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2

  • 浏览数

    240

丫丫由由
首页 > 心理咨询师 > 心理咨询师共情例子分享

2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几丁不二

已采纳

出品丨张德芬空间

《乘风破浪的姐姐》播出到现在,最让我惊喜的就是阿朵了。

她有一种闯荡江湖,见多了人情世故的坚韧,而这种坚韧又源于她的柔软。

她能够敏感地感受到别人的情绪。

当袁咏琳焦虑着会被淘汰而大哭,她也不禁掉下眼泪:

“我特别理解她这种努力不被人看见的感受。”

她也能透过伪装,发现对方脆弱柔软的部分,恰如其分地呵护着对方成长。

当初拽拽的宁静无法快速进入节目状态,不愿换队服,不喜欢跳舞。

面对难搞的宁静,阿朵似乎早已洞察她强势背后的不安,一组队就提出“我们就是想保护静姐”。

在阿朵无条件的宠爱下,宁静难得的卸下防备,呈现出她最柔软的一面,“如果我们没有晋级,不管是任何一个人走,我跟她们一起走。”

这样有力量的知心姐姐,谁不想拥有?

其实,阿朵所做的就是共情,一种理解他人,并能恰当作出回应的能力。

罗杰斯说, 共情是理解另一个人在这个世界上的经历,就好像你是那个人一般,并且让你所共情的人知道你理解了他。

共情的四个层次

共情可以分为四个层次。

1.第一层次的共情:共情认知层面。

还记得《妈妈是超人》中,胡可伤心落泪。

那段时间,她常常拍完戏连夜赶回家,睡不够还得送孩子上课。

沙溢不是不心疼胡可,而是想着解决问题,表示是胡可自己把自己搞得很辛苦。

紧接着,胡可却说: “这件事情本身一点不辛苦,最辛苦的是你的态度。”

为什么呢?

胡可需要的却并非问题解决方面的建议,而是情感层面的理解和支持。

沙溢的表达反而侧面否定了胡可在平衡工作和家庭上的努力。

这就是生活中常见的第一层次的共情:共情认知层面,忽视情感层面。

这样的沟通往往让我们越沟通,越孤独。

2.第二层次的共情:包含认知层面和情感层面。

心理咨询师李松蔚分享过一个经历。

在一次他和另一位老师合作的家庭咨询中,一个孩子大发脾气开始扔东西。

孩子的父母忍不住制止,他也忍不住帮忙。

处在情绪风暴中,我们往往容易被迅速卷入,深深体验到对方的情绪,和对方一同感到崩溃无力,看不到希望。

此时,在接纳对方的情绪基础上,去发现那些认知层面的信息,往往能帮助对方在无望中看到光亮。

就像是这次咨询,另一位老师却示意他们静观其变。

当孩子的情绪越来越失控,高举玻璃杯要往地上砸。

过了一会,却仍旧没有声响,原来孩子轻轻放下玻璃杯,一一捡起地上的东西放回原处。

孩子是从哪里获得力量走出失控状态的?

其实,在情感层面,他大发脾气,疯狂砸东西。

可是,在客观的事实层面,他砸的却全是摔不坏的东西。

这位老师敏锐看见孩子失控情绪背后自我控制的能力,通过允许的方式接纳对方此时的情绪状态,又通过眼神等非语言方式向对方传达信任。

因为咨询师的共情,看见了孩子自我控制的力量,孩子得以在无望中找回力量感。

认知+情感两方面的共情,往往能够为彼此拼凑出一幅更为完整的图案,提供一些全新的角度。

3.第三层次的共情:认知+情感+指导。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里有一个精神病人深信自己是朵蘑菇,不吃不喝,待在房间角落一动不动。

心理医生没有强迫他吃喝,也没有试图改变他的认知,说“你其实是个人”。

而是撑着伞,蹲在病人旁边。

病人好奇:“你是谁?”

医生说:“我也是蘑菇”。

过了一会儿,医生站起来走动,病人问:“蘑菇怎么能走来走去?”

医生说:“蘑菇当然能走来走去。”

病人想想有道理,也开始走动。

又过了一会儿,医生拿出汉堡吃。

病人又问:“蘑菇怎么能吃东西?”

