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4

  • 浏览数

    141

竹径通幽处
首页 > 心理咨询师 > 锵锵三人行心理咨询师

4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燕然铭石

已采纳

喜欢就关注吧!

《圆桌派》第四季低调的回归了,目前更到第3集,内容渐入佳境。

惊喜的是,第四季有30集,比前三季都多了6集,对于爱看文涛马爷道长唠嗑的人来说,是个好消息!

而坏消息是,第四季播出之前,许子东教授在微博上宣布不参加本季录制,因为学校不允许。

没有许子东的加盟可能会感觉少一点什么,但《圆桌派》作为《锵锵三人行》的传承,更聚焦思想和观点的输出,哪怕聊天扯淡,都自带知识点,许教授因故不能参加,让人遗憾,但也不减节目魅力!

而说回窦文涛,他是一个1993年就获得了“金话筒奖”的男人,1996年加盟筹备期的凤凰卫视。

《锵锵三人行》贯通了窦文涛的事业,从1998年开播始,陪伴无数青年人度过了近10年的时光,也启迪了两岸三地的年轻人,虽然它看起来“不正经”,一副“多少天下事,尽付笑谈中”的样子,但它被誉为”15年来中国最有价值的电视节目“。

2017年,《锵锵三人行》停播之后,窦文涛与一众老友们出现在《圆桌派》,话题不再一味紧追热点,更有聊天拉家常的氛围了。

《圆桌派》的固定嘉宾是锵锵班底,梁文道、许子东、马家辉,新增的有马未都、蒋方舟等。

聊的话题共鸣度高经常引起微博热搜。

像前段时间被网友挖出来的蒋方舟讨论迪丽热巴的吃货人设问题。

像李玫瑾教授谈女生的恋爱、结婚观的问题。

因此,《圆桌派》前三季全都在9分以上。

但刚播了三集的《圆桌派》4,豆瓣评分,创 历史 新低。

为什么呢?是节目不好看吗?是内容风格变了吗?

其实问题主要出在第一集。

第一集的话题是朋友。

节目想聊的应该是新型 社会 关系下,男女生对朋友的性别界定的转变。

男女之间的友谊,不需要用性别来强调。

所以,第一集请来了一对好朋友,陈坤和周迅。

演员擅于在镜头前表现自己,在电影电视剧中披着角色外衣表演。

谈话节目,要求做自己。

就像马爷说自己没法演戏,会崩溃一样,陈坤和周迅也没法完全放下自己像窦文涛和马爷一样在节目中瞎聊。

所以,第一集播完,评论对两位演员不太友好。

这也导致大家纷纷叫着“不要把一档谈话节目做成专访”然后跑去豆瓣给低分。

但问题很快被纠正过来。

第二集,请来了蒋方舟和心理专家武志红,跟窦文涛和道长一起,聊曾经火热的话题“隐形贫困人口”。

讲到了年轻人负债累累的现状。

讲到了城市白领工资不如快递员高,却过着高配的生活,买一万多的衣服。

并试图分析这股来势汹汹的消费主义。

蒋方舟觉得是距离感的消失。

就像买明星同款一样。

我成不了那样的人,但我可以穿跟你一样的衣服啊。

君不见,优衣库和KAWS联名同款被疯抢。

君不见,星巴克猫抓杯被黄牛加价10倍卖出。

而窦文涛谈到了 科技 的便捷。

花呗给我们以方便,但我们每个月为还花呗而奔波。

更可怕的还有刷脸支付。

但很多人从来没有想过自己是不是被账单绑架了,不知道有花钱的自由就有还钱的不自由。

就像都文涛说的:“现代 科技 的骗局在于,我给了你跟多的自由,但是你也更多地出在了牢笼之中”。

道长梁文道则表示现代人都要求即时满足,几乎不给自己延时的机会,而且这个满足感时限会越来越被压缩,时间间隔越来越短。

对于这些 社会 现象,很多时候我们看一眼就过去,并不会深究。

但在《圆桌派》里,你会有新的启发。

第二集内容从深度上来说,改进了很多,但嘉宾武志红老师表现比较差强人意,没太跟上节奏。

而第三集,嘉宾又太出彩!

