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3

  • 浏览数

    181

guokeren555
首页 > 心理咨询师 > 非虚构写作心理咨询师案例

3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Sophie小蕉

已采纳

对版权作品进行集中推荐,简单进行了分类,对于有兴趣的作品/选题,可以联系我或者版权中心同事进一步沟通。 如有出版/课程等合作兴趣,请邮件: 索取详细书讯介绍,邮件请注明您的机构名称及姓名职位信息。 另对于确定合作的作品/选题,请大家在各自单位选题会通过后,发邮件到 并抄送 进行报价; 以下分类仅为推荐分类,与作品出版分类可能有出入。 一.历史/文化类 1. 作品名称:《故人之书》 全稿 约20万字  作者ID: 陈缃眠 作品介绍: “历史的冷冽诉诸笔端,眼睑仿佛粘了一层白霜。霜的缝隙里,飘过故人或刚昂或困蹇的身影。我听到他们开怀地笑,无奈的笑,甚至鄙夷地笑,冷冷地笑。被历史气氛、文化气场一包裹,产生了很多奇妙的体验。那些灵魂辗转于字里行间,我便成了他们不称职的代言人。他们在我心中成型,我也在完善必须熔铸的思想。”--陈缃眠 2. 作品名称:《清朝三百年 风起辽东》 全稿 约20万字 作者ID: 一只支 作品介绍: 写清史的念头起于2013年就读高二之时,《小椅子侃史:清朝兴衰三百年》一帖,初登于天涯论坛“煮酒论史”板块,文笔虽粗陋幼稚,但好在笔耕不缀,直到今日也累计45万点击4000之评论,多次荣登天涯相关板块之推荐,此贴可以说是本书的前身。 《清朝三百年》正式下笔于2016年2月春节前后,同时连载于和天涯论坛“煮酒论史”板块,多次荣登天涯首页,也荣获“2016年天涯十大最受欢迎历史作品”等荣誉。计划写10部,《风起辽东》为第一部。 3. 作品名称:《大清后宫那点事儿 》 全稿  约17万字  作者ID: 宝葳 作品介绍: 在清代,后宫的女子,多数是无关前朝是非的,她们处于一个最好的朝代,这里封建礼制健全,仁治儒学发展到一定阶段,对她们起到了很好的保护作用;她们也处于一个最差的朝代,封建时代的一切将在这里逐步没落,她们的身心不得不在牢笼中禁锢至死。 最近几年,清宫戏很火。看《甄嬛传》,我为一次都没有选过秀的劳模皇帝雍正叫屈;看《金枝欲孽》,我为男子能随意进出宫廷与后妃相处瞠目。这些故事都非常好看,是十分成功的电视剧。但是,也许是我太挑剔,也许是我太古板,在这里,决定把真实的清朝后宫故事展现给大家,希望大家拍砖指教。 4. 作品名称:《白话聊斋》 未完稿  约6万字  作者ID: 池风晓 作品介绍: 画人画皮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 蒲松龄先生笔下人鬼狐各人各仙,各个有血有肉,刻画得入门三分,读来让人深思,发人深醒。 蒲松龄先生生前经历过明末清初,前后几个皇帝,但他却始终怀才不遇。他笔下的每个故事都在暗地里映射了当时的社会人间百态,与自己对这个世界的理解。 在聊斋中,虽然充斥着各种怪力乱神,但如果抛开故事的表面,仔细深品文字背后的精神,不难发现这其中蕴含了丰富的人生哲理与智慧。 读聊斋的每一个故事,感觉就像是在挖掘被作者藏在深山中的宝藏,惊险、刺激、畅快,而又让人欲罢不能。 白话聊斋,其实一直是我的一个梦想。我想用最朴实的语言,重新为大家再讲一次那些美丽的聊斋的故事。 二.海外/旅行/异域文化类 1. 作品名称:《Vicentina海岸故事》全稿  约9万字  作者ID: 三儿王屿 作品介绍: 从中国南方八百万人口的大城市(整个葡萄牙人口约一千万)切换到人口不足十人的欧洲西南部沿海村庄,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三种不同的文化冲击(中、德、葡),让我彻底地改变了对自己和对世界的看法。 我和丈夫为什么要从德国的大城市移居到葡萄牙乡间?我们为什么决定留在与世隔绝的村庄生活?我们和葡萄牙邻居怎样打破语言障碍成为朋友?我们和中国还有怎样的联系?我们和大西洋又有着怎样特殊的联结?……这都是我将要写下的故事。 2. 