来的“老道”与“世故”,走入孩子“简单”而又“纯粹”的世界中,这本身就是极其困难的一件事。尤其是对于那些缺乏想象力,满脑子装着“道理”和“书本”的人。他们始终是以自己为参照系去想孩子的所作所为,而不是从孩子的“眼睛看世界”。这样,家长其实并不能理解孩子,他们是处于两个平行世界里,走不到一起的。 2. 教养孩子父母双方要保持一致,曾听过这样的说法,在管孩子方面,一个要唱“红脸”,一个要唱“白脸”,大意就是,一方管的严一些,另一方就更加“呵护”一点。如果只是在方式上不一致,也还好一些,最糟糕的就是观念上的不一致,尤其还是这种观念直接要作用到孩子身上的。譬如,父母当中,开明的一方要求孩子需要更加地“自主”,自己选择做喜欢做的事;而传统的另一方,就会担心孩子会“放任自流”,就“苦口婆心”劝诫不能这样。幼小的孩子自然是辨析不出“自主”和“放任”的异同,他只会觉得在“做”与“不做”之间不知所措。结果就是两头都没落下好,反而把孩子弄地糊涂,让更多的精力消耗在了无用地辨别当中。更有甚者,会对孩子造成“双重束缚”的“灾难”。 3. “适度”是一个很合中国人思想的词语,即“不偏不倚”,讲究“中庸”。可是奇怪的是,现在中国的父母在教养孩子方面却越发地偏离了“旧时”的思想了。他们要么做的不够,要么做的太多。“不够”自是不用赘述,“太多”也未必对孩子就是有利。过多的保护,事无巨细地照顾,只会让孩子失去“自主”的能力,变得难以生活自理,生存困难。这里所讲的生存困难,很大一部分是在长大之后,出现了或轻或重的精神症状,进而影响到日常学习和生活。之所以国内会有这样的现象累累出现,有一个原因就是,家长过于看重孩子的分数和成绩了(这也是整个社会文化所造成的),因此,“分数至上”、“学业第一”就成为了孩子在学生时代“压倒一切”的重中之重的任务了,为了“保障”这项艰巨的任务能够顺利完成,除了“学习”,其他一切事情父母都“身先立足”包办了。再有就是,父母或许也是清楚的,过重的学业负担本不是孩子该有的“承受”,因此,为让自己内心好受些,就更加愿为孩子多做些了。 4. 经常我们能听到,当一个孩子考了好成绩之后,家长对其的反映是,“不要骄傲,继续努力!”似乎在国人的潜意识里,赞扬孩子的优秀,就是意味着他会立刻“骄傲”起来,变得不再努力,从而退步下来。这是一个很奇怪的逻辑,而且却令很多人认为是“向来如此”的。这就导致了,父母在遇见孩子成绩好的时候,尤其是在平时,出现的那么一点“好”的时候,非常地紧张,深怕夸奖了孩子后,连这点的“好”也没了。孩子从小长大,会经历许许多多的事件,这其中有做的好的,也有做的不好的,这都是正常的,不必大惊小怪。做的好的,我们要肯定,做的不好的我们要指出。这样,孩子才能在“经验”中分辨出好与坏、对与错、善与恶。经常获得“肯定”,能让孩子内心充溢着“成就感”和“自信心”,这对培养他今后“自主”能力和“自我形象”的建立是很有帮助的;相反,如果极少获得“肯定”,孩子就会变得“胆怯”、“退缩”,“自我形象”差,更为严重一些的,会产生自卑、“习得性无助”等一些心理障碍。 就罗杰斯关于家庭教养的这四点态度,简单谈一些,但要知道,却不止这些。
优质心理咨询师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