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腰的麦兜
《奇葩大会》有一个辩题是:遇到负能量狂魔要不要跟他绝交,大家各执一词,谁胜谁负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负能量狂魔确实让身边的人很抓狂,可是那个负能量狂魔只是朋友和同事而已,你想离开自然可以离开。可是如果那个负能量狂魔是你的父母,伴侣呢?我们可选择的路就没有多少了。 小Q的父母就是这样的人,在小Q小的时候妈妈抱怨爸爸,抱怨公婆,抱怨自己的父母兄妹。爸爸则和妈妈同出一辙。当小Q长大一点,父母就拉着他彼此诉说对方和对方家庭的不是。 他们家就别有任何的波动,妈妈感冒,咳嗽了,他们就就会陷入一个相互抱怨的怪圈里。妈妈指责爸爸不够关心爱自己,指责小Q老大不小不结婚。小Q指责父亲太懒惰,不帮妈妈做家务。爸爸又反过来说妈妈和他不可理喻。总之鸡苗蒜皮的小事就可以相互狂喷半天,让家里的温度瞬间降到冰点一下。 不用想,在这样环境下长大的小Q在工作,生活中就是奇葩大会中的那个负能量狂魔。 作为他的咨询师,我很能理解他处于一个满是情绪垃圾的环境中状态,因为我曾经也处于那样的环境中,我的妈妈也很爱抱怨,在妈妈的眼里别人都不好,别人都对不起她,同时她也看不起自己! 曾经在青春期的时候,我感觉住校是一件特别快乐的事情,因为那样就不用听妈妈的抱怨了!后来我逐渐的长大叛逆,当我选择了嫁人而不是招婿的时候,我很清楚我其实是在逃离。可是我能逃离的一时,我逃离不了一世。 唉,真的不说我的职业——心理咨询师这个职业太好了,它不但滋养了我,给了我想要的生活,同时也让我在助人自助的过程中更加的看清楚了自己,帮助了自己。 现在父母和我住在一起,妈妈虽然还偶有抱怨,但是已经不如先前那么多了,而且在逐渐的正能量起来。 先不自己得瑟了,回到咱们的话题中去,我为什么说不允许亲近的人有负面情绪,是因为自己太low了呢? 我们先来看情绪吧,情绪是会传染的,一个人的情绪很容易感染另一个人的情绪,比如你早上陪孩子吃饭,可是这个熊孩子就是不好好吃饭。你内心很着急。 偏偏这个时候爱人在旁边说:“快点,快点,没看要迟到了吗?” 你的火可能腾腾的就冒上来说:“都怪你早上不起床!现在孩子马上要迟到了!” 爱人接着说:“是你给他穿衣服慢的,现在几点了,还磨蹭呢?不吃别吃了!” 两人眼里的火花呲啦乱撞,可惜不是新婚时候的含情脉脉,而是一地鸡毛的抱怨,指责和气愤。 孩子往往成为最终情绪的承载着,父母中的某一个黑着脸拉着撇着嘴的孩子走了! 孩子因为无辜受气很可能走的非常不情愿,而且还很容易随处攻击比自己弱小的小动物或者小朋友。 夫妻两个因为早上情绪不好,到单位看啥,啥不顺眼。领导好心给你找了点活儿,你还认为他是压榨你的劳动力,一顿叽歪,结果惹的领导也不快了!灰暗的一天结束之后,到家开始新一轮的折腾。 因为情绪的传染性, 很多时候大部分人是处于这样的一种状态的:你抱怨,我也抱怨,你指责,我也指责,你们彼此都很负面,往往这里面心理能力弱的那个就开始怀疑人生,怀疑社会,觉得自己没有什么希望了。 不过人并非一成不变的, 当两个负面的情绪狂魔中有一个逐渐的提升了自己,开始怀疑自己的人生并非这么悲催,或者建立了一些自信和正能量的时候,又会呈现这样的一种状况:一个非常想要倾诉,另外一个则开始质疑,反对,排斥和逃离对方了。 就像小Q和青春期的我想要离家出走一样。 这个时候,想逃离的人已经发现了负能量的存在,自己不愿意继续这样的生活,自己的能力不足以维持自己的正能量,面对心爱的人,又不愿意自己再次回到负能量的漩涡,就只能逃避。自己的能量都不稳定,自然无法给对方带来积极的东西,此时逃避也许是最好的解决办法。 