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2

  • 浏览数

    211

了了大哥
首页 > 心理咨询师 > 徐慊心理咨询师

2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酒酿圆子珺

已采纳

这期间各种扑朔迷离的情节以及电影刻意营造的昏暗场景,配合上演员诡异的表演和阴森恐怖的音效,实在让人觉得有点惊悚和不舒服。可是看到结尾,当一切谜底被揭开,看到故事全貌之后,内心的感动和释放就像无法逆流的泉水一般,涌上心头。

故事中的徐医生,是催眠界数一数二的知名医生,号称没有他搞不定的病人。他精通各种催眠技巧,往往能够准确地看到病人的盲点,而且并不受制于常规心理治疗的技法和手段,很多时候,他会凭着自己的判断和经验,大胆地使用强势的沟通方式,戳穿个案为保护自己编织的谎言,逼迫个案直接面对自己的问题,从而帮助个案卸下包袱,释放自己。

可他偏偏遇上了不吃他这一套的任小妍。莫文蔚扮演的任小妍并不像一般的患者那样,充满了悲伤和渴望被拯救,而是一副软硬不吃的态度。这多多少少激起了徐医生的挑战欲望。因为被方老师告知,这是个很多医生都搞不定的患者,徐医生就更加想拿下这个案子,因为在他的字典里,没有“搞不定”这个词。也因为这样的矛盾冲突,电影才变得更加好看。

接下来,导演用了一轮又一轮的交锋,来表现徐医生和任小妍之间的较量。任小妍从一开始就声称自己的主要问题是“阴阳眼”,经常可以看到所谓的“鬼”,那些已经死去的人。然而所有的医生都不相信她的话。当然,徐医生也不相信。从徐医生接过方老师手里的病例,并得知任小妍是个孤儿,且有阴阳眼的那一刻起,徐医生就已经先入为主地认定,任小妍的病症是“妄想症”。并且根据他的从医经验,他认为任小妍的主要症结是“孤儿”这件事,这也是他为什么在后来的治疗中,反复引导任小妍回到“孤儿”这个主题上来的原因。

其实,在现实生活中,心理咨询师也会对病人有一个第一印象的评估,往往会自动将病人归类为某一种病症,以方便用更适合的方法对其进行治疗。可这也是心理治疗中,最微妙的部分。因为在心理治疗中,最忌讳的就是评判,即在心理治疗开始之前,就借由心理咨询师个人的经验对病人进行病因的评估。它会切断医生和患者之间的连接,病人的表现也许相似,但病因却可能是千差万别。所以这种刻板印象会阻碍医生了解真实的个案。但这又是无法完全避免的,因为医生也是正常人,也会有自己的盲点。就像电影中的徐医生,每天都在治疗别人的伤痛,也始终无法面对自己的内心。

影片当中最大的成功之处,就是各种片断和细节,安排地极其巧妙。看似混乱无逻辑的故事和各种莫名其妙的蒙太奇,也许让你觉得没有头绪,搞不清楚状况,可是当你看到了结局,你会恍然大悟,瞬间明白了这之间所有的关联。就像我们的人生一样,无序当中蕴藏着秩序,混乱当中蕴藏着清晰。一切出现在你脑海当中的念头和画面,其实都是有原因的。影片中的任小妍是个孤儿,她最早的记忆,就是亲生父母带她去游乐场做摩天轮,从摩天轮下来之后,父母就从任小妍的世界消失了,后来她被送去了孤儿院,她印象中,那天的记忆是漫天的飞絮和地上的红花。徐医生揪住飞絮和红花的细节,追问下去,试图寻找更多的细节。在心理咨询的过程中,病人提及的任何信息都是非常宝贵的线索。但很多线索,未必是以真实的面貌出现的,在病人的脑海中,这些记忆往往是错位的、混乱的、重叠的。所以医生需要保持绝对的清醒,从而从繁杂的信息中分辨出有用的线索。

在任小妍被催眠的过程中,她提到她父母在她的衣服兜里藏了一封信,信里写着她的亲生父母因为债务问题选择了自杀,才把任小妍留在游乐园的。

影片中的徐医生,一遍遍地重复“你的父母遗弃了你”,试图用这样强势的语言撞击任小妍的伤痛,逼她面对自己,接受事实。可是任小妍恼羞成怒地喊道“他们是因为爱我才离开我的,这怎么可以算是遗弃”。看到这里的时候,很受触动。想想生活中有多少真实的案例,就是这样,在强挺着掩盖自己内心的伤痛,无法面对、也不敢面对。虽然后来,徐峥饰演的徐医生,用查找到的证据,证明了任小妍所讲的故事并非真实,那些混乱的记忆来自于她无法接受的身世和由于年龄太小所造成的记忆碎片。

可这一系列的线索,却展示了一个真实的心理过程。如果任小妍是一个现实中的个案,她的思绪也许比影片中还要混乱一百倍。一颗小小的玻璃球,可以串起很多的故事。内心的恐惧会演化成天花板的怪声,摆脱不掉的罪恶感会被想象成躺进棺材里,我们的无意识会自动串联起所有的关键词,在脑海中形成一个又一个看似合理又绝对无厘头的故事。

