卉峰呢喃
第三期咨询约练第68次,本周第3次,总第126次。日期2020年9月25日,周5,总分享1234天咨30访45观50例1 我们三个老师分别扮演三个角色来探讨黄皮书的案例。演练后对案例发表了各自的见解。 一位想要知道,怎么让自己的孩子可以更有动机、更有成就的从事园艺设计工作的父亲,在咨询师一步步的引领下找到了答案。 这位父亲的目标好像是提高孩子现在的学习动机,希望他能有个好的未来。咨询师并没有就此目标展开。而是岔开了话题,问起了例外问句。 “我可以岔开问一下吗?”对来访者探讨问题的来个转折,一定要询问来访者同意不同意。以示咨询师对来访者的尊重。 孩子能考上大学也是孩子的例外。 孩子很聪明,也比较努力使孩子的优势。 过程中捕捉到来访者重要的点,最看重的是要孩子更加努力学习。对此要好奇,要探讨来访者背后的思想是什么。 来访者这个人工作是成功的。就多去挖掘来访者是如何成功的?来访者本身的例外会让来访者自我赋能,对生活有很强的掌控以及对工作的掌控感。 不看到父亲与孩子之间是有互动的。孩子大多是不说话的。父亲是不了解孩子内心想法的。用关系问句换位思考,让来访者去想孩子会怎么想会怎么说。 嗯,这一代和我们这一代是不一样的。这里边有不一样的优点,也有不一样的缺点。让他去探讨优点的不一样在哪?来访者看到孩子的优势的时候,来访者内心会喜悦接纳。让来访者看到,当他看到孩子的优势的时候,对于他的帮助是什么? 此时来访者又岔开了一个问题,继续探讨来访者的例外。这个例外是围绕来访者的工作展开的。当然这一方面来访者是非常成功的,他也愿意多谈也能多谈。来访者分享了很多他的专业经验。这些经验都是来访者努力工作得来的,咨询师要尊敬的赞美他。探讨来访者工作的例外,目的是为解决他现在的问题做准备的。继续把这两者之间连接起来思考。“你的这些专业知识与经验,你觉得跟养育孩子可能会有些什么关系,或者说可以提醒你什么呢?” <接纳孩子的限制,帮助他优势的发挥>这里应该就是来访者自我意识以及认知改变的核心。有了这个认知的改变,来访者有了以下的具体的操作过程。重新认识孩子,接纳孩子目前的状况。不再交集,不再乱骂人。鼓励孩子想去尝试的给予孩子自己选择决断的空间。真心的肯定孩子平和的提醒他的缺点。这样可以跟孩子处好关系,然后才有对话的机会。跟孩子有了好的关系的时候,再去平和的提起自己的期待。 既使只跟来访者去探讨既存的资源例外优势就帮助来访者产生了认知的改变。当然使用问句的咨询师必须训练有素,知道在咨询的过程中随时用来访者的资源去扩大来访者的思维。 咨询师的工具就是咨询师本人。咨询师个人人格的进一步完善,是打磨工具的方式。 概括一下9月9号的咨询行业峰会各位咨询大咖的演讲内容。 李松蔚老师:2020年疫情下,咨询师如何面对挑战? 新建构:2020年疫情下,咨询师如何抓住机遇? 有以下问题展开咨询。 1这个问题对你意味着什么? 2面对这个问题,你是怎么应对的? 3如果这个问题发生了奇迹,不存在了,会是什么样的场景?用魔法棒。 4时空问句。10年后的你会在哪里?你那时在做些什么?是什么样儿的?是的,你回过头看现在的你会对你说些什么?他会如何看现在的你? 5这个问题最糟糕的状态是什么? 6你怎么让自己可以更糟? 7你有什么资源可以利用?系统化的观点。让我做不到这点,但我可以做别的。我提供不了钱,但别人可以提供钱,我可以提供精神层面的,钱和精神可以交换。这个系统里每个人占据自己的位置并和其他人合作,使所有人的利益增加。 8经济下行时,来访者可能会要求咨询师提供什么价值?也就是来访者想得到他想要的改变是什么?比如来访者希望自己更有信心,希望咨询更短程,希望咨询更低频次,希望咨询更便宜或者咨询是免费的。 9经历完这些提问,你现在有什么新的想法,接下来可能会采取什么行动? 你会有更多的确定感。未来的目标是具体明确的。对来访者你明确到来访者想要的是先体验低价,我们可以让头几次咨询更便宜。 高文斌,2030年,咨询行业行不行? 回顾咨询行业在中国的发展,在世界的发展史。在西方个人文化发展史,在中国的集体主义发展史。