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4

  • 浏览数

    273

lula不是luna
首页 > 心理咨询师 > 心理咨询师讲过一个例子

4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浅浅浅浅灰

已采纳

有一次我见了一心理咨询师朋友,他告诉我,他和女朋友吵架了。我觉得很奇怪,你自己是干心理咨询行业的,照理最懂女性的心理,怎么还能吵起来。他说了一句让我惊掉下巴的话:“就是因为太了解心理,太会分析和讲道理,惹她生气了。”他问我:“人有时候是不是也不能太理性?”我说:“恐怕是的,理性不是万能的。”据了解,他们两个吵架,画风是这样的:每次女朋友开始指责他,他就balabala一堆分析,说她哪里哪里不对,还会分别从情绪管理、自我调控力、性格缺陷、原生家庭影响等诸多方面去分析他的女朋友。几次吵架,她女朋友一发火,就被他的太极给打回去了。他们有很多次好好吵架的机会,但愣是没吵起来。我朋友告诉我,最后她女朋友火了,直接吼了一句:“你TM别给我装!分析个P你分析!好好吵架不行啊!”他一直没想通一点,自己到底哪里错了。02这样吵架,就是装逼“你的确太装B了。”这是我和我朋友说的原话。当她试图表达愤怒时,她真正需要的是平等的交流。当她试图表达不满时,她真正需要的是你来抚平内心的创伤。她不需要道理,因为她本来就懂道理。她不需要说教,因为她不需要老师。她跟你吵的是一些柴米油盐的事情,你和他谈情绪管理、谈自控力、谈什么性格因子、还谈荣格的人格分析理论。知道你的以为你们是小情侣吵架,不知道的以为你们在开一对一线上讲堂。装B的感觉从何而来?主要是他受职业思维影响太重,当冲突来临时。吵架双方理应是平等的,但他偏要高他女友一等,以一个专家的姿态和她说话。本来下班以后就是小夫妻好好吵架的时间,吵鸡毛蒜皮,吵柴米油。而他又默默披上心理咨询师的衣服,企图用说教去征服对方。看上去是在理性分析,实则是企图站在道德高地上批判和透视。对情侣而言,这种行为不妥。一是因为不礼貌,二是间接破坏亲密关系。女性和男性吵架,本质上还是渴望与男性恢复亲密关系的。但男性永远也不会明白,当他们理性地面对吵架这件事时,实则是在抗拒与后退。这个行为的潜在语言是:抱歉,我不想和你亲密。

心理咨询师讲过一个例子

234 评论(9)

lifang88322

情绪abc理论的生活例子有:

一、有一个年轻人,自我感觉很有才华,但在生活上遇到很多波折,于是便觉得活着没有意思。有一天他决定跳海,但他刚跳下去就被一个老渔民用渔网捞了起来。

他很生气,冲着老渔民嚷道:“你什么意思,把我捞起来干什么?”

老渔民说道:“年轻人,为什么跳海呀,你这么年轻多可惜呀!”

于是年轻人就对老人诉说了他怀才不遇的苦衷。

老渔民听完,说道:“哎呀,你今天遇到我,运气来了。我正好是治怀才不遇的老师,我帮你治治吧。”

年轻人很诧异,急忙问老渔民医治之法。

老渔民说:“我有秘诀,如果你想知道,就必须答应我一个条件。”

老渔民说着,顺手从沙滩上拣起一粒沙子,往旁边一扔,说:“年轻人,帮我去把我刚才扔掉的那粒沙子拣过来,然后我就告诉你。”

年轻人听了很生气,说道:“你想耍我呀?这么多沙子,我怎么知道哪粒是你扔掉的呀?”

老人听了,笑着说:“别生气,我这还有个条件,如果你满足了我这个条件,我也告诉你。我这里有一颗珍珠,我把它扔到沙滩上,你去给我找回来。”

很显然,年轻人轻而易举地把珍珠拣了过来,交给了老渔民,并很虔诚地说:“老人家,我把珍珠拣过来了,可以告诉我秘诀了吧?”

老渔民一脸安详,说道:“年轻人,秘诀我已经讲完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有些人之所以有怀才不遇的感觉,是因为自己是无数沙子中的一粒,跟旁边的沙子没有太大的区别。

但如果自己是一颗珍珠,那么伯乐就会更容易地发现我们。所以说这个世界上不是没有伯乐,而是因为自己不是一匹真正的在万马丛中能够让别人一眼就能辨认出来的千里马。

二、一个大学生因为生病错过了期末的项目答辩,导致他失去了一笔不菲的奖学金,一时间他心灰意冷,万念俱灰,在父母的建议下,他走进了心理咨询室。

当他将自己的困惑告诉心理咨询师后,心理咨询师只是笑了笑,对他说:“你为什么会难过呢?”

“因为我生病而错过了项目答辩。”心理咨询师接着问道:“错过了项目答辩,后果是什么呢?”“后果是失去了3000块钱的奖学金。”

“那么,如果你参加了项目答辩,就一定能够获得奖学金吗?”他定了定神,想了想,摇了摇头道:“我不知道,不过应该还有机会。”

“也就是说,项目答辩和奖学金只是存在一种可能的因果关系,是吗?”“是的。”“那么,假设项目答辩没有奖金,你还会参加吗?”

