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2

  • 浏览数

    307

小乖candy
首页 > 心理咨询师 > 心理咨询师乔治简介

2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大雪压青松丶

已采纳

1905年出生于堪萨斯州威奇托附近的农庄。1926年毕业于密苏里州的帕克学院,进入威奇托的佛伦兹大学学习。 获得物理学、数学学位之后,凯利到堪萨斯大学学习教育社会学。1929年,爱丁堡大学学习教育学。几年后在依阿华大学获得心理学博士学位。 随后10年,凯利在福特·海斯的堪萨斯州立大学读过,在这些年间,他建立了一套心理治疗体系为穷人和那些30年代经济大萧条时期的受害者提供心理服务。不久,他就发现这些人最需要的是对周围时间的解释及对他们自己将来会发生什么事的预测。个人建构理论就是从这种思考中建立起来的。 二战期间,凯利曾在海军服役,之后他在马里兰大学工作了一年,又在俄亥俄州立大学工作了20年。1965年他到布兰迪斯大学任职,两年后在那里逝世。凯利的心理学思想及其在心理学上的贡献,主要在于他建立了重要的认知人格理论。自从他的《个人建构心理学》一书于1955年出版以来,凯利的理论成为人格研究者和心理治疗师的丰富的思想源泉。有趣的是,凯利并不认为自己是认知心理学家。尽管如此,他的理论已经成了现在人格的认知流派的出发点。凯利的人格理论,有以下两点要义: 凯利将个人在其生活中经由对环境中人、事、物的认识、期望、评价、思维所形成的观念称为个人建构(personal construct),每个人的生活经验不同,个人建构自然叶因人而异,因此个人建构就代表他的人格特征。以父母体罚孩子为例,对父母而言,体罚可矫正偏差行为,有益孩子成长;对孩子而言,父母的体罚只好无奈地接受;对社会工作者而言,父母体罚孩子是对儿童虐待;对传教士而言,父母体罚孩子是神对罪恶世界审判的延伸。这现象说明了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个人建构。个人建构就像一种微型科学理论,是一个人用于预测事件的主要工具。凯利形象地描写了个人建构,他说:“人类通过由他创造的各种半透明的模式或样板去观察世界,然后试图去适应构成这一世界的现实……让我们把这些供人们试用的大小模式取名为不同的建构吧。”如果由某种建构产生的预测为经验所证实,那么这种建构就是有用的,如果这种预测没有得到证实,这种建构就必须修正或被抛弃。个人要获得一种同现实十分一致的建构系统,需经过大量的尝试与曲折的过程。一个人的人格是由个人建构组成的多元统一体。个人建构理论有几个重要概念和一个基本假设及 11 个推论,现分述如下。 1.个人建构理论的重要概念人是科学家(Person as Scientist)所有的人都有动机想去理解所有冲击我们的刺激,如同科学家试图预测并控制事件的发生一样。我们也想了解周围的世界,以便能够预测并控制发生在我们身上的事。科学家也是人(Scientist as person)同上理,科学家其实也和普通人一样。人格理论没有绝对的对或错,每个学说都有其弱点值得让人质疑。没有绝对的真理,只有相对的事实。建构的权宜选择 (Constructive alternativism)每个人所使用的个人建构皆不同,且组织其建构的方式也不一样。建构是凯利人格理论的核心,一个建构就是一种思想、一种观点、或是一种假设,人们用它来解释个人的经验。一个建构就像一种微型的科学理论,人们用这个理论来预测现实,个人与外界的任何接触都在不断地创造和验证个人建构。模板匹配(Templete maching)我们对这个世界的看法像是一些透明模板,我们会把这些模板套在我们经历过的那些事件上。如果它们相匹配,我们就保留这些模板;如果不匹配,我们就会修改这些模板,让它们下次更适合做预测。2.个人建构理论的基本假设人的活动都是受到他个人所用以预测事件的结构所指引。凯利不认为过去的冲突与外在刺激是塑造行为的基本因素。他认为我们与过去经验间的关系,只限于这些经验能够帮助我们发展个人建构与对未来之期望的时候。3.个人构念理论的 11 个推论建构推论(construction corollary):个人通过对事物的反复建构来预测事件。个别推论(individuality corollary):人们对于事件之建构过程是有个别差异的。组织推论(organization corollary):每个人为了预测事件都会发展出一套特殊的、包含各种建构之顺序关系的建构系统。选择推论(choice corollary):个人基于所预测之较大延伸可能性与本身系统之定义,在二分建构中做选择。二分推论(dichotomy corollary):个人之建构系统是由有限的二分建构所组成。分裂推论(fragmentation corollary):个人可连续使用各种不同的建构系统,而这些系统彼此之间并不兼容。范围推论(range corollary):一个建构只适用于预测特定范围内的事件。经验推论(experience corollary):个人建构系统会随着个人持续对于事件之重复性所做的解释而改变。调节推论(modulation corollary):个人建构系统之变化,受限于该建构于适用范围内的可渗透性。共同推论(commonality corollary):两个人对于经验的建构相似程度,代表其心理历程与他人的心理历程相似。社交推论(sociality corollary):生活于同一文化的人,会以相似的方式建构经验。人们能够理解他人建构历程的程度,决定了他在包含他人在内的社会历程中的角色扮演。凯利根据他的个人建构理论,发展了一种心理治疗方法,称为设定角色治疗。所谓设定角色治疗(fixed-role therapy),是指心理医生为情绪困扰者设定一个易于他目前自觉的角色,然后协助他去扮演。如此做法的目的,希望情绪困扰者在角色扮演时改变他过去不健康的观点。在心理治疗过程中,心理医生只从旁协助,给予支持,不对情绪困扰者的行为施以矫正,只希望让他自己在认知改变中自行治疗。此一观念和人本心理学家罗杰斯的思想颇为一致。他曾当选美国心理会员临床分会、咨询分会的主席,他也是许多临床心理学的专业顾问。

