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hiskey456
在咨询中,一直难以理解及感知移情和反移情,及出现的情况。经过最近的学习与督导,似乎有些感悟,用自己所理解的语言进行描述。 移情是来访者身上表现出来的,分正性移情和负性移情,咨询前期会出现正性移情,这对建立咨询关系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会推动咨询,随着咨询的深入,负性移情必然会出现,这是如果咨询师觉察不到,会9出现一定的挫败感,咨询进程将有困难,如果可以觉察,这就是咨询的突破口,可以起到更进一步的推进作用。 反移情体现在咨询师身上,是咨询师的感受,分为一致性反移情和互补性反移情。咨询前期会出现一致性反移情,更多的是咨询师对来访者的共情和包容来体现,这时咨询师是与来访者已经建立起了良好的关系,但这个移情咨询师要察觉到,从中找到并让来访者看到自己的模式,才能更好的进入下一阶段。咨询到下一阶段就是互补性反移情阶段,这时咨询师会感到厌烦、焦躁、不确定等感受,这些感受都是来访者在关系中,关系对开放的感受,可以从中看到来访者在关系中的模式,咨询师要充分觉察,不要陷入其中,而是把这部分当成一种信息、资源,与来访者工作,最终让来访者看到他在关系中的一个模式。 其实更多的还是要在实践中去感知。很期待大家的学习讨论。
丁凤1217
“共情”和“移情”的联系为,都是叙述两者相对在情感上的互相作用,区别为:指代不同、出处不同、侧重点不同\x0d\x0a一、指代不同\x0d\x0a1、共情:相同的感想或感受。\x0d\x0a2、移情:改变情趣;转移情感。\x0d\x0a二、出处不同\x0d\x0a1、共情:汉·王充《论衡·顺鼓》:“假令一人击鼓,将耐令社与秦王共情。”(假意让一个人前去击打擂鼓,才能让令社与秦王有相同的感想或感受。)\x0d\x0a2、移情:《儒林外史》第二九回:“小弟得会先生,也如成连先生刺船海上,令我移情。”(小人能够会见到先生,就和成连先生在海上撑船,真是让我情志仍未能专一。)\x0d\x0a\x0d\x0a三、侧重点不同\x0d\x0a1、共情:指的是一种能深入他人主观世界。\x0d\x0a2、移情:将自己过去对生活中某些重要人物的情感对方身上的过程。
魅力人生
“共情”和“移情”的联系为,都是叙述两者相对在情感上的互相作用,区别为:指代不同、出处不同、侧重点不同一、指代不同1、共情:相同的感想或感受。2、移情:改变情趣;转移情感。二、出处不同1、共情:汉·王充 《论衡·顺鼓》:“假令一人击鼓,将耐令社与秦王共情。”(假意让一个人前去击打擂鼓,才能让令社与秦王有相同的感想或感受。)2、移情:《儒林外史》第二九回:“小弟得会先生,也如成连先生刺船海上,令我移情。” (小人能够会见到先生,就和成连先生在海上撑船,真是让我情志仍未能专一。)三、侧重点不同1、共情:指的是一种能深入他人主观世界。2、移情:将自己过去对生活中某些重要人物的情感对方身上的过程。
天棚元帅
周一晚上的读书会,我们讨论了曾奇峰的精神分析第七章视频:移情和反移情。 曾奇峰举了几个例子来帮助大家理解什么是“移情和反移情”。 有一个例子是两位学心理咨询的学生,一位扮演来访者,一位扮演咨询师。在来访者和咨询师进行沟通时,随着咨询的深入,来访者讲述了自己早年被抛弃的事情,结果咨询师听到这里后,岔开了话题,没有让来访者继续讲述被抛弃的事情,事后回看录像,问扮演咨询师的学生,为什么他在这个地方有一个很明显的转弯和话题的转移呢?“咨询师”说是因为来访者的讲述让他回忆起了自己早年的经历,勾起了自己的痛苦回忆,因此他也不自知的就转离了这个话题,不愿继续就此谈论下去。 这个就是“咨询师的移情”:你的行为或事情让我想起了自己的过往的经历。 如果是这种情况,咨询师自己移情了,那么咨询师也许需要寻找督导对自己进行心理辅导,先解决自己的问题和困惑。 第二个例子是有一次一个来访者在和咨询师进行咨询时,来访者的话语或者行为越来越让咨询师对来访者产生“瞧不起”的想法,就是特别的看不上这个来访者,很想赶他走,不想听他说下去的感受。这个就是“咨询师的反移情”, 这种被来访者勾起的情绪就是“反移情”。 来访者的这种特质或者以往的经历让他显得特别的卑微和让人瞧不起,而以往当他表现出这样的情形时,与他沟通的人通常会鄙视、言语侮辱或者行为攻击他。而他也习惯了那种模式。如果咨询师采用了类似模式(让他停止说话,赶走他等)就正好中了他的”圈套“,然后他就继续陷入惯有模式而不自知。如果咨询师看到了这一点,知道自己被对方”反移情",能够跳脱出来,采用不同于其他人对待来访者的行为(例如:把自己感知到的感受反馈给来访者、冷静地尊重地姿态继续听来访者叙说等),就有可能帮助来访者找到问题,看到解决之道。 当天我们深入讨论分析了这些问题后,我对“移情和反移情”有了更接地气的理解,但也仅限头脑有印象而已,第二天在学校发生的事情,让我更结合生活实际例子,有了具体的体会。 期末阶段,老师和学生都是最忙碌焦虑的个体。每天的复习、做练习,试卷讲评和过关是师生的主旋律。这不,今天我刚讲评了一套试卷,每道题都进行了认真的分析和讲解,然后让学生订正好了后,到我地方过关。 轮到一位胖胖的男学生上来过关了,还没开始说话,他已经摆出一副苦瓜脸的样子,然后支支吾吾半天说不出一个字来,或者说的都是错误的,虽然这些题刚讲过。看他这样子,气得我很想骂他一顿,马上赶他走,省得他浪费其它同学的时间。 还有一位女学生,一贯吊儿郎当的样子,当那位男学生在过关的时候,她就在旁边不停打岔:“ 老师,这道题是什么意思,怎么订正?老师,那个单词是不是这样写啊?”对她提的问题,我很想怼回去:“ 刚讲的时候,你在干嘛,不是都讲过吗,你还问什么,你在听课吗?” 或者干脆不理她。 当我有这样一些反应并且差点要那么做时,我的脑海里闪过“反移情”的画面,我暂停了一下,我突然意识到:这两位学生表现出来的行为,让我产生的感受,是我的反移情,是他们在“勾引”我讨厌他们,骂一顿或者怼回去,就达到了对方的目的,却没有解决任何问题。而且也许平时他们的父母就是这么对待他们的错误或者所谓问题的,如果我用他们父母一样的方式对待他们,那我真的就被“勾引”到了,而他们却还是老样子。 想到这里,我一下子平静下来,心也定了很多。面对那位苦瓜脸男生,我耐心告诉他怎么订正,让他当着我的面认真订正好,并且顺便讲解一下方法。当他单词不会背时,我让他用手指着一个一个读出来,不会读的地方教他读一下,最后发现慢慢的,对方也能听进去一些。面对那位吊儿郎当,似乎在没事找事的女生,我认真的回答她的提问,告诉她做哪里,做得对不对。她发现自讨没趣,后面就不问,自顾自的去做事了。 总归一句话:遇到事情时,看到自己的情绪是如何升起的,观察它,感受它,让自己能定住,不被他人的气息带跑。
优质心理咨询师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