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是爱你一下
分离就像一个人的重生,死而后生,它在精神和心灵上是痛苦的。但作为父母必须忍受,因为孩子长大后肯定有分离开的过程。离开你他也非常痛苦,一方面对外面的世界充满恐惧,另一方面对未来充满了向往。他既依赖你又恨不得离开你。有时他通过自己的方式躲开你,像离家出走什么的。有的孩子不上学了。在分离过程中要有一个权威性的东西。远古时代男孩和父母的分离,由具有权威的人主持。像那种祭祀代表神来说话的绝对的权威,受的是自然带来的威慑力,神在人们心里树立起来。看了这位心理学家的书,书上讲他辅导过一位不想上学的高中生。这个学生觉得上学没意义,读高三时彻底不想上了。心理学家分析,他有自己的想法,不能按照父母的安排继续生活,他要和父母完成分离。就像好多孩子,突然关起门不愿见家长,他想离家出走,不想跟家人生活在一起。他去外面租房子,或者住家里的另一套房,有什么条件就什么条件。他这个过程中是痛苦的,好像深深地隔离开父母。而父母呢?孩子是妈妈身上的一块肉,出生时经历剥离很痛苦。生孩子是身体痛苦,这次是精神上的痛苦。如果父母把眼光停留在孩子的行为本身来解决是徒劳的。要看到问题的背后,他究竟想干什么?其实他们想做的就是和父母的分离。孩子离家出走了,父母粗暴地干涉,问他究竟想干什么?让他必须去上学,不能耽误学习!这种做法是错误的。如果你了解就会明白他不想待在这里,不想看见你们,不想再受你们的束缚。当他把这个表达出来的时候,你就明白了。他不是想离开你,而是不想受束缚,他想要自由,在精神上的独立和自由。孩子通过挫折成长有它的意义。我们如果紧盯着行为想把它解决,把它压制回去,用各种办法,甚至把孩子当做病人。和父母分离是人长大后的本能,作为家长你要理解。有一些焦虑的孩子离家出走,其实是在完成分离仪式。分离过程中需要有权威加入。这个权威是指什么?可以是他尊敬的老师,也可以是父亲。这两个身份能够成为孩子蜕变过程中的权威。有的父亲凶神恶煞,听到孩子退学气得不行,感觉天塌了,这个父亲很焦虑。这位父亲不明白孩子是潜意识为了反对而反对,这种是分离的割裂过程。这个孩子不想上学,他跟老师说要退学。老师是位和蔼可亲的高中老师。老师跟他讲马上就要高考了,再怎么难受坚持坚持就过去了,高考结束就是另一片天地。老师和蔼和颜悦色地说,之后孩子在焦虑的状态下把坚持上完学。如果父母在这个时候把他抛出去,他只能走向复杂的 社会 ,一路上不确定的因素很多。孩子不上学,最怕的就是混 社会 。结果是什么事情都可能发生,十有八九是不好的,走上 社会 犯罪、吸毒、失足等等情况。这位老师表现得非常好,孩子在老师的鼓励下参加了高考,然后上大学了。他上了一年大学,那种感觉又来了。大学期间他父亲仍然对他非常严厉苛责,于是他又想退学。他找班主任说要退学,潜意识里希望老师还能像之前高中的一样,安慰安抚他留下他。心理咨询师跟学生沟通,了解他的整个心路历程。这个时候他是抗拒父母的。他去找老师,渴望老师给到他勇气和力量把他留下来。但他去了后,班主任直接说好,不想上就不上了。还说想上学的人很多,让他把位置留给那些想上的同学,马上要给他办退学手续。他一下子懵了,显得很慌乱。他没想到是这样,当时退学没办直接回去了。回到宿舍他特恨老师和父亲。他想总有一天,有能力了把他们狠揍一顿,甚至在眼前想象狠揍他们的快感。他又想干脆死了算了,他死后让他们接受惩罚,让他们去难受,让父亲去难受,但他想了半天觉得就这么死太可惜了。胡思乱想了几天,他突然觉得应该好好学习,待考好的时候,把他们暴打一顿,把成绩单甩到他们脸上。怀着这种恨他开始努力学习,成绩提上来后也顺利毕业了。读大学的时候,他找到这个心理咨询师,把自己的心路历程真实想法都告诉了心理咨询师。那么这个过程中谁起了作用呢?是这个大学班主任。班主任对他来说是权威,如果他也像中学老师那样安抚他,结果可能是另外的了。这个学生和父母的分离过程,成人洗礼仪式上没有权威来主持。他在纠结中容易走上另一个极端,心理问题就可能更多了。这个孩子和我们的孩子一样突然不想上学了,但是我们从来没有了解他的内心,究竟在想什么。他跟父母没办法说,因为家里没有人试图接近他和他沟通。父亲对他很严苛,而班主任无意中扮演了他成人仪式上的权威角色,好像把他杀死一回。这个老师表示同意他退学的时候,他想到了死,他在内心把自己杀死过一回了。