心理咨询师乔治简介

289 评论(9)

linsisty-Q

生平1937 年进华盛顿大学,次年转学进亚拉巴马大学,主修语言学,1940 年获文学士学位,次年获理学硕士学位。由于他在校期间曾参加过心理学的讨论会,因而对心理学感兴趣,是故毕业后应母校之聘担任普通心理学讲师,每周任课 16 小时,重复教授同一科目 16 次之多。就这样使得未曾专修心理学的米勒,在“教学相长”的情况下进入心理学领域。1942 年他接受该校资深心理学教授建议,到哈佛大学进修。进哈佛大学后,他进入该校心理声学实验室,从事有关军用雷达电话系统方面的研究,1946 年即以心理声学研究为题,获得心理学哲学博士学位。1948 年应哈佛大学之聘担任助教授,讲授语言沟通方面课程,1950 年为研究语言沟通的数理理论,曾专程赴普林斯顿大学高级行为科学研究所做访问学者一年,次年再进麻省理工学院林肯实验室研究。1955 年晋升为哈佛大学副教授,三年后升为正教授。1958 年任该校高级行为科学研究中心研究员,1960 年与另一著名认知心理学家 J.布鲁纳联合成立哈佛大学认知研究中心,并在那里工作一直到 1967 年,其中在 1963 年曾任牛津大学研究教授。1968-1978 年,他任纽约洛克菲勒大学实验心理学教授,1979 年赴普林斯顿大学执教,任詹姆斯·麦克唐纳心理学教授,1990 年退休后任荣誉教授。1986 年,米勒与哈曼(Gilbert Harman)共同组建了普林斯顿大学认知科学实验室。1986-1994 年,他任麦道基金会赞助的认知神经科学计划的负责人。此外,他还开发了自己的研究项目 - WordNet [1]。在 20 世纪 40 到 50 年代米勒开拓自己的学术生涯时,正值行为主义鼎盛时期,举凡心理学学术机构、专业团体、研究资源及出版机会等,全部为行为主义所垄断,有志于从人性本质观点真正从事科学心理学研究者,几乎无法找到立足之地。如果有人不遵循行为主义路线研究心理学,恐将根本找不到职业。米勒本来也认同行为主义的科学取向,但在他根据研究资料出版《语言与行为》一书之后,他感觉到行为主义只重视外显行为的研究取向,不足以了解人类语言的复杂性;尤其是行为主义的学术霸道作风,使他感到厌恶。1960 年他与另一认知心理学家布鲁纳,联合成立哈佛大学认知研究中心,该中心的命名目即带有向行为主义挑战的意味。惟米勒在解释他们成立该中心的目的时,并不同意一般人将他们的心理学思想解释为认知革命。他认为认知心理学的兴起并非完全创新,只能说是旧思想的复苏,使心理学恢复了原来研究内在心理活动的本来面貌。惟其如此,自认知心理学兴起后,心理学的定义也随之由行为主义时代的“心理学是研究行为的科学”,改变为“心理学是研究行为与心理历程的科学”,接下来介绍米勒在心理学上的两项贡献: 以信息 处理论为基础的认知心理学在 20 世纪 60 年代初萌芽时,电脑的资讯处理功能是影响因素之一。米勒在讯息记忆上的研究成就,为新兴的认知心理学提供了理论的证据。