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1

  • 浏览数

    275

dp73711528
首页 > 心理咨询师 > 心理咨询师张华

1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做梦的燕子

已采纳

自从上次和儿子讨论了自杀的话题,他似乎从中得到了鼓励——

原来这样的话题并没什么可怕的;

再可怕的想法,说出来就不可怕了

讨论完“自杀”话题的第二天,入睡前他又突发感叹: 如果人类可以不死就好了!

( 看起来生命教育的话题要连载了,老母亲稳住心神,继续)

带着期待,儿子终于满足地秒睡了,我却陷入了沉思。 孩子对死亡的思考,比我们想象的早: 记得在他4岁时,有一个晚上他突然问我: “妈妈,你怕不怕我死?”

和很多毫无准备的家长一样,我也是惊慌失措,一瞬间头脑一片空白; 还没等我答话,他又自言自语: “可是我好怕你突然死!”

从那时候的“怕死”,到现在可以坦然地谈论死亡这件事,从积极的角度去解读生命,从他身上,我看到了生命茁壮成长的痕迹。

有些家长会说,我不希望孩子想太多,希望他们可以多点纯真; 但孩子并不是我们让他不想就会不想,他们小脑袋瓜里充满着各种各样的想法,包括死亡。

所以, 通过认识死亡,来认识生命的意义,是进行时的生命 探索 。 那我们要怎么面对孩子对“死亡”这个棘手议题的困惑呢?

1抓住教育的契机

中国的生命教育体系几乎是空白的,孩子们没有太多正式的教育机会去认识死亡。

许多发达国家都 探索 出了多种多样的生命教育形式——参观殡仪馆,观看电影或视频,情景模拟,角色扮演,互动式学习等等不一而足,启发教育促使孩子思考死亡——通过生命教育,提升孩子对于生命的认知,让孩子更加珍爱生命;

但是 生命教育不一定必须要通过课堂来做,一个有生命质感的家长随时都可以发现教育的契机;

2表达好奇,不要急着去回答

在儿子问我“你怕不怕我死”这个问题的后两天,我参加了陆晓娅老师的《影像中的生死学》课程,陆老师在课堂上带领我们去思考:

这样一系列的问题,都没有答案,但是能启动思考。

就像儿子问我的那个问题, 最重要的,也并不是回答,而是去表达好奇:

在他的问题里,藏着他对我的依恋,他的担心,以及对未来生活的期待; 然后我们就可以自然而然谈到,我对他的珍视,我们可以怎样远离危险,我有多想陪他活到100岁……

3接受死的必然,更播种生的希望

有时候我们不敢跟孩子谈死亡,有一部分原因是我们自己有顾虑:在死亡面前,我们看似无法改变什么,我们也不愿意面对这种无力感。

但是死亡的确是自然界很好的发明,因为有了死亡,生命的意义才能在有限的时间里无限地拓展——死亡的焦虑,教会了我们成长。

欧文亚龙在《妈妈和生命的意义》里,借由葆拉之口倡导:坦然面对死亡可以让人以更丰富、更满足的方式体验人生;

他将死亡焦虑总结为一个公式:死亡焦虑与生活满足成反比,成就感,一种好好活过的感觉,可以减轻死亡恐惧。

我们带着孩子讨论和接受死亡的必然性,更要鼓励他:有梦想,就去实现;有想做的事,就立刻动手去做啊!

比如:当孩子在面对重要的决定左右为难时 当他纠结于琐碎的计较时 当他被别人的期望、荣誉、对失败的恐惧拖累时 当他没有勇气去冒险担心被拒绝时 我们就可以鼓励他去思考: “生命短暂,到底什么是对你来说最重要的?” 生命的长度既然无法延长,那我们就去努力拓宽生命的宽度,让生命更有质感!

【古灵精怪问问吧】

-END-

刘芬 发展心理学硕士、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东方明见专职心理咨询师。擅长:家庭教育、亲子关系、情绪困扰、自我成长与 探索 等

文|刘芬 美编|吕满 审核|杨微 编辑|杨微 张华

心理咨询师张华

147 评论(12)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