第三集的嘉宾是有“烂片之王”称号的香港导演王晶。

窦文涛问他如何看待这个称呼,王晶答“嫉妒而已”,世人嫉妒他,所以冠以污名。

是王晶的风格,耿直无惧。

问王家卫和贾樟柯喜欢谁,答王家卫。

问为什么后来跟周星驰有分歧,答都想做导演。

嘉宾夸奖好莱坞电影工业体系,他直言也是谁红听谁的。

道长说倪匡高产时期一天能写十万字,他直言夸张了,两三万字吧。

窦文涛表扬周润发《英雄本色》演的好要拔高他,王晶说初衷是挣钱而已。

真实毒辣,以至于后来文涛和道长追着问王晶问题,把谈话节目变成了专访,但这次却没人说不好。

因为知识点密集有干货。

他们聊电影,讲到了香港人身上的“执生”精神。

八九十年代,港产片的高光时期,不少经典影片和经典镜头都是在边拍边写的状态下赶出来的。

就像王晶,一年要拍7部电影。

他现在的100多部电影战绩,大多数都是那个年代累积出来的。

“执生”里有香港人的拼搏精神,但现在想起来,总觉得里头还有浪漫主义。

例如古龙,一边喝酒一边赶稿。

例如高阳,一边打麻将一边构思情节,胡牌交稿。

例如《英雄本色》里,把客串的周润发偶然性地改成主角。

这样的岁月和时代,有一层浪漫的滤镜。

在节目中,王晶总结了喜剧的内核,就是是对政治、宗教、性的规范的破坏。

现在不容出好的喜剧了,政治正确裹挟了大多数人。

而喜剧人的普遍困境是创作生涯痛苦,演艺生涯短。目前的戏剧市场上,他唯一认可沈腾,但沈腾都在拍《飞驰人生》来寻求转型了。

女喜剧人,就更难,甚至必须要放弃作为女人的优势。

对香港导演北上的适应问题,他也看得很准。

对中国市场,他同样清醒,认为大众电影的机会在三四五线城市,没有任何一个电影能够吃下整个市场。

整个过程中,窦文涛和道长见缝插针却又精准的问出观众想问的问题,高手过招,内容过硬。

中国谈话类节目真的太少了,充斥市面的明星访谈又不够有营养,偶尔还有尬吹的嫌疑。

偶尔想起来,也会感叹:好在还有窦文涛啊!

如果观众能跟随《圆桌派》4走完这三十集历程,无疑是一件有价值的事。

锵锵三人行心理咨询师

323 评论(13)

君和家人

1963年,马家辉生于香港,是家中独子,在湾仔长大,父亲是报社总编马松柏,自小就熟悉稿纸铺开搦笔作文的场景,身旁围绕着母亲和姐妹,所以也会做一切女生做的事情。少年时候,马家辉上课前在大排档吃早餐,身后就是打打杀杀的黑社会人。

19岁时,马家辉迷上了台湾作家李敖的作品,开始变得沉默寡言。之后离开香港到台湾大学读心理系,第一次见到李敖,并和他成为了忘年交,常住在李敖位于金兰大厦的家中,每天下午去帮忙整理剪报。大学二年级时,马家辉出版了《消灭李敖,还是被李敖消灭》,此书成为20世纪80年代台湾青年学子竞相阅读的畅销书。

从台湾大学毕业后,马家辉赴美求学,一边为香港的报纸写专栏,赚取了知名度,也给他带来了实际的收益。

1997年1月,马家辉和妻儿住在台北大直,春节期间高信疆邀请他到香港《明报》任副总编辑,并在报刊开设专栏,开始写时评。

1997年3月23日,马家辉创办了《明报》“世纪”人文副刊,一改之前香港报纸副刊上充斥的 “豆腐块”专栏的小格局,刊登名家文章,选题囊括古今中外,视野遍及内地港台,做出了香港报纸里的“大格局”副刊。

之后到香港城市大学中文系及历史学系任助理教授和中国文化中心助理主任,也依然活跃在各种媒体和公开论坛上,专栏开遍两岸三地。又到凤凰卫视、有线电视、香港电台任节目主持,尤其经常出任凤凰卫视的《锵锵三人行》节目嘉宾主持,针砭时弊、分析各种政治文化的问题。

扩展资料:

马家辉,1963年出生于香港,台湾大学心理学系学士,美国芝加哥大学社会科学硕士,美国威斯康星大学社会学博士,香港传媒人、专栏作家、文化评论学者,台湾问题研究员。

曾任台湾华商广告公司文案企划、台湾《大地》地理杂志记者、《明报》世纪版和读书版策划顾问,凤凰卫视、有线电视、香港电台节目主持等。现为香港城市大学中国文化中心助理主任,有多本著作结集出版。

2016年,马家辉出版了第一部长篇小说《龙头凤尾》,先后获得台北国际书展大奖、香港书奖等奖项。2018年,出版图书《好好读书:名家给年轻人的读书课》。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马家辉

122 评论(9)

louisbellen

1963年,马家辉生于香港,是家中独子,在湾仔长大,父亲是报社总编马松柏,自小就熟悉稿纸铺开搦笔作文的场景,身旁围绕着母亲和姐妹,所以也会做一切女生做的事情。少年时候,马家辉上课前在大排档吃早餐,身后就是打打杀杀的黑社会人。

19岁时,马家辉迷上了台湾作家李敖的作品,开始变得沉默寡言。之后离开香港到台湾大学读心理系,第一次见到李敖,并和他成为了忘年交,常住在李敖位于金兰大厦的家中,每天下午去帮忙整理剪报,听李敖笑谈江湖中事。大学二年级时,马家辉出版了《消灭李敖,还是被李敖消灭》,此书成为20世纪80年代台湾青年学子竞相阅读的畅销书。从台湾大学毕业后,马家辉赴美求学,一边为香港的报纸写专栏,赚取了知名度,也给他带来了实际的收益。