作品名称:《舌尖上的英文》未完稿  约10万字    作者ID: 北美之北 作品介绍: 介绍西方美食,但不是游记、不是菜谱。如果出国旅游不知道怎么点菜,可以当攻略用,因为它不止翻译菜单上常见的英文,更介绍了众多菜式的做法和口味。 如果身处国内想自己做点西餐或来点混搭风格的菜式惊艳朋友圈,也可以当菜谱看,因为每篇文章后面都有两个材料易得、做法简单、成品颜值与口味俱佳的菜谱。 如果只是单纯想读几篇美食文章,带你查访食物的起源和演变,介绍相关的文化和历史,淡淡地还有点人生的感悟。 3. 作品名称:《帕克儿的旅行》未完稿 约10万字  作者ID: 帕克儿 作品介绍: 一个90后男孩的沉浸式旅行。上有大量的年轻人作为旅行者和写作者,他们旅行的方式,已经不再是走马观花,而是深度融入当地文化,他们更具有世界公民的包容心态,他们旅行的兴趣,会是引领未来的新趋势。帕克儿就是其中一个,大学毕业后进入“四大”上班,深感不是自己想要的生活,毅然辞职,用自己的方式与这个世界交流。 他说,总会有一些地方是你初一想到这个国家时根本不会知道,但慢慢了解后却十分想去看一看的,比如欧洲的立陶宛十字架山,塔吉克斯坦的帕米尔高原,意大利的马泰拉。这个90后男孩偏爱这些目的地,并且不是只去看一看,而是住下,融入。 4. 作品名称:《东瀛杂呓》 未完稿  约8万字  作者ID: 布酱 作品介绍: 由于人口持续老龄化导致人才短缺,日本近年来持续扩招海外人才和留学生,但留学生往往对在日本就职的流程和方法不够了解而错失良机。同时,比起赴日本旅游和留学的火爆,日本社会文化在动漫影视剧中的描绘是否真实,在日本工作生活有哪些利弊,和日本人相处究竟是怎么一回事,仍然缺乏广泛客观的认知。从留学生变为社会人,从观光客变为当地人,才知眼见为虚亲历为实。 这本书基于作者的亲身经历,详细介绍了在日本就职的流程和技巧,对日本人和日本社会的看法,日常生活中的见闻等等。如何拿到大手企业的内定?东京有哪些人少花美的赏樱去处?日本人真是传闻那样一丝不苟严谨刻板吗?漂泊在东瀛有哪些艰辛和趣闻?作者的留学和工作经历不仅会给即将或已经在日留学的人提供非常有用的参考信息,同时也给更多人讲述了一个真实的邻国日本。三.写作/心理/成长/类 1. 作品名称:《最好的老师,是昨日的我们——写作通往疗愈之路》 完稿 约10万字 ( 已签约 ) 作者ID: 高浩容 作品介绍: 亚特金森(R. Atkinson)曾说:「通常我们在表达自己的生命故事时,就会增加我们的思想运作,进而发掘生活更深一层的意义。」 叙事治疗是心理咨询的一种咨询方法,这种方法讲求通过写作达到心理疗愈的效果。但这种方式不仅仅对于来谈者有效,其实对一般民众而言,通过写作,如同阅读,能够成为一个人完善人格与生活乐趣的工具。 本作品的目的就在于通过平民化、大众化的叙事治疗理论(淡化治疗,增强写作),通过写作的实际练习,使每个人都能从中享受写作的乐趣,并通过写作得到面对与解决情感、家庭、社交、工作等困境。本系列每周两更,期待您的阅读与指教。 2. 作品名称:《5分钟职场心理学》  完稿  约12万字  作者ID: 小十一爹 作品介绍: 许多职场人在工作中都会遭遇挫折,其实这不是你不努力,也不是你没有能力,只是你不了解别人在想什么! 想要在职场中成长起来,想要自己的事业梦想成真,你就必须了解职场心理学,理解别人的想法,才能真正的玩转职场。 本文通过职业发展时间线,从认知、工具、情绪和管理等多个角度,每篇文章用5分钟讲透一个心理学经典案例,并教你如何在职场中自如运用。本书的心理学效应一共24式,一招一式帮助职场新人“打怪练级”,从平凡走向卓越。 3. 作品名称:《咖啡丑闻笔记》  完稿  约10万字  作者ID: 只有一半影子的人 作品介绍: 这篇我想了一下还是放在心理成长类,而不是饮食生活类。 因为世界上能让人戒不掉摆脱不了的,何止是咖啡,还有苦似蜜糖、甜如毒药的生活。 一位咖啡瘾徒的自白,一部疑似患躁郁症同时遭遇产后抑郁的全职妈妈的咖啡日记,剥洋葱似的将咖啡瘾的痛苦一瓣瓣呈现给读者。献给所有咖啡瘾君子的故事。一个开放式的、可以终身写作的故事。故事主人公的人生轨迹以咖啡为分界点,向前或向后、向左或向右,像一只没方向感的蜗牛冥顽不灵地缓慢兜圈徘徊,刻意迷惘。

