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2

  • 浏览数

    203

忘记高傲
首页 > 心理咨询师 > 心理咨询师妈妈的科学育儿

2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深圳吃吃

已采纳

经常有家长跟我说,小孩老是叫不动,有时候越叫越不听,父母们都快被逼疯了。到底怎么样才能让小孩听呢?有什么科学的方法,可以让小孩乐意地遵从父母的意见?在小孩不同的年龄,家长们应该怎么做才有效呢?

下面是不同年龄小孩的教养小技巧,快点学起来吧。

1-2岁的小孩,父母应该怎么做?

为什么一到两岁的小孩叫不动呢?原因是自我中心时期——宝宝专注于自我 探索 ,因为太专注了,所以“听不到”父母说话。

举一个例子:一位一岁半的宝宝,她坐在婴儿椅子上用手抓食物,饭菜都洒到了椅子和地面上,她的衣服和脸上都沾满了饭菜,妈妈对她说:“不能用手直接抓食物,要用勺子!”但是她不听,继续沉浸在她的“饭菜 游戏 ”中,为什么会这样呢?

有一个研究证明:当大人越爱干净,宝宝越不听;大人越规定,宝宝越不理。那是因为他们太专注于对世界的 探索 了。

教养方式: 作为父母,我们应该放手让宝宝 探索 。吃饭的时候,“弄脏”的是小事,但是却促进了宝宝对世界的理解,而且有助于他们的手和眼睛以及大脑的共同协调工作。所以在安全的前提下,放手让宝宝 探索 吧。

当我们需要宝宝听,怎么办呢?采用夸张的语调,引起宝宝的注意:“哇,宝宝,你好认真呢,让妈妈帮你擦擦小手吧。”

3-4岁的小孩,父母应该怎么做?

为什么三到四岁的小孩叫不动呢?原因是,他们的自主意识开始发展,他们想要被尊重,而不想被命令,从而带来了他们的执拗行为。

举一个例子:一位妈妈对她三岁的儿子说:“小朋友,把玩具收起来!”

结果,3分钟后,小孩没动。妈妈提高了语调:“我叫你收玩具,没听到吗?”

可是,再过三分钟后,小孩还是没收!这时妈妈快被气崩溃了。

那是因为:一直吼——一直没用!

教养方式: 父母对小孩应该有清晰的行为约定。例如,小孩1分钟内要收好玩具,否则它/它们就会被放进“冷藏柜”(小孩拿不到的玩具箱子),或者它就会成为别人的玩具。一般来说,明确了孩子要承担的后果,孩子下一次就会长记性。

会不会有什么负面后果? 有人说,这是父母对小孩的恐吓。我们可以假设一下,一位成年人在一个公司里面上班,如果没有按照公司的要求完成任务。这个时候,他可能就会收到领导的警告,“你如果这个月之内完成不了这个项目,你的职位就会被别人替代。”很多人说,这样的规定是合理的,但是为什么我们却反对这样的原则使用在家庭中呢?这就是“契约意识”。当然,父母们可以提前把这个约定告诉小孩。

我想起了一个教养小故事。有一位妈妈对四岁的小孩说:“妈妈现在和你有一个小约定,以后每天晚上睡觉之前,你必须收好你的玩具,否则你的玩具就会被收到阁楼上的小箱子里面。你下一次就不能玩了,等你哪一天表现良好,玩具才会被释放。”小孩听从了这个约定,当天晚上睡觉之前,就把玩具收得整整齐齐的。

在这样的沟通过程中,有一个小原则:与小孩沟通,情绪要平静,不要有太多负面情绪。

5-6岁的小孩,父母应该怎么做?

为什么五到六岁的小孩叫不动呢?在这个年龄阶段中,小朋友的自主意识发展得更成熟,还开始挑战父母的底线,他们想“做自己”。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他们想知道,他们哪些行为会被父母接纳,而哪一些不会被接纳,从而最终形成他们自己的一套行为方式。

在那些管教小孩没原则的家庭里,小孩越叫越不动。举一个例子,有一个小孩看电视,原先与妈妈约好了看半个小时,小孩看着看着,后来因为电视太精彩了,就恳求他的妈妈:“再让我看多一会嘛!”这个妈妈经受不住小孩的恳求就退让:“好吧,你再看一会。”孩子下一次就会知道怎么应对大人的原则,结果便是——管不动小孩了。

教养方式: 我们既要尊重小孩,懂得倾听小孩的意见,还要坚定教养原则。说好的原则不能轻易更改,否则对小孩就没有原则了。最终,父母便在教养的“漩涡里”越陷越深。

7-8岁的小孩,父母应该怎么做?

为什么七到八岁的小孩叫不动呢?缺乏动机,很多常见的原因有:“我没好处”;“我还有更好玩或高动机的事情”;“我不知道那个事情到底有什么用”……

举一个例子,有一位七岁的小男孩放学了好长一段时间,只是坐在书桌前发呆或者玩玩具,要不就是吃零食。他的爸爸对他说“赶紧写作业。”他嘴巴里说“好”,但就是没有行动。

很多时候,学习对一个小孩来说,只是老师和家长要求他们这样做,我们丝毫看不到小孩的兴趣,小孩不想做就会拖拉,拖拉了就会成绩差。那么我们该怎么办呢?

