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雨点Mei
生活中不乏有的孩子遇到快考试了,表现出焦虑、紧张不安的情绪,但是却在放学后,依然不是马上去做作业、练习做题,孩子表现的情绪跟行动完全不在一个频道,这是为什么呢?
1、时间观念差。很多家长为了让孩子能够早早的完成作业,于是家长就坐在孩子旁边盯着孩子写作业,一刻都不能放松。那么在家长没盯着的时候孩子却在玩手机、玩会玩具等等,那是因为孩子对于时间没有一个准确的概念。
正确做法:跟孩子一起做一张时间惯例表。比如:放学后16:00-16:30是玩玩具时间,17:00-17:30做作业时间等等,听从孩子的建议,当孩子不按惯例表去执行时,你可以跟孩子说“我们约定好的,你忘了吗?”
2、学习基础差。孩子在学校的基础知识掌握不到位,孩子想做作业,但是下不了笔啊,所以他就只能看着着急而实际行动没有。
正确做法:建议父母,可以让孩子先做自己会做的题目,把不会的统一留出来,最后父母可以帮助孩子把不会做的题补习一下。
3、过度追求完美。我记得我小时候写作业总是擦了写,写了擦的,一道题能让我写十几分钟,可是最终的结果还是以前的结果。孩子想要一个好成绩,想要得到别人的关注。
正确做法:需要家长的耐心指导,并且教会孩子学会如何正确表达自己的情绪,以及让孩子经历更多的挫折和失败。只有经历很多的挫折和失败,孩子才会放下过度追求完美的心态。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家庭育儿亲子顾问。17年专注教育,助力家庭幸福!
特别爱吃大蒜
努力去做,对结果顺其自然。
遇到“坏事”,应该去努力,争取把坏事变成好事。会有不好的方面,可能还很糟糕,心里放不下。还需要顺其自然,让自己的心安静下来,不懊悔、不自责,面向未来,去做实在努力的事。
有句话叫“尽人事,由天命”,“由天命”通俗的说就是“听由天命”。
有时我们受到励志氛围的影响,认为只要付出,必有回报。实际上在进步的过程中,每个人都要遵循事务发展的规律。有时我们尽力而为,但主客观条件所限我们无法实现梦想,那么不妨顺其自然,听由天命。
我们不去与力量之外的事情抗衡,而是坚定自己的想法,做自己能做且做到最好的事情,减少内耗,有助于继续努力。也许现在的坎限制了我们的发展,但由于我们继续努力,也许突破了现在的境遇,会有新的开始。
如果我们始终在懊悔中,人为削弱自己前进的动力,那么耽误下的时间和错过的机会也要我们自己来扛的。
由天命,不是生下来我们的命运就注定了,只是说一个人的力量有限,不是想怎么样就怎么样。所以当我们尽力之后,就要面对现实。
换一种思路,当你以自己的成长作为发展的终极目标,而不是成功与否,那么成功或者别人的褒奖都将作为成长路途上的附属品,变得可有可无,而不那么重要了。
保持一个好心态,胜不骄,败不馁,平淡处世,也会收获平静祥和的一生。
作者:Rue,十年亲子博客书写者,公众号:平白书(ID:pingbaishu)。
浩予妈妈
有许多孩子存在心里着急而行动上不急的问题,也知道要学习,也能做到一天到晚地学习,但是学习效率很低;对将来的理想很高,要考好高中、好大学,但是没有实际行动来保证;你说别上学了,他也知道急得直哭,但是放学回家还不愿意写作业。家长也不明白这些孩子是怎么回事,到底是想学还是不想学?
例如,孩子面临考试时会表现出紧张情绪,焦虑、恐惧、心悸、失眠等症状,家长以为是情绪问题,其实是孩子的行为问题。
首先是孩子平时复习量不够多,一到考试看到题都不会当然紧张。而平时做题少,又是因为动作慢,时间不够用。还有的孩子是爱看书但不爱写字,就不能将学习的知识变成自己的东西。
那么,我们首先要解决孩子的行为怎么才能紧张起来的问题。当孩子学习成绩下降时,家长和孩子都会非常着急,但家长只顾说孩子,反而使孩子产生厌烦情绪。孩子成绩下降往往和孩子在一段时间里自觉性下降、没有把精力都放在学习上、学习方法不正确有关系。
家长注意到这个问题后提醒孩子,孩子也知道着急,但如果在行动上没有改变当然没有作用。当孩子学习成绩上不去时,家长一般会说孩子不够用功。其实在小学三年级、五年级、初二、高一,孩子会遇到学习上的门槛,有些孩子就是在这一时期学习成绩开始上不去了,尤其是数学的理解力和语文的组织能力,这和孩子的大脑抽象思维水平有关,而动手能力和运动协调性和孩子的抽象思维水平的发展有关,但是,家长并不知道孩子的行动能力和学习成绩有什么关系。
在儿童心理门诊发现,那些在婴幼儿期爬行不足、剖腹产、早期运动量不足的孩子动手能力、运动协调性都非常差,就会出现脑子里想的和行动表现不一致、心里着急而手不着急地问题,结果在学习自觉性、手脑协调性、行动组织能力、数学抽象思维和语言发展方面都发展不足,造成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写作业拖拉、粗心大意、心里着急而行动上不急的问题,那么我们就要注意对孩子行动上的训练。
在运动能力上要注意训练孩子的手眼协调,如打羽毛球、打篮球、游泳、抛接球等,或在心理专家的指导下进行的感觉统合训练见效比较快。在学习习惯方面,要注意平时在写作业时用闹钟限定一段时间。根据孩子的年龄,每次不要超过50分钟,学习时像考试一样,不吃东西、不说话、不听音乐、不看电视、不上厕所,动作很紧张地做题,不会做地题先放一边,不要一下想半天。平时做题习惯了紧张,考试时就不紧张。