当逃避的人,通过自我关怀,爱自己,读书,心理咨询等等一切手段提高了自己的心里能量之后,会出现 第三种状况:自己可以调整自己的情绪,可以清楚分辨负性狂魔所传递出来的信息,那些是因情绪扩大化了,那些是真实的信息。在不受对方影响的同时,又可以疏导对方。 这三个阶段被同化,逃离和改善犹如武功修炼的层级,当我们层级越高我们自己和伴随自己周围的人文环境自然也会越高。 所以说当我们不允许亲近的人有负面情绪的时候,是自己太low了,这也恰恰说明自我提高的机遇到了。 遇到这种情况我们首要做的就是爱自己, 如果无法做到不被同化,那还是暂时远离吧!远离不是抛弃,而是给自己喘息和修养的机会,让自己能量满满的时候再次去回馈对方 ,这个时候就像你有一桶水,他需要一杯水,你自然很容易做到第三层级。可一旦发现自己水不够了,我们就需要再次抽出时间滋养自己,让自己爱心满满,耐心满满,这个时候再次回去陪伴对方! 看起来挺像自虐的,自己没有多少爱,好容易有点了,赶快回去送给别人,然后再去制造!在这里我就要讲一个故事了,唉,故事瘾又上来了。 话说那是一个温暖的春天傍晚,我陪宝丫丫在看死海的照片,我告诉她这里的人不用怕淹死,因为死海水里的盐分比较大人沉不下去。 谁知道她对我说的人沉不下去没有兴趣,她问我:“妈妈。哪里为什么有那么多盐呢?为什么叫死海呢?” 哪里为什么有那么多盐呢?我告诉她因为死海是一个内陆海,没有出水口,河水汇聚之后流不出去,经过太阳蒸发,水蒸气跑了,盐分留下了,所以盐分很大。至于为什么叫死海,我不太确定,我总不能说因为那里没有任何的生命所以叫死海吧,还想显得高深点就百度了一下。 然后我发现了一件有趣的事情。同是发源于约旦河的加利利海生机勃勃,而死海却一片死寂,连个鱼虾飞鸟都没有。 然后我又追究他们二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不同,找到了这样的答案:加利利海不像死海——只知收,而不知出。约旦河流入加利利海后,又流了出来,最终归之死海。 加利利海接受了多少东西,也会给别人多少东西,所以他是活生生的。而每一滴水,到了死海之后,都要被占有。死海把所有的东西都据为己有只知进而不知退,因此他才会有一片死气沉沉的景象。 心理研究中也有类似的案例,比如对于情绪低落,感到痛苦的人,让他们做些力所能及的助人的事情,他们的情绪会得到缓和,痛苦的感觉会降低。 所以面对负情绪狂魔我们只需要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就好,有爱的时候付出爱,没有的时候滋养自己,然后继续付出,最终我们也会像加利利海一样生机勃勃的充满正能量的。
哈毛小子
太听话的孩子好不好
太听话的孩子好不好,孩子的教育问题应当受到重视,孩子的压力可能来源于父母的高要求,父母要多多鼓励孩子,宝宝的情感认知,看完太听话的孩子好不好,学着启蒙家里的小天使吧!
孩子只是听话不是优点,优秀的孩子应该这样养。许多父母希望孩子非常的乖,要他做什么就做什么。所以在宝宝不听话的时候他们会特别的懊恼。
“宝宝,你怎么这么不听话!”——这是我们脱口而出不容置疑的批评。
“你家宝宝真是个听话的孩子!”——这是我们对“别人家孩子”带着羡慕的表扬。
“老师,今天宝宝在学校‘听话’了么?”——这是我们对孩子表现最大的期望。
我们总觉得,谁家要有个听话懂事不让大人操心的乖孩子,简直就是开了大奖的人生赢家。
01
可是在今天这个社会,孩子听话、乖巧未必就是一件好事。
天才少女蒋方舟,集乖巧、优秀、成功于一身,她声称这样的“好性格”是自己28年来最大的“弱点”,讨好型人格的小孩,一点都不快乐!