教养方式有三点:

1、目标要合理

有“三不要”:时间不要太长、不要太多、不要太难。

为什么时间不要太长?因为时间长了,小孩会感觉无聊;为什么不要太多?太多了之后,小孩感觉吃不消,也没有时间做其他更有趣的事情了;为什么不要太难呢?因为太难了,小孩不懂得做,不懂得做的结果就是“习得性无助”。

所以对年幼的小孩来说,作业每天一个小时内比较合适,另外不要强迫他们超前学习。其他的事情,也是同样的道理。

2、这个事情为什么重要?

小孩为什么要吃饭呢?那是为了长身体;小孩为什么要穿衣服呢?那是为了保暖;那么小孩为什么需要学习呢?这个问题,不同的父母有不同的答案。下面我说一个故事。

据说有一幅蒙娜丽莎的复印本,有人故意PS降低了这幅画的像素,搞得很模糊。如果不是认真看,几乎看不清什么图案。接着,这个人把这幅画拿去给那些非洲当地的没有任何学习经历的人看。那些在农田里勤劳了一辈子的农民说:“哦,里面画的是一堆牛粪”。然后,这个人又把这幅画拿到了欧洲的一些高等学府,这些知识渊博的学生都说:“哦,这是一幅蒙娜丽莎的画像。”

所以说,学习就是生活基础。

3、要及时鼓励小孩的进步

英国德蒙福特大学曾经有一项实验。研究者让一些家庭,每天对孩子表现良好的5件事,进行立即且具体的称赞。经过了一段时间之后,那些每天因为表现不错而受到赞扬的孩子,较少出现偏差行为和过动症状,心神也较专注稳定。相比之下,那些没有被赞扬的小孩却没有这样的进步。

研究者韦斯伍德说:“一天5次的具体称赞,可以在短短的4个星期内,提高小孩的做事动机和积极性。”所以,及时鼓励小孩的进步,会给小孩带来信心,从而产生强烈的做事动力。

如果你家小孩也老是“叫不动”,那么赶紧把上面的教养小技巧学起来吧,不同的年龄有不同的应对措施。 就像走对了路,就找到了方向;用对了方法,就没有教养烦恼!

关键字:拖拉磨蹭、教养方法、亲子互动、 育儿 方法、早期教育

幼儿说,作者为幼儿心理科普作家黄杏贞,已出版书籍《心理咨询师妈妈的科学 育儿 法》(获国家部级优秀出版物奖)。学习幼儿心理研究和知识,分享科学、实用、有价值的 育儿 心得。(抄袭必究)

心理咨询师妈妈的科学育儿

234 评论(10)