一段时间后让孩子休息十分钟,大脑休息地最好方式除了睡觉外就是体力劳动或体育运动,这样有助于孩子科学用脑,劳逸结合。在生活习惯上,要注意训练孩子自己动手解决自己地问题,如自己吃饭、穿脱衣服、收拾书包和屋子,还要学做家务。对孩子动手能力和运动能力的训练会有助于提高孩子的学习能力。
文/ 杨霞
杨霞老师
少儿心理教育专家
198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心理学专业,是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副研究员、中国心理卫生协会会员、北京协和启迪咨询中心主任、北京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北京儿童心理协会常务理事。
杨霞老师具有非常丰富的心理学知识,拥有20多年临床经验,一直专注于儿童与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成长,擅长儿童、青少年、成人心理咨询、辅导、成长设计、儿童与青少年的心理辅助训练、感觉统合训练。
出版书籍有《教子良方》、《儿童心理咨询与行为矫正》、《心理学家忠告》、《让孩子会学习》等。
办公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远大路上河村小区三区6号楼4单元1402室
爱逛DP的小吃货
据调查,管理人员有90%的工作是沟通,是和人打交道,所以,搞好人际关系很重要,要学会沟通的技巧。我们过去在学校里主要学习书本知识,并没有人教我们如何和别人沟通,但是如果我们不能很好地掌握这个技巧,我们就不能和别人很好地合作,人际关系的环境差,自己有再大的本事也发挥不出来。
许多人在和别人沟通时容易只站在自己的立场上,希望别人能够理解自己,忽略了别人内心的想法;经常觉得自己是正确的,别人应该听自己的;用自己的标准去要求别人;等等,结果却给别人造成“以自我为中心、盛气临人”等不好的印象,尤其是位置越高,这个问题就越严重。
心理学家就要求这样的人要学会站在别人的立场上去想问题,考虑自己的利益,也要考虑别人的利益。你可以这样检验和训练自己的这一能力。把两个椅子前后放置在窗前,让你的下属或同事坐在前面,你坐在后面,让他看窗外的景色,随意描述,例如:“今天有雾,什么也看不清,我觉得有些疲倦。”请你说出他内心的潜台词,例如:“现在城市污染很严重,我不喜欢。”然后让他评价你是否说出了他的心里话,他可能会说:“不对,最近工作压力很大,我不知道该怎么做。”再重复做上述训练。多次之后,你会越来越容易地猜透别人内心的想法,你会变得敏感起来,而不是象以前那样觉得和别人有隔阂。了解就容易理解,就容易沟通。
再举一个例子,如果你是一个售货员,有人来退货,你心里一定不高兴,就容易说一些不好听的话,诸如:“你当初为什么不看好了,下次你一定要看好了!本来我们是不给你退的,照顾你吧!”等等,顾客又添了一肚子火,下次就不愿意再来了。其实,来退货的顾客本来觉得挺麻烦你的,如果你热情接待,并道歉说是你没介绍清楚等等,他就会有歉疚心理,就会在这次或以后再买点别的来补偿。所以,如果你学会了站在别人的角度去想问题,表面上是迎合了别人,实际上是有利于自己的工作。
心理学接研究发现,人在沟通时会用不同的态度去对待对方:家长式的、平等的、儿童式的。
家长式的沟通:看人的眼光是向下的,命令式的,不容置疑的,这样的沟通效率高,但对方感到不舒服。
儿童式的沟通:看人的眼光是低头但眼睛向上的,撒娇的,幼稚的,无助的,容易引起别人的同情和关怀,但人际关系是不成熟的、不理智的。
平等的沟通:是民主的,双方都能畅所欲言的,客观的,能帮助双方成长的,但需要知己知彼,需要时间磨合的。
管理就是借力,发挥大家的能力实现自己的理想。如果什么事情你都亲自做,大家会觉得你好表现自己,不给别人机会,对别人不信任等等,你就费力不讨好了。放下你心中的架子,相信别人,走进别人的心。
(文/ 杨霞)
杨霞老师
协和医大心理专家
198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心理学专业,是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副研究员、中国心理卫生协会会员、北京协和启迪咨询中心主任、北京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北京儿童心理协会常务理事。
杨霞老师具有非常丰富的心理学知识,拥有25年的临床经验,一直专注于儿童与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成长,擅长儿童、青少年、成人心理咨询、辅导、成长设计、儿童与青少年的心理辅助训练、感觉统合训练。
出版书籍有《教子良方》、《儿童心理咨询与行为矫正》、《心理学家忠告》、《让孩子会学习》等。
办公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远大路上河村小区三区6号楼4单元1402室
优质心理咨询师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