大人眼中“乖小孩”真实的另一面:处处小心翼翼、以他人感受为先,太过在乎别人的看法。但一味的迎合讨好,换来的却是被人一再孤立——因为这样的失去自我的“讨好”,和任何人都无法建立真实的关系。
这样的性格,甚至影响到了她后来的恋爱关系。蒋方舟说:
“有一次,男朋友因为一件事情,打电话过来质问。其实我已经很讨厌他了,但我还是不停地道歉。但这份道歉,可能在对方那里就显得很敷衍,他一连打了十几个电话,后来看到他的电话,我就发抖。不知道该怎么应付,只是不停地说不好意思,我错了。”
她曾经因此感觉整个世界观都坍塌了,这种濒临崩坏的心态困扰了她很久。把自己和人群隔离一年后,她才发现问题的根本:“自己总是迎合别人的期待,做什么事都会紧张别人的看法”、“对别人没有底线和原则,自己的不愉快不敢表现出来”。
幸运的是,蒋方舟还有逃离生活、反省觉悟的机会。但还有更多“讨好型人格”的孩子,会因为这样的性格让自己越活越憋屈、越活越拧巴,成为各种关系中的牺牲者和受害者。
02
那些消极被动,只是听话,或害怕处罚的孩子,他们进入社会往往会觉得非常地迷茫,不知所措,会习惯性地需要别人告诉他们怎么做;但当一个孩子有自己的主见,无论是读书,还是找工作,都会知道该怎么办。
进入社会后,孩子必须自己决定自己的职业、自己的老板、创业还是加入公司,每天面临的都是选择。孩子需要独立性、责任性、选择能力、判断力。一个孩子如果长大了还是只会背诵知识,听话被动,等着别人帮他做决定,那他进入社会就算不被欺负,也不会被重视。
我们不是要一个听话的孩子,而是希望孩子有独立思考能力,积极有正能量。家长该如何培养孩子这些优秀品质呢?
多一些宽容
如果孩子稍有失误,或成绩不够理想,父母不应指责他这也不行,那也不行。因为如果孩子在幼时的整个成长经历中,总在父母的责骂中度过,就很难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久而久之他就总觉得自己什么也干不好,逐渐对自己的'能力开始怀疑,形成一种自卑的自我评价系统。
因此,允许孩子失误,这是每一个做父母的所应拥有的最起码的宽容。
培养孩子广泛兴趣
孩子如果有足够兴趣的话,即使在这一方面受到挫折,可是却可以在另一个方面得到成功。所以,家长从小就培养孩子多方面的兴趣,多方面的发展,不要只局限在学习上。如果限制了孩子兴趣发展的话,孩子必定不会养成乐观的性格。
03
此外,还有几件事不要做:
1、不要用太多规矩限制孩子的自由,要让孩子去做他自己喜欢做的事。如果你有顾虑,用“共同决定”的方法诱导他。例如,孩子喜欢玩计算机,不要说“不准!”告诉他,如果功课做完了就可以玩,但是一周只能玩两个小时。把每一个“否定”变成“机会”,把自主权从你身上转移到孩子身上。
2、不要惩罚失败。可以惩罚懒惰、依赖、逃避、不负责任等不良行为,但是不要惩罚失败。失败是学习最好的来源,惩罚失败可能会挫伤孩子创造的动力。一是孩子可能会为了怕失败只去追寻那些很简单的目标,不敢自我挑战,把自我的目标定得太低;二是可能认为失败是一种惩罚,无法从中学到教训,这是相当可惜的事情。
3、不要过多说教。如果孩子相信了你的说教,他可能失去判断力;如果孩子不相信说教,他可能叛逆,或不信任你。
4、不要过多插手孩子的事务,剥夺孩子的选择权,不要觉得自己为孩子安排的路是通向成功最直的路,孩子只有服从。
父母想要适度的守住自己内心对孩子泛滥的爱和掌控感是很不容易的,需要父母自我成长,鼓励孩子自立,让自己成为孩子的鼓励者,引导者。
你真的受不了孩子的“太听话”?有的时候,有的事情,到底是亲人间的大爱无声,还是与孩子的鱼死网破?父母的爱与付出一定是对孩子好吗?
