嗜吃福將
改变认知,可以瞬间改变情绪,这是当然啦!认知是我们对外界事物的理解,是大脑对信息加工的过程,大脑决定我们有着怎样的心理活动,自然与情绪有关。
具体怎么做,说个小故事。
同事小兰早上和领导说下午五点将出差外地,领导当时正在忙,听到小兰说话就应了声然后出门了。
下午一点半是上班时间,小兰收到外出的领导发来信息问她”你在不在公司?”。小兰一看,这不是领导在怀疑她上班时间不在岗吗,领导居然对她查岗,这让小兰很生气,情绪一下子低落了,提不起工作精神。
后来她与领导沟通才得知,领导当时忙只知道她下午要出差,具体是几点没记住。下午发信息给小兰是想让她帮忙查份资料,完全没有多疑的心,更不存在查岗。
小兰一看原来这样,瞬间情绪便缓和,心情就好了。看,改变了认知,自然情绪随之被左右影响。
其实不难看出,这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要站在别人的角度多考虑一层,别只是光局限在自己的小世界看外面。
这里的认知,只是换了个说法。
多学会换位思考,多学会多角度思考,你的世界就会宽阔许多。
(西晴个人微信公众号:小书桌xiaoshuzhuo2017,愿与你一起成长)
佼佼猪猪
情绪是怎么来的呢?
情绪并不是由某个人、某件事直接导致的,而是由我们对这件事/这个人的看法、解释、认知、信念造成的。即:我们如何解释和认知事物,决定了我们的情绪和行为。
举个例子,有一天,你上班路上扭了脚,打老公手机对方没有接。
如果你心想,他居然不接我电话,以前我们谈恋爱时他不是这样的,现在我还好是扭到了脚,万一我出了车祸呢,他不接电话,那不是我死了他也不知道啊!越想越来气,认为老公不接电话代表他不如以前爱自己了,又生气又失望,一上午心情都不好。
你的生气失望的情绪并不是由“老公不接电话”这件事直接导致的,而是由于你对这件事的看法和认知,即“他没有以前爱我了”、“他就应该第一时间接我的电话”导致的。
同样一个事件,假如你心想,老公没有接电话,应该是在工作,等一会儿他闲下来了会打过来的。那么你就不会产生情绪波动。
因此我们要改变情绪,首先就要改变我们对事件的看法和认知,从日常事件中训练自己的思维,从正面、积极、有助于事物的推进的角度,去认知事情,久而久之就会形成积极的认知风格。
如何改变认知,从而改写情绪?“和自己对话”三步法:
第一步,觉察自己的情绪。
当处在一个消极情绪中,自己首先得知道,想办法让自己冷静下来,例如深呼吸,或者离开现场冷处理。
第二步,认真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提炼不合理的认知。
第三步,调整心态,试着改变这些不合理的认知,重新获得积极的情绪。
(爱思考、有力量的思思。公众号:思思说育儿)
多多121015
“人间最美是共情”,我们先来看一个不会“共情”的例子——
1月30日,北京电视台《 养生 堂》节目对钟南山院士的一段采访视频,因女主持人雅淇全程迷之微笑,而引发众怒。
庚子鼠年,武汉封城,学校推迟开学,企业延迟开工,疫情之下,全民“禁足”家中。随着确诊人数不断攀升,民众的焦虑和恐慌被不断推高。
在这样的背景下,连我家11岁的娃都感到忧心忡忡。当他看到这段视频时感到非常不解: “她缺心眼吧?怎么会嬉皮笑脸地询问别人为什么眼睛湿润了?”