就像影片中的徐医生,当车祸、502、生日、水、桥等一系列的关键词同时出现的时候,条件具足,他的故事就完整了。也许看影片的你,会有些许的恐慌。因为就连身经百战、经验丰富的催眠大师,都会在不自知的情况下被催眠,进入到自己的潜意识,那对于我们这些没有学过心理学的普通人而言,岂不是很危险?我们的主动权在哪里?我们是否也会不明不白地被催眠而不自知?我想,这样的思考,就是影片最大的意义了。

影片中的徐医生,怎么都不会预料到,自己会被催眠。所以当他看到洗手间溢出的满地水时,就已经开始不淡定了,因为他怕水。大量的水,已经触动了他的潜意识,而潜意识的能量是很难靠理性的大脑控制的。

所以,在后来,在一轮又一轮的反复较量后,在徐医生已经非常疲惫、清醒意识开始减弱时,在任小妍一遍又一遍,增加一个又一个的关键词“502、3月3日、车祸、怕水、一男一女、桥、伤害、对不起... ...”之后,终于,足够多的线索迅速串联起来,形成一张网,缩小范围、精准定位,徐医生的心理防线崩溃了,他无从选择地进入到了自己的潜意识,内心最深处的伤痛记忆。

当故事完整地被讲述之后,徐医生终于面对了真实的自己,一个他无法原谅的自己。在真实的自己面前,他放下了所有的伪装和防备,请求任小妍帮他转达他的爱与歉意。而他也因为自己的真实和勇敢,得到了救赎。

影片的结尾,是整个电影的高潮和升华。当任小妍的真实身份被揭开,相信所有人的心,都被狠狠地揪了一下。这才明白,之前的任小妍,为何经常会有古怪的表情和抑制不住的隐隐的悲伤。

最后,影片结束在徐医生和任小妍的对话中。徐医生说,“这个世界上,没有人能够原谅我”,任小妍在沉默了一刻后,说出了整个影片的点睛之笔:“是的,没有人能够原谅你---除了你自己”。接着,镜头从两个人噙满泪水的双眼,移向了远方的夕阳。

虽然整部影片,充满了阴暗的色调和恐怖的气氛,可我收获的却是满满的爱和救赎。影片中的故事多少是真多少是假,已经变得不重要。重要的是,它给了我们一个思考的角度。故事中的徐医生,背负沉重的罪恶感无法自拔,可他是幸运的,他最终借助催眠技术,疗愈了自己,获得了重生。可现实生活中的我们,又有几个人能够如此幸运,愿意花时间了解真实的自己,有机会疗愈内心的伤痛。

也许很多人会说,我不是孤儿,也不曾失去至亲,我好得很,无需治疗。可是你敢保证你这一生不曾有过失落和伤心,不曾有过自责和内疚吗?其实,被别人催眠不自知并不是最可怕的,被自己催眠而不自知才是最危险的。我们每个人都是自己的催眠大师,能够自我催眠、逃避现实的是我们自己,能够主动醒来、获得救赎的,也是我们自己。

我始终相信,这个世界上有两种规则,一种是外在的物质世界,包括经济规律、社会制度,我们大多数人一生都在学习和适应这种规则;另一种规则则是内在的精神世界,它包括我们的心理机制、意识和潜意识、心灵的运作规律。这样的一个精神世界,从我们出生那一刻起,就一直伴随我们,它支配着我们的念头、形成我们的思维模式,操控着我们的情绪,甚至改写我们的命运,而绝大多数人却对此一无所知。就好像,我们进入到了人生这样一个大的游乐场,买了门票,开始游戏,可是我们却只知道一半的游戏规则,你要怎样赢了这场人生的游戏呢?

不管影片当中的催眠技巧是否科学,故事是否真实,我都会说,这是一部难得的好电影。尤其是我们中国本土的国产电影,从编剧到制片到导演到演员,都是中国人,除了赞叹还是赞叹。当物质世界逐渐得到满足,人们必然会主动探索精神世界,这是时代的大势,是不可阻挡的潮流。

真心希望有更多的人,可以看到这部影片,有更多的人开始关注精神世界、关注自己的心灵。更希望有一天,心理学能够在中国广泛普及,到那一天,我们可以不再称个案为“病人”。因为,从根本上讲,心理问题并不是病,它只是我们内心深处,不被了解的伤痛而已。