你真的受不了孩子的“太听话”?有的时候,有的事情,到底是亲人间的大爱无声,还是与孩子的鱼死网破?父母的爱与付出一定是对孩子好吗?
“我生你养你你必须听我的”
生活中常常听到这些话:
“妈现在活着就是为了你,不然还有什么意思?”
“要不是为了你,我早跟你爸离婚了。”
“你是咱家唯一的指望,我和你爸就靠你了……”
这些父母们,把孩子视作自己人生的全部价值所在。
要孩子平安健康,要孩子活在自己的庇护之下,事无巨细地规划好了孩子的人生,并且期望得到孩子们的绝对服从。
他们不像是在养育一个独立的人,而像是在制作一个“听话、优秀”的“机器”。
最新一季的《奇葩大会》上,心理咨询师武志红讲了一个故事:
一个女孩,和男友恋爱半年多,没告诉妈妈,因此妈妈极力反对他们在一起。
她无法接受女儿的恋情未经自己“审核”,软硬兼施,最终让女儿和男友分手。
但自此以后,女儿也再没回过家。
她离开了母亲,为自己争取到了独立。
武志红却觉得她独立得很惨烈,他说“听话”这个词是存在很大问题的。
“一生下来,父母就帮孩子决定了长大后做些什么,却从没问过孩子,他想要做什么。”
很多时候,父母在完全没意识到的情况下,亲手把家变成了一个“伤人”的地方,让孩子只想逃避。
很多父母常常用“父母在,不远游”,来把孩子“绑在身边”。
但忽视了后半句:“游必有方”。
“一个人在有了明确目标时,可以外出打拼,但一定要告知父母自己的去向,不要让他们担心。”
真正的孝道和爱,从来不要求任何人牺牲自己,成全别人,哪怕是父母子女。
“我很爱你,但我要对自己的人生负责。”这不是自私,而是更纯粹且有尊严的爱。
纪伯伦有一首诗:
“你的儿女,其实不是你的儿女。
他们是生命对于自身渴望而诞生的孩子。
他们借助你来到这个世界,却并非因你而来;他们在你身旁,却并不属于你。”
再亲密的两个人,终究还是“两个人”。
这世上只有父母的爱是为了离别
黄磊在《小别离》的发布会上提到:
“人生就是一次一次的别离和团聚,世界上所有的爱都是为了团聚,唯有父母的爱是为了让孩子远行。
这世界上最普通的东西就是:父母的爱,儿女的情。
父母应该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想,而不要去做自私的父母。
爱过了头,就是自私的爱。那种爱比恨还要伤害。”
台湾电视剧《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中有一集,讲述了一位单亲妈妈,把人生希望都寄托在儿子身上。
一次偶然的机会,她得到了一只可以控制孩子人生的遥控器。
于是每一次儿子做的事情不合她心意,她就按下遥控器,让时间倒流,让儿子“修正错误”。
衣食起居、考试成绩,甚至恋爱,稍有不满就全部重来。
儿子忍无可忍选择自杀,却发现母亲只要把时间倒回前一天,他就连“死都不能死”。
这样扭曲的母子关系,的确是“比仇恨还要可怕。”
究其根本,是父母完全没有意识到,孩子不是一个可以任由自己支配的“物品”,自己不是他们的“支配者”,只是在他们还无法独立对抗世界时,陪他们走一段路。
父母子女之间,分离和放手才是永远的主题:
出生那一刻,孩子离开母体;上学后,是每天暂时的分离;上大学,是更长久的离别;
再后来,工作、组建自己的家庭、拥有自己的孩子……彻底离开爸爸妈妈,离开家。
无论多么不舍,多么难以忍受,这些分离都无法抗拒,谁都不想养出一个“巨婴”,离别是人生的必修课。
因为父母无法陪伴孩子一生,也只有这样,孩子才会成长为一个独立的人。
并且,分离不代表不爱,“母爱最高级的形式之一就是给予孩子自由。”
《无问西东》里,出身名门的沈光耀,成绩优异,能力出众。