“那如果是你,会怎么跟这位可敬可爱的长者沟通呢?”我问。
“庄重、谦卑、尊敬,是对长者应该有的态度;采访这么沉重的话题,应该严肃凝重。” 他思考了片刻给出自己的答案。
是啊,一个连孩子都懂的基本常识,这位毕业于中国传媒大学,有着漂亮履历的“复合型主持人”却反而呈现给观众这样一副不懂事的丑态。
“缺乏共情力的人,就会像这位主持人一样丑态百出,惹人生厌。”我对孩子说道。
共情(EMPATHY)能力 ,或译作 移情能力, 指的是一种能设身处地体验他人处境,从而达到感受和理解他人 情感 的能力。
共情是指可以深入他人的感受,理解他人的能力。
无论是看到朋友的手被纸划出血,还是读到炎炎夏日下拾荒老人的新闻,观察别人的痛苦都能唤起我们深深的痛苦和悲伤——就像相同的事发生在我们身上一样。这种感受就是 共情 ,即设身处地理解他人感受的能力。
新型冠状病毒肆虐,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教授再次临危受命,出任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组长。
他第一时间给出建议:“我总的看法,就是没有特殊的情况,不要去武汉。”但1月8日傍晚,84岁高龄的他还是义无反顾地赶往武汉防疫最前线。
从广州到武汉再到北京……连日来,实地了解疫情、研究防控方案、上发布会、连线媒体直播、解读最新情况……他的工作和行程安排得满满当当。
关键时刻再次站出来的钟南山,又勾起人们对这位当年敢讲真话、敢涉险滩、敢啃硬骨的抗击“非典”英雄的集体回忆,更有满满的敬意。
他被称为“民族脊梁”,是英雄,是硬汉,是狠人。
被众怒骂上热搜的女主持人曾在采访中,“天真无邪”地笑问关于他眼眶湿润的原因,钟南山回答——
“因为我觉得在武汉,我们的 医务人员做得非常辛苦 的,确实 人们受到不明原因的病毒感染是非常压抑 的。
当时我在跟我很多学生交谈时, 他们的心情也比较差 ,所以当我的学生写了一个信息来说,在外面的大街突然唱起国歌, 唱到“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说明大家的士气已经起来了。所以 我很感动 ,为什么呢?因为干任何事,包括对待危重症的传染病人,很重要的就是一个士气、精神,还有团结协作的力量,这个是必须要有的一个前提。”
眼眶湿润的钟院士和危险时刻保持莫名愉悦情绪的女主持人,一正一反,正如两面镜子照出了“共情力”的样子。
沟通30%是内容,70%是情绪;情绪不对,内容就会被扭曲。
现实生活中,我们却常常成为缺乏共情力的父母,而不自知。
有一次,我带孩子去中国科学技术馆,偌大的展馆人山人海,我陪着他一个项目一个项目地体验,直到双腿像灌了铅。
我对他说:“我去那边休息一下,你戴好电话手表,玩好这个项目就过来找我。”
我也顾不得形象,席地而坐,身边坐满了像我这样的家长。
半小时过去了,不见他回来,我打他的电话发现竟然不在服务区。满眼乌压压到处都是孩子,就是看不到他的身影,我慌了!
所幸,孩子终于被找到了。
请问,如果在这个场景下,你跟孩子说的第一句话会是什么?
“你跑哪儿去了?”——责怪、质问
“不是叫你玩好这个项目就过来找我吗?为什么乱跑?”——在讲道理、责怪
“拉上孩子掉头就走,并用力推搡他”——在发泄愤怒
真正有共情能力的父母,会站在小孩的角度,先体会他的情绪和状态。上面这些做法,都没有做到。
我当时经历了过度的紧张焦虑,几乎是用尽全力飞奔过去的,我紧紧地将他一把抱住,眼泪夺眶而出(这是触动了悲伤、紧张等情绪,也不正确)。
当我迎上他诧异的目光,我意识到,他只是还没玩够,所以他觉得还没到和我约定的时间,他本来正沉浸在自己的 探索 中,却被我生硬地打断。
我赶紧说: “对不起,我以为时间够久了,找不到你,可把我急坏了!我没吓着你吧?”