瞳言無忌

作为一个80后的妈妈,又有两个孩子,除了工作,绝大多数时间都在 育儿 。当我们开始为 育儿 种种事情头疼的时候,我们首先会看各种各样的 育儿 书,可是 育儿 书也是众多,选择什么样的 育儿 书也是一个很难的问题。 开始接触 育儿 书籍的时候,你会被很多畅销书所吸引,在书中又发现一些经典、历久弥新的 育儿 书。实际上畅销的 育儿 书,也是很多爸爸妈妈在自己 育儿 的过程中,看经典 育儿 书籍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总结而来的书籍。但很多这样的书籍终究是个案,也就是“别人家的父母”“别人家的孩子”,照搬照抄实在会大错特错。 孩子渐渐大了,你的 育儿 经历越来越丰富后,你才会发现,跟孩子说什么话?做什么事情?每一次的斗智斗勇都是一场心理博弈。所以做一个懂心理学的妈妈,或许我们会更加擅长 育儿 。孩子那点小心思,他们为什么会说那样的话?做那样的事情?只有懂了孩子的心理,才能更有信心做好 育儿 这件事。 韩国畅销书作者、知名心理咨询师、演讲家姜弦植写得这本《懂心理学的妈妈都很了不起》像一场及时雨,可以让我们从这本书开始学习心理学,做一个懂心理学的妈妈。 姜弦植认为妈妈们的苦恼主要有三大类: 第一是亲子关系方面的问题。 第二是夫妻关系方面的问题。 第三是自身的问题。 每个人结婚后都存在这样的问题,与另一半存在的问题,和孩子之间的问题,还有自己的问题。为什么妈妈会苦恼?因为有了孩子,绝大多数妈妈的重心都会在养育孩子身上,从而忽视与丈夫的关系,甚至放弃自我,迷失自我。这些都是不可取的。 为什么很多孩子在学校学,在补习班学,回家妈妈还教,却仍然越来越差? 这是一个值得我们深入思考的问题。在这里就涉及主动学习和被动学习的问题,过去我们80后的学习不会像现在的孩子处于一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要想要什么资源,很多都可以信手拈来。但是呢?我们那个时候并不会如此,所以或许我们更想学习,因为学习本身也来之不易。 现在的孩子一切都来得太容易,父母在做早期教育,给孩子读书,给孩子报班,最终都只是父母的一厢情愿。而孩子并不知道为什么要学习?他没有学习的兴趣,他不想学习,你再怎么给他提供资源,陪伴学习都是没有用的。 作者姜弦植提出了一个词“元认知”,无论是学习还是工作,都必须开发元认知,在任何一个领域有出色表现的人,有开创性贡献的人都会有非常出色的元认知。因为不管什么时候,只有“你想学”才会真的学好。 如何开发一个人的元认知呢?首先要明确学习的原因和目的,另外要停止单向学习,可以向知道的人请教,第三就是表达自己的想法。 书中谈到“翻转课堂”,它实际上也是一种将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的方法。 我认为“元认知”实际上就类似孩子对所学东西的兴趣,他要有兴趣,才会去做,从而才有做得更好的机会。 在孩子的日常学习中,你是怎么说的?又是怎么做的? 你会不会在孩子做完一件自己应该做好的事情后,对他拍手、鼓掌,并竖起大拇指,鼓励他说:“宝宝好棒!” 你有没有说过,“这次你要是做好这件事,我就给你买一个礼物。” …… 我觉得这是我们陪伴孩子的常态,孩子不想做的时候,给孩子应该自己做好的事情进行赞扬,给一些应尽应分的事情给予不必要的激励。最后孩子就动不动觉得你要夸他,然后一直觉得自己很棒,可是做自己应分的事到底是棒呢?还是我们错误地在引导孩子,给孩子很多跟我们讨价还价的理由,很多事情还没做,就已经要了礼物,不给就不做。 这些都是我们作为家长错误的事情。作者姜弦植就说“赞扬能让鲸鱼起舞,激励却会让鲸鱼回归大海”。 书中也将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马克·莱普用幼儿园孩子做测试对象的有关动机的心理学实验。 首先让孩子用彩笔画画。预先告诉第一组孩子画画可以得到“好孩子奖”,然后画完如约给他们奖励。第二组孩子预先不知道奖励,等画完再发奖。第三组孩子则没有任何奖励。 两周后,心理学家们再回幼儿园,在孩子不知情的情况下,看他们自由活动都在做什么。在这个时间孩子是可以做任何自己喜欢的事情。那么那三组孩子谁更喜欢画画呢? 这时候因为没有奖励,主动选择画画的孩子只剩下一半,第二组获得意外之奖的孩子,它的比例跟第三组差不多,而第一组最少。研究数据是第一组9%、第二组17%、第三组18%。也许你会认为应该第一组更多,但是实际上并不是。 所以孩子到底爱不爱画画,只有不给奖励或者有意外奖励时,才看得更真实,一味地用奖励来引导孩子,孩子真的在没有奖励时,他甚至是不想画画的。 也就是我们要看孩子的内在动机,作者也指出,如果我们希望孩子做的更出色,即使我们想赞扬,赞扬的也是过程并不是结果。 或许没有妈妈不唠叨孩子,或许不该绝对的这么说。但是我们确实经常会唠叨,我们也不想唠叨,可是我们不得不唠叨,不然孩子怎么知道呢,怎么记得住呢?不过可笑的是,结果是我们的话就像空气,根本没有任何作业,甚至还会起反效果。 否定生否定,肯定生肯定。作者姜弦植再次举例俄狄浦斯的悲剧,在这个故事里,一直被预言的王子最后真的弑父娶母。而罗森塔尔的喜剧,美国哈佛大学的心理学家罗伯特·罗森塔尔和一个校长做了一个实验,先给学生做智力测试,最后给一组名单说那些是有出众潜力的孩子,结果那些看到名单的学生在8个月后,成绩平均提高24分。但实际上,名单都是随机抽取的学生。 过度的唠叨就像是命运的枷锁,出于好心的唠叨,非但没有爱,还会伤害对方。作者指出三个原因: 第一:唠叨会刺激人的恐惧和焦虑等焦虑情绪; 第二,唠叨会无意间强化人的错误行为; 第三,唠叨会让人变得被动、缺乏责任感。 所以作为父母,我们还是放弃我们的唠叨吧,多说一些好话,就正如吸引力法则,积极的心态、积极的情绪,终究会让我们拥有我们真正想拥有的一切。 读完关于亲子关系的问题,书中还有亲密关系篇和自我关系篇。无论是亲子关系还是亲密关系,最终都导向人们如何建构自我,这才是最终的落脚点。生命只有一次,我们不要虚度,我们作为妈妈也要不断认识自我,完善自我,要在漫漫 育儿 路上迷途知返。 阅读完本书我们不一定就能更好地 育儿 或是驾驭婚姻,但至少我们可以通过心理学重新认识我们的亲子关系、夫妻关系,做一个真正懂心理学的妈妈。

317 评论(10)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