非虚构写作心理咨询师案例

219 评论(12)

书画人生

“非虚构文学”概念的生成主要受到美国非虚构小说的启发。中国的非虚构写作对此有所扬弃,比如“内心独白”“合成人物的性格”。在中国当下的非虚构写作中很少采用。来看看李娟的《羊道》系列和梁鸿的《中国在梁庄》等优秀非虚构文学是如何创作的吧。下面是我为大家收集整理的写作方法,一起来看看吧!

非虚构写作的五种常用手法

1959年美国堪萨斯州发生一起震惊全美的凶杀案,美国作家杜鲁门.卡波特受《纽约客》杂志之托到堪萨斯撰写报道整个谋杀案件的纪实文章,

卡波特与助手哈珀花了六年时间调查这起案件,跟踪调查了被害者的邻居、被害者的雇员的反应,还花了大量时间与精力与两位蹲在大牢里等待被处死的凶犯详细长谈。

杜鲁门·卡特波以独特的写作视角、全新的文学手法、厚重的社会良知,将一出真实的灭门血案的调查结果写成《冷血》。

这部作品取材于真实的案例,但作者使用文学的手法对之进行了改编,导致这一事件具备了新闻报道与法律陈词所无法表达的复杂性,

卡波特干脆称之为“非虚构小说”。这一名称沿用至今,成为一种重要的文学类型。

美国非虚构写作研究者、作家沃尔夫总结了美国非虚构写作的常用手法,它们是:设置戏剧性的场景;充分记录对话;

注重记录情形的细节;观察的角度(着眼点)多元化;内心独白以及合成人物的性格。

中国的非虚构写作对此有所扬弃,比如“内心独白”“合成人物的性格”。在中国当下的非虚构写作中很少采用。

今天,我们就来看看李娟的《羊道》系列和梁鸿的《中国在梁庄》等优秀非虚构文学是如何创作的吧。

01 设置戏剧性的场景

在非虚构写作中,不能只是通过对事件的概括和总结来记述故事,而应该通过一个个场景来展现情节的发展。

还原场景,是非虚构叙事具有可读性最重要的一个诀窍。

比如李娟的《羊道》,此文虽然是对日常生活的记述,但不仅没有陷入流水账,反而十分吸引人,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她的文字的着力点始终是放在对场景的描写之上。

例如,在《羊道·夏牧场》第二节:我们刚搬到冬库尔之时,邻居让两个孩子(一个三四岁、一个五六岁)给我们送来酸奶和食物:

这时大的那个先走到地方,找了一块空地小心翼翼地放下暖瓶,为防止没放稳,还用手晃了晃,挪了挪位置。然后去接小妹妹手里的餐布包。

她一转身,脚后跟一踢……噼啪!哗啦啦……只见浅褐色的香喷喷、烫乎乎的奶茶在草地上溅开,银光闪闪的瓶胆碎片哗啦哗啦流了出来——刹那间什么也不剩下了!亏她刚才还小心了又小心!

我们第一反应是太可乐了,便大笑起来。转念一想,有什么可笑的啊,又冷又饿又正下着雨,茶也没得喝了,多么糟糕的事情啊!于是纷纷垮下脸叹气不已。

但是叹了一会儿气,又觉得实在是好笑,忍不住又笑了。

但是,半个小时后,两个孩子的怀孕的母亲,又亲自拎着暖瓶送来奶茶。

作者通过这两个场景的描写,就生动而又自然地表现了哈萨克族淳朴的民风,读者读到此,不仅为这两个孩子而感动,也会忍不住对哈萨克族的民风发出赞叹。

02 充分记录对话

新闻写作极少运用对话,绝大多数时候是“直来直去”。故事性较强的新闻也只是偶尔少量运用对话。

小说中大量运用对话,其目的是塑造人物和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但是,非虚构写作中的对话,往往为了还原故事的本来状态,就充分让人物发声,让故事本身要表达的东西在对话中得到自然呈现