他马上反馈给我一个紧紧地拥抱: “可能我玩得太入迷了,忘了时间,让你担心,对不起。”
这就是共情的力量。
——他的感受被我看见了,他感觉到自己是被理解的、被接纳的。因而他的内在力量也能反过来感受我。
当一个人被共情连接时,他的神经化学物质就会发生改变,平静的神经化学物质会取代压力激素,压力随之消散。
良好的亲子关系永远都是共情孕育的产物。
这世界多的是爱孩子的父母,少的是理解孩子的父母。
共情是走进孩子内心的第一步。父母要接纳和尊重孩子的情绪或行为,然后才能更好地去疏导和帮助孩子建立正确良好的心理认知。
共情:也称为神入、同理心,共情又译作同感、同理心、投情等。
共情指能设身处地体验他人的处境,对他人情绪 情感 具备感受力和理解力。在与他人交流时,能进入到对方的精神境界,感受到对方的内心世界,能将心比心地对方,体验对方的感受,并对对方的感情作出恰当的反应。
我来回答“人间最美是共情”共情的理解。
共情又称神入,同理心。共情译为同感,同理心,投情等。共情概念由人本主义创始人罗杰斯所的概念。其根本理念为体验别人内心世界的能力。
作为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可以借助于求助者的语言,深入对方心里,去体验他的感情和思维;咨询师可以借助于知识和经验把握求助者的体验和他的经历和人格之间的关系,能够更好的解决实质性问题;心理咨询师同样可以运用咨询技巧把自己的同情,传达给对方,以影响对方取得心理辅助的正反馈。
共情是建立在正确的道德观,价值观基础之上。
共情其实在我们中国古典经典著作<<论语>>中,就有非常精辟的阐述,孔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就是很好的体现了共情这一理念。
在我们的日常工作生活当中,也经常会看到某某朋友情商高,而受到别人的赞赏。情商高的人,通常会具有很好的共情能力,因为它可以更敏锐的感受别人的思想感情,能够更设身处地的为他人着想,从语言和行为上,做出更多利他且适当的举动,因此而受到同事和朋友的喜爱和欢迎。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人缘好”。
在三岁之前孩子的世界是以个人为中心的。孩子很少能够感受到来自于外界或者是他人的心理变化和思想感情。同样其关注重点主要在自身。共情能力需要特别注意培养。培养孩子的共情能力,能够让孩子学会尊重和关心他人。也是培养一个高情商孩子的重要操作之一。
1.父母是培养高情商孩子的主要引导者和重要榜样。
阿尔伯特班杜拉认为:人具有替代性学习的能力。
对儿童亲 社会 倾向的产生,具有最普遍和深刻影响的是他人行为,也就是孩子所能够接触到的榜样。心理学中关于 社会 性和个性发展方面的内容中专门提到过:孩子是通过榜样行为的观察,可以学会共情能力以及利他行为。
2.作为父母应该注意在日常生活中对于孩子共情能力的培养。
带孩子多体验,多感受。在日常生活中,学会换位思考。对于孩子的共情教育应该无孔不入,渗透到生活的每一个细小环节。
以3岁孩子为例。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比如我们在孩子空闲的时间。陪着孩子一起进行绘画,在绘画过程当中,我们可以画一个圆圈代表孩子本身,在第一张白纸上面,我们首先画出代表孩子的一个圆圈。这个圆圈可以画在白纸的正中间,这个意味着孩子是在一个家庭或者是一个小 社会 圈里的中心位置。但是下一张图我们要把代表孩子的圈画在白纸稍微靠旁边的位置,而要把更多代表幼儿园小朋友或者别的家庭和 社会 角色,放入到这个白纸的绘画当中,同时要告诉孩子,这个生活当中,并不是以个人为中心的,而是有很多个圆圈,不同的个体共同构成 社会 群体,而这个群体不以某一个人为中心,而是大家通力合作,共同协作,而达到和谐共存的生活状态。
这里推荐著名的绘本《 小蓝和小兰 》,绘本通过有趣的两个圆圈代表了,两个小孩他们一起上学一起玩耍,通过拥抱变成了绿色。绘本图案色彩明亮,内容简易懂,但却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和色彩变化规则。建议家里有小朋友的家长陪伴孩子一起阅读这个绘本来达到一举三得的教育目的。
在幼儿园中,孩子必然要与同伴去接触,与老师去交流,在这个过程当中难免会发生小的摩擦矛盾。那么在孩子遇到,这样人际交往的小问题时,家长的引导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请家长带领孩子少矫情,多共情。宽容,忍让和谦恭是教养的重要体现。