医生说:“蘑菇当然能吃东西。”

病人想想有道理,也开始吃。

几周后,病人仍旧深信自己是蘑菇,却能够正常生活了。

生活中,许多指导之所以无效,是因为缺少前面的共情认知和情感的部分。

就比如之前被怼上热搜的综艺《你怎么这么好看》中,一位34岁的女博士在节目中谈到自己的生活越来越封闭。

她的话语被频频打断,被不断贴上标签“单身大龄”、“没有口红”、“没有化过妆”、“没有高跟鞋”。

没有认知和情感共情而形成的指导,往往不是对方的需求,而是指导者试图改造对方,源于让对方认同自己的需要。

反观同类综艺《粉雄救兵》中,嘉宾说自己喜欢宽松衣服。

他们并不强迫嘉宾更有“女人味”,穿上紧身衣或是礼服,而是指导嘉宾如何用宽松衣服搭配出时尚感。

真正的指导便是这样,我努力走进你的世界,想要了解“你真正需要的是什么”?

我提出建议,如你所是,而非为我所愿。

4.第四层次的共情:认知+情感+指导+资源。

在袁咏琳想要让位时,阿朵的一段话让人印象深刻:

“当队长与年龄没有关系。”

“我就是来支持你的,我觉得你可以。”

“我可以看到你身上的才华,你一定能成为一个好的队长。”

“这是你的功课,老天爷放在你面前的功课,你迟早要面对。”

当看见和理解也无法阻止袁咏玲不断自我怀疑,她用几句话就帮袁咏琳梳理出身边的资源。

认知和情感层面的共情能帮助我们走进他人的世界,来引导彼此的沟通。

而指导和发现资源的共情能帮助我们扩展自己的世界,看到以前无法看到的东西,发现新的方向和自我蜕变的可能性。

如何培养共情能力?

共情,是建立和维持关系最重要的一种能力。

它既能帮助我们理解彼此,也能让我们灵活地解决冲突。

那么,都知道共情是种好能力,许多人却做不到,为什么?

其实,缺乏共情能力的背后,往往藏着一个怕受伤的孩子。

共情能力有一个前提,就是我们首先要了解自己的情绪,调动自己的感受才能去理解别人的世界。

有的人缺乏共情能力,是因为他们先隔离了自己的情绪。

他们可能看似冷漠,没什么情绪;可能看似冷静理智,总是想着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或许是因为他们曾在情绪风暴中迷失,感到自己无法应对情绪,认为情绪都是阻碍问题解决的障碍,因此避免自己情绪化。

其次,共情是一种对彼此的关怀,而不是情绪感染。

什么意思呢?

如果你跟一个抑郁的人一起待上十分钟,你很快也会体验到抑郁的情绪。

这样的情绪感染让我们不自觉地体验到对方难以承受的痛苦。

为了避免类似的痛苦,有的人选择关闭心门,对他人漠不关心。

但我们使用共情,其实是为了减轻他人痛苦,也为了让自己更好的生活。

换言之, 情绪感染并不等于共情。

如何做到共情关怀,而不是被情绪感染呢?

重要的是 建立边界。

伊能静始终无法忘怀苦命的童年,恋爱时向秦昊哭诉,秦昊听后,却告诉她:“有病得治!”

他选择屏蔽伊能静如同黑洞般的痛苦,却并未完全回避,而是在冷静后共情对方的认知:

“你现在只有两种可能,第一个跟你一样有病的,觉得你好可怜,你们两个就在这开始演不完的悲情剧;

第二个,想当你医生的,告诉你人生应该要怎么样。

你只会遇到这两种人。”

情绪感染容易模糊人与人之间的边界,让我们不断消耗自己。

而共情关怀意味着你时刻记得,你和他还是不同的;你只是理解了那个人,而不是成为了他。

你可以选择用什么方式共情对方,同时照顾自己。

在这个世界,每个人都有一份属于自己的孤独,如同一座孤岛。

当我们具有共情的能力,感知到别人的感受,体验到别人的世界,用共情将人与人相连,让孤岛不再孤独。

这一瞬间的触动,其实是非常珍贵的东西,因为那证明你醒着、你活着。

如同心理学家科胡特曾说:

“共情,就是生命的气息。”

心理咨询师共情例子分享

188 评论(9)

13820421534茜

“人际关系”这个话题在当今这个高速发展的社会一直都经久不衰。每天刷微博,知乎,看微信公众号文章等一些网站平台的时候都会看到这么一个话题:[我感到每天都很焦虑,没有精神要怎么调节?][我闺蜜都这样对我了,我该怎么办?][怎么缓解学习的压力及焦虑?][如何克服爱情中的患得患失?]说到这些我不禁想稍微谈一谈父母一辈的纯真年代。还记得敢同日本鬼子和汉奸特务英勇斗争、为民兵和八路军站岗、送信、掩护伤员、不怕敌人的威逼利诱,最终顺利把敌人引入雷区的小英雄雨来吗?还记得敢用假手枪顶着罗金保的后腰,偷偷把真手枪藏在树上的老鸹窝里、和胖墩摔跤输了不但耍赖还堵人家烟筒,亲切而又可爱的王二小吗?这些都是六七十年代“真实小孩”的写照。而现在,我们的小孩就只有为无穷无尽的家庭作业焦虑。再想想六七十年代,我们父母那样的人,没有优越的物质条件,没有高质量的生活环境,没有平等接受教育的机会,但是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灿烂的笑容。他们每个人都斗志昂扬,激情满满 ,对未来的美好生活无限畅往。那个时候的人际关系也没有现在这么让人焦虑。还记得我妈妈跟我说起她小时候的事情,她说:“在我小时候啊,都没有衣服穿,每天都光着屁股在大街上跑来跑去却一点也不知道害羞,因为很多像我这么大的孩子都是光溜溜的,现在想想那时候还是挺快乐的,因为大家都一样”。确实,那时候的人和现在的人相比,思想还是挺单纯的,但是因为教育文化的影响,大家都墨守成规,循规蹈矩,从来都害怕“不一样”。那时候的人,无论是大人还是小孩都怀着一颗“热忱”的心,是有[灵魂]的人。对比之下,现在的人仿佛一个〔傀儡〕,好像[行尸走肉]一般,只剩下一个[皮囊],空虚而又无助的存活在这个世界上,得过且过的度过余生的每一天。时代变了,人也变了。        电影《芳华》剧照前一段时间,冯小刚拍的电影《芳华》,应该很多人都看过吧。“什么是芳华,芳华就是美好。”冯小刚如此说道。我想“芳华”这个词足以体现那个年代的人民对生活的热情和希望。那个时代留下的,有“芳华”,也有“传统”和“死板”。今天的这个社会丢弃了“芳华”,带来了“创新”和“改变”。现在这个时代,是全新的时代。怎么个全新法,想必每个“身处其中”的你和我都明白,高科技遍布世界各地,高楼大厦拔地而起,这是质的飞跃。既然我们无法回到畅往的过去,那就只有驻足眼前和未来。在现在这个社会,我们中的很多人都因为人际关系中各种琐碎的事情焦虑不堪,可是我们无法脱离群体,不去和别人相处,而自己一个人独立存活在宇宙中。想想也不现实对吧。于是积极心理学之父,阿德勒就为我们指明了前进的道路。阿德勒主张的是[课题分离]。课题分离,这个话题我在上一篇文章中已经说过,简单的说一下就是“自我界限感不清晰”,不知道什么是自己应该做的事或者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什么是别人应该做的事,或者别人应该承担的责任。(如果还有不知道课题分离是什么的小伙伴。可以去看一下我的上一篇文章你拥有被别人讨厌的勇气吗?)所以今天先想说一下自我界限感不清晰的几大主要表现,因为只有清楚了这些不断发生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表现或者行为,才能让我们更好的做到真正的[课题分离]。1.控制(也称权力) 所谓控制,就是把别人当成自己身体的一部分或工具,像使用自己的手脚那样使用别人,并且希望使用起来得心应手。表现:不关注别人的内心感受,甚至有意压制别人以此来满足自己的欲望。  