知道人和人是不一样的,西方的咨询形式对中国人来说需要调整。中国需要更多的走出去。 咨询师本人就是咨询的工具,咨询师的自我成长就是磨刀。 徐凯文:两种心理学~从新冠创伤心理重建,看心理学在中国的发展道路。 美国是个人主义文化,中国实施的是集体主义文化。心理咨询的形式跟不同的时代以及不同的文化有关。 西方的文化崇尚的是个人主义,价值,英雄主义。东方文化是集体主义以德服人。西方崇尚的是霸道,实力征服。东方文化,崇尚的是人民共生,人与人之间有密切的关系。我们看到两种文化是从一个极端到另一个极端。我们要参考这两种文化,发展我们属于我们自己的心理。目前中国心理的现状是:我们加强了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我们的目标是塑造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让我们的社会更加稳定和谐的发展。 张蔚:警惕身边的定时炸弹 中国政法大学犯罪心理学博士。 定时炸弹为什么会爆炸?一般是因为财产房子或者是报复或者情感纠葛。熟人作案的比例很高。因为容易上手,男性施暴者居多。 怎么辨别这些定时炸弹? 容易暴怒,发生的事情与他所产生的情绪强烈程度不符。控制他人。冷暴力。肢体暴力语言暴力。性暴力。 什么样的关系是暴力循环? 暴环的原因:认知,行为,受害者无意识。 如们打破:求助妇联公安,应对,保证生命安全。 王继堃:如何练就一个好的原生家庭? 1认识我们的孩子。亲子阅读。 2建立情感连接。我们与孩子建立良好的情感连接,这给孩子带来归属感与价值感。把爱和行为分开。鼓励孩子。要想让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你首先要成为这样的人。 3家长的自我成长。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灵魂三问,每天问自己。我从小成长的家庭环境怎么样?我的父母是怎么样的?他们的性格有什么特点?孩子的行为正常吗?我是在沿用父母的育儿模式还是我自己的?学会爱自己,发现我们自己的兴趣点,去做到我们喜欢的事情。一个开心快乐自信的妈妈,孩子也会学习我们自己。家长改变1%,孩子成长99%。 李明:后疫情时代,回校后如何收心? 适应有生理和心理两个层面。人都有这种本领,逐渐适应环境,形成稳定的心态。这样能量最为节省,对生命体的长久很重要。 人会有场域认同。在那里生活一段时间,你就会认同你自己是哪里人。 入校就是场域认同的切换。走的快了灵魂跟不上,我们要等一等。入校前让孩子收拾自己的东西,这个过程也是一个心理切换的过程。 嗯,动则观其变,静则观其瞻。人要有第3只眼睛。不但看现在的环境,而且还观察内在的环境。这中状态要保持住。当看到外在环境改变的时候,也看看自己内在的环境跟上了没有。 主动的调整自己。当发现心态呀,外在呀,关系发生了变化的时候,人总是要做点什么来应对的。只有你经历过那种困境,你才能超越那种困境。场域的切换只能由你自己来进行。我们有一个新的自我判定的时候,还要把它活出来,实现自我。 你的动感力不要太敏感,对别人的事情、话不要急着回应。
雪落0002
接触叙事心理,是因为喜欢听故事,一直以来都想有机会听听每个人不同的生命故事,尤其是长者的故事,渴望从他们的人生故事中感受生命与智慧。有一次看到这样一段话:
这正是我想要的。
念头升起就会产生行动,所以才会遇到李明博士,被业内人士公认为“中国叙事疗法奠基人”。从17年1月2日的第一堂课《叙事疗法:故事里的别样人生》到昨天最后一堂课已经一年有余。学叙事的初衷是想学会如何听故事,如何写故事,学习到一半几乎要放弃,我感觉自己找错了路,和我想像的叙事不太一样。不一样是因为没有套路可循,没有拿来可用的术,一切都需要个人的修习。
如叙事疗法的创始人迈克怀特所说:
每个人看世界的角度都不一样,同一堂课敲击在不同颗心灵的回响也不一样。不从咨询师的立场,仅仅作为最普通的个体,这一年来仍有五个词在我心中感受最为深刻:
所谓“分别心”就是对于是非、对错、高下、好坏、正常不正常等等这些判断。常听到要去掉执念,去掉分别心。而这里更重要的是讲如何用好分别心。 以分别心切入,以平等心收尾。培养平等心是学习叙事的前提,能够发现那些别人发现不了的差异,能够容忍那些别人容忍不了的差异。
记得很多年前坦白与一位友人说:与志向不同的人坐在同一桌吃饭简直就是折磨。友人批评我:任何人都有他自身的闪光点,只不过你没有发现。友人的职业决定会看到更多社会的丑陋面,想必和这些人接触太多因此有感而发,自己却不以为然。
分别心是叙事的第一课,当时正值年前聚会众多。一次老同学聚会,大家不约而同都提到一位男生,被众人提起不是因为想念,是一些大家都不能接受的行为。不招大家喜爱的行为,简单概括就是“无诚信”,比如借钱不还,比如传销害人,比如为达目的损人利己等等。后来偶然碰见约一起坐坐。原本是不想去的,不想去的理由有很多,但最后还是去了,一是念及从小到大的同学情,二是好奇想听听看他怎么说。结果证明我幸好去了。我忽然敬佩服这位同学能够坦然接爱他人的评价,即便如此也从没后悔自己的行为。男生从小家境优越,出手阔绰,近十年父亲入狱,母亲大病,“钱”是他首要考虑的问题。“从小到大那帮人吃我用我的少了吗,现在遇到点困难周转下怎么了,等缓过了还怕不还吗?”不可否认这个理由逻辑上是不成立的,但有一点无比清晰,就是“同学”、“兄弟”这些词在不同人心中的定义是不一样的。看到了不同,所以能够理解,归根到底那颗想努力追求成功的心是一样的。
“创造的诠释学”包含着“实谓”、“意谓”、“蕴谓”、“当谓”和“必谓”五个层次或逻辑环节。“实谓”,即“实际上说了什么?”;“意谓”,即“真正意味是什么?”;“蕴谓”,即“可能说什么?”;“当谓”,即“本来应该说什么?”;“必谓”,即“必需说什么?”。说句话都有这么多层意思,难怪人们总被误解。《三体》中,地外文明的交流是依靠脑电波表达真实想法。而我们通过头脑编织各种语言表达主观的世界。
其中“说反话”就是从小到大都觉得很奇怪的一件事。父母经常用“反话”来教训自己的孩子,比如回家太晚过了父母规定的时间,就会听到父母抱怨说:怎么不再晚点回来?表面上说“怎么不再晚点回来”,真正意思是“应该早点回来”,而蕴谓则是“回来太晚父母会担心”。“担心”才是那言外之意,弦外之音。可是遇到正值青春期的少年,也许本就正为外面的事烦心,父母的反话刺激,孩子情绪燥动起来可能又是一场内乱。
从前对于父母的反话心中厌烦,要么冷战不搭话,要么愤愤顶两句。有一次孩子尚幼,也是听到大人说了句反话,居然照做。孩子并不理解成人的反话,真的做了面对训斥真是一脸无辜。对听不懂反话的孩子我们知道应该直接把话说出来,那么对于想改善关系的成人呢?和朋友许久未见,见面抱怨说婚姻如鸡肋,与丈夫性格不合,生活了无生趣。我清楚友人自然晓得人无完人,婚姻需要经营的道理。她只是想找人倾诉而已。这一晚,陪友人看了场她期待已久的电影,陪她喝碗最喜欢的茶。此刻,为友人增加生活的乐趣甚过谈论家长里短。生活是和每一个人的连接而成。 “凡有言说,必有指向;凡有指向,必有立场”,每一个人似那水墨丹青,即使他话语中的“实谓”和“意谓”让自己升起了情绪,也只有读到蕴谓这个层面真的明白该怎么说,该怎么做。
外化相对于内化。内化是对社会赋于的身份的认同,这种根据社会地位、身体心理状态等将人分为三六九等的做法,人们要么拥有话语权,要么被臣服。在外苦逼奋斗,过年害怕回家被关心挣钱否?结婚否?春晚也会提醒“生就生呗,政策都开放了!”、“他家七代单传,可不能断在他这一辈儿!”、 “现在科技这么发达,试管婴儿技术很成熟”、夫妻吵架肯定是误会、离婚终究还是上不了台面……主流价值观常受到即得利益者鼓励,而我们却很少检视。