共情,可以理解为共同享有一段美好的感情。“问世间情为何物,直叫人生死相许”,指的是男女之间的共情,它是可以用生命作为依托的;苏轼有诗云“千里共婵娟”,这却是他与弟弟的感情,很希望弟弟能保重、长久,即使远隔千里,仍能共享那些美好的时光。这使我们体会到了,共情不但十分美好,而且并不仅限于男女之间。
别说是人间最美的是共情了,就连神仙也同样热衷于人间共情的生活,不管是《西游记》也好,《天仙配》也罢。不管是神话故事还是人间传说。总之都热衷于共情的生活,凡是天地之间富有生命力的,都渴望享受一生的共情生存。作为我们人类最高级动物来说,岂不是更需要阳结合吗。这就跟自然规律是一样的,有小阳大阳,有小阴大阴,才称其为一年四季。就像白天有太阳,晚上有月亮,形成了昼夜不停,所以人类男女搭配形成了人类。
共情,也称为神入、同理心,共情又译作同感、同理心、投情等。所谓共情,指的是一种能深入他人主观世界,了解其感受的能力。
1.先倾听自己的感觉。同理心的起始是先倾听自己的感觉,假如无法触及自己的感受,而要想体会别人的感受,就太难了,因为这个领域对你来说还是一片空白呢!因此,首先你必须能把自己调整到可以发掘自己的感受,能体会这些感受。
2.表达出自己的感觉,重要的是选择表达感受的方式。
3.倾听他人的感觉。一旦你自己的感受与表达方式不再干扰你倾听别人后,你才能开始练习体会他人的感觉;可以帮助你找出别人感受的线索很多。
4.用体谅来回答他人的感觉。最后,你一听到别人的感觉就会发出某种反应,并能让对方认为你听进去了,且能体会他的感觉。因此,倾听自己以找出自己的感受、表达他们、与体会他人的感觉并与之起共鸣,是同理心发生的四个过程。
谢谢。
"人间最美是共情",这句话的"关键词"或"组合拳"是"共情",我们怎么去理解和解读"共情"的范畴呢?我自己的浅析是:
一,全国一条心,世界共勉励。这是"共情"的最大"格局"。比如因为空气污染,环境污染,病毒传染,黑恶霸权侵害等等。引起了人们的激怒,带来了灾难灾害,造成了前所未有或需要群防群控,众志成城的防范防控。国人的认识达成共识,国家的担当感人肺腑,世界的"声誉"不约而同。所以,这是"共情"的" 情感 共鸣"。
二,两个人的交往相处,如同"鱼水相融",如同"游人如织",如同"空气阳光",如同"同舟共济",如同"患难夫妻",如同"谁也离不开谁"......所以,这是"共情"的相互作用,这是"共情"的共同努力,这是"共情"的"共处共有"。
共情就是同甘苦、共患难的意思,可以是兄弟情也可以是爱情或者是亲情,但是有一个人在你最难的时候出现在你身边陪你,荣辱与共,那才是人间最美的东西,有句话说的好“患难见真情”就是这个意思。就像《朋友》里面唱的,如果你承受不幸,请你告诉我,这才是“人间最美是共情”
"共情"应该是你喜欢对方的同时,对方也喜欢你,大家在同一时间实现了灵魂的碰撞,产生一种不可抗拒的偏爱!这份美好的感觉可以让彼此时刻充满期待…可能是人间最美的,但也是最难遇见的…
有人说“人间最美是共情”。这“共情”怎么理解?我是这么理解的:恋人之间的心心相印,心有灵犀是一种“共情”,知已之间的高山流水,雪中送炭是一种“共情”,夫妻之间的夫唱妇随,相濡之沫是一种“共情”,医患之间的感同身受,救死扶伤是一种“共情”……你看这些“共情”是不是很美好?!我同意——人间最美是“共情”!
锦和1105
在偶像剧里,经常会出现这样一幕:迎面走来一个高富帅(男主角),校园里一阵骚动。尤其是,那些比较花痴的女生,非常地兴奋,大声地尖叫:快看,快看,大神来了!大神来了!但人群中却有一个女生(女主角),完全没有兴趣,一副不在意的样子。
这两种情绪,就是由于她们不同认知导致的。一种认为,高富帅就是用来仰慕的,一种认为高富帅与普通人没有什么差别。
而在生活中为了减轻大脑的负担,我们时常给人贴标签,却不知之。
比如,去线下聚会,看到一两个名人。很想走过去和别人搭讪,但有人就畏畏缩缩,害羞地不敢去。有人很有自信,直接走过去跟名人交流,还在那合影留恋,不亦乐乎。产生这种情绪的差别就在于,前者认为名人是高高在上,不可亲近。后者认为名人没有架子,乐于和别人分享。
根据情绪的abc理论,我们的情绪来源于我们的认知。换句话说改变认知,就能从根源上解决我们的情绪问题。
但关键在于,当情绪产生的时候,我们要能够挖掘出,到底是哪个观念在作怪。
观念不同于事实,是主观存在的。但很多人,容易将观点和事实混为一谈。比如车钱退不回来了,这是事实。有人因为车钱退不回来而难过,以为这就是观点。其实不是,想一想,在什么样的前提下,钱退不回了会难过。是钱对自己很重要吗,还是其他原因。不停地反问反问,直至找到那个最本质的观点。
优质心理咨询师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