1997年1月,马家辉和妻儿住在台北大直,春节期间高信疆邀请他到香港《明报》任副总编辑,并在报刊开设专栏,开始写时评。

1997年3月23日,马家辉创办了《明报》“世纪”人文副刊,一改之前香港报纸副刊上充斥的 “豆腐块”专栏的小格局,刊登名家文章,选题囊括古今中外,视野遍及内地港台,做出了香港报纸里的“大格局”副刊。

之后到香港城市大学中文系及历史学系任助理教授和中国文化中心助理主任,也依然活跃在各种媒体和公开论坛上,专栏开遍两岸三地。又到凤凰卫视、有线电视、香港电台任节目主持,尤其经常出任凤凰卫视的《锵锵三人行》节目嘉宾主持,针砭时弊、分析各种政治文化的问题。

53岁的马家辉,用时三年写出了自己的第一部长篇小说《龙头凤尾》。起初,他只是为了配得上“作家”二字,想为生养他的湾仔写点什么。每天早上8点起床,写作到中午。写到13万字,太太住院,生死攸关,写作中断;写到17万字,优盘坏掉,书稿丢失,彻夜失眠。2015年底,历经周折,18万字终于完稿。

上世纪六十年代生于湾仔的马家辉,回忆起半个世纪前时总是说,“那时候的湾仔,三种人最多:疯子、妓女和黑社会”。这样的大环境造就他从15岁起就对黑社会跃跃欲试,直到今天都怀抱着一个不老的江湖梦。就像他本人在专栏中所写的那样,“不排除总有一天加入黑帮社团的可能性,做个‘超龄飞仔’或‘大龄阿飞’,为华文写作界立下稿纸以外的另一页生命传奇”。

终于,在《龙头凤尾》中,他如愿将黑社会、妓女等一系列的底层众生相拉入他的香港画幅中——孙兴社的龙头陆南才,风流倜傥的张迪臣,沉迷于女色的哨牙炳,体贴人意的吧女仙蒂……这群小如蝼蚁的人物,在二战时期的香港,即使外面炸弹轰鸣声阵阵,依旧夜夜笙歌,在兵荒马乱的萧索中反而显示出了生机勃勃的香江风情。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马家辉

131 评论(15)

我是伙星人

马家辉的人物经历

1963年,马家辉生于香港,是家中独子,在湾仔长大,父亲是报社总编马松柏,自小就熟悉稿纸铺开搦笔作文的场景,身旁围绕着母亲和姐妹,所以也会做一切女生做的事情。少年时候,马家辉上课前在大排档吃早餐,身后就是打打杀杀的黑社会人。

19岁时,马家辉迷上了台湾作家李敖的作品,开始变得沉默寡言。之后离开香港到台湾大学读心理系,第一次见到李敖,并和他成为了忘年交,常住在李敖位于金兰大厦的家中,每天下午去帮忙整理剪报,听李敖笑谈江湖中事。大学二年级时,马家辉出版了《消灭李敖,还是被李敖消灭》,此书成为20世纪80年代台湾青年学子竞相阅读的畅销书。

从台湾大学毕业后,马家辉赴美求学,一边为香港的报纸写专栏,赚取了知名度,也给他带来了实际的收益。

1997年1月,马家辉和妻儿住在台北大直,春节期间高信疆邀请他到香港《明报》任副总编辑,并在报刊开设专栏,开始写时评。

1997年3月23日,马家辉创办了《明报》"世纪"人文副刊,一改之前香港报纸副刊上充斥的 "豆腐块"专栏的小格局,刊登名家文章,选题囊括古今中外,视野遍及内地港台,做出了香港报纸里的"大格局"副刊。

之后到香港城市大学中文系及历史学系任助理教授和中国文化中心助理主任,也依然活跃在各种媒体和公开论坛上,专栏开遍两岸三地。又到凤凰卫视、有线电视、香港电台任节目主持,尤其经常出任凤凰卫视的《锵锵三人行》节目嘉宾主持,针砭时弊、分析各种政治文化的问题。

扩展资料

马家辉,1963年出生于香港,台湾大学心理学系学士,美国芝加哥大学社会科学硕士,美国威斯康星大学社会学博士,香港传媒人、专栏作家、文化评论学者,台湾问题研究员。

曾任台湾华商广告公司文案企划、台湾《大地》地理杂志记者、《明报》世纪版和读书版策划顾问,凤凰卫视、有线电视、香港电台节目主持等。现为香港城市大学中国文化中心助理主任,有多本著作结集出版。

2016年,马家辉出版了第一部长篇小说《龙头凤尾》,先后获得台北国际书展大奖、香港书奖等奖项。

人物评价

马家辉马家辉家里最多的东西就是书,绰号"专业书虫" ,(新浪评)是比"李敖更了解李敖"的研究学者 (李敖评)香港文化人的"英雄榜"中鲜有人像马家辉一样,可以港台双栖、经验丰富,是既可在九龙城"方荣记"品尝火锅。

听父字辈话说当年,又能够在台湾打弹子,享受"敲杆"之乐,能把侯孝贤和杨德昌的"少年往事"描述得入木三分的香港评论家 。(文化学者李欧梵评)他的专栏写作风格犀利、无所不言,人称"贱嘴评论员"。 (网易评)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马家辉

292 评论(12)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