后来他想到另一种办法,好好学习去报复他们,这是一种重生。在这个过程中,老师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老师是他重生过程中的权威。我们每次强调爸爸的作用,其实爸爸就是权威。很多时候 社会 公认的,传统文化的孝道,感恩,友谊,上学这些正能量的东西都需要一个人来主持,都需要去坚持。为什么强调爸爸的力量?妈妈本身扮演的是温暖角色,承担不了权威的作用。这个时候爸爸适合承担权威的角色。爸爸原本气吞山河,非常有气势,钻研某样东西很执着。但是在孩子面前,他觉得应该改变,因为学了很多,觉得应该无条件的接纳,应该尊重这个生命。他就应该发自内心爱他,尊重他要分离的愿望。在这个过程中,爸爸不要唯唯诺诺,扮演起妈妈的角色,这是误区。如果爸爸把应该承担的权威位置让出来了,家里又没有可承接这个的人。像我们过去的大家庭,有爷爷在撑着,那就是权威。他在主持一个正确的方向,尽管过程中可能有冲突。像那个大学生,听到老师那样说了之后,他想把他杀掉,他想在自杀之前把他们都杀掉。但想是一回事做是另一回事,光想的时候特别多。我们在青春期,情绪来了也想过很多极端的做法,去伤害自己或他人。想法肯定有过,但不代表一定要做。有时候孩子跟我们表达的时候,一旦表达出想把哪个老师杀掉,我们就会惊慌失措,放大这个事情,狂想是怎么回事。他是不是变态,人格分裂了,偏执狂?我们通过学习掌握了很多知识,然后套在孩子身上。我们找心理咨询师,把孩子当成病人。大家要去理性的看待这个问题,要去了解孩子。分离就是死而后生的过程。为什么有的孩子能很平稳的完成这个过程?那是因为父母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分离一直掌握得好,边界把握得好。人家一开始就把这个事情做好了,自然而然就是分离的状态,他就没有那么多痛苦。这个分离会反复。像这个孩子,他高中经历一次,大学又经历一次。可能面临重大抉择或有压力的时候,他还会重新来,还会反复。在反反复复的过程中,一定要有一个权威的。这个权威不是指金钱或者地位,这不是真正的权威,拿这些压一个人是不管用的。那个大学老师在他的眼里是最高领导,老师就是他的权威,还有他的父亲。大家学习了很多,但没有贯彻到自己的行动中,没有内化成自己的。你当然是爱你的孩子的,你去爱他,但从长远的角度去爱。父母究竟应该怎么做,我在这个陪伴孩子的过程当中,体验到的就是保持爸爸的权威。并不是说权威就是你跟他打架。在陪伴的过程中很多家长问卡点究竟在哪儿?我想如果硬要说卡点在哪的话,就是在陪伴的过程中,我们缺了权威者,一个真正的权威者。什么叫真正的权威?他是从内心来说真正为孩子着想,而且孩子对他也很尊重。孩子对父亲有一种尊重和怕的成分。父亲是一个大的格局去爱他,不光是给他买吃买喝带他玩。这些毫无用处,只会让他在体验挫折的过程中轻而易举的获得很多好处,他会沉浸在这好处当中享受,把挫折当成享受好处的手段,慢慢的就会开始拿捏你。这本来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结果成了无比复杂的事情。他在这过程中,心态发生一些变化,加上又吃一些药,就特别难弄。其实我们很多孩子已经到了被弄乱了的过程中。就我刚才举那个例子,他去找老师的时候,老师没有严厉地问他为什么要退学。也没有训斥他是个人渣,不懂得感恩,怎么好好的要退学!而是轻描淡写的说,是吗?你要退学啊?那好吧,学校这个位置本来也是给那些想学习的人,既然你不想学,那么就退了。他是很平和地表达真实的本意。他在老师说这个的时候想把老师杀掉,但他只是想没有去做,甚至可能买了一些东西,就想去试试。但是真正能做的人非常少,真正就要那样做的人就是有问题的人,那就属于犯罪心理的那种特质了,人格上就是有问题的了。我们绝大多数孩子不存在这个问题,就是成长过程中完成先死而后生的过程,和父母分离的过程中经历的痛苦和挫折。今天讲的是孩子出现这些问题的时候,父母用一个新的角度去看待,不是盯住这些细节,然后去完善这些,这些没有什么用。说到这又有了一个问题,老师和父母是宽容好还是严格些好?这没有标准答案。可能在你的家庭里一些是合适的,在另外的家庭里可能宽松是合适的。在坚持中要做到张弛有度,不是把孩子顶在头上,捧在手心,含在嘴里,不要那样的去包容,就是默默的从心里接纳。