想控制别人的人经常会想尽各种办法否定和打击别人,使他逐渐丧失自我,乖乖地听从控制。我们生活中常见的控制有:批评、教育、命令、惩罚、指责、羞辱、讨好、撒娇、施苦肉计。控制在我们传统的社会中尤其常见。在我们现在这个社会中也普遍存在。最常见的控制就是在亲情和爱情关系中,有时候可能朋友之间也会存在控制。我在[你拥有被别人讨厌的勇气吗?]这篇文章中举过我自己家庭中的例子。这次说一下爱情中存在的控制。很多女孩子都喜欢“作”,(比如曾经坠入爱河的我,当然大部分情况下都是无意识的)。有一次,男朋友一天没回我消息,再回我消息的时候已经是第二天晚上了,而且他还告诉我他已经回家了,不在学校。那时候我真的是火冒三丈,心里想,“我一直在等你回消息,等到现在了,结果你倒好,都没有和我说一声,然后轻描淡写的给我发来一句[我在家里]我二话不说就直接飙过去一句“我们分手吧,我觉得你已经不爱我了”。试问自己,我是真的想和他分手吗?不,我不想(泪流满面)。我只是想通过这种“你给我回消息,就证明你在乎我” “你不同意分手,就证明你爱我”这种无理取闹的方式去证明他是真的爱我罢了。可是,结果不堪回首啊~他说,“既然你觉得我让你很累,那就分手吧”(啊啊啊啊啊~)这是我想要的结果吗?不,这不是(泪流满面)〔很久以后,我才知道那天他奶奶去世了,我在想,那个时候的他应该更需要我的安慰吧,结果我却只知道一昧索取,这是一段悲剧啊〕但是,这也是很多女孩子或者有些极度缺乏安全的男孩子会犯的错误。[我们]“作”的原因就是害怕失去,更害怕失控,于是想要把另一半牢牢控制在自己认定的“安全范围”内,只要他一“越界”就会被判处死刑。这就是自我界限感不清楚的原因。这更是一种自我折磨,最后不仅让别人受伤,也会让自己受伤。所以姐妹们慎重啊,这可是血淋淋的教训。2.讨好 表现:渴望得到别人的认可、赞扬和尊重,为此会揣摩别人的心思、迎合别人的心理,做一些能够让对方开心的事。讨好别人、迎合别人,猜忌别人的心思,其实是对自己的背叛,长期持续这种模式就会丧失“真正的自我”。讨好在我们小时候,主要表现在小孩子为了不被父母抛弃,依靠父母生存下去而采取的自卫措施。随着我们长大,已经获得了自我生存的能力,就不再需要过度的讨好父母或者过度讨好别人以获其欢心。但是,因为我们需要发展社会中的各种复杂关系,所以存在适度的讨好是正常的现象。最典型的“讨好”体现在《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这部剧中的松子。(不知道有没有人看过这部剧,还是让人挺心酸的一部剧)最经典的一句话是“生而为人,我很抱歉”。剧中的松子是家里的老大,家中还有一个从小身体就特别虚弱的妹妹,常年只能躺在病床上。因此松子的父亲对妹妹特别疼爱,每次出差回家,都会给妹妹买礼物,但从来不给松子买。有一次松子的父亲带着松子去剧院看小丑表演,因为小丑的表演很滑稽,松子不禁哈哈大笑,而当她不经意间看向父亲时,却发现父亲满脸忧伤。松子看着因为妹妹而终年郁郁寡欢的父亲很是心疼,于是扮了一个鬼脸想要讨父亲的欢心,父亲看到她的表情,终于笑了。于是,这个表情在小松子的心中埋下了[一颗种子]。以后任何时候,只要看到父亲忧伤的面孔,松子都会摆出小丑的鬼脸。成年以后的松子,只要受到别人的惊吓或者情绪很激动时都会情不自禁出现那个表情。而她的人生也因为那个[表情]变得非常不幸。好了就剧透到这里吧,本来还有很多想要说的,但是想到有些伙伴可能没看过这部剧,就不说了吧,这些足矣。说句实话,当时看完这部剧后,我内心的压抑感持续了很久。