当时的心理学家虽然已将讯息处理的历程大致区分为感官记忆(sensory memory,2 秒以下)、短时记忆(short - term memory,15 秒以下)及长时记忆(long - term memory),但短时记忆的性质及其重要性,则是在米勒 1956 年发表研究报告《神奇的数字 7 +/- 2;我们信息加工能力的局限》之后才被确定的。他的主要观点之一就是信息编码的概念。他认为编码最简单的方式是将输入信息归类,然后加以命名,最后储存的是这个命名而非输入信息本身。编码是一个主动的转换过程,对经验并非严格地匹配,因此编码以及之后的解码往往会导致错误发生。米勒的研究有两点要义:在不得重复练习的情形下(如看电视字幕),在短时记忆内,一般人平均只能记下 7 个项目(如 7 位数字、7 个地名),是故从电话簿上查到电话号码后,待要拨号时往往会不复记忆。短时记忆的量虽不能增加,但此 7 个事项的性质则可经由心理运作使之扩大。如 2471530121987 是一长串数字,远超过 7 的限制,但如经心理运作将之意义化,变成 24(小时) - 7(一星期) - 15((半个月) - 30(一个月) - 12(一年) - 1987(年),然后再记这长串数字就比较容易。米勒称此种意义单位为组块(chunk)。学习英文时由字母而单字,由单字而短句,由短句而长句,都是将零碎信息 经心理运作变成多个组块之后记下来的。自米勒的研究之后,短时记忆才在现代认知心理学中成为特别受到重视的主题。他为以信息加工理论研究记忆开创了道路,自此出现了一系列对记忆错觉的定量研究。 为了解释人在接触到信息(亦即刺激)时如何处理而变成他的知识,米勒与其同事在 1960 年出版《计划与行为的结构》一书,书中他用“TOTE”四个字母来表示人在处理信息 时,其行为是有结构的,是按计划进行的。这四个字母的整个意义是测试 - 操作 - 测试 - 停止(Test - Operate - Test - Exit)。试举进浴池洗澡的过程说明其意义。浴池放好水之后,先用手测试水温是否适合;如发现太冷(或太热),即操作龙头加放热(或冷)水;操作后再行测试,如觉得水温适当,处理水温的问题即告停止。当然,米勒所说的 TOTE 所指者只是行为结构中的一个单元而已。复杂的连续性行为,那就需要多个单元连续使用才能处理完毕,这时候 TOTE 就变为:测试 - 操作 - 测试 - 操作 - 测试 - 操作……测试 - 停止。米勒《计划与行为的结构》一书中 TOTE 的观念,后来在信息 处理论中,将人接受信息 后的处理历程解释为:刺激(信息)→感官记忆→选择性注意→短时记忆中心理运作→复习→长时记忆中分类组织后永久储存。虽然米勒的 TOTE 观念只是人类吸收知识的假设,但其假设后来经过认知心理学实验研究之后,证明他的假设是正确的。

125 评论(11)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