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3

  • 浏览数

    84

烈香杜鹃7366
首页 > 心理咨询师 > 心理咨询师与李昌钰的故事

3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gavin70606

已采纳

美国各州的警政厅长,大都是身高188公分,嘴上叼着一根大雪茄,出口就是“三字经”的彪形大汉,而李昌钰博士却是第一个黄皮肤、中等身材、不抽雪茄的华人,在其他人眼中看来十分另类。 1998年,李昌钰博士接到美国康州州长的请求,希望他出任警政厅长,可以帮助他重整警政部门,并重塑州政府在人民心中的威望。 这位州长知道我一向很孝顺母亲,不管工作再怎么忙碌,每周一定会抽出时间去探望母亲,或是打电话向她请安,所以他就直接找上我母亲,请她帮忙说服我接下警政厅厅长的位子。 后来,我咨询了一位担任资深高等法官,也是我多年好友的意见问他该不该接下这份工作,他斩钉截铁地说:“应该!” 我问他为什么,他说:“你将改变历史!” 因为自从美国开国以来,从来没有一个华人做到州政府的警政厅刑事科学实验室主任,更没有华人可以做到美国州政府的警政厅厅长,如果我接下这个职务,就是树立了一个新的典范。 我又问了另一位最亲信的部属。他说:“康州警察都对你很敬佩,所以肤色不是问题!” 我想,也许是时候,让华裔人士有机会在美国警界出头了。这些来自家人和朋友的鼓励,让我终于点头,答应接下康州警政厅厅长的工作,这个吃力不讨好的职务。 1998年,我成为美国有史以来第一位担任政界最高职位的亚裔人士。当我决定接下警政厅厅长这个工作后,回到家里跟太太说:“我有个好消息要告诉你!” “什么好消息?”太太问道。 “从今以后,我就是Number one(第一名)!我的警号是001号,我的车牌也是第一位,我要出任康州最高的警政首长了!” “这么厉害!那薪水多少?” “七万五!” 太太虽然知道我“视名利为浮云”的个性,但她还是半开玩笑地说:“哎呀,薪水只有你现在的三分之一还是不要去做好了!” 后来,连周围的朋友都问我:“奇怪!人家都是事情愈做愈好、钱愈赚愈多,你怎么完全相反,薪水愈领愈少呢?” 原因无他,金钱对我来说不是衡量是否做一件事情的标准,我也不是一个把赚钱摆在第一位的人。 当年我放弃前途令人一片看好的学术研究道路,是因为我知道,鉴识科学是我的人生中最重要的目标;离开单纯稳定的大学教职,出任康州刑事科学实验室主任、警政厅长,对我来说更是一大挑战。 当时的鉴识科学领域皆为白人独占,全美国的鉴识实验室没有一个主任是由非白人担任,如果我可以把这份工作做好,便能够替在美国的华人扬眉吐气。 这是李昌钰博士讲述的一个故事。    英国著名科学家法拉第想进皇家科学院工作,知情人告诉他:“在那里,工作是十分劳累的,报酬却很少。”法拉第毫不在乎地说:“ 工作本身就是一种报酬 。” 在选择中,法拉第更看重工作是否能给自己带来成长与机会,而不是关注能挣多少钱。从长远来看,获得挣钱的本领比挣钱本身更重要,也能够比其他人成长得更快。 工作,其实不仅仅只是一个工作,它也是我们不断丰富自己的感受、提高自己能力的必经的路途,其实也是在为自己工作。 在工作中,薪水不是主要目标,发展才是工作之本,才是终极目标。 美国著名作家阿尔伯特·哈伯德说:“工作所给你的,要比你为它付出得更多。如果你将工作视为一种积极的学习体验,那么,每一项工作中都包含着许多个人成长的机会。” 一个人如果为自己到底能拿多少工资而犹豫不决,看不到工资背后的成长机会,当然也就不会重视自己从工作中获得的技能与经验。 事实上,决定你未来发展的也许就是这些技能和经验,而不是现在你可以拿到多少薪水。 工作本身就是一种报酬。 成长的机会,大于薪水。

心理咨询师与李昌钰的故事

85 评论(15)

黄金哇塞赛

关于华人“神探”李昌钰的故事,你了解多少?看完李昌钰的自传《让不可能成为可能》,感觉这本书关于李昌钰的人生描述还算的上是充分、完整吧。推荐给大家从这本书中获悉了几点,与大家共享。《让不可能成为可能》这个书名还蛮符合李昌钰的气质的,书中主要讲了李昌钰在人生各个阶段所做的事,当然他的转折点和大事件也并未空缺,时间洪流中的小细节难能可贵的保留了下来。大概,小细节正是他的优秀品质所在,同样,正是这些小细节的连接才成就了李昌钰。