对话越是充分的非虚构叙事,越是接近小说。这方面的代表作品有《盖楼记》《拆楼记》《生死十日谈》,等等。

03 注重记录细节

虽然这算不上什么新技巧,但是非虚构写作“已经使这种描写达到了不同寻常程度的心理深度”。

正是这一技巧,使得作者的文字和读者的心灵能够抵达新闻报道和小说想象力所不能及的地方。

比如在《羊道·冬牧场》“最重要的羊粪”一节,作者不厌其烦地描写羊粪对于人和羊群的作用、人们清理羊圈的辛苦、反复扩充羊圈的烦琐,等等,一个问题接一个问题出现……

在写到牧人在沙漠中所住的地窝子的情况时,李娟是这样描述的:

“生活在羊粪堆里”听起来很难接受,事实上羊粪实在是个好东西。它不但是我们在沙漠中唯一的建筑材料,更是难以替代的建筑材料——

在寒冷漫长的冬天里,再没有什么能像动物粪便那样,神奇地、源源不断地散发热量——

最深刻的体会是在那些赶羊入圈的夜里,北风呼啸,冻得眼睛都快睁不开了,脸像被揍过一拳似的疼。

但一靠近羊圈厚厚的羊粪墙,寒意立刻止步,和平的暖意围裹上来。

在这里,作者给我们呈现的是一种天然的生活方式,也让我们直接感受到游牧民族生活的艰辛与性格的坚韧。

04 多元化视角

作者“通过特殊人物的眼睛向读者呈现所有的场面,使读者感觉到像是进入了人物心理的内部”

“这种描写是通过其他人物的一些观点,即通过各种不同角度的观察来使读者了解主人公的心理活动和人物特征的”。

在中国的非虚构写作中,也十分强调不同的观察角度,从不同角度表现人物和事情。

这也符合生活的逻辑,不同人面对同一对象会有不同的感受和想法。

这一点在《梁庄》的写作中表现得最为充分,例如,在《梁庄》的“现任支书:谁干谁累死”一节,

通过现任支书的诉苦和自我美化的倾向,乡党委书记对村长的态度,父亲、哥哥对村长的不同看法等,较为全面地展示了一个乡村干部的形象,而且这个形象具有代表性。

而在未删节的单行本《中国在梁庄》中,还有父亲、老支书和县委书记对于乡村政治的看法,与现任支书的讲述一起构成了“多声部”,全面揭示了乡村政治内在的变化和种.种难以的困局。

05 综合使用文学修辞手法

除了我们上文所述的几种常见的策略,非虚构对于各种各样的写作技巧都有着巨大的吸纳性。

例如,郑小琼在写作《女工记》时,就充分发挥了自己作为诗人的特长,用诗歌来写人写事,并辅之以散文来详尽说明。

一些小说家写作的非虚构文本,这方面也十分突出。

比如孙慧芬的作品《生死十日谈》,实际上作者参与团队调研只有五天,创作有很大一部分是借助了录像带和团队成员的转述,更包括作者自己的创造。

孙慧芬特别强调这部非虚构作品有着虚构的成分:

“实际上这里许多故事和人物都是虚构的,比如姜立生、杨柱、吕有万,很多很多。

把看到的和听到的故事进行整合,对人物进行塑造,在建立一个现实世界时,我其实企图将读者带到另一个我的世界,我要表达的世界。”

因为在作者的实际感受中,访谈(包括录像带所记录)让她亲历了一个个现场,提供了大量闪光的东西,

但人生活在“无尽关系”之中,生活本身是繁复的,心灵是复杂的,原始的讲述有很大局限,讲述者只能提供一个侧面的信息,问卷有它自成一体的套路,却很难打开故事的脉络。

正是这一点为作者的创作提供了巨大的想象空间。但如果没有孙慧芬的特别说明,读者根本分不清哪些是事实记录,哪些是虚构想象。

非虚构写作针对虚构写作而产生,但不是反文学的,而是试图拓展文学的边界。

它使用“非虚构”而非“真实”这个概念,是试图在文学与真实中找到平衡点。作为文学,它不完全以纪实为己任,但也不完全以文学性为追求。

非虚构写作有其真实性的一翼,它以真实的故事和情感打动人;