每个人都是自己的催眠大师

--- 电影《催眠大师》有感

晓雅心灵工作室出品,点击量突破百万的原创心灵平台

需要专业情感一对一咨询,请添加微信:xiaoyaxinling001

徐慊心理咨询师

123 评论(14)

shishan786

去年的十月,李子勋走了。在那个离别的秋天,也带走了金庸和李咏。 好一个令人悲伤的秋。 只能说,天妒英才。 如果,金庸终止了几代人的江湖梦,李咏带走了他留给观众的最后的笑声,那么,李子勋,则令国人骤然失去了一个可以走进心灵的大师。 那个五官清秀为人谦和的李子勋,也许还没有像金庸和李咏那样被观众所热爱,可是,在如今的时代,他和他的心理学专业却越来越被人们所需要。他是中国第一批心理治疗师、心理督导师、精神科医生,也是中日友好医院专职心理医生,首届中德高级心理治疗师培训项目学员,心理协会北京心理咨询与治疗专业委员会成员。在业内,他不是最有资历的心理咨询师,然而,他的专业能力以及他在业内的影响力却是最有权威的。 他在央视的《心理访谈》,是午夜里为那些心灵失所的人带来的温暖光亮,也是受困于心又难以言喻的人的心灵知音。 有多少人,从他儒雅的微笑和温和的语言中感受到自己的生命被他所懂得,他如春风化雨般的力量,感动着点化着迷路人。 又有多少人,投师他的门下,经他孜孜不倦地教导,最后也跟他一样成为专业的心理咨询师,服务着成千上万的心理治疗需求者。并非他善施魔法,而是他比谁都具备专业能力,也比谁都愿意和有能力帮助每一个生命的改变。广博、深远、人性、智慧、柔和,是他的人格特质,也是他始终不变的执业宗旨。 他以最快的时间、最容易让人接受的方式,将心理学带到国人身边。并且,以他的人格魅力改写了心理学领域的格局。如今,心理咨询师的队伍越来越壮大,心理咨询师也越来越专业。 无论在课堂上,还是节目中,他总是不疾不徐地娓娓道来。完全没有业界大咖的高谈阔论,也没有满口的专业术语。他用平易近人的态度和生活化的语言去诠释心理学专业,用一颗热情、接纳的心和严谨的专业态度去帮助每一位来访者、求助者。除了受邀央视《心理访谈》,他同时也是《实话实说》、北京电视台《心理时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星星夜谈》《情感世界》的特邀心理专家,健康与时尚杂志《父母必读》《女友》《时尚健康》等杂志的专栏作家。一年三百六十五天,他忙于在节目中为大众解析案例,也忙于在诊室里为患者做疗愈,还要忙于对心理咨询师专业队伍的培训。 早在十几年前,他的名字被我所熟悉。那是在一本叫做《心理月刊》的杂志上。这是我当年第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对心理学的亲密接触。 杂志里,每一期都有李子勋老师的专栏。专栏中,除了对来访者的案例解析,还有一些由浅入深的心理学知识。他的文字浅显易懂,就像他本人一样平易近人。原本对我来说讳莫如深的心理学,却令我一点点喜欢上了它,并在心里种下了一粒种子,希望有一天可以成为一名心理咨询师。我也因此记住了他的名字——李子勋。人称李子勋老师。后来,他的名字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一些知名杂志上,他的身影也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央视节目中。 李子勋已经走进千家万户。 李子勋就是心理学,心理学就是李子勋。这是很多人对心理学和李子勋的认知。 曾是文学青年的李子勋老师,凭着深厚的文学功力和丰富的专业经验,他写出了一部部深受读者喜欢的疗愈系作品。 他写有的《人生困境整理术》《早教的秘密》《婚姻的烦恼:李子勋解读婚姻心理密码》《心灵飞舞》等多部作品,成为读者的心灵教科书,给人以心灵的启迪。作品中,他的文字像佛性文字充满智慧,也有着专业的理性和通俗易懂的特点。他对生命本身的诠释,客观,真实,又能给人带来积极阳光的正能量。以下是李子勋老师作品中的经典语录: 其实人的一辈子都在完成自己,你经历得越多越丰满。不要为经历过的东西而后悔,经历的东西就是你生命的一部分,都是生命中灿烂的东西,把任何体验当作资源来看,那将是无比丰盛的生命盛宴。 ​——《人生困境整理术》 不管我们做了什么或者没做什么,都是应当且自然的,不要为做了什么而后悔,也不要为没做什么而遗憾。 ——《为自己而活》 学校只有一把尺子,就是用分数来鉴定优生、差生,如果家长被学校的“价值观”绑架,那孩子就完蛋了。家长必须有不同的价值观,发现自己孩子的独特之处。 ——《家庭塑造孩子》 当一个人离开人世的时候,他不会后悔自己做过什么,因为做过就是生命的获得,他只会后悔那些该做而未曾去做的事情,因为已经没有机会再去获得了。—— 《你在为谁而活》 你不曾拥有他,也就谈不上要放弃他。你要放弃的是你内心的一个影子。——《你在为谁而活》 相信所有的过去你都做了正确的选择,相信所有的今天你都在珍惜,还要相信所有的明天你都会竭尽全力去努力,那么你的生命就会一直是充实而愉悦的。 ——《人生困境整理术》 ​​​饱满的爱情离不开痛苦。 ——李子勋 关于生命与死亡,记得李子勋曾经这样说:生命一定会来,又一定会走,从不停止亦不重复。它存在着,同时亦不存在。他来了,又走了。 他来时,微笑着奉献自己。如一把燃烧的火种,以星星之火 燎原大地。 他走时,一个人安静地离开。他朴素地上路,像极了他干干净净的一生。 我猜他走时,一如既往地保留着他儒雅的笑容。 ———谢谢你,曾经来过这个世界。 谨以此文缅怀李子勋老师。 .

342 评论(13)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