爸爸不要做那样的事。但是偶尔做做孩子会很感动,觉得他能够体会到你的爱,但你一直这样子会让他体会不到力量。那就是纵容,一家三口一起往下坠的结果。这个时候宽松一些是适合的,去演一些也是合适的,这些需要自己把握。孩子就想跟你分离,像出去租房或者关起门来,这个时候你要给到他一个宽松的环境,你不能把他逼出门,你把他逼出去了,他会遇到很多危险。你应该明白这个道理,我们出于保护他,这个时候我们应该宽容,要理解他想跟你分离的意愿。真正决策的时候需要我们坚持,比如上学,复学的反复,这个时候我们要有坚定的信念。该上学的时候要去上学,在这个过程中孩子出现反复,有一些疲惫什么的,允许他休息一下。但是你要有一定要去的信念,而不是休息一下去也可以,不去也可以。因为你本意是想他去,而且从全 社会 的角度,人们的心理意愿来说,上学对他是正确的事情,是正能量的东西,所以要坚持。如果他在那儿求救,我们不是真的救了他一把,而是往下推,像温水煮青蛙一样会把这孩子废了。我发现很多家长走入了误区,希望大家能够仔细的体会和思考。
猫咪灰灰
我本职是做广告的,因为加班太累,很早就开始考虑转行的事,体验了很多工作坊,也考了国家心理咨询师证书(目前该考试已取消),后来找到一个很好的老师学习了五六年,也接过一些咨询案例。
给大家分享几个我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不同类型的心理咨询师吧:
1. 科班毕业的资深咨询师
我老师本科计算机专业的,研究生转了心理学,从业了二十多年,原本是职业生涯行业的大拿,专门给高校老师做培训的,教他们如何给大学生做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干货非常多,跑神就错过很多知识点的那种),后面就自己创业做工作室了,职业生涯+心理咨询都做。单小时咨询费1500+,现在就是做工作室、带学生、做点免费的答疑直播
咨询室
2.斜杠青年
我的同学大多数都是斜杠青年,一部分是老师,大学、中学、小学、幼儿园园长也有,还有做保险的、互联网的、技术的等等,这些人来上课目的都不是执业,而是学到一些知识应用到自己的工作中,比如如何处理分离焦虑、厌学、网瘾、青春期叛逆什么的,如何应对职场老油条和老板,如何管理团队,怎么做个人职业生涯规划这些。老师会教一些实用的方法,他们第二天上班可能就去实践了,然后再跟大家交流实践结果
3. 中途转行的咨询师
另外一部分是我这种想转行的,来看看自己有没有做心理咨询师的潜质,学习一下专业知识,顺便处理一下自己的问题,比如原生家庭问题、亲密关系问题、潜意识探索等等。因为我在备考心理学专业研究生,所以普心、人格心理学、实验心理学等基础学科知识都学过,上课更多学的是实际咨询技法
4. 相关行业的咨询师
还有一些是本职就在做相关行业的,比如青少年心理、职业规划、高考志愿填报、箱庭等、来这边就是进修了。因为老师每年也会出去进修,学最新的工作坊,比如舞动治疗,学完再来教我们
5. 身心灵相关
特殊一点的是咨询师是原本是做身心灵的/塔luo的/星盘的/cui 眠的,比如可以拿着照片跟猫猫狗狗沟通、做阿卡西记录、研究五行八卦什么的
6. 团体咨询等
还有一类是专门做团体咨询的,比如把一帮有钱有闲“有病”的人拉到北京郊区某个别墅,带他们做冥想等等,或者是深耕某类咨询流派的,比如家排等
我学的是整合,也就是主流的咨询流派和对应技法都会学,好处是针对来访者的不同问题和咨询偏好,能够用更适合TA的咨询方法,快速建立良好的咨访关系。
部分学习框架
我记得第一次正式的咨询个案,来访是个刚入职场的大学生,面对巨大的业绩压力,在连续加班一个星期之后,她在公司突然就崩溃了,哭到不能自已,甚至一度哭晕过去,把同事和领导都吓到了。她在咨询室特别颓丧,一方面觉得“丢人“,为自己的身体和精神状态感到担忧,另一方面又不能轻易的辞掉这份高薪的工作。
她说原本以为心理咨询没什么用,咨询师只是在做倾听,偶尔问一两句话,但真正体验过之后才知道,咨询师看似不经意的一句话,会让她觉得有被“点到“,能从层层迷雾中找到问题的关键点。虽然没有获得直接的建议,但走出咨询室的那一瞬间,她已经知道自己该怎么办了。
终身学习
第一次咨询能得到这样的反馈让我特别开心,感觉找到了作为咨询师“助人自助“的价值所在,也坚定了继续学习的心,希望未来能成为一名更加优秀的心理咨询师。