“不想参加,不过我也必须参加,因为这是学校的规定。”“也就是说,你并不想参加项目答辩,只是因为想获得奖学金,是吗?”

“是的。”心理咨询师听到后,语重心长地说道:“其实,在情绪abc理论中,生病就是激发情绪的事件A,而他引发的失落情绪B以及没有参与项目答辩以及得到奖学金的后果C。

实际上,你关注的焦点并不在于有没有参加项目答辩,而是因为没有得到奖学金。

但是,假设你参加了项目答辩,也不一定会获得奖学金。而且你说过,没有奖金的项目答辩你是不愿意参加的。

所以,如果你参加了项目答辩,又没有获得奖学金,是不是会更加沮丧呢?大学生听到后觉得有点道理,点了点头,道:“我明白了,其实生病和我是否获得奖学金没有必然的联系,而且生病让我逃离了项目答辩,也可能是对我的一种宽恕。”

从上面这个例子来看,人们对待同样一件事的不同看法,便能引起人们的不同情绪。实际上,同样是一件事,假设我们从不同的角度来思考问题,也许就能把它看开。

就像塞翁失马的故事一样,本来丢了一匹马,对塞翁来说是一件大悲之事。但是,他的儿子却因为这件事幸存了下来,又变成了一件好事。

其实,在这个世界上,同一件事情,好的和坏的往往是我们站在不同的角度去看待问题。哪怕是一件大悲之事,也可能存在着它的好的一面。

同样,极好之事也可能隐藏着巨大的危险。而作为我们普通人,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用一颗平和,乐观的心态去看待任何的事情,倘若我们只能看到事情的某一面,就可能会陷入巨大的悲痛之中。

总的来说,情绪abc理论在我们现实中很常见,我们理解它的核心和精髓就是看待同一件事的不同角度。

117 评论(12)

Cathy傻丫头

17年9月,人社部(原劳动部)发布的(2017)68号文件《关于公布国家职业资格目录的通知》,取消了心理咨询师这一职业鉴定。从此,心理咨询师三级、二级考试退出了历史舞台,考心理咨询师资格证也不再是成为心理咨询师必要的一环。咨询师职业资格证已经取消了半年多,我们仍然每天收到这样的问题:咨询师证取消了,我还能做咨询师么?充满对没赶上考试末班车的惋惜、目前学习的迷茫、对未来职业道路的怀疑。本回答将会带你一起梳理“咨询师证”和咨询师的关系,并准备好一份“自救”指南,送给还在为“证书”迷茫的学习者们。1.“尴尬”的考证时代没证羡慕有证的,有证羡慕有实力的心理咨询师职业资格是什么?心理咨询师职业资格证书,产生于16年前(2001年),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原劳动部)正式推出《心理咨询师国家职业标准(试行)》,并将心理咨询师正式列入《中国职业大典》,很多人认为这标志着在中国的劳动力市场上,有了心理咨询师这个职业。值得注意的是,16年前产生的劳动部心理咨询师资格证与我们现在所理解的心理咨询师,并不是一种概念。如今大众理解的心理咨询师是跟医生、律师一样的专业人才,但在劳动部创立的这个证书鉴定的,则是跟砖瓦工、电工一样通过培训考试拿证上岗的技能人员。职业证书是在特定时代背景下产生的,是为了解决90年代末-21世纪初因为国企改制、下岗分流造成的大量下岗员工的再就业问题。第二,中国心理学尤其是临床心理学起步晚,当时不具备培养专业心理咨询师的环境的。举个例子,作为国内心理学研究标杆的北京师范大学,2001年才刚刚成立我国首个心理学院,2007年才有应用心理学方向,众所周知,现在在心理学界比较权威的咨询师,都是靠1997年第一届中德班培养的。基于这两个历史条件,就能理解后来被大家诟病的心理咨询师证书门槛低、考试简单、含金量不高的问题。心理咨询资格证取消了,现在心理咨询属于非准入行业,政府不再颁发证书,现在的证书都是由第三方机构颁发的但是心理咨询行业依然需求很大,取消了资格类证书,并不代表取消这个行业,现在的用人单位,还有招聘平台还是要求 从业者必须提供接受过授权机构培训的证明,才能上岗先说一下现在的证书性质,国家取消了原先的二三级以后,政府不再参与颁发证书,都是由第三方用人单位颁发的,也就是说谁用人谁发证,没有哪个含金量高,哪个含金量低的说法,说白了现在证书的性质就是一个培训证明而已,既然性质都一样,那就从机构正规性和权威度去比较了,相比之下中科院和人事人才网的是可以选择的。

247 评论(12)

小璇璇APPLE

感觉中国历代有名的心理咨询师不是道士就是和尚,要不楼上先出家吧。历史上有名的大医学家在心理治疗方面也有着诸多过于西方地方,想学心理学先念几年佛再说。不然不但你没治好别人的心理疾病,还被精神病人把你给治得神经了。

137 评论(13)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