小细节很多,比如“我常说,我们在做事时,千万不要‘一心二用’,但思考的时候,一定要‘一脑三用’。”他的意思是不要把时间花在一件事上,李昌钰会一边坐车去机场,一边接受采访,一边在脑海里思考着最新的案件,他倒觉得这样做既不会浪费时间,也大大提高了他的工作效率。或许大伙一看,眼睛一颤,但心里还是觉得没必要这么拼,可是你掉头看看你身边那些人生赢家,是不是都在拼时间呢。除了拼时间,还需要有理想------“在人生中,运气固然重要,坚持理想更重要!千万不要因为现实环境问题而轻易否定自己、自暴自弃;相反地,在困境中更要力争上游,努力开创属于自己的未来。”都是些大白话,然而把它与李昌钰的人生接合起来观看,文字便立即化为一股力量。

其实,在李昌钰的人生中,我倒觉得对他非常重要的人有两个,一是他的母亲,他念警校之后,一次偶然的机会呗香港公司选中当演员,遭到了母亲的极力反对。还有就是州长请他去当警政厅厅长,他不愿当官,母亲却给他说“你做事不是只为了自己,也要为在美国的华人们进入主流社会,开创一条出路。”另一个则是他的妻子,妻子放弃在沙捞越的优越生活,跟他一起到美国打拼,时时刻刻陪伴他、相信他、期待他,不要求他做什么,始终允许他以自己的方式往前前行。正是有这样坚实的后盾,李昌钰才可越走越远,实现一些看起来根本不可能的事。

李昌钰能够成为一个传奇,还有一个因素,那就是他对自我的要求,很高很高。他不是不满足于现状,他只是确信自己可以往前走一个台阶、再走一个台阶,他不断地学习、更换职务,去了很多地方,在法庭上妙问巧答。他这个人,让别人放心,对自己诚实,做任何一件事都是踏踏实实,从未想过放弃。通过李昌钰这个人,我想,或许在一个人很年轻的时候,看出来他日后是否有所建树,也不是不可能的。

340 评论(10)

凯凯妞妞

《李昌钰:把一份事业坚持到底》.「我甚麼都不怕,就怕妈妈生气」,大家可能没想到,这话竟然出自享誉天下的神探李昌钰之口。李昌钰的母亲虽然中学都没读完,却要求子女求学上进,李昌钰从警官学校毕业後,母亲说:「你还要继续往上读,硕士不够,还得念博士。」 1962年,他来到马来西亚的沙捞越,恰好当地的一家华文报纸《华联日报》招聘记者,李昌钰很顺利地考上了。李昌钰先是跑新闻,不久又当了助理编辑,他脑筋灵活,善於抓住种种社会现象,在报纸头版写短评,让他备受读者青睐,也被报社老板看好,不到一年就被提升为总编,当时才25岁。就在这时刻,李昌钰却决定放弃已有的一切,去美国求学。因为他没有忘却自己对母亲的承诺。1965年,李昌钰来到美国,身边只带著50美元。他读夜校,半工半读的生活很艰辛,他却乐在其中。他说:「出身富家,或认真工作,是两种生存之道,我选择後者。」1972年,李昌钰由市立大学刑事科学系John Jay College of Criminal Justice授予学士学位,之後又先後获纽约大学生物化学及分子化学硕士、博士学位。李昌钰除了主持一些大案和历史疑案的鉴识以外,还到世界各地讲学,为未来社会培养人才。他的学生遍及全球,包括前蘇联,阿拉伯国家,欧洲及非洲等,而且许多已经成为各地鉴识领域的中流砥柱。但是李昌钰认为,每个人有每个人的缘分,教给学生鉴识的科技是一个方面,而做人的道理是学不来的,而且学生能否学得出来,要看各人的机缘。他特地举了一个西方谚语来说明这个问题,「你可以把马牵到河边,但你不能强迫它喝水。」李昌钰表示,他一生努力,但做事随缘,「在台湾时想做一个好警察,到美国读书,後来再教书,想做一个好教授,後来又想做一个好的实验室主任,好的厅长,这些都做到了。结婚40多年,自己也是一个好的丈夫,好的父亲。当时来美国时并没有立志要做什麼大事业,但却自然而然地成了首屈一指的法医学鉴定专家。」李昌钰说,做事情不是做给别人看的,而是要对得起自己。李昌钰,美国首位州级华裔警政长官,也是美国历史上官职最高的亚裔执法官员,在美国各州及全球其他十七个国家参与调查了六千多起重大刑案,迄今已获八百多个荣誉奖项。李博士的成功颇具传奇色彩,他曾嚐遍山珍海味,亦曾饿过肚子,住过最好的旅馆,亦曾在坟场过夜。经过了40多年的职业和教学生涯,可谓是功成名就,桃李满天下。他虽仍然忙於破案和教学,但他觉得已经完成了自己的使命,早已超然於名利之外。

82 评论(8)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