凹凸威小姐
小伙伴们注意啦!2020年心理咨询师考试备考已经开始了,有想报名的小伙伴近期时刻关注自己所在地的官网哟。在这期间,相信考生关注比较多的是心理咨询师考试教材都有哪些内容?相信很多小伙伴都开始摩拳擦掌准备迎接即将到来的心理咨询师考试了,但是你知道心理咨询师都考些什么吗?小编特意为大家准备了一份心理咨询师考试的教材解读分享给大家,希望能给大家的备考之路带来帮助。目前国内心理咨询师考试共有两个级别,分别是心理咨询师考试三级和二级。所以,心理咨询师考试教材是分为三本:《心理咨询师:基础知识》、《心理咨询师:国家二级资格》和《心理咨询师:国家三级资格》。其中《心理咨询师:基础知识》是二、三级考试共用的一本教材,专业技能则分开使用不同级别的教材。心理咨询师考试的共同科目有《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以下是主要考查的内容:①心理咨询师《基础知识》包括:基础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变态心理学与健康心理学、心理测量学、咨询心理学共六个部分;②心理咨询师《专业技能》包括:心理诊断技能、心理咨询技能、心理测验技能共三个部分。接下来,我们来深入地了解一下《心理咨询师:基础知识》的具体内容,方便备考。(1)《心理咨询师:基础知识》第一章:基础心理学本章内容包括基础心理学研究对象以及内容,心理学的发展史,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感觉和知觉,记忆,思维、言语以及想象,意识与注意,需要与动机,情绪、情感和意志,人格。这一章的是心理学中最基础的内容,大家可以多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进行理解和记忆。(2)《心理咨询师:基础知识》第二章:发展心理学本章内容包括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发展心理学简史,婴儿期的心理发展,幼儿期的发展心理,童年期的心理发展,青春期的心理发展,青年期的心理发展,中年期的心理发展,老年期的心理发展。这一章主要是讲解不同年龄阶段的心理发展变化,从婴儿直到老年期的各个时期,大家可以多进行对比、分析和总结。(3)《心理咨询师:基础知识》第三章:社会心理学本章内容包括社会心理学史,研究对象和范围,社会化与自我,社会知觉与归因,社会动机与社交情绪,态度,沟通与人际关系,社会影响,爱情、婚姻与家庭。这一章主要涉及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学好之后对于我们平时的生活是有很大帮助的。(4)《心理咨询师:基础知识》第四章:心理测量学本章内容包括心理测验在心理咨询中的应用,测量与测量表,测验的常模,测验的信度,测验的效度,项目分析,测验编制的一般程序,心理测验的使用。这一章主要是心理的测验,更加注重心理学在实践中的应用,我们可以多实践理解。(5)《心理咨询师:基础知识》第五章:变态心理学本章内容包括变态心理学的对象,正常心理与异常心理及其区分,常见异常心理的症状,常见精神障碍,健康心理学,心理健康与心理不健康,心理不健康状态分类和压力与健康。(6)《心理咨询师:基础知识》第六章:咨询心理学咨询心理学的简史就是:我国的心理咨询师历史、现状和展望,历史上的几种理论和观点,心理咨询的对象、任务、分类和一般程序,不同年龄阶段的心理咨询,婚恋、家庭心理咨询,性心理咨询。以上就是《心理咨询师:基础知识》六个章节的所有内容啦。心理咨询师考试的教材肯定是备考中不可或缺的,因为教材是我们学习的基础。另外心理咨询师考试最大的特点就是考察的知识点又多又细致,考察范围犹如星辰大海,因此对于没有心理咨询师考试相关基础知识的同学,教材就是带你入门最好的老师。其实不用担心,只要大家都认真努力地备考,科学地复习看书,相信能顺利通过考试。俗话说:“做学问要花工夫,持之以恒,日积月累。”因此,在备考的这条路上没有捷径,只能坚持不懈努力下去。
优质心理咨询师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