在外话中,“人不是问题,问题才是问题”。 就在一个月前,我还在为孩子分房睡而苦恼。十岁的孩子,每次晚上睡觉都要陪伴,这不正常。一天晚上孩子为晚睡各种借口,终于突破了我的心理防线。那晚,平复下来以后,看着梦中还在抽泣的孩子,我为自己缺乏智慧而后悔,便一点点抽丝剥茧地重新梳理分房睡这件事。首先我一度认为孩子不愿意分房睡是因为胆小。孩子真的是胆小的人吗?不是,孩子只是不愿意一个人入睡而已。为什么需要人陪在身边?是安全感。孩子睡觉前缺乏安全感。如何让孩子睡前能有安全感呢?首先是临睡前的好心情,其次是不用担心任何突发事件。那又是什么让我如此焦虑呢?是网络书本上讲的太晚分房影响孩子的独立成长。他们的说法是正确的吗?我不知道,细细想来,所谓早与晚,也没有特别的时间限制,我又何必急于一时?相反,我的坚持反而加深了孩子对睡觉的恐惧。如此一看,有问题的不是孩子,是自己关心则乱。第二天,我和孩子一起按他的意愿重新布置了睡房的环境,并且告诉他,如果半夜醒了想要过来随时可以。一个月后,孩子已经独立安然入睡。
苦和乐都是人的造作,无明就会导致各种各样的欲望看不清楚,既要有观察问题从何而来的智慧,也要有能够直面问题本身的勇气。如此不论境遇如何改变,也一心不乱,正是“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后现代主义的治疗关注的不是去满足社会的某种期待,或者是某种体制化,而是选择一种适宜的,觉得心安的生活方式。如果说前现代崇拜权威,现代崇拜制度,那么后现代尊重伦理。 从“心安”出发,无论问题多么强大,都可能有一些不被问题控制的例外事件。
我开始在接下来的日常生活尝试寻找这种正念。“唉,我真是一个很失败的人!”以前的同事一见面就这样评价自己。她从小在一家国企的子弟校读书长大,但很早就停薪留职去川大进修,后来原先的国营厂也倒闭了。朋友毕业以后留在了成都,在一家外企做文员,可不到一年的时间,就干不下去了,前台工作无聊又单调,不是一个适合长期发展的职业,没有一本二本的文凭,想混到更高级别的文职工作是不太现实的。递了辞职报告,一腔热血去到那些年沸腾的深圳。从什么都不懂的业务员一路走到部门经理,像初入职场的新生一样,不懂人际关系,理不清内外柔盾。生活在不停的打磨这个棱角分明的姑娘。终于感觉累了,想回到父母身边,于是又到了我们现在的城市。
朋友坐在我对面,一边喝着咖啡,一边说起她熟悉的往事。“最近行情不好,做生意也亏了,真不知道怎么办了?”前些年知道她在做教育行业,有段时间听说还做的不错,她是一个十分有想法的人。我默默听着,我知道,要放在从前,我可能也会说一通诸如做事需要专一、遇到困难不能轻易放弃的道理。今天我准备换个角度看看,朋友用她职业中不同时期的故事串起来,想证明她说的“我是一个很失败的人”。而另一面却是越挫越勇的励志故事。每一次的结束都会像种子发芽一样重新开始,这是勇气和生命力,是一种不容忽视的向上的力量。在生活的负重前行中,我们可以同情共鸣世道艰难,生活不易,也可以看到每一个无论多么“失败”的生命故事,都有一个点在散发着生命的勃勃生机。这也许就是未来成功的曙光。
在叙事疗法中,最大的难点是放空自己。多一分预设就少一分虚静。老子说“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 在每一个生命故事中,都可以清晰的看见自己固有的经验,看见这个经验对自己的影响。
曾经定义自己是“感情洁癖”,宣扬在感情世界,只要绝对的信任,并且无法接受任何情感的背叛,包括与之对立的任何言词。才仅仅过了十年,我已经为当初自己的幼稚和浮浅而惭愧。要求“绝对的信任”本身就代表了自己缺乏信任。说“只能爱我一个人”这句话,就包含着“你若不爱好,我便不再爱你”的逻辑。那还是“爱”吗?是交易。自我是流动的。没有固定的自我,也没有一成不变的生命。有一些习惯和固化的价值观念,会阻碍我们成为“真”的自己。在与自己,与他人分享生命故事的时候,我们有机会产生新的理解、新的感受、新的决定。生命也因此变得丰富饱满起来。
在课程结束的这段时间里,我建立了本地的读书会。在这个读书会里,我将邀请社会各个年龄、各个职业、各个生命体验的人一起交流。期待在多元和复杂的价值观聚合中,打磨自己的习惯、成见和经验。最后这个词是我尚未达到,但将毕生追求的境界。
最后以我喜欢的一段话作为这一年学习叙事的结束,也作为下一年践行叙事的开始:
感谢我的叙事启蒙人——李明老师!
优质心理咨询师问答知识库