(建议悲观型性格的人,不要去看了,因为太沉重了)松子其实就是典型的“讨好型人格”,已经是过度讨好的状态了,讨好型的人根本不知道自己的边界在哪里,只是一味地逆来顺受,最后让别人觉得你所有的〔好〕,都是应该的,只要你稍微有所变化,别人就会说〔你变了〕。其实有时候不是你变了,只是没有那么〔好〕了而已。好了,来说第三个吧。3.过度敏感 过度敏感的人很容易就能感受到别人情绪上的变化,而且还特别容易受到别人情绪或者行为的影响,容易胡思乱想,容易沉浸在自己幻想的世界中无法脱离。敏感在生活中最常见的就是共情,或者叫共鸣。共情就是大家通常所说的“感同身受”,就是你能感受到别人悲伤或者快乐的情绪,而且自己也会顺应别人的情绪变得悲伤或者快乐。也就是说别人是什么情绪,你就是什么情绪。这个时候你已经是以他人为中心了。这就属于界线不清楚,这个时候你要知道那是别人的情绪,别人的情绪可能需要你分担一点,但是只能是一点,你并没有义务或者责任要去替别人的情绪买单。共情也是一个常用的心理学名词,一般情况下,心理咨询师的共情能力普遍都特别高,这样更有助于她们去引导咨询者慢慢打开封闭的心灵,最终得到治愈。在我们的社会中,女性普遍被认为是偏敏感型的人群,因为情绪变化比较大,而且总是很感性。还有一种敏感的表现是对抗性的,双方的情绪不同,但是有联系。例如别人表扬我,我感到高兴,别人批评我,我感到难过,别人对我好,我很开心,别人对我不好,我很生气。这就是对抗性,就是你的情绪或者行为会受到别人的情绪的影响,当你觉得别人向你传达的情绪信号是积极的信号时,你会顺应并且接受别人的情绪。反之,如果别人向你传达的情绪信号是消极的信号时,你就会产生对抗。但是“对抗性”是以自我为中心的,是“自恋”的表现。自恋型、反社会型人格的人都比较敏感。但其实大多数人都很自恋,觉得自己就应该是群体中最厉害的人,别人必须对自己表示尊敬。还有就是觉得自己就应该是世界的中心,地球没了自己都会有缺陷,不完满。这种自恋其实起源于婴儿时期,婴儿时期的我们饿了就会哭,哭了就会有奶喝。只要有不满足的地方就会通过哭或者闹的形式告诉父母,然后父母会无条件满足。所以那时候的我们会觉得自己好像宇宙呼风唤雨的“神”一样,无所不能。渐渐地长大之后,我们不得不自己面对社会中的一些人和事,这个时候我们的“自恋”会慢慢的消磨。还有反社会型人格,在最新热播的韩剧《梨泰院class》中,超A的女主就是反社会型人格,反社会型人格也是以自我为中心,但是他们只为自己活。所以剧中女主活的真的是风生水起啊。      《梨泰院class》剧照她从小就被父母培养,可以说是全才,而且智商情商都超高,硬生生帮男主把几乎没有什么顾客光临的餐馆做到了世界第一,要是真的没有她那种高明的人辅佐,我觉得男主就是废物一个。就是因为女主的反社会型人格,所以这部剧一开播就收获了大量好评,因为大家都羡慕女主那种“爱憎分明”,“大胆直率”,“无所畏惧”的性格。因为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都没办法做到,所以,她可以说是让荧屏前的观众看到了“理想的自我”。但是我觉得她有点太冷血了,只为自己活着,幸好后来遇到了男主,她才彻底改变了。这种人格有点太以“自我为中心”了,将“界线”推的有点远了。好了,今天就到这里吧。最后说一下,推荐这些剧不是在做推销什么的,只是想把我看到的,我知道的分享给大家而已。粉色黄色绿色蜡笔线分割线 这篇文章还没有写完,字数太多了,大家看着也枯燥,所以我决定把其他内容放到第二篇。更新一篇质量好的文章需要花费很大的精力,所以我可能会更新的有点慢。如果文章中有哪些地方不合适,敬请指正。如果觉得文章对你有帮助的话,欢迎点赞,留言分享给你的好友哦。

81 评论(9)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