非虚构写作有其文学性的一翼,在写作中,它也采用文学创作的一些方法,但这些策略与方法最终也是为了真实的写作而服务的。

205 评论(13)

橄榄色的水

首先,应摆正“非虚构”与“写作”的主次关系。从字面意义看,“非虚构写作”的中心词为“写作”,“非虚构”是其修饰语。但在实际运用中,我们常常忽略了这样的限定,堂而皇之地将“非虚构”越位于主语。显然,“非虚构”与“非虚构写作”之间不能简单地画上等号。“非虚构”根底上是真实,是“非”虚构、不虚构与不可编造,而非“反”虚构。概言之,“非虚构写作”本质上是以“非虚构”的形式进行文学写作。“非虚构”在中国作为一个概念或范畴的提出,并非倡导者的突发奇想或偶然为之,而是有着深刻的社会肌理与复杂的文学内因。简单来讲,大抵有四:一是对“后先锋时代”虚构文学“个人化”创作现状的反拨;二是对以“报告文学”“纪实文学”日渐偏离“非虚构”轨道而陷入“单一化”“模式化”与“体制化”窠臼的匡扶;三是对新世纪以来“底层叙事”日渐显露的“表象化”“类型化”与“客体化”苦难书写弊病的矫正;四是对20世纪90年代以来消费主义和娱乐化书写而引发的“仿真化”“虚幻化”与“符号化”乌托邦图景的反正。事实上,“非虚构写作”的提出旨在重建一种严肃真实的写作伦理与介入现实的创作立场。它鼓励作家走入生活现场,深入现实内部,以亲历性、反思性与在场性姿态直视虚构文学面临的困境,打破传统的文学秩序,探索并实践更为宽阔的写作,使我们从个人到社会、从现实到历史、从微小到宏大等各个层面、形形色色的关切和经验在文学书写中得以呈现。可见,文学书写是其内核与目的,而“非虚构”仅是手段或路径。其次,应凸显“写作”与虚构、想象之间的应然关系。作为文学范畴的“非虚构写作”在根底上依然体现为一种文学创作,无论其表现出怎样的具体现实的真实,这种真实都应是一种文学的真实。而这种文学的真实恰是在立足于“非虚构”的现实事件基础上,并通过虚构、想象等艺术手法超越这种基础之后呈现出来的。也即是说,作为文学的“非虚构写作”与虚构、想象之间并不截然对立,而是交相呼应、共同交融创造出了丰富多彩的文学世界。不得不说,“非虚构写作”在文学真实的呈现上不仅不反虚构,反而需要借助虚构与想象来深化现实真实。因为虚构是对真实生活的高度提炼,是艺术想象的产物。想象是依凭记忆对大脑储存的材料进行加工而产生艺术形象的心理过程,只要不是漫无边际、不合逻辑的杜撰、编造与无根无由、不合情理的空想、幻想,其对于文学真实的呈现都是有益和必要的。虚构与想象可使现实的琐碎、芜杂精细化、条理化,抽象的情感、意志与体验形象化、具象化,从而渲染情感,强化主题,升腾境界,呈现文学的真实性。遗憾的是,从“非虚构写作”的创作实践看,大多创作主体教条性地停留于“记录者”“观察者”层面,使作品徘徊在“反”虚构的层次。因盲目排斥虚构与想象而将其与“非虚构”进行简单的二元对立,致使这些“非虚构”文本无法与新闻写作、口述实录和社会调查等类型的“非虚构写作”区别开来,虽说最大限度地呈现了现实真实,但却丧失了鲜活的艺术意蕴与应有的美学张力。最后,应厘清艺术真实与现实真实的逻辑关联。“非虚构写作”追求的是艺术真实而非现实真实。但实际创作中,我们却有意无意地将其混淆在一起。毋庸讳言,任何写作,无论是关于现实的描摹还是关于历史的记录,不管作者如何客观冷峻与零度叙事,都不可避免地掺杂着个人想象、情感、认知,甚至是兴趣与爱憎。加之作者的出身、立场与态度及所处历史时代和社会氛围等因素,又无疑会在创作中隐匿着某种“虚构性”的因子,或是带有创作主体的反思,或者回避某种情形以达到特定目的。换言之,作者以个体视角对现实素材进行观照,所呈现出的“真实”很大程度上不过是作家个人意义上的“真实”而已。这种“真实”难免会带有“个体化”与“主观化”的倾向。

279 评论(11)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