原本,他可以凭借家族庇佑,一生衣食无忧;但为了自己内心的追求,他奔赴西南联大。
母亲只是在听闻他想参军的时候说了这样一番话:
“我们想你能够享受到人生的乐趣,比如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比如同你自己喜欢的女孩子结婚生子。
注意不是给我增添子孙,而是你自己,能够享受为人父母的乐趣。
你一生所要追求的功名利禄,没什么是你的祖上没经历过的,那些只不过是人生的幻光。
我怕你还没想好怎么过这一生,命就没了啊。”
沈光耀最后仍然选择了弃笔从戎,为理想献出生命。
母亲面对和自己意见相左的孩子,没有“一哭二闹三上吊”,只是尽全力去挽留、规劝。
或许只是为了那一句“想要你能享受到人生的乐趣”。
做父母可以自私一点
有时,看着一些父母为孩子“操碎了心”,总忍不住感叹一句“可怜天下父母心”。
可是很多时候,这些爱会变成孩子的负担,也会让父母失去自我。
《我家那小子》里的朱雨辰妈妈,自言:“我是用整个生命去对待我儿子的。”
她的爱让人“震惊”:每天早上四点起床,为儿子炖梨汁,一坚持就是十年;
儿子出门拍戏,无论到哪儿都跟着,用小电磁炉给他做饭;
插手儿子每段恋爱,对未来儿媳的要求是“贤妻良母”……
她的全部时间都围着“儿子”打转,好像这是她人生唯一的意义。
可悲的是,她努力扮演好“母亲”的角色,却让绝大多数人都难以理解。
朱雨辰在节目中表现出来的孤独、渴望陪伴,都是她做不到的事情。
不懂得放手,最后造成了两个人的“不完美”。
电影《塔利》,讲述了一位拥有三个孩子的母亲的日常琐碎。
女主角年轻时候美丽、智慧、充满自信。
成为母亲之后,每日给婴儿喂奶,送孩子上学,操心着家庭的一切,生活似乎慢慢褪去了光彩。
她坚持一定要母乳喂养,坚持一定要自己照顾孩子绝对不请保姆……力求让自己要成为合格、完美的母亲。
她得到的,是日渐走形的身材,一点点流失的自信,看着镜子里的自己,她的惶惑无人可诉,但生活依旧步步紧逼。
连她自己都觉得“我年轻时候学的知识在生完三个孩子后都白费了。”
这种糟糕的状态一直持续到夜间保姆塔利到来:她可以完美地处理家务,照顾孩子;她告诉女主结了婚的女人也可以去酒吧狂欢……
事实上,“塔利”并不存在,她只是女主自己幻想出来的一个存在。
她太渴望拥有一些属于自己的时间了。
传统观念里,“父母”两个字太重了。
重到人们常常忘记了,在父母身份以外,他们还有属于自己的生活。
黑龙江的一对老夫妻,花光积蓄买了两套破旧小楼,并把破屋改造成“豪宅”,每月2万元的退休金也都用来享受生活。
他们明确表示,不会把积蓄留给儿女。
《请回答1988》里,东龙妈妈有一段独白:
我的人生,一直被人叫东龙妈妈、大龙妈妈,我不高兴这样,我的名字叫赵秀香。
比起剧中其他三位“全职主妇”母亲,这位“赵女士”对孩子的照顾确实不多。
因为她有自己工作,她不能无时无刻的陪在孩子身边。
但她的孩子却骄傲地告诉小伙伴们:“我的妈妈和你们的不一样,她有自己的工作。”
父母的爱是无私的,但有时,适度的“自私”,既是对孩子放手,也是对自我的成全。
槽值的一位读者说,她的妈妈也曾很“帅气”地告诉她:
“你要知道,我虽然生了你,但你就是你,我就是我。
我赚的钱是我的,用它养你是我乐意,不代表那就是你的。
事实上你一无所有,你想要什么你也得凭你自己本事去赚。”
孩子如箭,父母如弓。
弓用尽力气绷紧,拉开,最终也只是为了箭能够飞得更远。
可是箭的勇往直前,不仅需要弓的蓄力,还需要离弦那一刻的放手。
爱从来不仅仅是付出和牺牲。
优质心理咨询师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