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onghuiguantong
我告诉你因为陈果活在这个有网络鸡汤的时代。你知道吗?她活是因为有人爱看鸡汤文,听鸡汤。还有就是陈果身后肯定会有团队为陈果做宣传啊!是吧。要不那么多名人为什么没或就她火了。
陈果作为心理学教授,她的视频和讲社会广泛关注,非常正常!中国传统文化虽然博大精深,但并没有形成各种学科。心理学和哲学都是西方的舶来品,心理学研究的是人的问题,与哲学,社会学,历史学等密不可分,综合复杂,穿透力强。肤浅点,表面上可以是心灵鸡汤,展示一般人性;深刻点,揭示人类灵魂深处,到底谁在支配我们行为,潜意识?三观?信仰等等。陈果作为留洋心理学博士,她受到良好的教育和名师指点,重要的是她具备优秀的逻辑思维和思辨能力,有很高的认知水平,达到融会贯通,能够抓住事情的本质,告诉你真相,
哲学的本质就是“思辨”,这位教授是卖鸡汤的,她满嘴都是“你应该这样……你不应该那样……”。不可否认,她的方法就是我们正统的应试教育方法。所以,没有思辨习惯的人,接受她这种洗脑式的教育。
跟我们小时候的政治哲学课一样,都是背背背……搞的很多对世界充满好奇的年轻人,从小就讨厌哲学。本质上,他(她)们就是杀死哲学的凶手。
如果问她为什么在一些人群中会受欢迎,那么请你想一想,春节期间,车厘子也能受追捧。炒呗……
我很尊重陈果老师的学识和表达能力,我觉得她讲的东西很家常,平平淡淡,犹如一碗开水。为什么那么受欢迎呢?想必是大家喝鸡汤太多,很想喝些开水。教授弄的开水,不凉不烫,适饮。
早秋2013
陈果老师课堂几乎总是充满了幽默和风趣,她总能用通俗易懂话语,将深奥人生哲理清晰表达出来,无论是对于爱情、亲情或是友情,都有自己非常独到见解,往往说出来的言论总是令人如沐春风、醍醐灌顶。之所以那么红,换句比较幽默的话说,想必是大家喝鸡汤太多,很想喝些开水。教授弄的开水,不凉不烫,适饮。
开心宝贝萱萱
女,生于上海。复旦大学哲学系博士,加拿大温哥华UBC大学Regent College访问学者;复旦大学教师,陈果曾师从哈佛大学神学博士James D,芝加哥大学心理学博士Evelyn。现任复旦大学社会科学基础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任课教师。 女,1981年2月出生于上海,哲学博士。2005年2月-2008年6月在复旦大学哲学系基督教哲学专业攻读博士。2008年6月至今在复旦大学社会科学基础部工作。 ........更多详细:
为食猫88
复旦大学教师 女,生于上海。复旦大学哲学系博士,加拿大温哥华UBC大学Regent College访问学者;[复旦大学教师,陈果]复旦大学教师,陈果曾师从哈佛大学神学博士James D,芝加哥大学心理学博士Evelyn。现任复旦大学社会科学基础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任课教师。 女,1981年2月出生于上海,哲学博士。2005年2月-2008年6月在复旦大学哲学系基督教哲学专业攻读博士。2008年6月至今在复旦大学社会科学基础部工作。 1999年9月-2002年6月,复旦大学文科基地班,2002年9月 -2005年1月,复旦大学哲学系西方哲学专业攻读硕士,2005年2月-2008年6月,在复旦大学哲学系基督教哲学专业攻读博士。2006年7月-2007年1月,在加拿大温哥华UBC大学Regent College做访问学者,2005年7月-9月在香港浸会大学“中国大陆基督教哲学青年学者暑期密集班”做学者。 工作经历: 2008年6月至今,复旦大学社会科学基础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任课教师; 2005年5月,“杜威思想的当代意义”国际学术讨论会翻译; 2004年-2005年,复旦大学哲学系《教牧心理学》及《宗教社会学》课程的助教和翻译,任课教师:哈佛大学神学博士James D. Whitehead;芝加哥大学心理学博士Evelyn Whitehead; 2002年9月-2004年6月,复旦大学“上海市基督教新教牧师硕士班”英文教师; 2004年暑期,《人民画报》上海总部实习记者。学生工作和社会活动; 1999年10月-2001年6月,复旦大学哲学系学生会主席。 奖励与荣誉: 2007年,香港“道风”优秀博士生奖学金;美国中华基督教总会颁发的“优秀博士生”奖学金; 2006年,香港“道风”优秀博士生奖学金;美国中华基督教总会颁发的“优秀博士生”奖学金; 2005年,香港“道风”优秀博士生奖学金 2004年,香港“道风”优秀硕士生奖学金; 2003年,香港“道风”优秀硕士生奖学金。 专业研究成果: 2008年,撰写的《耶稣为何如此言语?》发表于《基督教学术》(第六辑) 2007年1月,上海基督教新教教会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作用调查报告(梗概),发表于《基督教学术》(第五辑) 2007年1 月,翻译的“学校教育的核心:论道德的形成和大学的教育 (美)迈克·贝梯(Mike Beaty)”以及因此撰写的“面对繁多的一种坚持:展望大学中的道德教育”,发表于《基督教学术》(第五辑) 2005年7月,撰写的“‘光’(理性) 与‘影’(非理性) 编织的绮丽——评奥托的 《论神圣》”,发表于《基督教学术》(第三辑)
优质心理咨询师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